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放映室—— 精彩的解讀
從早年的青澀英俊的外形,到如今成熟洒脫的神韻,他可以代表著香港一個時代的文化形象。你可以愛他或恨他,但是絕對做不到漠視他,在曾經的四大天王一一旦出江湖的今天,他仍然是那顆屹立不到的常青樹,而且基本還是一線地位,僅憑這一點,在香港新人輩出淘汰率居高不下的大環境下,就已經算是個奇蹟了。如今劉德華三個字,代表的絕不僅僅是一張英俊的面孔了。 他沒有張國榮的天分,也沒有成龍的武功,更沒有周潤發的高大英武形象,而英俊,偏偏是演藝圈裡面最不需要的東西了。如果說他有秘訣,只能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和努力。我還記得很久以前看到的關於他的一篇報道,記錄的是他的長期唱片製作人對他的評價,我記得大意是這樣的:「劉德華有個很大的缺陷就是節奏感不好,對唱歌來講比較指名,一度我都想要勸他放棄這條路改干別的,但是他自己非常執著和堅定,不斷地聯繫和改正,請別人幫助指正,慢慢的感覺越來越好,儘管今天偶爾我還是會察覺他的這個特點,但是他已經找到了自己應對的方式,所以他的成就(應該指他能成為四大天王之一)完全是他努力的結果。」而演戲方面受到肯定的路就走得更長,他一直中規中距的正面形象和英俊的外表對他的電影之路帶來的只有阻礙而沒什麼幫助,儘管此前演過不下百部的影片依然毫無沒有討的影評人的歡心,一直到《暗戰》里和劉青雲大飆演技,扮演多個人物形象而終於收到了肯定,這一路走得有多辛酸有多艱難,真正清楚的恐怕也只有他自己了。而在人前,他從來都是一派瀟洒淡定的微笑,彷彿過往的一切都煙消雲散,讓人不得不感慨他的氣度。 作為藝人,他幾近完美,沒有混亂的私生活,沒有不良嗜好,為公益事業代言,給慈善捐款,看望老人和孤兒,不曉得能挑出他毛病的人,如今在哪裡成長。而這又和香江那片土體上多如牛毛的狗仔隊以及無亂不歡的大小媒體完全不成比例,不論是做人還是藝人到了這個份上,都只能是一個字了:贊!難怪無數女性把他當作完美男人形象來要求自己的另一半,也難怪梅艷芳生前心心念念的只有他了。 :p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自律到如此地步,他自己說:「為了藝人的公眾形象,數十年來沒有進過任何聲色場所,從來都是沒有工作的時候就回到家裡休息。」我試問我自己是不可能做到如此地步的,任何人都需要一個發泄的窗口,即便是一台機器耗用了數十年也需要維護了,何況一個血肉之軀,但他卻可以。因此,沒有人可以苛責他或者嫉妒他,今天所有的一切,都是他這麼多年努力的結果,而這麼自律的人,在現今的藝人裡面怕是相當難尋了。 《第十放映室》一開頭用他的那首《天意》配上前陣子主演的《江湖》,感慨地以為頗深啊,生活本身就是一個江湖,一旦踏入,就身不由己,也沒有回頭路可尋覓了。如同他在歌裡面唱到的:"誰在乎我的心裡有多苦誰在意我的明天去何處這條路究竟多少崎嶇多少坎坷途我和你早以沒有回頭路我的愛藏不住任憑世界無情的擺布我不怕痛不怕輸只怕是再多努力也無助如果說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終究已註定是否能再多愛一天能再多看一眼傷會少一點如果說一切都是天意一切都是命運誰也逃不離無情無愛此生又何必" 我依然是那句話:他不是我最喜歡的藝人,確是最值得敬佩的人!在歲月里,那些看得見摸得到的東西都在漫漫散去,唯有靈魂深處的努力才是真正可以永恆的,劉德華用他的行動向我們證明的這個真理。對他的這種感情過去我沒有未來,恐怕也不會再有了~
就讓我們真誠地為他喝彩和祝福吧!2009年3月31日 13:02
「電影過年」之《天下江湖》 江湖,是一個縈繞於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情結,是一個非常中國化的概念,我們熟稔它,可它離我們似近還遠,我們明白它,可它卻讓我們感覺似是而非。在眾多的電影中,都常常涉及此一題材,王家衛在電影中,以一句獨白表明了他對江湖的理解:江湖在哪裡?江湖在心裡。說不完的江湖故事,道不盡的百味人生。年三十到年初六,《電影過年》將為您奉獻《天下江湖》系列,與您觀江湖風雨、嘆恩怨情仇,在波瀾起伏的電影江湖世界中過一個有滋有味的中國年。《電影過年》在節日的氣氛中,讓你感受萬古江湖,滾滾而來。精彩起伏的故事,妙趣橫生的解說,以電影文化的方式,七天七部七個角度,為你解構一個氣勢磅礴的江湖世界。
緣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6.gif");" >江湖是人的江湖,人是江湖的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關於江湖的那些故事說到底是一個關於人和命運的母題。這個母題裡面,「緣」是首先要涉及的內容。機緣巧合也好,因緣報應也罷,這些成語講的無非都是人在一開始是如何被捲入命運的洪流的,而這個洪流就是江湖本身。具體而言,「緣」在許多江湖故事中更多的同「初涉江湖」這個概念聯繫在一起。所謂「天下英雄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衰」,人總是要懷念和感嘆他的過去,尤其是「入道之初」這個最重要的人生階段。也就是我們現而今的所謂剛剛「步入社會」的這個概念,在一個更為廣大的江湖概念之下,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在江湖之中。而在電影里,人為何進入江湖這個問題,則必定扯會出一連串的愛恨情仇,緣起、緣因,我們所知的那些江湖故事是大都從「緣」字開始的。 第一回:滄海橫流大任天降 風雲際會英雄試手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7.jpg");" >江湖故事的開場、英雄人物落草江湖,多是因緣際會、機緣巧合,緣來緣去緣無盡。這緣之一字,差不多就構成了所有江湖故事的開端。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這句話如同是命運的符咒一般,故事還未開始,它就已經懸在了七尺之上。電影中的江湖世界,無常輪轉,誰也不知道下一刻將會發生什麼,誰也不知道自己的命運會在流雲一般的世事中飄向何處。「天降大任」這個說法雖然是一個含有褒義的概念,但對於江湖故事的主角而言,卻大都是被動的。
天降大任,它的意義究竟是什麼?顯然每一個人都有他們自己不同的理解。其實,江湖本來就是複雜萬變的。誰又能夠真正的將之定義呢?或許我們只能通過不同的故事以及故事背後那對江湖的不同理解來映證江湖的本質吧。
第二回:世道不平遠走江湖 壯士無奈逼上梁山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8.jpg");" >俗話講「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意外事件在生活中就已經比比皆是,在江湖故事中更是屢見不鮮。節外生枝、逼上梁山的故事大都以一個意外事件作為核心,故事的主人公因為這個意外事件而被捲入江湖風雲之中,並且從此踏上闖蕩江湖的道路。這一類事件最能夠體現人生中所謂「機緣巧合」這個概念。同時也最為符合電影類型片的創作規律,通過一個強有力的外部突發事件,統領整個故事的走向。
電影,以光影的方式呈現出別樣的人生,既能使得觀眾獲得充分的娛樂,同時又在最本質上涉及善與惡、罪與罰的主題。電影的江湖中,同樣有著光明和陰暗的不同側面,感知一個世界、感知一個江湖,就必須從不同的側面去立體的看待,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儘可能的了解到真實的生活。
第三回:江頭已是風波險惡 人間別有行路艱難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9.jpg");" >世上有這一類人,他們投入江湖的過程卻是完全主動的。你可以說,他們都是野心家、是處心積慮想在江湖中揚名立萬的人。這種人費盡心機、挖空心思,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關於他們的故事主題是「目的」,無論為的是名利還是恩仇,他們都是在慾望的燃燒中迷失自我的羔羊。在他們處心積慮實現目的的同時,失去的反而是他們純真的本我。然而即使是這樣的故事,一般結尾也往往會讓主人公重新回歸善良的本性。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江湖,雖然我們所經歷的人生的江湖並不像電影那樣傳奇。在不停的奔波忙碌之間,某一刻我們或許會停下來,回想自己的過去,回想剛剛踏入社會之初。那也是一個「初涉江湖」的故事吧,有笨拙、有傷感、有歡樂。或許它不象電影那樣精彩,但它卻是只屬於你自己,屬於你那無可替代的青春。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0.gif");" >「術」的古體字頗似兩列路人夾一道而行;而《現代漢語詞典》中則將其解釋為「技術、技藝、方法等」。引至「江湖」,「術」則意味著某種常人所不能的特殊技能。在中國傳統的江湖文化中,「術」是一個實用主義色彩頗為濃厚的概念。「武術、密術、法術、醫術,種種江湖之術都脫離不了實用主義色彩。江湖俠客們運用這些不同的「術」來獲得知識與技能、利益與地位。正因為江湖中的這種實用主義,每當江湖風波乍起之時,那些具有能力運用「術」的江湖豪俠就會不顧種種江湖規則,而是將「利益追求」視為惟一目標,從而營造出新的江湖風波,以及新的江湖利益格局。 第四回:外功內力各立山頭 鐵臂銅身獨步海內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1.jpg");" >通常意義上的「武術」是指如何使用十八般兵器的技能。而在傳統的「小十八般」中,拳術也列在其中。因此「武術」一詞既包括使用器械搏鬥,也包括以拳、掌、腳、爪、指等方式進行的徒手搏鬥。在武俠電影中,對於武術的描寫有一個由實向虛轉變的過程,早期的武俠電影中,演員都是有真功夫的武林高手;而到了後期,由於有技術的支持,一般的演員也能被塑造成一個武打高手了。
