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軟實力的局限和潛力

中國軟實力的局限和潛力

作者:李淑鍾 索薩等譯校

2011-09-07     文字大小:【大】 【中】 【小】

  盤點中國軟實力

  中國驚人的崛起實質上是經濟崛起。1979~2007年間中國的GDP實際增長率達9.8%,明年有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8年底,中國的出口額(12,180億美元)超過美國(11,620億美元)。目前,中國的外匯儲備達19,000億美元,位居世界第一。經濟的巨量增長使人們普遍預測,中國將在二十一世紀中葉某一年度超越美國成為一個經濟強國。鑒於中國今天的經濟規模已達美國的四分之一,上述看法將能反映中國未來的實際發展趨勢。在此意義上,雖然中國經濟持續向好通常被認為是硬實力,但對這一趨勢的普遍認同已經構成了中國的軟實力。隨著中國利用各地強勁的外國直接投資建立起多層次的出口生產網路,中國已經成為亞洲經濟的發動機並將成為亞洲經濟的中心。中國的鄰國日益視北京為亞洲的領導者,中國的外交也更加自信、全方位和積極主動。而且,中國還能利用其良好的經濟表現增加外交影響。Rotberg(2008)撰文指出,由於中國已成為很多重要非洲國家的最大的投資國、貿易夥伴、買主和援助國,它在撒哈拉以南很多國家已經取代了歐洲、美國和日本的外交軟實力。2008年由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使華盛頓和歐洲各國政府喪失了在全球事務中維繫其角色所需的資源和信譽,相形之下,中國強勁的經濟實力近來更顯突出。

  但僅有這些正面信息和潛力對中國的軟實力來說還是不夠的,因為軟實力是"通過吸引而不是強迫和金援實現目標"的綜合能力。雖然金援是一種運用國家資源實力的主要途徑,但若受援國認為其目的不是致力於營造互利關係,金援就不可能產生軟實力。Kurlantzick (2007a)將中國的公共外交稱之為"魅力攻勢",即將其籍由貿易、投資和政府開發援助驅動的資源實力輸送給受援國以獲取軟實力。然而這種"攻勢"的效用究竟如何,還沒有得到受援國意見的經驗驗證。

  從經濟角度看,中國的發展模式更能體現中國的軟實力。中國模式以社會主義的政府指導並輔以靈活的市場適應為特徵,這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吸引力更甚於西方倡導的激進的新自由主義市場改革。"北京共識"注重政治穩定性和國家選擇發展道路的靈活性,這對希望在保持政治控制的同時推動脆弱的經濟發展的第三世界國家領導人極富有吸引力然而北京共識也有兩個問題。一是中國的政府開發援助還不足以全面支撐這種共識。Brautigam (2008)估計中國的年度外援預算從大約4億5千萬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14億美元,這個數值仍然遠遠小於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開發援助委員會成員國的平均援助額,即2007年47億美元,2008年增至54億美元。日本同年對外援助77億美元(2008年97億美元),美國218億美元(2008年260億美元)。北京共識的另一個問題是中國對獨裁國家不加區別的援助減損了在民主國家的軟實力。雖然有這些問題,但中國在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龍頭地位仍是其軟實力的重要來源。

  中國軟實力的另一個體現是其在多邊論壇中的國家召集能力日益增強。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優先發展同周邊國家的雙邊關係,自從開始重視多邊關係後,中國就一直活躍於各個多邊區域論壇,如亞洲區域論壇--東盟+3--和上海合作組織。中國還在東亞-拉美合作論壇(FEALAC)和中非合作論壇(FOCAC)發揮其號召力。2006年,為紀念中非建交五十周年而舉辦了中國"非洲年",作為這項活動的一部分還在北京舉辦了第一屆中非合作論壇峰會。會議倡呼籲雙方政治平等互信,經濟雙贏合作和文化交流。

  中國的多邊外交並不局限於區域或跨區域論壇,還走向世界。除法國外,中國向世界各地派遣的維和人員數量超過任何其他一個聯合國安理會成員國。在聯合國維和使命的旗幟下,中國尤其積極向非洲派遣維和人員:向47個非洲國家派遣了大約15,000名醫生,醫治了18000萬非洲患者(Zheng 2009)。通過擴大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其他金融機構的投票權,中國在世界金融治理方面也獲得了更大的發言權。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承認中國是國際金融系統中負責任的利益相關方的恰恰是美國,因為美國的金融穩定依賴於中國在持有美國國債上的合作態度。雖然美國有許多理由鉗制中國不斷增長的影響力,但囿於資源缺乏所限,只好轉而慫恿中國承擔更多的全球金融責任。不可避免地的是,美國遊說中國扮演這個角色無意中增強了中國而不是其傳統盟友--比如日本--的軟實力。簡而言之,世界效仿當今世界的實際霸主美國承認中國不斷上升的軟實力。

