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肇論略註:不真空論(上)

按魏晉時期佛教初傳中國,由於經典翻譯不備等原因,形成了般若的六家七宗。這些宗派各有所執、各有所主,因為對「道」或「涅槃」等關鍵語義的用法及內涵理解不同,便有各不相同的提倡。此後,僧肇大師(384-414)總結各路思想與各家所長,進行分析與料簡,著《物不遷》、《不真空》、《般若無知》、《涅槃無名》四論,破六家七宗之非,非常清凈地將中觀正見樹立在了中華大地上。這四部論被後人合稱為《肇論》,它確定了中國式的中觀見。天台、賢首、唯識宗,包括禪宗,其思想的真實依靠始終來自《肇論》破六家七宗後所立的「中道觀」。若沒有清理六家七宗的思想,佛教的主流思路中便會摻雜玄學的理解與修行模式。中國人本好簡約,若再不加以梳理,此後便很難形成正式、有規模的佛教宗派主流。在六家七宗盛行時,《肇論》將受中國諸子百家思想影響的「老莊文化」進行了一番整理,使其歸入般若法海,功德無人能比。在《肇論》之前,佛教是偏於玄學的;在《肇論》之後,佛教是偏於般若的。《肇論》的輝煌,在中國思想史上獨一無二,不可能被超越。《肇論略注》卷二

此論真空不空,以為所觀真諦之境也。不真有二義:一有為之法,緣生故假,假而不實,其體本空。此俗諦不真、故空,名不真空。真性緣起,成一切法,體非斷滅,不是實實的空,名不真空。有是假有、為妙有,空非斷空、為妙空。此則非有非空,為中道第一義諦。以妙空,破心無論、本無論二宗;以妙有,破即色游玄論一宗。即命題一語,曲盡真諦之妙,妙契中道之旨,非玄鑒幽靈,何以至此?

夫至虛無生者(指中道第一義諦,非思量分別境界),蓋是般若玄鑒之妙趣、有物之宗極者也(般若實智照理,故曰玄鑒。中道為實智所歸,故曰妙趣。此則空而不空。有物以中道為宗極,故有而不有、非空非有,妙盡中道。此標宗立體,下依宗辨相)。自非聖明特達,何能契神於有無之間哉!(上言所觀之境,此言能觀之人。中道妙理,唯聖乃證,故曰自非聖明有獨達之智,何能契悟於二而不二之間哉)是以至人通神心於無窮、窮所不能滯,極耳目於視聽、聲色所不能制者,豈不以其即萬物之自虛,故物不能累其神明者也。

此釋上不滯二邊之所以也。神心,謂實智內照、即玄鑒。無窮,謂中道、即妙趣。窮不能滯,謂不墮斷空。此釋上半句謂不滯空。下釋次半句不滯有。「極耳」下,謂權智外應,耳目聲色乃有物。極,謂宗極。由權智外應,而不動本際,故處有而不為所制。聖能如此者,豈不以即萬物之自虛,故物不真累其神明哉。由萬物自體本虛,故即有以觀空,故物物皆真,與智冥一,故不能累其神明也。

是以聖人乘真心而理順,則無滯而不通。(此承上不滯二邊以明妙契中道之所以也。理,調也。聖人乘一真之心而調順萬物,則物物皆真,無一法可當情,故無滯不通)審一氣以觀化,故所遇而順適。(審,猶處也。一氣,猶一真。化,謂萬法。以審處一真之心以觀萬法,則法法皆真,萬物皆己,故所遇順適)無滯而不通,故能混雜致湻。(混,謂混融。雜,謂異類。湻,謂一真。由法法皆真,故眾生如也。眾生本如,故能混融異類。則終日度生不見生之可度,平等寂滅,故一一湻真)所遇而順適,故則觸物而一。(以所遇皆真,故觸事而真,故物物歸一)如此,則萬象雖殊,而不能自異。(此結顯一源,良由心境一如,故萬法皆如,故不能自異)不能自異,故知象非真象。象非真象故,則雖象而非象。(由心境不異,則萬法皆空,故象非真象。諸相寂滅,則無法當情,故雖象而非象矣)然則物我同根(物,謂境。我,謂心。同根,謂心境一如。釋上觀智俱泯,心境兩忘),是非一氣(是,謂真諦。非,謂俗諦。一氣,謂真俗不二。妙契中道),潛微幽隱(如此境智俱忘,真俗絕待。長為深潛微密幽隱之境界,唯聖能證能知),殆(殊也)非群情之所盡(如上所云,殊非淺智劣解者所能盡也)。故頃爾談論,至於虛宗,每有不同。夫以不同而適同,有何物而可同哉!故眾論競作,而性莫同焉。

此下敘異見皆在所破,以申作論之懷也。虛宗,即下所引三宗。各立異見,故每有不同。大凡立論,蓋為顯理。今以不同之見,以適大同之理,有何法而可同哉!由各騁己見,競論虛宗,所見不一,故論旨不同。要歸至理,則畢竟難同。故得不已,造此論以破之。

何則?(征起眾論)心無者(先敘破晉道恆心無宗),無心於萬物,萬物未嘗無。(此敘異計也。言心無者,謂但無心趨附於萬物,未達物虛故,萬物未嘗無)此得在於神靜,失在於物虛。

此出得失也。以心不附物,則不被外境搖動,故得在於神靜。以不了萬物緣生性空,故失在於物虛。以心空境有,非中道也。

即色者(次破晉道林造《即色游玄論》,為即色宗),明色不自色,故雖色而非色也。(此敘計也。謂青黃等色,不自為色,但因人名之為色。心若不計,則雖色而非色矣)夫言色者,但當色即色,豈待色色而後為色哉!此直語色不自色,未領色之非色也。

此敘破也。夫凡言色者,但當在色本就是色,豈待人名彼青黃然後為色哉?「此直」下,言得失。此但言色不自色而已,未了色體本空也。以唯知依他起名假,不知圓成體真,故非正論。

本無者(此破晉竺法汰本無宗),情尚於無,多觸言以賓無。故非有、有即無,非無、無亦無。(此敘計也。此以情好尚於「無」,故觸事發言,皆賓伏於「無」。故言「非有」,則計「有亦無」也;及言「非無」,則計「無亦無」也。有無俱無,將謂虛玄。不知墮於斷見,未明正理。故非正論)尋夫立文之本旨者,直以非有、非真有,非無、非真無耳。(此出正理也。詳夫聖人立言之本意,但以「非有」者,顯「物非實有」;言「非無」者,顯「無非絕無」也)何必非有無此有,非無無彼無?此直好無之談,豈謂順通事實,即物之情哉!

「何必」下,斥異見也。然「非有非無」,但是「有非實有、無非實無」,又何必執計「非有」為「絕無此『有』」,「非無」謂「絕無彼『無』」哉?然雖有無俱無,似為玄妙,此直好「無」之談,未達正理,豈是順通事物之實性,以達即物明真之旨哉!上敘破計,下敘立論正義。

北大禪學微信號:pkuzen公眾平台聲明本平台所有影音圖文,都各自註明來源及作者,請重編錄用者註明出處及作者,以尊重其著作勞動,否則將被視作侵權。
推薦閱讀:

真空的環境下瓷器受到撞擊會破碎嗎?
抓住「 4 點鐘真空期」
穿bra就不時尚!女星真空上陣真豪放
真空熟鹹蛋加工方法
腸道菌的真空地帶:食草毛毛蟲腸道內沒有?

TAG:真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