而與這些外家功夫相對應的,則被稱為「內力」。內力的概念,更能夠完美地展示中國傳統武俠的意境。相信觀賞到此類段落時,每位觀眾都格外會被激起血液中所流淌和蘊藏的文化遺傳,再次感受中國傳統文化中江湖和武俠的激情。
第五回:秘籍神功惹亂江湖 獨門奇技紛現武林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2.jpg");" >密術,即江湖中流傳的武功秘籍。在這些武功秘籍中,記載著絕世武功的修鍊方法,得到武功秘籍的人就可以獲得絕世神功,就可以稱霸江湖。所以有無數江湖中人都在不惜代價地尋找著武功秘籍。無論是《葵花寶典》、吸星大法,還是獨孤九劍、如來神掌,都是數輩江湖人士追逐的目標。圍繞著這些神功奇技,不知又引發了多少紛爭的江湖事端。
然而得到這些獨門秘籍,也並不一定就是幸運的事。江湖中,既有張無忌學成奇技、為父報仇,亦有東方不敗練就神功而心性大亂、丟掉性命。或許,即使是在江湖中,能得到什麼樣的生活也還是取決於你的人生態度吧。
第六回:神出鬼沒兵道詭異 伏波斬浪陣勢奇絕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3.jpg");" >江湖中的「法術」通常是指陣法機關,其中牽涉了很多中國傳統的哲學概念。
比如,五行原指金、木、水、火、土,這五個構成萬物的元素,它們的相生與相剋說明了事物間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規律。然而在武俠文化中,五行的原理則構成了一個強大的陣法,後來還衍生出了八卦鎮作為輔佐。
又如,六合,以精、氣、神相合為內三合,手、眼、身統一為外三合,統稱「六合」。在實際應用中,眼與心合、心與氣合、氣與身合、身與手合、手與腳合、腳與胯合,也叫「六合」。六合陣,進退變化均按照五行八卦的方法,六人彼此呼應,輪番進攻,威力不凡。
第七回: 起死回生醫行天下 點石成金法乎自然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4.jpg");" >在中國傳統的江湖概念中,醫術一直是江湖之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江湖中的名醫也大都是江湖中的武學名家。江湖俠客每天的生活都是刀光劍影,受傷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武俠電影中,金瘡葯往往是江湖俠客們隨身必備物品。
另外,根據中醫的經絡學說,人體上分布著經脈和由經脈橫向分出的絡脈,統稱為十二經絡。十二經絡內貫臟腑、外達肌表,四肢、軀幹、內臟無所不到。是氣血運行轉注的通道;同時,人體信息也通過經絡傳遞到身體各部, 使外感傳於內、內狀表於外,從而保持人體協調平衡。因此十二經絡之才發展出了江湖中最著名、也是最神秘的功夫——點穴。
器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5.jpg");" >在江湖的歲月中,一直陪伴在江湖俠客們身邊的,非敵非友,而是手中的兵器。無論江湖怎樣波瀾起伏、無論豪俠怎樣縱橫馳騁,「器」的身影都會永遠出現在天下江湖中的每一寸角落。對於那些行走江湖,時時都要依靠手中兵器以命相博的江湖俠客來說,他們需要的是堅固耐用、能夠適應個人身體特點,以便發揮最大威力的兵器;同時,由於江湖人士流動性大、有時又需要隱蔽行事,因此這兵器還必須方便攜帶和隱藏。於是才有了我們今天電影江湖中,那許許多多「人」與「器」的故事。 第八回:華山論劍劍氣橫秋 東海騎鯨鯨飲吞海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6.jpg");" >劍,號稱「百兵之君」,又稱「短兵之祖」,脫胎於上古時期的矛形兵器,是內涵最為豐富的兵器之一。在中國傳統的江湖文化中,劍不但是權力和地位的象徵,也是禮儀中顯示地位等級的標誌。
然而正是這種「象徵」,卻帶給贏得「天下第一」名號的江湖劍客們無盡的煩惱。因為「天下第一」只能有一個,所有的江湖後起之秀都在夢想著爭奪這個虛無但又誘人的名號。江湖與劍的關係就是這樣荒誕,當新的天下第一劍客體驗到獨孤求敗的寂寞時,也體驗到了江湖的無奈。
第九回:寒光利刃誰與爭鋒 橫刀立馬我為中流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7.jpg");" >刀,「十八般兵器」中排名第一的兵器,號稱「百兵之王」。作為一種最實用的武器,在江湖中處處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但江湖中同時也流傳著這樣的俗語,「劍是君子所佩,刀乃俠盜所使」,用刀與用劍的差別,不僅僅體現在功能上,還直接傳達出使用者在江湖中的身份地位。
相比劍而言,刀的學習和使用相對簡單,所以龍蛇混雜的江湖幫派自然喜歡以刀為主要武器;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刀客在江湖中的地位才一直比較低下。其實,刀作為一種勇猛彪悍、雄健有力的武器,在實際應用中往往佔據更大的優勢。今天的我們,是不是應該擺脫江湖偏見,給「刀」平平反呢?
第十回:銀槍斜刺橫空出世 木棍橫掃蛟龍入海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8.jpg");" >槍矛棍棒都屬於長兵器,在功能上和刀劍互有輔助。但是,在講究門派出身的江湖裡,稍有身份的名門正派弟子都是恥於使用劍以外的兵器的,所以槍矛棍棒也一直都是江湖裡的小角色。
事實上,槍的攻擊性很強、殺傷力很大、取勝方法很多,和十八般兵器中的任何一樣對打都不會在器械上吃虧, 「百兵之賊」 的稱號決非浪得虛名。少林棍僧的颯爽英姿令我們傾慕,丐幫打狗棒功夫讓我們佩服,而李小龍的雙截棍則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外影迷。正是由於這位一代武學宗師,雙節棍才得以發揚廣大、風靡世界;而他精湛的雙截棍功夫更在世界影壇為華語片贏得了一片天下。
第十一回:利鏢紛飛龍戰於野 暗箭奇襲虎落平陽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19.jpg");" >俗話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在江湖之器中,暗器因為其隱蔽性和殺傷力,在使用上一直受到諸多江湖規則的約束。大多數江湖俠客都講究依靠功夫取勝,反對背後暗算他人;如果以暗器偷襲對手、或在暗器上帶毒,那就是違背江湖道義,必將激起江湖公憤了。
暗器的種類很多,一般包括飛鏢、飛刀、飛石、峨嵋刺、袖箭、梅花針等,主要靠投擲後脫手傷人,一般由金屬製成,形狀長短輕重各不相同,一般都在近距離使用。這些「兵器」名字好聽,卻依然無法改變自身的卑劣本性,看來江湖中似乎更講究勝利的光明正大呢。
道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0.jpg");" >我們在電影中看到的武林世界的江湖,大多照搬或改編於武俠小說中那些俠客們所生活的世界。這個由中國傳統文化中所孕育出來的夢境江湖,脫胎於華夏一統以前的先秦文化。孔子說「邦有道則智,邦無道則愚」。而那些在江湖中林立的幫派,就有如春秋戰國時期分立的邦國;在武林中各個門派的掌門或幫主,就好比是各邦國的諸侯;而那些仗劍走四方,笑傲江湖的俠客就相當於是游列各國的游士。雖然歷史已逝,但江湖還在,只不過,春秋戰國時的邦國已幻化為江湖中的幫派,此幫已非彼邦,可「道」還是可道的。 第十二回:百舸爭流有道則治 萬夫所指無疾而終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1.jpg");" >在江湖中興風作浪的,大多是那些野心勃勃、企圖獨霸武林的一代梟雄。但江湖畢竟不同於國家社稷,組織的鬆散和其由下而上的制度生成方式,決定了在江湖中不可能出現一個像秦始皇那樣一統江湖的人物,所以妄圖獨霸武林的人最後的結果往往是功虧一簣。
「笑傲江湖,惟我獨尊」是每一個武林中人的最高理想,但最後能夠真正抵達的實在是少之又少。一個人要想在江湖武林中做到笑傲江湖、惟我獨尊,就應該以行道為己任,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其所達之愈深,而知之者愈無人。而這也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俠之為俠的人生境界。
第十三回:熙來攘往唯利是圖 龍爭虎鬥以和為貴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2.jpg");" >如果說武俠世界中江湖宛如一個完美的夢境,以追求道德和人格完善為武林世界的最高原則;那麼在現實題材的黑幫片中,江湖中人所奉行的則是利益原則。黑幫電影中的江湖雖然也宣講江湖道義,但那終究只是拉幫入伙的託辭和聚眾牟利的借口,支配一切的核心還是以金錢和地位為代表的利益。在這些電影中我們看到,為了一個利字,不知道發生了多少大大小小的火併。
為了得到一個「老大」的位置,有人不惜兄弟反目。但江湖畢竟有江湖的規則,打殺不是辦法、談判才是關鍵,而談判的目標就是達到「以和為貴」的和諧。其實江湖內外,為人處世不是都應該做到這一點嗎?
