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刊評投資五宗罪 過度自信危害最大
核心提示: 不幸的是,在投資時許多人認為他們是專家。
參考消息網12月19日報道《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12月17日刊登題為《投資的五宗罪》一文,作者為美國獨立財富管理公司團體組織BAM聯盟投資宣傳主任、白金漢資產管理公司財富顧問丹·索林。文章說,如果通過客觀分析歷史數據來冷靜投資,人們就會選擇管理費用較低的指數基金全球多元化投資組合。
文章指出,投資主動式管理基金並非無法獲得高於市場的受益。每年都有一些共同基金收益超出市場指標。但是,長期來看,這種可能性相對較低。查爾斯·埃利斯在2012年《金融分析家雜誌》發表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在20年里,大約80%的主動式管理基金收益都會低於市場指標。
情況還會更糟。如果作出了錯誤的選擇,基金表現欠佳,那麼這種糟糕的表現可能遠遠大於少數超出市場指標的基金的突出表現。
人們以為專業或「機構」投資者會有打敗市場的更好記錄,但並非如此。查爾斯·埃利斯對機構投資組合的研究發現,他們選擇的基金中,只有1%「在除去成本後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文章稱,看上去似乎是個人和機構投資者由於追逐回報而失去理智,但這是不對的。對行為金融學的研究試圖通過引入在投資決策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心理因素來解釋這種行為。如果想要了解是什麼驅使人們忽視數據、採取可能隨著時間的推移降低回報的行為,那需要了解人們的情緒如何影響他們客觀看待重要數據的能力。以下總結了最普遍的一些傾向:
1、偏執。偏執指的是在決策時專註於一種因素,而忽略其他可能同樣或更重要的因素的趨勢。投資中的偏執例子比比皆是,這主要是受金融媒體的刺激。查詢「超賣」或「超賣」股票就是偏執的例子。這些因素與未來股價不一定存在邏輯上的關聯。
2、過度自信。過度自信可能是對投資者危害最大的特徵。當金價在2011年9月到達頂點時,筆者當時的一位客戶要求出售她的多元投資組合,並關閉賬戶,開設一個專門投資黃金的新賬戶。她說,他們「顯然」處於國際經濟大蕭條的邊緣,黃金是唯一的安全港。
不幸的是,在投資時,許多人認為他們是專家,儘管大多數人並沒有受過金融培訓。他們的過度自信常常會讓他們作出不明智的投資決策。根據布拉德·巴伯和特倫斯·奧迪恩2001年發表的一篇名為《男孩終究會成為男孩:性別、過度自信與普通股投資》的研究論文,有證據顯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過度自信。
3、事後聰明。事後聰明指的是人們往往用解釋過去事件的方法來解釋現在已知的事實。這是特別危險的傾向,因為它會導致人們認為他們對未來更有掌控,因為他們相信自己能夠解釋過去。
許多客戶說,2008年金融危機是不可避免的,但那時很少有人預測到它,並採取行動保護自己免受市場崩潰的影響。同樣這些投資者並未被嚇住,他們現在對市場的未來走向有著強烈的觀點,儘管明天的新聞會對決定股價起到重要作用,而沒人知道那條新聞的內容。
4、典型性。投資是一件複雜的事情。人們往往喜歡尋找捷徑,過分強調一兩種特性,通過這些類別來過濾所有信息,而不是仔細查看所有可能性。例如,如果一個特定的資產類別最近表現好或不好,人們可能會傾向於把關於一支股票的信息分類,並將這支股票劃分到「強勁」或「疲軟」股票的類別,即使還有許多其他問題應該考慮。
5、羊群效應。羊群效應發生在投資者跟隨一大群人的行為時,甚至是在可能難以理性解釋這一大群人的決策時。羊群效應的一個經典案例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投資者投入大量資產購買新興的網際網路企業股票,儘管這些企業中的許多根本沒有贏利,而且在可預見的未來也不可能產生重大收益。
文章指出,羊群效應會產生許多負面後果,其中包括高額的交易費用,當每個人都試圖跟上最新的熱潮步伐時,就會產生這些費用。把焦點集中在羊群的行為上,而不是更相關的基本原則上,可能會導致令人失望的回報。
文章認為,理解行為金融學在投資決策中所起的作用是重要的第一步。許多投資者沒有意識到他們存在這些傾向,更不要說意識到他們如何妨礙了明智負責、基於事實基礎上的投資選擇。所有的投資都有風險,但如果人們意識到潛意識裡這些強大的力量,他們就會成為更好的投資者。(編譯/盧荻)
相關閱讀:投資自信
[責任編輯:楊寧昱]標籤:《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周刊
推薦閱讀:
※「一帶一路」的樣板工程 柬埔寨西哈努克港正在崛起
※拉克希米·米塔爾的投資故事
※[讀書筆記]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1)投資理念
※銀行的「網紅爆款」值得投資嗎?
※400億,國家隊賺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