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倬云:《易經》成為經典,不是靠算命算得准
文 | 許倬雲
這兩種預言法,在我看來,可能代表兩種文化,各自發展的預言術。筮卦可能發生於殷商以外的地區。筮卦的辭句,呈現的自然景觀,似乎是在有高山,山下的谷地,不是一個低洼的峽谷,而是沼澤型態的積水草地。爻辭所提的現象,包括馬隊和迎親部隊的混淆;也提到,以羊為食的烹調。這種景觀和文化形象,可能是在今日陝、甘二省一帶,有高聳的雪山,也有雪水融化後,流到平坦地方形成的草地。
新石器時代以來,這一地區,有相當獨特的文化,而且是長期維持農牧並重的生活方式。這一個地區,也恰是周人和他們的盟友姜姓所在的地區。既然傳說中,有周文王和《易經》的關係,我們固然不必認為周文王是《易經》的作者,或者改編者,卻也無妨將《易經》的筮卦預言,看做中國西北部發展的預言術。
《易經》的占卜,是以四十九根筮草,分成三次,撥分為二,然後最後得到的一部分,或者是單數,或者是雙數。(今天的卜卦,有些人不再用筮草,改用擲茭,或金錢,以其正、反面,代表單、雙數。)單、雙數配合排列,構成《易經》的圖像:亦即以單數,作為一個長橫,以雙數作為兩條不連續的短橫。以一長、兩短橫的重迭,可以有四種重迭的方法,一上、一下,如果以三層堆棧,就有八種可能性,這就是八個卦的名稱。
前面所說的八個基本卦,乾為天,坤為地,震為雷,巽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艮為山,兌為澤。 乾和坤,分別代表陰性和陽性,正面和負面,積極和消極,主動和被動,同時,單純的乾,代表男子,單純的坤,代表女子(這種觀念,當然是在男性主導的社會呈現的現象,今天不足為訓。)除了乾、坤以外,還有對立的山(艮)和澤(兌),風(巽)和雷(震),水(坎)和火(離),這四對,都是兩分的對立。
然而,陰陽是要配合與協調,水火既可以互濟,也可以互克;風雷是對設的,雷是從地而起,風是從上而下,請想像在廣大的草原上,氣候劇變,颶風從上面刮下來,會有一聲霹靂,好像上下對抗,風雷並起之時,就會大雨即降,又是一個衝突與互濟。山和澤,山是高聳壯偉的,澤是山下面很寬廣的基礎,沒有澤,就沒有顯示山,沒有山,澤也無法聚集那麼多山上流下來的雪水。這四對的相反相成的因素,在六層的發展過程中,可以有無窮的變化。
用現代物理的力學觀念解釋,乾、坤,與艮、兌,這二對四卦,都具有勢能;他們位置的轉換,即產生能量,導致變化。震、巽與坎、離,這二對四卦,都具有動能,介入他卦,也會導致變化。八卦的排列組合,即可導致三百八十四項「形勢」,呈現相應的個別變化。
從前面附圖可見,乾坤等等八卦的名稱,和他們迭成三排的方式。更進一步,如果上面八卦中,兩個卦迭在一起,就有六層的長線或者短線,總數就有六十四的卦象,這就是更大的分類群體。
易卦的卜卦,要在這六層之中,找到某一層,作為預言的現象依據:這個可供選擇的群體,就有三百八十四個個別的現象。《易經》內涵,就是將這三百多個現象,個別的給予一個說明,或者是好,或者是壞,加以說明的時候,有所謂爻辭,舉一些例證,以代表這現象。這六個層次裡邊的某個層次,從下開始往上走,是未來的發展,於是,一個爻,就這一個層次代表的現象,將來如何發展,可以看得出一個趨勢。
筮卦更進一步,還可以將六十四卦中的某一個卦,和另外也找出來的卦,彼此聯繫,使得某個卦象里的某個爻辭所代表的情況,又有更多的趨勢,可以作為預言的參考。換句話說,這是一種,二進位的數字,跟我們習慣的十進位不一樣,倒是和計算機今日的方法相當一致。三百八十四種不同的現象,確實也可以包含許多人類生活中,可能發生的情況。
《易經》是討論變化的經典,自古以來,將「易」這個字,當做三個解釋:一個是經典本身;另一個是變易,就是變化;第三個卻是一切變化,都在不斷進行,但是總的變化的「現象」,卻是永恆不變的。易學的學者們,常以蜥蜴作為「易」的原稱,蜥蜴是不斷變顏色的小爬蟲,正是借喻《易經》所說的變化現象。
一長劃、兩短劃的代表符號,也曾出現於新石器時代陶器的壁上或邊緣。張政烺先生以為,這些符號代表的一些訊息,他近二十年之力,一直希望能夠解讀這些符號的意義,他半生努力,卻沒得到結果。究竟這符號,是否代表一種隱喻的暗碼,還是代表一串數目字?這些數目字又代表什麼意義?我們至今還無法解讀。我特別提起,張先生終生努力卦辭現象,則是希望有朝一日,我們能夠解讀這些暗碼。而在目前,我們只能說,《易經》中的暗碼,言詞簡單而曖昧,留下許多空間,讓解讀爻象者,以他自己的理解,對於預言的疑問,有切合的解說。
以乾卦為例,在《易經》中,乾卦是第一卦,代表的爻象是六根長線,分成兩階,有六個層次。下面就是對乾卦的說明:
卦辭
乾:元,亨,利,貞。
彖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雲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終,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大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潛龍勿用,陽在下也。 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終日乾乾,反覆道也。 或躍在淵,進無咎也。飛龍在天,大人造也。 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用九,天德不可為首也。