第十四回:千門萬派皆尊關公 三教九流首推道義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3.jpg");" >在道上混靠單打獨鬥,僅憑一己之力是很難在江湖上立足的。因此江湖中人常常有意識地效仿「桃園三結義」的典故,舉行類似的結拜儀式。
在劉關張三人中,江湖人格外突出關羽關雲長,並將其視為神靈。他們之所以把關公奉為精神祭奠的對像,主要因為關羽身上有著因忠義而異常矛盾的性格:一個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忠誠,另一個就是「捉放曹」的義氣。這一個「忠」、一個「義」,正是江湖社會長期以來所追求的原始價值核心。
其實,人人心中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江湖。江湖是人的江湖,而人又被人心所左右,所以歸根結底,江湖之道還在於人心。
情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4.jpg");" >既然夢不久長,何不把夢做得更美、更奇、更險?既然人生短暫,何不把生命創造得更光彩、更飛揚?——這就是江湖裡的愛情。江湖,小可到一個行當,大可到人心,在這個世界裡,有那麼多愛恨情仇在上演,有那麼多離散聚合在複述,而這一切,都是在江湖這樣的背景下展開的。在江湖的故事中,情這個因素不可或缺。這些愛情故事往往以其複雜的背景而顯得大開大盍、波瀾起伏。可以說,江湖片中的愛情故事大都充滿理想色彩,有著超脫現實的一面。正是因為這些愛情與現實中的愛情有著強烈的反差,才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隨著電影的鏡頭,讓我們一起體會這讓人慾罷不能的江湖情。
第十五回:萍水相逢兒女情長 命運多舛江湖日短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5.jpg");" >命運中邂逅,江湖裡分手。江湖,常常會讓愛情遭遇人力無法抗拒的阻礙。江湖中的道義,無法逾越、卻又無比空曠。那些過往江湖的情事,宛若浮萍的緣分,註定是寂寞而感傷的。江湖裡的愛情最為悲涼的一點,就是經常發生在對立的兩極之間。
愛情本身是無差別的。情是人的本性、是一種直覺,決非後天培養起來的東西。然而就是因為它太過直覺,「情」之一字在江湖中才顯得那麼脆弱。自古正邪不兩立,當愛情遭受到巨大的壓力時,許多人都會選擇捨棄。一刀兩斷,毀掉一顆心,滿足千萬人。江湖中,一場浪漫的相遇,帶出的卻往往是悲哀的輓歌。
第十六回:情痴痴奈何江湖上 義切切凜然風月間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6.jpg");" >江湖人,過的是打打殺殺、刀口舔血的生活。這個定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不會改變。在這個雜亂的地方,人們渴望姻緣,但卻不知道誰可以愛、誰可以信任。在這樣一個背景的襯托下,江湖中的愛情,就好比懸崖上的百合,雲濤中的閃電,絢爛之極卻充滿危險。
江湖裡的愛情,笑中帶淚、喜中帶哀,但悲凄的東西卻能轉向溫馨、滋生美好的願望。無論面臨著怎樣的困難,最終決定命運的並不是這個江湖,而是我們自身的執著。在閱盡電影江湖中的情愛之後,我們或許應該牢記:該愛的就要愛,能爭取的就要爭取。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江湖內外,都有力量去守住心中愛情的明燈。
第十七回:風雨欺人空空獨守 愛恨傷神兩兩相忘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7.jpg");" >人們常說,愛情是盲目的,它的產生往往不是基於是非善惡,它屬於感性而不是理性。江湖中愛情的美好,有時正在於其過程如煙花般的絢爛而又短暫;然而,江湖裡的愛情,能賜予人極致的歡樂,也能把我們帶入無盡的悲哀——那求而不得之傷、所愛非人之傷、嫉妒怨恨之傷,給人帶來的只有刻骨銘心的痛苦。
無數俠客飲恨,無數美人垂淚。武俠的世界裡,在恩怨情仇、劍光劍影之中遊走的,是洋溢著中國古典美學精神的神韻。一幕幕人間的戲劇,道出的是江湖中愛情的孤獨。所以,在現實生活中,就讓我們避開空空獨守、兩兩相忘的傷神,留住那共渡一生的美好吧。
義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8.jpg");" >話說江湖行事,義字當頭,自古就是不二的法則;然而昔日劉關張桃園結義,不求同生、但求同死的千古佳話,卻告訴我們「義」在人們心中所佔的份量。 「義」,是危難時刻里的挺身而出、扶危助困,是風雨飄搖中的肝膽相照、兄弟情深,是天下蒼生面前擋風遮雨的銅牆鐵壁——這種種「義」的內涵,凝聚了多少中華民族的審美意趣和人生追求。中華文明浩浩蕩蕩,每一個篇章中都有義薄雲天的華彩篇章。正是由於這些洋溢著情義、仁義、正義之氣的篇章的存在,才令我們的民族文化綿延不絕、薪火相傳,蕩氣迴腸。電影外的我們,在今天,有沒有依然堅守著「義」的陣地呢?
第十八回:心存戚戚我本善良 俠骨錚錚義無反顧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29.jpg");" >「義」字的繁體,從「我」從「羊」。「我」就是自己,而「羊」含有善祥的意思。從說文解字的角度來看,義字本身就包含了善良。的確,很多讓我們血脈賁張的江湖義舉,其實都基於善良的天性。然而,在江湖中,善良卻是一種冒險;同時,也正是這一善一惡的激烈碰撞,才突顯出江湖中善的珍貴、義的張力。
在腥風血雨的江湖中,善良顯得那麼格格不入,也讓擁有它的人透出一股悲情。其實,善良本是你我的天性,可是在經歷了人世歷練之後,堅守善良的人卻被冠之以「傻」,這不能不說是我們的悲哀。或許,我們都應該學會重新去做一個「傻」的人。
第十九回:風雨同舟兄弟情深 肝膽相照英雄氣盛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30.jpg");" >除了一顆我本善良的心,義氣還需要彼此之間深厚的感情。有句古話,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父母和朋友是人生道路上的兩大支柱,在傳統文化所推崇的五常中,朋友之誼被列其中,這構成了中國人際關係的一大特點,也足以說明,從古至今,中國人對友情的推崇和珍惜。
所謂義薄雲天、兩肋插刀終究只是完美的說詞,男人之間的意趣相投、惺惺相惜,才更有積蓄的力量。在某個時刻,彼此舉起手中之槍,作兩難的決斷時,矛盾也就充滿江湖的絕美。兄弟、酒、槍、生死之交,這是我們關於快意江湖的集體記憶。
第二十回:同根相煎反目成仇 異志漸生背信棄義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31.jpg");" >在江湖中,凡能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者,必是重義氣的。哪怕他武功沒有那麼高、能力沒有強,也會受人擁戴。而反之,即使武功蓋世,也會落得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江湖人物信奉的道德極少,但只要信奉,通常便不敢違反;而「義氣」二字便恰恰是江湖中唯一重視的道德。在江湖中人看來,「無情無義」即喪失了人之所以為人的資格。「朋友決不可出賣」的觀念,在中國人心中根深蒂固,牢不可破。有福同享,有禍我當,這種聽起來並不對等的關係是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朋友觀、義氣觀;而違背它,就會墮入萬劫不復的深淵。
第二十一回:俠肝義膽烈氣橫生 鐵骨柔腸壯懷激烈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32.jpg");" >《論語》中認為「事之宜曰義」,也就是說做事情順乎常理、不違背規律就是義。真正的義,可以拋卻私人之間的感情、超越幫派小團體的利益,為民族、國家的利益而犧牲,而這正是「義」最高境界的完美體現。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中華民族所以曆數千年而不斷壯大,在生存競爭中始終保持活力,或許與我們重視情義有著重大的關係吧。
從打到不打,從殺到不殺,這是一種頓悟;若這不打不殺是為了天下蒼生的生命與幸福,那就更是一種從小義到大義的升華。春秋寫大義,鐵肩擔道義。這些氣貫長虹、感天動地的大義,是一種望之彌高的人生境界,也該是每個江湖內外的人畢生追求的目標吧。
悟篇
screen.width-461) window.open("http://image39.360doc.com/DownloadImg/2011/09/2815/18090585_33.jpg");" >「頻生躑躅成夢幻,幾度馳驅付塵煙」,人生不過百年,總是會走向一個終點,就像任何的故事都會有它的結局一樣。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平民百姓全都會有各自的歸宿。而這些各自獨立呈現的人生歸宿,其實只是我們各自的願望吧。在歸宿到來時,若能了解自己這一生所為為何,那就是我們常說的「悟」了。然而無論是哪一種「悟」,其目的無非都是要得到內心的和諧與安寧。我們跟隨著電影中那些歷經坎坷的主人公一同走向江湖故事的結局,同時也是在走向另一個故事的開始,在對於無盡的結局的回味中,我們會不會尋找到那個始終未能了悟的「悟」呢?
