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蔡英文的就職演說,有些只是場面話
2016年5月20日,隨著「中興官邸」正式被「永和官邸」所取代,長達八年的「馬英九時代」在巨大的爭議聲中正式落下帷幕。而目睹過太多興衰榮辱、風雲變幻的「總統府」,也見證了「中華民國」首位女性領導人宣誓就職。
作為上任後的第一份答卷,就職演說歷來被島內外關注。其所確立的論調將一定程度上主導今後四年的施政基調,尤其在涉及兩岸關係與台灣自我定位的論述,更是全世界矚目的焦點。想要拿到高分,極大地考驗新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台灣地區自1996年開啟「總統直選」以來,至今已有20年。20年間,四位風雲人物藉由選民之手站上了權力之巔,他們的就職演說,也被重重打上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1996年,李登輝在台海危機爆發後的首次「總統直選」中勝選,在其就職演說中,李便將台灣比作「衣冠南渡」後的「新中原」,歌頌台灣人民在這片土地上「同心戮力踐行民主價值、對抗強權武力恫嚇的寶貴精神」,然而這一演說卻也成為了台灣當局自居「中華正朔」的最後一聲哀鳴。
近年來,台灣社會爆發的一系列社會與公民政治運動,譬如「反媒體壟斷運動」、「洪仲丘事件」、「太陽花學運」,讓青年世代的強勢崛起成為了現下台灣社會最為鮮明的時代烙印。青年世代政治意識的覺醒,對舊有的台灣政治生態與政治格局帶來了嚴重的衝擊,卻也助民進黨走完了通往完全執政的「最後一里路」。
因此,蔡英文藉由就職演說,明確喊出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國家」,並且努力調整對年輕人並不友善的政治社會經濟結構。與前任們的就職演說相比,蔡英文顯然更加重視青年世代在未來政治社會當中的作用。但其中傳達出的「收割青年世代政治成果」的意味之濃,同樣前所未有。
此外,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明確提出了「落實轉型正義」這一政治訴求,這與16年前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政黨輪替並不代表對於過去的全盤否定,歷來的執政者為國家人民的付出,我們都應該給予公正的評價」這一明顯具有妥協意味的措辭大相徑庭。畢竟,與16年前陳水扁僥倖、倉促且跛腳的當選不同,蔡英文裹挾的是從「中央」、地方到立法院完全執政之勢,更實現了台灣民主史上首次完全政黨輪替,這為民進黨借「落實轉型正義」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實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與優勢。蔡英文的施政理念、民進黨的政治理想與追求,將首次得以通過全面掌控的立法院轉化為有立法保障的實際行動。
更何況,「落實轉型正義」只是蔡英文今次再度強調的「五大政治改革計劃」中其一。只不過,其餘四項政治改革計劃:實踐世代正義、改革政府效能、啟動「國會」改革與終結政治惡鬥,均是台灣政壇上老生常談的話題。早在20年前,李登輝便在其就職演說中表示,「打鬧不能代表民意,杯葛也並非就是制衡」。但值得警惕的是,現行立委選舉制度即將迎來十年一度的檢討修改契機,蔡英文是否會借「啟動國會改革」之名義,與民進黨在立法院的絕對優勢,通過有利於綠營的立委選舉制度,將對今後台灣政治的走向產生深遠且不可預知的影響。
8年前,同樣是完全執政的馬英九當局,在就職演說中即已強調「完全執政、完全負責」,蔡英文今日雖亦步亦趨,但今後能否做到馬英九在就職演說中所承諾的「超越黨派利益,貫徹行政中立」,確實值得進一步檢驗。
針對經濟產業發展,2000年民進黨倉促中初掌政權時,陳水扁在就職演說中僅寥寥數言帶過。而16年後,蔡英文則顯然有備而來,在就職演說中除了延續競選期間所提出的,針對綠能科技產業、物聯網產業、生技產業、機密機械產業與國防科技產業的「五大創新研發計劃」之外,更增添經濟結構轉型的設想,並重新撿起陳水扁時期的「南向政策」,企圖「走出經濟新方向、追求永續發展的新經濟模式」。
而在社會議題部分,相較於前任們在社會議題上長篇大論漂亮的場面話,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則更加直面台灣社會正在面臨的困境與問題。譬如因應老齡化社會衍生出的長照體系改革、因應隨機殺人等社會治安事件衍生出的治安體系改革、因應年金制度瀕臨破產而衍生出的年金體系改革等等。但社會議題的處理往往是一項長期工程,棘手且見效緩慢。蔡英文能否保證就職演說中的承諾不跳票,仍是一個巨大的問號。
此外,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強調,未來台灣要善用實力,積极參与國際事務,絕對不會缺席。然而,蔡英文顯然策略性地避談了台灣國際空間的狹小與逼仄,更有意迴避了中國大陸在涉台國際事務上舉足輕重的地位。倘若沒有北京的點頭,蔡英文以上的承諾將通通變成一廂情願。蔡英文曾許諾,「點亮台灣,我有一百種想法。」但台灣社會如今恰恰更需要被「點醒」,哪怕只有一種想法,那也便就足夠了。
而兩岸關係的論述,是歷任領導人就職演說中的重中之重。陳水扁在2000年就職演說中,即明確表示「只要中共無意對台動武,保證不會宣布獨立,不會更改國號,不會推動兩國論入憲,不會推動改變現狀的統獨公投,沒有廢除國統綱領與國統會的問題。」此為陳水扁著名的「四不一沒有」。八年後,馬英九則進一步承諾「不統、不獨、不武」,為兩岸關係正常發展服下一顆定心丸。
