《群書治要》對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啟示

長期以來,雖然我們也很重視道德教育,但是我們的道德教育沒有深入人心。其實這並不是道德教育本身不得力,而是我們長期所從事的道德教育沒有很好地汲取古人的經驗,所以才沒有取得預期的效果。讓我們從《群書治要》中找到一些啟示。

第一,目標明確。

《禮記·學記》提出:「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地增長,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這句話告訴我們,做人的教育、品德的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居於基礎和核心的位置。

第二,次序合理。

教育的次序,一定依照《三字經》上所說的,「首孝悌,次見聞」。也就是說,首先要培養起這個孩子對父母、對長輩、對老師謙恭有禮的態度,然後才教導他知識和技能,這樣這個孩子才不會學得越多越傲慢,學得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師放在眼裡。「百善孝為先」,「諸事不順因不孝」,很多人可能很不理解這一句話,為什麼人孝不孝敬父母和做事順不順利有關係呢?因為中國人有一句話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出自《周易》)。也就是說和你志氣相投的人自然會感召到一起成為朋友,如果你不孝敬父母,你是以利害之心和人交往,見利忘義,忘恩負義,那麼你感召的朋友也一定是和你有同樣志趣的人。「以利交者,利盡而交疏;以勢交者,勢傾而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以道交者,天荒而地老。」如果我們身邊的人,都能夠教導我們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我們自然會受到他們的影響,成為一個能夠孝敬父母,友愛兄弟的人。

第三,規範概括。

中國傳統文化講的就是五倫、五常、四維、八德。我們中國人的祖先幾千年來都是用這些核心價值觀來教導人民的,而且把核心價值觀概括得非常地準確、合理,也非常符合人的天性。五倫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五常是:仁、義、禮、智、信。《管子》中說的「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八德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只要把這些落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社會問題都能夠得以解決。

第四,內容豐富。

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不僅僅包括倫理道德的教育,還包括因果教育。因果教育並不是佛教的專利,儒家、道家都非常強調因果教育。《大學》中兩句話是明顯的因果教育,第一句是:「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告訴我們德行是財富的根本,而這個財富是德行的枝葉花果。中國人有一句話叫「厚德載物」,也就是說,你外在的財富、身份、地位、名聲靠什麼來承載呢?靠深厚的德行。第二句是:「貨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你的財貨是以不好的方式獲得的,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給敗散掉。道家的勸善書《太上感應篇》中也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取非義之財者,譬如漏脯救飢,鴆酒止渴,非不暫飽,死亦及之。」《中庸》也是講因果的,孔子稱嘆舜王時說了一句話:「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福祿壽都齊全的。《尚書》中也有一句講因果:「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自然災害你還可以逃避,但是自己作惡,不知道回頭,這就不可逃避了。這樣的話舉不勝舉。

第五,形式多樣。

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得力,是因為它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共同構成的完整的體系。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開始,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小心謹慎,千萬不要給祖先抹黑。學校教育的首要內容應該是教導孩子要孝敬父母。社會教育秉持了孔老夫子的一個理念「思無邪」,不要引起人們邪曲不正的思想和邪知邪念。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舞、戲劇、小說、繪畫、雕塑等等,都發揮了教育的作用。同時古代儒釋道三家教育得以普遍推行,確實都促進了社會安定、人心和諧。

第六,保障有力。

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通過各種制度來加以保障和維護的。比如教育制度方面,《漢書》記載「古之王者,莫不以教化為大務」,古代的君王沒有不以道德教化作為國家重要的事情的。「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在國都里設有太學,教導人們倫理道德;在鄉間,鄉鎮都沒有庠序,是指鄉鎮的學校,它的內容和功能也都是倫理道德教育。「漸民以仁,摩民以義,節民以禮」,就是用仁、義、禮等的教育,潛移默化地來讓人們受到熏陶、受到教導,讓他的言行舉止都符合於禮的規定。結果是「故其刑罰甚輕。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習俗美也」,所以他的刑罰很輕,甚至有的時候這個刑罰雖然設置了,但是根本用不上,因為沒有人願意去犯罪。因為倫理道德的教化很盛行,社會的風氣很純正。

第七,方法有效。

「上所施,下所效」。「上」,在家裡就是家長,在學校就是老師,在國家就是領導者。也就是說上面怎麼做,下面跟著怎麼效仿,這就是良好有效的道德教育途徑了。《禮記》說:「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而從其所行。上好是物,下必有甚矣。故上之所好惡,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下級侍奉上級,並不是服從他所命令的,而是服從他的行為。所以上級領導喜歡某一個東西,下級一定會比他更加喜好。所以上級領導的喜好和厭惡就不能夠不謹慎,因為他起到了表率的作用。這就是告訴我們,領導者的一言一行對於整個社會的風氣,以及社會大眾的行為,都起著表率和引導的作用。在《論語》中孔老夫子也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所謂的辦政治,就是要使人們正,那怎樣使人們正呢?做領導的率領大家去做正確的事,誰還敢做不正確的事呢?

第八,重點突出。

古人教導我們一生應秉持「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度。這一句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心法,任何事情不得力,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理想的狀態,不要去責怪別人,要馬上反省自己,看這件事我錯在哪裡。因為古人說「各自責,天清地寧;各相責,天翻地覆」。

(本文改編自中國華僑出版社的《建國君民教學為先》)

歡迎轉發!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微信平台:bjdzg80

居士亭個人微信號:18610314696

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請推薦給我們。我們將有選擇的在本公眾平台分享,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好文章。感恩您!


推薦閱讀:

做個番茄炒蛋都要半夜吵醒爸媽,中產育兒教出來啥?
家校衛兵進校園 讓笑聲傳遞平安
家庭教育的四種境界
同等學力申碩和十月在職聯考的區別?難度如何,哪個難度更大?誠邀有經歷的大神解答

TAG:道德 | 教育 | 青少年 | 少年 | 道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