第二十二回:世事無常絕境逢生 人生有悟回首是岸
天道本無常,絕境是坦途。人生和命運之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是命運決定人生還是人生左右命運?這個問題,恐怕沒有人能夠真正說清楚。但是在電影當中,人物和命運之間的關係往往卻是清晰的。電影人是如何使得江湖人物那跌宕起伏的命運看起來更為合理呢?
被逼上懸崖的江湖人物面臨著人生最為嚴重的挑戰,影片中層層的鋪墊將他們逼上了萬劫不復的絕境。站在懸崖邊上,人就如同命運之神手上的一枚銅板,瞬間就被無情地拋向空中、又落入深淵。暴力幫助江湖中人逃離了一個絕境,但並沒有幫他走出人生的荒原。有誰知道一個絕境的消彌是不是就意味著另一個絕境的開始呢?
第二十三回:三佛既得恩仇俱忘 一刀丟棄物我兩歸人之初究竟是性本善、還是性本惡?關於這個命題的爭論持續了幾千年,直到現在也還沒有辯論清楚。或許就是因為這種千百年的疑惑,人們才格外渴求這個「悟」吧。
其實,除了那遙不可及的「頓悟」之外,這個世界還更需要另外的一種「悟」。這種「悟」依賴來自社會的一種寬容的力量,對待做過錯事的人,以悲憫之心來對待、用最大的善意來幫助他放下屠刀,或許這才是化解恩怨真正的解決之道。
人在江湖,終歸迴避不了心靈的困惑,更迴避不了善惡的交鋒。我們不能依賴奇蹟的出現來化解恩仇。只有每個人的心靈都向善,這個世界才能最終和平。
第二十四回:桃園渡口江湖遠去 紫陌紅塵天下大同人生不過百年,誰也免不了要老去,有誰能從退隱江湖的宿命中逃脫?可是古往今來,能在桃花源中忘卻恩仇、無妄無欲的又有幾人?
人生沒有高低貴賤之分,那些始終不能參悟的人,即便身體退隱了、精神也無法退隱,手洗乾淨了、心卻還是髒的。 「悟」,既不具體,也不抽象。說到底,它就是一種感受,一個狀態。在這個紛紛擾擾的江湖上,真正的「悟」或許就是內心的安寧和從容吧。其實,每一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桃花源,那是一處容我們在奔波忙碌的間隙滋潤久已乾渴的心田的地方。找到了心中的這片桃花源,我們才能在歸宿到來之時,去靜靜地冥想此生為何。所愛非人之傷——十年系列讀後感,華麗的第十放映室:天下江湖之情篇我在一片綠色的樹林里看到一樹紅花,這才是最美的,它離不開這一叢密布的綠葉,許許多多的文章和影視為它鋪墊了一個英雄的展昭,才讓這樹紅花如此的特立獨行。它的美離不了一林的綠,愛了展昭的人,更會感覺它個中的痛,江湖裡的所愛非人之痛。 或者可以這樣去理解它:深愛葉,以至當葉對他殺妻傷己時,下不了手殺葉。不舍其子,不舍深愛葉,所以沒有自殺。當然我並不認為昭會這樣,只是經常也會不自覺地當他會這樣脆弱。莫非人們都多少有些SM情結。 "人來向眾人展示自己有多愛昭白,是有很大區別的。LZ並不是第一個。」有人氣了要離開ZH,在她的回帖里,看到C大的話,我的心裡生出一股酸楚來,因為她似在說,她也許沒有愛護好昭的形象,但是她是愛昭的。這莫不是揭開了我一直的疑問,我一直想問能寫出如此冷烈文字的作者,她怎麼可能愛昭昭。我寒的是自己以往眾多刻薄的讀後感,傷害多少人的心。但是我還是想說,但是不會在論壇里亂說。而人們更好是煉就一個堅硬的外殼。 如果統計自己印象最深的那篇,一定是它;自己回頭看最多次的那篇,也無疑問是它。這樣細膩的刻畫,這樣有引誘力的描寫。我感覺到在閱讀中置身粘膩的甜美,自己真是置身在粘膩的甜美中,沉溺到無法自拔的悲。 它有如第十放映室天下江湖那段另我難忘的文字,它用了多麼絢爛的中國文字形容了江湖裡的愛情。十年系列,也是江湖裡一場華麗無比的愛情。 「 命運中邂逅,江湖裡分手。江湖,常常會讓愛情遭遇人力無法抗拒的阻礙。江湖中的道義,無法逾越、卻又無比空曠。那些過往江湖的情事,宛若浮萍的緣分,註定是寂寞而感傷的。江湖裡的愛情最為悲涼的一點,就是經常發生在對立的兩極之間。 江湖人,過的是打打殺殺、刀口舔血的生活。這個定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都不會改變。在這個雜亂的地方,人們渴望姻緣,但卻不知道誰可以愛、誰可以信任。在這樣一個背景的襯托下,江湖中的愛情,就好比懸崖上的百合,雲濤中的閃電,絢爛之極卻充滿危險。 愛情本身是無差別的。情是人的本性、是一種直覺,決非後天培養起來的東西。然而就是因為它太過直覺,「情」之一字在江湖中才顯得那麼脆弱。自古正邪不兩立,當愛情遭受到巨大的壓力時,許多人都會選擇捨棄。一刀兩斷,毀掉一顆心,滿足千萬人。江湖中,一場浪漫的相遇,帶出的卻往往是悲哀的輓歌。 人們常說,愛情是盲目的,它的產生往往不是基於是非善惡,它屬於感性而不是理性。江湖中愛情的美好,有時正在於其過程如煙花般的絢爛而又短暫;然而,江湖裡的愛情,能賜予人極致的歡樂,也能把我們帶入無盡的悲哀——那求而不得之傷、所愛非人之傷、嫉妒怨恨之傷,給人帶來的只有刻骨銘心的痛苦。2007年度回顧評《光榮的憤怒》 在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中常能看到創作者的兩種風格上的傾向,一種偏向冷靜審視下的深層思考,這類影片風格上往往是冷峻的,內斂的,鏡頭上 比較偏向使用長鏡頭,造成一種紀實的美感;另一種則偏向於情緒化的宣洩,往往是熱鬧跳躍的、甚至是焦躁的,語言上短平快,風格化的特徵很顯著。而《光榮的 憤怒》是兩種風格的糾纏和混雜。 這是一部好萊塢式的、近乎黑色幽默卻又節奏緊湊、充滿懸念的影片,在村霸熊家四兄弟和村民之間構成強烈的戲劇衝突主線,並設置了巨大的反向壓力,從而成功地使觀眾始終處在期待與擔憂的觀影狀態中。 影片的分鏡相當簡捷準確,很多晃動的鏡頭使場景更加真實,在音效的處理上也有可貴的創新——劇中人物的心跳聲和喘息聲清晰的響在觀眾的耳邊,彷彿故事就發 生在觀眾身邊。觀眾一直被那種緊張感牢牢的按在座位上,村民們對熊家四兄弟的恐懼感被電影的鏡頭語言表現得淋漓盡致。 作為一部講述中國農村故事的影片,本片的敘事手法其實非常好萊塢。影片一開始就設置了一個主體任務,然後圍繞著敘事主線不斷地向主人公施加反響壓力,然後 在強烈的戲劇衝突中不斷保持戲劇張力,直到最後結局主題任務完成。對於國產影片來說,本片開創了一個非常好的模式,那就是如何將好萊塢的敘事手法和中國本 土化的故事主題結合。第10放映室之《獨自等待》的解說詞,十分精彩!文章提交者:紫色軍團 加貼在 推薦影視評論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bbs_124.html
愛,是一顆含在嘴裡的蜜糖,在甜津津溶化的感覺中,體會整個人被融化的感覺;愛,讓黑暗走遠,讓心靈之外的情節充溢多彩的日月光華;愛,是波動的聲音在人類視線之間的傳遞;有愛駐紮的眼睛才是最美的;電影是造夢的機器,在無數的愛情電影中,我們看到一個個令人感動的畫面,體味每一句難以忘懷的對白,在被深深打動的同時也將這些愛情經典銘記在心。
學會選擇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獨自等待
二十歲出頭的歲數多少有些令人尷尬,它要求你對於一切都要自己選擇,卻又不給你充分的時間去變得成熟,面對選擇的困境,往往是難以選擇的焦灼。
影片《獨自等待》關注的正是這個年紀的故事。
這名充滿熱情與幻想的青年叫陳文,生活在這座繁華都市之中的莫個角落,為了摯愛的小說創作,他放棄了大學的學業,然後與朋友合開了一家古董店,以便能夠全神貫注的進行創作,並等待心中的姑娘。
陳文愛上了劉榮,於是毫不猶豫地追求她,如同當初選擇退學一樣堅決。可惜劉榮是個精明的姑娘,對於陳文的告白,她不明確回應,只選擇曖昧感覺。劉榮說合陳文是朋友,這點破了我們每個人小小的自私的心愿,誰不希望的我們身邊又這樣一個人呢,永遠陪伴左右,不是容易變質的愛情,也不是淡而無味的友情,那種曖昧不清的微妙,就像一根稻草,成為我們脆弱時的一點寄託。
影片《獨自等待》講述了兩段等待的故事,這第二段就是李靜對陳文的等待。李靜是陳文最好朋友的妹妹,時尚的外表下是脆弱不堪的內心。陳文拿她當鐵哥們兒,她卻一直暗戀著陳文,甚至可以假扮女朋友,幫陳文追劉榮。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對於感情,李靜的選擇是深藏心底,她收集起陳文送給她的每一樣禮物,將這些低廉得如同廢物一般的東西小心保存,視為珍寶。如果不是陳文無意中發現了這個盒子,如果不是李靜的嫂子在旁邊揭秘答案,或許我們都將和陳文一樣對李靜的感情一無所知。對於陳文的等待,被李靜封存在心中的某個角落,就如同這個盒子,每天心疼地摩挲,卻發現它依然布滿灰塵。
等待不可怕
可怕是的在一場等待中錯傷了另一場等待