  對中國軟實力的挑戰主要來自其國內政治。中國對部分少數民族(如西藏)獨立訴求給予壓制招致發達國家人權激進分子的攻擊,同樣嚴厲對待對中國政府持批評態度的國民也引起國際上的批評。雖然這些對軟實力的損害被積極的多邊政治外交所抵消,但如果這種外交僅針對外國的精英和政府官員的話,那麼受負面報道的影響,外國普通公民仍會認為中國政府處理國內問題表現不佳。中國需要防止藉由外交努力獲得的軟實力被國內的政治鎮壓所釋解。

  中國增加軟實力的另一個方式是文化交流。政府有意識地推進學術培訓和文化交流項目。中國在全球70多個國家開辦了260個孔子學院(目前已增至282個--譯者注)--僅美國就開辦了40個(目前已有60個--譯者注),第一個是2004年在馬里蘭大學創建的--計划到2010年在全球建立500多個。非洲的第一個孔子學院在內羅畢大學創辦,目前已遍及肯亞、奈及利亞、辛巴威和南非(參Li A. 2008)。到2006年,在中國大陸各大學學習的留學生也已增加到14萬人,而這些學生常常由中國政府資助。中國還為非洲和南亞的外交使團舉行高層領導會議和培訓。作為中非合作論壇亞的斯亞貝巴行動計劃的一部分,中國教育部還資助了一些職業教育培訓項目(參Li A. 2008)。然而,向外國傳播孔子文化是否增加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值得懷疑。沒有證據證明中國的文化軟實力在亞洲得到廣泛傳播。中國只是亞洲其他國家生產的流行文化和信息的消費者,而不是生產者(參Shambaugh 2005;Kurlantzick 2007b)。

  總之,公允地說,認為中國的軟實力主要來自其作為貿易夥伴和投資國的經濟影響力有些言過其實。中國在第三世界的發展龍頭地位似乎有望通過提供替代發展模式和不斷增加官方發展援助增強軟實力。在政治方面,中國偶爾的不民主行為減弱了其軟實力,不過,中國越來越積極的多邊外交和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可預見的顯著作用有助於中國增強軟實力。雖然作為軟實力來源的中國文化的吸引力還難以評估,但可以肯定,在利用流行文化整合東亞這方面,中國落後於日本和韓國。

  受援國的認同增進中國的軟實力

  中國是能否成功利用軟實力抵消"中國威脅論"是一個有趣的問題,這特別是因為尚不知曉中國軟實力的影響程度。儘管有許多關於中國軟實力的文章,但直到2008年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CGA)和新加坡東亞研究所(EAI)進行了一項旨在評測東亞國家軟實力的跨國調查之後,中國的軟實力才得以實證檢驗。儘管所獲數據僅限於美國和中國、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和越南亞洲五國,但仍有助於實證檢視中國的軟實力。表1描述了六國如何看待相互之間的軟實力。總的結論是在亞洲,中國的軟實力仍落後於美國,而在美國和日本,韓國的軟實力強於中國。

  圖一也表明其他五國各自對中國的軟實力給出的平均分。用於評估軟實力的調查問卷附於文後。在印度尼西亞和越南這兩個發展中國家看來,中國的軟實力是強大的。而美國、日本和韓國這些發達國家卻給中國較低的分數。韓國人比美國人和日本人傾向於認為中國在文化之外的所有領域都比較有吸引力。可以理解,美國人、日本人和韓國人在"尊重人權和法治"和"國家政治制度服務人民的需要"這兩個政治軟實力問題上給予了中國否定回答。同樣對中國外交軟實力的認知暴露出三個發達國家和其他兩個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認知差距。印度尼西亞和越南傾向於認為與美國、日本和韓國相比,中國在東亞的發展發展領頭羊地位及其同其他國家之間的合作更友善。韓國傾向於認為中國的外交軟實力比美國和日本更友善。雖然所有受調查國家都承認中國將成為亞洲的領導者,但除印度尼西亞人之外的所有受訪者都表示他們對這一前景感到不安。

  正如預想的那樣,中國的軟實力與對中國的好感呈正相關。如果五國公眾認為中國有吸引力或做的不錯,他們就對中國有好感。另一方面,軟實力與軍事威脅呈負相關。對一個比較直接的問題--中國是否會成為一個受調查國家的軍事威脅--的回答表明, "中國威脅論"在美日韓三國比較盛行(70%的美國人,74%的日本人和74.2%的韓國人認為他們對中國威脅感到"有點擔心"或"非常擔心")。但只有46.9%的印度尼西亞人把中國看作是一種軍事威脅。雖然很難在軍事威脅和軟實力之間建立單向因果關係,但比較明智的看法是,軍事威脅越強,軟實力或對軟實力的感知越弱,而不是與此相反。果如此,似乎可以認為中國運用龐大的"資源攻勢"來降低中國威脅意識的軟實力戰略可能只對周邊國家有效。對中國來說,如何"軟平衡"公認的強國,比如美日等發達國家仍是一個挑戰。儘管如此,後經濟危機可能為中國提供了一個改善外界對自己看法的好機會。要做到這一點,中國在行使更高的權力時需要更柔,更有耐心。