作為阿扁政府首任陸委會主委,處理民進黨初次上台後面對的棘手的兩岸工作,是剛剛步入政壇的蔡英文手中第一份,同時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內容。因而,兩岸關係恰恰是蔡英文較為熟稔的領域。在經歷2012年大選敗北之後,今次蔡英文在兩岸關係的論述上,顯然經過認真算計。
她延續了選前對於兩岸關係,尤其是處理「九二共識」的論調,即巧妙地偷換概念,承認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也認同當年雙方都秉持相互諒解精神,求同存異、希望兩岸關係往前推進的這一段協商溝通的經過和事實,卻模糊了最為重要的「一中各表」的核心內涵。誠然,與她的前任們相比,蔡英文既沒有像馬英九一樣在就職演說中完全接受「九二共識」,更沒有像陳水扁那樣不僅在就職演說中完全否認「九二共識」,並奉勸中國大陸放下對「一個中國」的執念,而是站在了相對中間的位置,即在不能正面回應「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退而求其次,用「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與台灣普遍民意作擋箭牌。
蔡英文的這一處理方式其實早已露出端倪。蔡英文在選前電視辯論上,即已公開表示「九二共識」並非台灣的唯一選擇,應更加重視「台灣共識」在處理兩岸關係中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蔡英文似已確立自己對兩岸關係處理的基調與框架,即「兩岸應在既有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與發展。」而這其中「既有政治基礎」便包含了四個關鍵元素:1992年兩岸會談的歷史事實及雙方求同存異的共同認知、「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過去20多年來協商與交流成果、台灣的民主原則及普遍民意。而這一框架,在今日的就職演說中首度明確提出,恐將繞過「九二共識」,成為今後民進黨當局處理兩岸關係的一大準則。
如果回歸「一中憲法」是蔡英文不得不採取的中間路線,那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蔡英文首次特別提出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這一條例第一章第一條即白紙黑字表明:「國家統一前,為確保台灣地區安全與民眾福祉,規範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之往來,並處理衍生之法律事件。」這代表蔡英文間接承認了兩岸並非「國與國的關係」,而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關係」。相較蔡英文為李登輝起草的「兩國論」,顯然不同。
20年前,台獨主張並不被主流民意接受時,民進黨為選舉考量,用《台灣前途決議文》來弱化台獨黨綱的負面作用;而當下,根據台灣《聯合報》民調,有34%受訪民眾贊成最終獨立,其中20至29歲青年世代當中,這一比例更高達54%。蔡英文如今用台灣普遍民意當作擋箭牌,自然有其目的及其依據。
然而,北京已經並將長期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動權。蔡英文在兩岸論述上模糊的了一時,模糊不了一世。從大陸的反應看,蔡英文的這份演說,被稱之為「未完成的答卷」,蔡英文難道要4年都不作答嗎?
頗為弔詭和諷刺的是,自1996年以來的五份領導人就職演說,「中國人」共被提及14次,其中李登輝提及12次,陳水扁提及2次。這二人當中,前者後來成為台獨精神領袖,後者推行的「去中國化」政策遺毒至今。而就職演說中許下的美好願景,之後慘遭跳票者更不計其數。畢竟就職典禮是一場充滿儀式感的政治嘉年華,就職演說終究是慶典上的場面話,除去需要被中國大陸與美國檢視的表述,大多空洞而乏味。倘若連陳水扁親口承諾不會廢除的「國統綱領」與「國統會」都可以被暴沖跳票的話,其餘無論多麼天花爛墜的許諾、多麼細緻專業的規劃、多麼激動人心的歌頌,認真你就輸了。
但蔡英文為各界呈現的確實是一場漂亮場面話最少的就職演說,蔡反覆強調新政府的責任就是「解決問題」,這足以讓她同她的前任們相比,更顯務實與理性,這是歷任領導人就職演說中從未出現過的全新姿態,而這顯然是當下困境重重的台灣社會最希望聽到的聲音。
蔡英文在陸委會和行政院副院長任內的表現已受肯定,其後來能以一己之力,在短短數年之間擺平民進黨內各大派系,足以證明蔡英文頗有兩把刷子。而蔡英文的「空心」,大多是其做出的主觀的風險規避。事實上,「空心蔡」往往只是政治攻伐中被使用的批判符號,倘若有人信以為真,那才是真正的愚不可及。如今主導台灣政壇的,已從隊友變成了對手。兩岸之間的博弈與合作,從今日起將時刻考驗著雙方主政者的政治智慧。
但是,正如蔡英文自己所承認的那樣,「新政府沒有蜜月期」。根據TVBS民調,高達四成六的受訪民眾對蔡英文持觀望態度。而島內媒體、社運團體和公民組織,更早已將炮火時刻對準北平東路。台灣目前面臨太多的困境與發展瓶頸,倒退不是台灣的選項,更不是兩岸關係的選項。對蔡英文而言,真正的挑戰其實才剛剛開始。
推薦閱讀:
※希特勒除了是戰爭狂魔,居然還是演說家和藝術家?
※美國第一夫人做民主黨大會開幕演說
※【職場演說十】怎樣回答同事提出的尷尬問題?
※《伯里克利演說》
※尤努斯台灣演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