雖然明白了彼此的心意,但離別卻是在所難免。最終劉榮拒絕了陳文的曖昧,李靜也將踏向去往南方的火車,兩段新的等待各自開始了。
看似老套的故事
卻鮮明地再現了當下年輕人骨子裡張揚的個性和生活中的迷惘、掙扎、寂寞、彷徨、偽裝、虛榮,還有簡單、執著、善良,這些更為真實而感性的東西。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李靜的離開,打破了商業電影的常規。
哀而不傷的揮手,充滿了年輕的希望,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依然保有樂觀和朝氣,全片最經典的台詞莫過於那一句「要麼好好活著,要麼趕緊去死」。年輕人用一種渾不吝式的語言,點明了生命真正的要害:既然我們不能隨意結束生命,那就一定要活得精彩。
片尾,陳文在自己的小說上寫下「獻給從你身邊溜走的那個人」看上去滿是憂傷,一個人的等待早就無所謂對錯,這種不完美的結局,是導演追求的風格,也是青春必須要有的遺憾。與其說這是一幕獨自等待的愛情,不如說這是一場學會正視自己的等待。陳文對於兩個女孩的態度,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世意義,比如生活,比如家庭,比如很多很多事情,我們總是那樣急切地追尋所謂的完滿,卻忽略了腳踏實地的幸福。
青春,三分不顧一切的執著;三分無知無畏的好奇;三分完美主義的夢想,再加一分裹雜著憂傷的甜蜜。長大成人的過程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最難得的滋味。日復一日的磨礪中,青春褪盡生澀的外殼、守侯成熟的華彩、那懵懂帶來的陣痛是成長留下的痕迹!!!
日後回頭,這些傷反倒成了最美好的記憶。因為在那些似曾相識的歲月里,人人都在努力生活著。在獨自等待中黯淡;在結伴離開是散場、顧盼成長的煩惱,我們品到的是回甘的微甜!
第十放映室(長大成人)解說 如果你也走過兒時的稚嫩,年少的輕狂,只記得那時的陽光燦爛,早忘了曾經的苦難憂傷,那麼請你加入對於成長的回望。如果你剛離開兒時的稚嫩,正匆匆邁入年少的輕狂,心中交織期待與彷徨,那麼請你加入對於成長的展望。 青春並不總是陽光燦爛的,那些被小心收拾起來的不快樂,那些不能說的秘密,偶爾也會成為散亂的點綴。 其實,正是在戰勝這些煩惱的過程中,我們悄悄地長大了,然後迎擊另外的困惑,並且再度戰勝它,一路艱辛,我們走的緩慢卻堅定,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對家人親情的牽掛,對興趣愛好的執著,對責任義務的承擔,這些煩惱並不獨屬少年,它們伴隨過、伴隨著,並將一直伴隨著我們生命的腳步,長大成人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的分界線不在年齡,甚至無關心態,它是一場學習,一場我們窮盡一生的努力,一場與煩惱相抗衡的搏擊與戰鬥 青青校園 《誰說我不在乎》 生於80年代的孩子,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生活環境的大不相同,造就了他們性格的大不相同,以至於他們出生的80年代都已經成為了流行語,被賦予了很多的意義,可以拿來指代很多特質,比如自我,比如冷漠,比如特立獨行等等,總之長輩們很是不滿他們對世事皆不關心的模樣,但是,正如這部影片的片名所說的那樣,誰說我不在乎,倔強的外表之下,是從小就在關愛和幸福中跳動的心,這顆心享受著充沛的親情,卻還沒有學會去表達,這顆心懂得感恩,卻還不知道怎麼去報恩,所以,請不要以為我們不在乎。 《扣籃對決》 打籃球、玩遊戲、跳街舞,有多另大人們頭疼,就有多另孩子們痴迷,那迸發的是青春的活力,是張揚的神采,追尋自我的旅途,絕非一片坦蕩。 少年間的情愫,只在不經意的目光碰撞中,靜靜地流淌 如果給所有的老師排名,中學老師大概是最辛苦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手底下那些進入青春期的耗子,開始出現明顯的叛逆情緒,熱衷於惹是生非。孩子總有點小虛榮,尤其是十幾歲的少年。女生越來越在意漂亮,男生越來越喜歡逞英雄,然而在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背後,其實是一個生命個體真正覺醒的開始,是對自我的一種關注和審視,在對自我價值的一次次追問中,孩子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 這些一眼就能識破的俗套劇情脆弱的不堪一擊,但本片恰恰沒有以如此徹底的濫俗收尾,觀眾一直在等待著,那個站出來宣布蜂鳥隊是冠軍的大人物始終沒有出現,球場內外,只有失落的觀眾歡呼的對手傷心的朋友還有終於相互理解抱頭痛哭的大嘴父子沒有拿到冠軍,但年輕的孩子贏得了理解與尊重信息與希望,這樣的結局遠比手捧獎盃站在鮮花和掌聲中要高明的多,成長的真相有時候並不美,美的是那一顆顆努力證明自己的年輕的心。 學會選擇 他們還沒有學會老練成熟,他們還不懂圓滑世故,他們急匆匆地長大,闖入另一個世界,撲面而來的,是新鮮的氣息,也有惱人的困擾。 《獨自等待》 二十齣頭的歲數,多少有些令人尷尬,它要求你對於一切都要自己選擇卻又不給你充分的時間去變得成熟。面對選擇的困境,往往是難以選擇的焦灼。 陳文愛上了劉榮,於是毫不猶豫地追求她,想當初選擇退學一樣堅決,可惜劉榮是個精明的姑娘,對於陳文的告白,她不明確回應,只選擇曖昧關係,劉榮說和陳文是朋友,這點破了我們每個人小小的、自私的心愿,誰不希望身邊有個這樣的人呢?永遠陪伴左右,不是容易變質的愛情,也不是淡而無味的友情,那種曖昧不清的微妙,就像一根稻草,成為我們脆弱時的一點寄託。 雖然明白彼此的心意,但離別確實在所難免,最終,陳文拒絕了劉榮的曖昧,李靜也將踏上去往南方的火車,兩段新的等待各自開始了。看似老套的故事,卻真實的再現了當下年輕人,骨子裡張揚的個性和生活中的迷惘、掙扎、寂寞、彷徨、偽裝、虛榮,還有簡單、執著、善良,這些更為真實而感性的東西。李靜的離開,打破了大團圓的商業電影陳規,但哀而不傷的揮手,充滿了年輕的希望,面對不確定的未來,我們依然保有樂觀和朝氣。全篇最經典的台詞莫過於那一句:要麼好好活著,要麼趕緊去死。年輕人用一種混不吝式的語言,點名了生命真正的要害。既然我們不能隨意結束生命,那就一定要活得精彩。 片尾,陳文在自己的小說上寫下:獻給從你身邊溜走的那個人,看上去滿是憂傷,一個人的等待早就無所謂對錯。這種不完滿的結局,是導演所追求的風格,也是青春必須要有的遺憾。與其說這是一幕獨自等待的愛情,不如說這是一場學會正視自己的等待。陳文對於兩個女孩的態度,具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適意義,比如生活、比如家庭,比如很多很多的事情,我們總是那樣急切的追尋所謂的完美,卻忽略了腳踏實地的幸福。 總結 青春,三分不顧一切的執著,三分無知無畏的好奇,三分完美主義的夢想,再加一分裹扎著憂傷的甜蜜。長大成人的過程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最難得的滋味,日復一日的磨礪中,青春褪盡生澀的外殼,守候成熟的華彩,那懵懂帶來的陣痛是成長留下的痕迹,日後回頭,這些傷,反倒成了最美好的回憶,因為在那些似曾相識的歲月里,人人都在努力生活著,在獨自等待中暗淡,在結伴離開時散場,顧盼成長的煩惱,我們品到的是回甘的微甜。
《第十放映室》十一期間節目《電影過節》「安身立命」的解說詞。其中幾段點睛之筆:
「中國文化形成的是一個儒釋道三位一體的精神結構,這個精神結構的特徵是自給自足,中國文化的主題就是在入世當中達到一種出世的境界……中國人,往往得意的時候是個儒家,失意的時候是個道家,到了絕望的時候就是個佛家。無論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個安身立命的基地……中國人講人性的時候,是非常情感化的。為什麼呢?中國從孟子開始提出人性有四個基本的結構,叫惻隱之心,恭敬之心,羞惡之心,還有是非之心。這四心當中只有是非之心勉強可以算是一種理性……人總是在入世和出世之間尋找著一種平衡…… 」
該解說詞大致摘自樊和平教授在東南大學「人文大講座」的演講——
傳統文化與現代人的安身立命
我今天演講的這個題目包含兩個層次,一個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再一個是我們如何從傳統文化當中吸收養分,解決現代人生活中一些重大的問題。
亞里士多德早在兩千多年以前,就提出了一個看似非常普通,但也是兩千多年以來、或自有人類文明以來,一直沒能夠解決的命題:「人應當如何生活?」可以說,自這個命題提出來以後,所有的人文科學都在圍繞它而展開。