爻辭
初九:潛龍,勿用。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上九:亢龍有悔。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
從第一層的初九,到最後一層用九,「乾」代表的是剛和健的力量,所謂自強不息,爻象所呈現的,也是從潛伏隱微的龍,逐步進入田,就是原野,然後進入淵,這一路都是好事情,而且得到重要人物的幫助。第五階的時候,已經是飛龍在天,氣勢非凡,然而,到了第六階,卻是亢龍有悔,也就是到了盡頭,太強、太盛了,已經沒有進展的餘地,成為一個難局。
在中國一般的理解,一個人佔有順勢,一切都順勢,到了登峰造極的時候,卻是悔不當初。這個境界,是只有往下塌,沒有再上了。於是,總結的建議,則是群龍無首,讓許多同樣強大的龍,同時存在,不要獨佔唯一的優勢。乾卦代表的意義,在中國人的心目之中,是對於進取心很盛的人物,給他一個警戒,讓他知道,登峰造極的地步,也就是無路可走的境界。
再以第二十三卦的剝卦為例,剝卦是一個非常兇險的卦,陽的力量幾乎已經沒有了,整個卦象顯示陰的力量非常強勢,每一步的發展都是不利的。它代表的是失落,山也塌了,地基也不穩,可是壞到盡頭處,卻是轉機所在,因為已經不能再壞了,不能再壞的關口,就是可以再起的機會。所以一個君子,作為一個有用的人,這時候不能放棄、或是沮喪,必須在此尋找機會,堅持以正道進行,下一步才可以轉為復卦。最後,在上九的階層,是最後一卦的總結,君子已經有車可用,就可以繼續往前進行,不會困於原處。所以一步一步的失敗,最後繼續進行。這一卦的用意,也正好是乾卦的反面,警戒世人最不幸的情況,卻可能是轉好的機會。
六十四卦的排列,可以成為一個多角形的圖案,各卦排列的位置,似乎在較早的方式,是以一對、一對,相對而又相成的諸卦,放在對角線的位置,例如,乾的位置是在右上方的東北角,和它對稱的坤,則放在左下方的西南角,其他各卦,都是如此安排。這種安排方式,稱為伏羲卦,後來改為文王圖,強調是在相對和相成的兩分辯證。
後來,改排成為反時鐘的方向,以相對相成的兩卦,前後相接,整個的排列,則顯示了吉凶更迭,成敗交替,例如,乾和坤,一陽一陰,彼此相背而又相成,剝、復,損、益等等,起伏翻覆的現象。整個的卦盤,顯示了變化的方向。前面附圖顯示的太極圖,是二魚追逐的圖案,充分表達了不斷轉動的變化。而且,黑白分別所佔的圖面,無法截然區分為半黑半白,如果從圓心,拉出一線,循著圓周移動,在這條線,沒有一處是全黑或者全白。這就意謂,黑和白之間的轉移,不是忽然而起、截然而止,黑中都有白,白中都有黑:這正是兩元辯證之道。黑白顏色轉變,都是預先埋伏在未變之先。
《易經》的命名,如前所說,是「易」改變,也就是永遠不斷地變化,作為其主旨。不僅各卦之間有卦變,每一卦內部,從底線到頂線,也是陰陽交錯替換,表達了兩元之間不斷的轉換,說明這兩極之間的動蕩。
《易經》的筮卦,如前所說,原來是作為占卜之用,各卦所陳述的現象,也許都是一個過去曾經發生的個例,以一個符號,來代表那個現象和情況。占卜到那一個現象,就作為面前要處理的疑問,作為參考,甚至於預測其可能的後果。這一條途徑,就是《易經》的「象數之學」,另一條途徑,則是過去的許多成敗興衰的個案,歸納一套個人行為,應當趨避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義理之學」。易學向來就是這兩個方向,由於古代筮卦的作用,確實是為了預占吉凶,所以,象數之學,是原來面貌,義理之學是後來的延伸。
以致今天,中國的民間宗教,打卦以預測吉凶,還是常見的行為。這種宗教信仰,與巫覡的功用相當有關,幾乎各種廟宇,都有抽籤的簽筒,可以讓信徒詢問吉凶。世事複雜,各種發展方向,豈是擲茭、打卦,可以得到解答?
以《易經》本身,在古代預測的功能而言,《左傳》《國語》,記下了二十三件歷史個案,筮卦得出來的預言,和實際情況的印證。審視這些個案,我以為,頗有預言個案,其實與實際的發展並不一致。舉例言之,(左傳昭公七年):衛國的兩位公子,都有可能繼承國君的位置,對這二位公子的占卜,都是正面的:「建侯」。但是不可能兩者都得到君位,應當只有一位的預測是對的,另一位的預測就錯了。又舉另外一個案子,(左傳成公十六年):晉、楚之間發生戰爭,晉國的預測是勝利,結果晉國戰敗了。筮卦的史官解釋;勝利的吉兆,指的是對方的勝利。這種立場顛倒的預測,豈不顛覆了原來的目的?
諸如此類,自古以來,所有的預言,能夠準確一半,就是相當不錯了,哪有象數之學,可以真正地使《易經》成為中國的經典?
(本文原標題:《<易經>:永遠變化的世界》)
【作者簡介】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