  你也許會認為如果芝加哥全球事務委員會(CCGA)和東亞研究所(EAI)在2008全球金融危機結束後進行這項民意調查的話,中國的軟實力有望被拔高。不過,皮尤全球態度項目(Pew Global Attitudes Project)提供了更多信息。根據皮尤2008和2009年的民意調查顯示,兩年中,20個受調查的國家中有14個增加了對中國的好感,但有17個國家增加了對美國的好感。人們廣泛認為備受全球歡迎的奧巴馬成功當選美國總統導致2009年民意調查中對美國的好感增加了。並且,儘管美國引發了全球金融危機,但仍然增強了美國對中國的好感優勢。在2008年的民意調查中,24個受調查的國家中有11個國家認為中國比美國友好,其他13個國家則認為美國比中國友好。到2009年受調查國家增至25個,美國對中國的民意優勢由13:11擴大到16:9。在2008和2009的民意調查中,除了幾近視奧巴馬為同胞的印度尼西亞之外,所有的國家-中國、俄羅斯、阿根廷、埃及、巴基斯坦和土耳其都認為中國比美國更友善。而其他認為美國比中國更友善的國家繼續保持既往態度。通過這一調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全球金融危機對美國全球形象的影響是相對中性的。儘管對一國之好感同其軟實力密切相關,但似乎並不支持這一預測:美國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將美國的軟實力釋解給了中國。

  儘管缺乏足夠的經驗證據,但似乎可以認為中國的軟實力是通過受援國的認同促成的。相關比較仍將是外國公眾對中國的集體感知的一個主要來源(Abdelalet al. 2006)。只要中國還代表著與其自由市場經濟、民主政體和多元公民社會等自我認同相衝突的"另類"群體,中國的軟實力在發達民主國家往往就會打折。但發展中國家可能更易接受中國的軟實力,因為他們需要中國的物質援助和替代發展模式。如果這些國家的現代化獲得成功,他們也不大會陶醉於中國的"魅力攻勢"。另外,不管發展階段和政體為何,地緣政治競爭可能在評價中國軟實力方面佔上風,比如在日本和韓國。

  結論

  公允地說,最近外界有關中國軟實力的爭論有些言過其實,因為這種軟實力主要是作為貿易國和投資國所具有的經濟影響力。中國的軟實力外交一直在中國資源需求比較強烈的亞非等發展中國家。當前,由於不像歐美國家受經濟危機的鉗制,中國能夠利用這個時機將其資源投入到發展中國家來獲取軟實力。誠然如此,只有當外國公眾認為中國的資源輸入作為一種互利投資或公共產品而不是一種逐利主義的冒險,資源外交向軟實力外交的轉型才可能實現。從長遠來看,如果中國的軟實力被認為是一充滿民族主義的"魅力攻勢"或者榨取資源的外交,那麼中國領導層利用軟實力作為一種強國戰略的努力就將失敗。隨著美國模式和IMF市場路線的聲譽掃地,中國發展模式可以被用以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只要其他國家相信中國的做法是友善和公正的。

  但發達國家往往對中國在國內外宣傳的政治價值的質疑更加謹慎。沒有跡象表明,發達國家會認為有必要糾正市場模式以向中國經濟模式靠攏。發達國家的公民通常認為軟實力本質上就是政治和規範價值。中國越來越可能在全球金融治理方面發揮有益的作用。如果中國能夠明智地將增強的影響力轉化為負責任的領導力,那麼中國可能改變發達國家苛責的態度。正如G2所意蘊的那樣,與美國合作和競爭,中國贏得了參與複雜的國際事務的權利。這種權利不僅為中國帶來了國家榮耀,更是要求檢驗中國是否有將國際議程置於國內議程之上的政治意願。【作者簡介】李淑鍾(Sook-Jong Lee),韓國東亞研究所(East Asia Institute)所長,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韓國和日本的公民社會和民主,以及韓日的政治經濟分析和政策意見。她曾任韓國世宗研究所研究員(韓國私人非營利性智囊機構,主要致力於韓國國家安全、南北統一等議題)、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訪問學者、霍普金斯大學講座教授。【智庫簡介】韓國東亞研究所(http://www.eai.or.kr/)是韓國獨立思想庫,成立於2002年5月。其宗旨是推動東亞成為一個基於自由民主、市場經濟、開放社會與和平的國家共同體;提倡自由價值理念,主張多元化、寬容、問責和透明性。


推薦閱讀:

掛畫也是軟實力
你能讀懂職場「軟實力」嗎
解局|中國用軟實力攻入美國「後院」?
莫言給中國的軟實力借鑒
硬實力是使人怕你,軟實力是讓人服你

TAG:中國 | 潛力 | 軟實力 | 實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