人到底應當如何生活?二十世紀是人類文明突飛猛進的世紀,科技經濟在這個時代得到了非常快的發展,可是二十世紀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災難。每當人類面臨一個世紀之交的時候,都會出現一種特殊的現象,叫做「世紀末現象」:一個世紀走完了,另外一個世紀又開啟了,人類總好像有一種走到世界末日的感覺。當今之世,人類有能力分裂原子,有能力去尋找到夸克,有能力飛越太空、走上月球,可是人越來越對自己表現得無可奈何,人難以安身立命。所以在二十世紀到二十一世紀世紀之交產生一種非常奇特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就是世界範圍之內出現了許多邪教,這說明了什麼?說明人類面臨著一種空前巨大的人生危機。
事實上,人生危機是我們每個人都迴避不了的。如何解決這樣一種人生危機?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國諾貝爾獎得主在法國巴黎集會,會後發表的共同宣言中提到:「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到兩千五百三十年前中國的孔子那裡去找智慧。」人類已經面臨著許許多多嚴峻的課題,如何來解決?他們發出倡議,到孔夫子那裡去尋找智慧,尋找人類生存的智慧。應該說,這不是一般的人、不是一批人文學者發出的倡議,而是一群二十世紀最傑出的科學家發起的倡議,代表著二十世紀人類的最高智慧。
我們現在所要回答的問題,就是如何到兩千多年以前的孔子那裡去尋找智慧?我們能找到什麼樣的智慧?必須要說明的是,他們這裡所講的孔子,只是一個象徵,它象徵著中國文化,象徵著中國傳統文化。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過頭來重新審視中國的傳統文化。
家國一體
家在中國文化當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不理解中國人的家就永遠不能理解中國文化。可是家到底是什麼?中國人以家為一種精神上的歸宿,最重要的價值觀都與家有關係。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博大精深。我用三個概念六個字來概括它的基本要素,就是:血緣;情理;入世。
為什麼說血緣構成中國文化的第一個要素?因為中國這個民族,在被「化」出來即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社會過渡的時候,就和西方民族表現得非常不同。中華民族在走向文明的時候,是通過維新的道路。西周維新就是中國先民在文明初年所進行的一場最為重要的社會變革。這場變革的核心任務就是建立一個新的社會結構,後人把這種結構概括為家國一體,由家及國。它以家為基礎把家的邏輯和原理伸展到國,形成一個所謂的「國家」。中國的國家和西方的country有著非常大的區別。「國家」既掙斷了原始社會的氏族紐帶,具有文明社會「國」的性質,但又繼承和吸收了人類在迄今為止最為漫長的原始社會中所形成的氏族關係的血緣傳統,以「家」為「國」的基礎甚至范型。所謂「周雖舊邦,其命惟新」。顯然,「國家」是「國」與「家」,即氏族社會的血緣邏輯或家的邏輯,與文明社會的國的邏輯中庸調和的產物。在西方人看來,把國和家聯繫在一起簡直是不可思議。中國文化里的國家概念和西方是不一樣的。「國」的繁體字,首先是有人口,即「口」,有了人口有土地即「一」,有了土地以後還要有保衛人民和土地的武裝即「戈」,最後還要有疆界———「guo」,所有這些要素組成了「國」的繁體字———國。
由家及國,是為「國家」,西方人在翻譯的時候很難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而我們在把西方的country翻成國家的時候,事實上也很容易丟掉國家理念當中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家。這種情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到處可見。另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心」的文化意義。中國文化中「心」的意義到底是什麼?我們現在翻譯成英語的時候,有很多種表達,有的說是heart,不錯,心臟;有的說是mind,也不錯,是思想,當講到心的時候,都與思想相連。但無論是heart還是mind,都難以表達「心」的全部文化意義。海外有一個著名的哲學家,叫成中英,他把「心」翻譯成heart-mind,將二者結合,意思就全面多了。所以在很多情況下,中國語辭的意義要豐富得多,辯證得多。
中國人是在家的基礎之上伸展出國,所以中國傳統社會的社會結構,是由家庭、村落、再到國家。家在中國文化當中,具有一種特殊的地位。大家可能都看過林語堂的《中國人》。林語堂說中國文化有一個攻之不破的真正堡壘,就是中國人的家。中國文化那麼複雜,最重要最基本或第一個要素就是家,不理解中國人的家就永遠不能理解中國文化。四大名著當中,《紅樓夢》演繹的就是一個「家」的榮辱興衰;現當代文學的名著,像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還是以家為題。可是家到底是什麼?中國人以家為一種精神上的歸宿,最重要的價值觀都與家有關係。魯迅跟保守派論戰,論到最後,魯迅發怒了,罵他們是「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論敵被罵痛了。因為罵一個人「喪家」,基本上就把他從根基、根本上給否定了。中國人最高的理想是什麼?過去講是大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大同境界實際上就是以家為本位和理想。我們看到有賓館酒店打出「賓至如歸」的橫幅,歸什麼?歸家,到了酒店就感覺到了家一樣。但西方文化當中很難讀到這樣的句子。「賓至如歸」譯為英文就是隨你自己自由自在,就是充分自由。中國人感到最好的地方並不是自由之境,而是後現代西方哲學所說的「在家」,當然「在家」也包括了自由之意。中國人說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狀況很好,好到什麼程度,「不是親人勝似親人」,也說明家仍然是中國人基本的精神歸宿,是中國人最高的一種價值取向。
中國人的最高理想是天下一家、家國一體。也就是說,家的邏輯和國的邏輯是直接貫通的。中國的家,家的理念、家的文化有著一種深刻的社會文化意義。它是社會結構的范型,它是人的價值的源頭,是中國人最後的歸宿,中國人無論身在何處,只要有個家存在,就不會導致人生的失落。做官不得志,就「告老還鄉」,「有子萬事足,無官一身輕」啊。家,成了人們生命中的根。血緣是什麼?就是人生命的根。所以到最後,人們要回到這個根,只要這個根存在,人就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只有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深刻的了解。
情理邏輯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邏輯就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繩之以法」。理解這一點對於現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我們剛才講中國文化最基本的出發點是血緣、家族,那麼血緣、家族的邏輯是什麼呢?就是一種情和理即所謂「情理」的邏輯。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理性主義的時代,什麼都講「理性」,實際上這是現代文明的一個誤區。人類的文明不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的,在理性的源頭,是非理性。西方精神的最高指向是宗教,宗教是理性的嗎?理想和信念都是理性的非理性形式。什麼叫做理想啊?理想是一種美好的嚮往,如果它已經實現,就不是理想。中國古代講天下大同,佛教講普渡眾生,都是要為人樹立一個美好的境界。這個美好的境界,是人的理想和信念。家族的邏輯,血緣的邏輯,首先是一個情字,是情感。理性化的家庭生活在書本上是合理的,但往往現實生活中家庭的悲劇都來源於理性。家庭裡面遵循著什麼邏輯呢?《論語》里有一句話叫做,「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父親偷了人家的羊,兒子不能告發;兒子偷了人家的羊,父親不能告發。父子之間相互隱瞞,是符合天理人情的,這就叫「直在其中」,「直」就是真理、真諦,文化的真諦,生活的真諦,就在這種親親互隱中。這句話表明,傳統社會裡,家庭生活遵循一種情感的邏輯而不是非常理性化的邏輯。不光是《論語》這麼講,在阿拉伯的《古蘭經》中,在基督教的《聖經》中,都有類似的教誨。家應該是一個最可靠的地方,如果家人都是互相告發,互相為了自己的某種「前途」去勾心鬥角的話,人最後一塊安身立命的基地就沒有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兒子揭發老子,老子告發兒子,到最後造成了一種什麼樣的局面?大家可能有所耳聞。其他方面可以發生一點危機,但家是不能摧毀的。再從審美角度來說,中國人在審美方面有一個客觀標準,唯獨在家庭中例外。「子不嫌母醜」,在兒子的眼中母親都是美麗的。中國還有句話叫做「情人眼裡出西施」。所以在中國,情的傳統是非常深重的,家族的邏輯就是情感的邏輯。
我們說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就在於中國的人文主義的傳統,人文主義的傾向。比如,中國有好多詞和西方的理解不一樣,像最簡單的金木水火土。西方人講水的時候,基本規定和理解是講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很簡單。中國人講水,很少有人聯繫到兩個氫原子一個氧原子,與之相關的詞是「柔情似水」,「一汪秋水」,老子說「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由水想到的都是一些生活當中的情理和智慧。什麼是火?古希臘的哲學家認為世界是由火構成的,世界生成於火又復歸於火。他們從科學的意義上來分析水和火。而中國說火呢?驕陽似火、熱情似火、如火如荼,都是一些非常情感化的東西。中國文化一開始就選擇了情感的道路,因為中國文化的起點是血緣,而血緣的邏輯是一種情感的邏輯。西方人講人性的時候,是非常理性化的。中國人講人性的時候,是非常情感化的。為什麼呢?中國從孟子開始提出人性有四個基本的結構,叫惻隱之心,恭敬之心,羞惡之心,還有是非之心。這四心當中只有是非之心勉強可以算是一種理性。而惻隱之心、羞惡之心和恭敬之心,都是一種情感。什麼叫做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一種和同情憐憫同類的那樣一種心情,那樣一種情感。孟子曾舉過一個例子———孺子入井,一個小孩掉到井裡去了,你為什麼會產生同情或不忍的心情?為什麼要去救他?孟子說,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第一不是與孩子的父母關係好,也不是為了和這個小孩的父母攀交情,第二不是要在鄉鄰朋友中得到個好名聲,第三不是由於厭惡孩子啼哭的聲音。救這個孩子就是人應該具有的一種本能,就是出自於一種內在的情感。換句話就叫「身不由己」,就是一種情感的驅使。中國還有一句老話叫「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情感到了,功夫到了,怎麼都能解決問題。
但是,中國人的情感既不是西方人的emotion,也不是簡單的一個feeling,它是什麼?一個「感」字有很多文章可做。比如感通、感動、感化。什麼叫做感通?就是不需要任何外在機制就能心心相印,息息相通。有一句古詩叫「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這個靈犀是什麼?就是人的一種情感。再來說感動。中國人的情感不光是留給自己,也不光是交給別人的,它是人與人之間發生互動的一個機制,人與人之間通過情感來互動。所以說感動就是通過情感的表達使自己或別人發生變化。大家看文學作品、電影電視當中,常常用偷聽的方法來解決矛盾和誤會。本來有對立情緒,可是一旦體會到別人的真正用心以後往往激動得熱淚盈眶,矛盾也就隨之解決了。所以中國人常用這樣一種感動的機制,在情感上打動別人,在情感上顛覆別人。
情感要素的基本文化邏輯是什麼呢?是要合情合理。所以中國的教育,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實在沒有辦法的時候,才是「繩之以法」。為什麼首先要動之以情?是要讓別人認同你。認同不是認識,認識是一種理性,認同是一種接納。所以,理解這「情理」二字,對於現代人的生活,對於現代人的安身立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出世」與「入世」
中國文化形成的是一個儒道佛三位一體的精神結構,這個精神結構的特徵是自給自足。中國文化的主題就是在入世當中達到一種出世的境界。
中國文化的第三個要素是入世。
在人類文明當中,有兩個重要的文化形態,一個叫做宗教,一個叫做倫理。宗教告訴你,當你離開這個世界時實際上並不是真正的死,而是到達另外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佛教有一個極樂世界,基督教有一個天堂,道教到最後也得道成仙。每一個宗教都告訴你,有一個天堂,有一個永恆而美好的世界。但是,你想達到這個境界是有條件的,你要有道德支撐,要在這個世界上做好事。如此才能夠做到「雖死猶生」。所以,在任何文化當中,都要有出世和入世的兩種文化機制,只是各自的原理不同。
中國文化的主流是入世的,因為中國人有辦法來解決如何永恆的問題。人生怎麼才能夠永恆?首先要立德立言立功,所謂「三立」、「三不朽」。「立德」,即要有美好的德行,有了好的德行以後就會精神不死。「立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通過著作流傳下去。第三個是「立功」,建功立業。但問題在於,英雄人物、文化英雄有可能做到「三立」「三不朽」,普通老百姓怎麼辦?宗教之所以有那麼大的魅力,是因為它回答了普通老百姓如何才能不死的問題:你只要相信佛,你就能不死;你只要相信基督,你就能不死。那麼沒有宗教怎麼辦?沒關係,還有倫理。前面我說過中國文化第一要素是血緣,血緣關係使得中國人生活的邏輯和西方不一樣。中國人總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是傳統倫理。為什麼這樣講?傳統中國人認為一旦無後,就意味著血脈通不下去了,你祖先的生命到了你這兒就停止了。
中國文化和中國人的人生意向,都牢牢地指向入世。它把價值目標、人倫關係都奠定於現世的基礎上。中國文化有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文化系統。儒家是什麼?儒家是主流和核心,它講「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入世,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己任。而道家主張隱世與避世,但這個隱世和避世是為了更成功地入世,其根本精神是「無為而無不為」,是以避世的方法入世。佛家是主張出世的,但是佛家的出世,其實質並不是要走出這個世界,而是要擺脫塵世以及自身情慾的困擾,達到人生的永恆。佛家往往是人生的最後一個避難所。
總之,中國文化形成的是一個儒道佛三位一體的精神結構,這個精神結構的特徵是自給自足,它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相適應的。中國人啊,往往得意的時候是個儒家,失意的時候是個道家,到了絕望的時候就是個佛家。所以說他無論如何都能找到自己一個安身立命的基地。中國人安身立命的基地是很有彈性的,那是個席夢思,你跳下來以後啊馬上又彈回去。中國這樣一個儒道佛三位一體的結構,就是一個人生的錦囊袋。中國人往往在年輕的時候是一個儒家,很能進取的;到了中年啊他就開始慢慢有一些道家的苗頭了;到老年的時候,儒道佛走到一起。特別是搞人文科學的,最後都有這樣一種自發的傾向。大家不要認為自己不知道傳統文化,沒有學過《論語》,沒有讀過《道德經》。實際上,在你們的身上,都有傳統文化的因子,因為你們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中國人。看看中國的文人畫,表現的主題都是入世當中的出世。文人畫畫什麼?畫松、竹、梅、蘭「四君子」。松樹是什麼?松樹的品格是「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啊,等到大雪壓來的時候,其他樹都吃不消了,青松還挺住。梅花是什麼?「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到了漫天大雪的時候,其他花都不開,梅花獨開。最典型的是荷花,荷花它很入世,入在哪裡?入在滿塘淤泥當中,但它開出的花是什麼?是非常潔白的,它有「出污泥而不染」的品質。所以中國文化的主題就是在入世當中達到一種出世的境界。在日本的時候有一個人曾經問我,你能不能用最簡單的語言表述一下什麼是道德?我就告訴他三個字,道德就是「不動心」。什麼叫「不動心」,就是一種在入世當中出世的境界。
所以,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種良好的人文素質。如果沒有良好的文化涵養,沒有良好的文化教養,就不能做一個自覺的中國人,不能自覺地確立自己安身立命的基地。人生在世有的時候會迷茫,有的時候會做一些錯事,在人生的過程當中,你可能會遇到很多的挫折,關鍵在於要有足夠的和合理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能力來紓解壓力,超越自我。一個人、一個完整的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應當是有良好人文素質結構的人。所以我主張要把心理、法理、倫理、藝理、哲理這「五理」統合起來,「五理」一體解決現在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建構和人文素質建構問題。我們既要有一種人文精神、人本精神,考慮到每一個人的心理需要、生理需要,同時又要勇敢地承擔起每個人應當負有的道德責任。心理和法理、倫理必須結合,然後還要與藝理結合,要有一種良好的審美眼光。最後,在哲理中,達到真善美的合一,真理與智慧的合一,從而創造健全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
一段《第十放映室》的解說詞
正在成長的孩子,多少都有點埋在心底的苦惱。或許是來自成績的壓力;或許是與同學相處的困擾;或許是父母不經意的爭吵;或許是夢想的謠不可及。青春並不總是陽光燦爛的,那些被小心收拾起的不快樂、那些不能說的秘密,偶而也會成為散亂的點綴。已經成為大了的人,誰又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呢?只是如今回頭看看,自己也會禁不住啞然失笑。可是那些小小的煩惱,真的僅僅是愛上層樓的少年們為賦新詞強說的愁嗎?難道因為他們已經消散了,我們就要否定他們曾經真切地存在過嗎?其實,正是在戰勝這些煩惱的過程中,我們悄悄地長大了。然後迎來另外的困惑,並且再度戰勝它。
一路艱辛,我們走得緩慢卻堅定,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對家人親情的牽掛;對興趣愛好的執著;對責任義務的承擔。這些煩惱並不獨屬於少年,它們伴隨過,伴隨著,並將一直伴隨著我們生命的腳步。
長大成人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的分界線不在年齡,甚至無關心態,它是一場學習,一場我們歷盡一生的努力,一場與煩惱相抗衡的搏擊與戰鬥。
第十放映室〉之評〈怒放的生命〉2008-10-23 16:24
《第十放映室》的解說詞正在成長的孩子,多少都有點埋在心底的苦惱。或許是來自成績的壓力;或許是與同學相處的困擾;或許是父母不經意的爭吵;或許是夢想的謠不可及。青春並不總是 陽光燦爛的,那些被小心收拾起的不快樂、那些不能說的秘密,偶而也會成為散亂的點綴。已經成為大了的人,誰又不曾有過這樣的經歷呢?只是如今回頭看看,自 己也會禁不住啞然失笑。可是那些小小的煩惱,真的僅僅是愛上層樓的少年們為賦新詞強說的愁嗎?難道因為他們已經消散了,我們就要否定他們曾經真切地存在過 嗎?其實,正是在戰勝這些煩惱的過程中,我們悄悄地長大了。然後迎來另外的困惑,並且再度戰勝它。 一路艱辛,我們走得緩慢卻堅定,對周圍環境的感知;對家人親情的牽掛;對興趣愛好的執著;對責任義務的承擔。這些煩惱並不獨屬於少年,它們伴隨過,伴隨著,並將一直伴隨著我們生命的腳步。 長大成人是一個模糊的概念。它的分界線不在年齡,甚至無關心態,它是一場學習,一場我們歷盡一生的努力,一場與煩惱相抗衡的搏擊與戰鬥。《長江七號》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對於一個玩具的偏執並不是大人理解的「虛榮」或「攀比」,他們只是想要跟得上周圍人的腳步,他們還太小,還不懂得拒絕環境的 不良同化,甚至還不能分辨這環境是好是壞。他們只是懼怕孤獨,所以天然地想要模仿身邊的一切。從學習到生活,從文具到玩具,我們總能看到孩子們一窩蜂地偏 好某樣東西或某種圖案。因為那種群體感才能給這些幼小的心靈帶來安全。 孩子的事情要用孩子的方式解決而決不把大人攪進來。這是孩子間的一種默契,一種不需言明的法則。或許是因為他們太年幼才格外的想承擔些什麼。可是比起成人間遇到紛爭就相互推脫的猥瑣,這是一種多麼讓人想哭的勇敢!!! 《寶葫蘆的秘密》 孩子們過早地參與到竟爭的無情中,他們無法贏得一個真正陽光燦爛的童年。雖然今天相關部門明確要求減輕課業的負擔,但孩子們依然面臨這個各種各樣的補習、選修、特長……等待著能在將來大派用場。或許,這也是長大成人的無奈。 想要不費勁就達成願望,並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 我們將所有美好的稱為夢,更將無法實現的稱為夢。我們曾經懷揣著各種各樣想像力豐富的念頭,一路成長一路丟棄,等你拋開了這些幻想,忘記曾經活在你願望里的小夥伴的時候,我們說,你長大了。 《誰說我不在乎》是一部標準的討論中年夫妻情感危機的電影作品。講述了夫妻在情感征途上的經歷羈絆,探討了中年人的感情生活和現代社會的家庭倫理。 夫妻矛盾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如何調解這種矛盾,則是全世界孩子的難題。在父母的爭鬥中被傷害的是孩子脆弱的心靈。因為他們的生命來自兩個人,不論哪一邊都令他們無法捨棄。所以,為人父母者,請不要在強加給孩子這些煩惱。 生於80年代的孩子是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生活環境的大不相同造就了他們性格的大不相同。以至於他們出生的80年代都已經成為了流行語,被賦予了很多的意義,可以拿來指代很多特質:比如自我、比如冷漠、比如特立獨行…… 總之長輩們很是不滿他們對世事皆不關心的模樣。但是,倔強的外表之下,是從小就在關愛和幸福中跳動的心,這顆心享受著充沛的親情卻還沒學會去表達,這顆心懂得感恩,卻還不知道怎麼去報恩。 《扣籃對決》是中國首部以街頭籃球為題材的電影。影片以街頭籃球為線索,講述了大嘴、猴子、傑森三人因對籃球的熱愛而相識相知並引發的一系列事件。具有一定的現實主義價值。 如果給所有老師排名,中學老師大概是最辛苦的一個群體。因為他們手底下那些進入青春期的孩子開始出現明顯的叛逆情緒,熱衷於惹事生非。孩子總有點小虛榮,尤其是十幾歲的少年。女生越來越在意漂亮,男生越來越喜歡逞英雄。 然而在這些看似幼稚的行為背後,其實是一個生命個體真正覺醒的開始。是對自我的一種關注和審視。在對自我價值的一次次追問中,孩子完成了自己的成年禮。 成長的真相有時候並不美,美的是一顆顆努力證明自己年輕的心! 青春,三分不顧一切的執著;三分無知無畏的好奇;三分完美主義的夢想,再加一分裹雜著憂傷的甜蜜。長大成人的過程不容易。其中的酸甜苦辣都是最難得的滋味。日復一日的磨礪中,青春褪盡生澀的外殼、守侯成熟的華彩、那懵懂帶來的陣痛是成長留下的痕迹!!! 日後回頭,這些傷反倒成了最美好的記憶。因為在那些似曾相識的歲月里,人人都在努力生活著。在獨自等待中黯淡;在結伴離開是散場、顧盼成長的煩惱,我們品到的是回甘的微甜。 |
推薦閱讀:
※《相學精義》註解 枕骨面相解讀
※博客基本代碼解讀--鏈接篇
※蕭延中:解讀晚年毛澤東的悖論情境8
※百家講壇_錢文忠解讀《三字經》_第二十三講
※大咖解讀:抗生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代謝組的影響
TAG:解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