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趙林:謝謝大家,能坐在這裡我感到很榮幸。我在很多學校都做過講座,但是這麼大的場面還是第一次。我願意為大家講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這個題目是我大概七八年以前在百家講壇講過的。我們現在談的這個問題,大家都知道,中國文化也好,西方文化也好,都是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都有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因此從這個角度上說,我用一種對照的講解,希望我給大家一個主要的概述,對於你們來說主要是一個回觀,有一個常識,一個大識的把握,這個把握對於我們了解我們自身的文化,從而也了解今天仍然引導世界潮流的西方文化可能大有益處。這是一個開場白,下面我會在今天晚上給大家講四個問題。我們來看投影上的引言,引言引出來什麼呢?——我今天想講的東西,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我講的西方文化僅僅只是歐洲與亞洲交界處的古代大希臘,愛琴海一帶的文化。這兩種文化如果要從歷史形成時期來說,都是很早的了。我們中國有5000年的歷史,中國的文明史一般我是從夏代開始的,距今已有5000多年。西方人怎麼認定呢?西方人不清楚為什麼是從夏代開始,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最早文字是從甲骨文字上開始的。西方學術界的標準是,中國文明史從商代開始,因為商代中國才有了文字。他們認為,文字是判斷文明的一種標誌。但是即使是這樣,我們中華文明也有3000多年的歷史。同樣,西方如何通過最早的文字來判定文明的源頭呢?西方文明最早是從哪裡開始?就是希臘。希臘是一個大希臘的概念,就是希臘海的愛琴海南部,地中海的東部,這裡有比較早的證據,希臘曾挖掘出了1600塊刻有稀奇古怪的符號的泥板。愛琴海文明首先是以克里特文明為中心的。克里特文明大約從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1450年左右。 今天我們討論的無論是中華文明還是西方文明都是源遠流長的。這兩種文明都經歷了幾千年的發展。在這幾千年的發展中我們涉及到一個核心問題,可以說中國毫無疑問構成核心的主幹的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是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把儒家的思想定為禮尊。而後,又到了隋唐以後,科舉制度才開始興起。所以考科舉是儒家的第一事業,因此,儒家倫理深入到我們的血脈中,來希望他們飛黃騰達。除了家裡自己發達,別人也發達。這樣一來,用儒家的思想,家族系統隨著科舉制度慢慢順時順勢。這樣的話,幾千年來,至少從那以後,2000多年來,儒家在中國文化中的根深蒂固,被作為安身立命之本。今天我們雖然不這樣了,文化大革命中也有批林批孔,使儒家文化這個命脈風雨飄零,但是隨著今天中國國力加強,隨著我們大國崛起,我們中國越來越大力弘揚傳統文化,這就是一種精神。這樣一種文化最主要就是國學。國學大計,所以我們今天在講的也是國學。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在中國依然是以儒家文化為主的國學。就在我們的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的時候,高達9.5米的孔子塑像,被放在那裡。過去是領袖馬克思,列寧,毛澤東,今天是孔子,而且身高9.5米。中國在經濟發達政治改革,大國崛起的國家中國在為文化重建努力。這證明我國有根。儒家文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價值,因為2000多年來它確實構成了中國人的安身立命。同樣,西方,我們看到更多的西方科學,看到了西方的名族,看到了西方文明體系,但是我們大家知道,在西方可能影響最大的原因之一不是科學也不是,而是(基督教)。從那以後,尤其是在美國,由一個被壓迫的宗教最後被羅馬確立為國教,差不多2000年的時間,基督教促成了西方人的安身立命。在這件事情上學習起來,千萬不要把它誤解了。它是西方的一種文化武器,你一定要把它理解為一種文化而不是簡簡單單的一種武器。它是在構成一種文化,它實際上不僅僅是一種領導武器。在今天我們說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是美國,我們毫無疑問。美國的科學技術,美國在很多方面都是領先的。但是我們知道美國絕大多數人一直在追逐利益,我做過一項研究,在美國大概82%的人(……)如果奧巴馬,希拉里在選舉的時候,如果希拉里勝選,那麼今天希拉里就是總統,這也不可能。在美國歷史上,至少最近100年里,絕不可能是一個非裔女子來做美國總統。這就是它的文化,它會感受到有這種壓力。它已形成,進入美國的血脈之中,血脈這個東西,同樣,在歐洲,在英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也是一樣。 正是由於這樣,所以今天我們講中國傳統儒家文化帶來的影響,它的特點和西方的基督教,這樣一種文化的精髓根本無法取代,它造成這種差異。所以,我們不是說西方人吃什麼我們中國人吃什麼,西方人穿什麼我們中國人穿什麼,這樣比較不行。我們比較這樣一種精神,所以我們把它叫做精神差異。所以它是精神方面的,在下面我們會說到。第一個問題是中西文化的源遠流長,可以說,中華文化是一種西方文化,在這個問題上,我有一個希望大家嘗試的,比較大,出南下這句話。各種學說層出不窮,以儒家為主幹,就把儒家思想當中心,而對其他思想形成一種壓制。那麼從那以後,我們知道在兩千年以來,儒家思想形成了一個主導地位。但西方不是這樣的,從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或者再往前推,自從公元一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可以說構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脈,就像儒家倫理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脈一樣。既然我說在我們東北,在江南,在東南甚至在西安,現在考古學家都能挖掘一些早期文物,還有一些文字比如說儒家,中國文化自西漢以來,通過官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方式。中國文化從夏代開始,夏商周,就出現儒家文化,儒夏人,後來稱華,華夏,華子益彰,指人,簡單的說,華夏已經從紙上開放了。而當時欲成山寨時,四周仍有一些沒開放的,但是華夏文明的最早的發源,賦予了一些貶義詞,一般東邊稱為夷,西邊稱為戎,北方稱為狄,南方稱為蠻。所以是東夷西戎,通過這些可以看出這些詞有貶義詞,也有形容詞。東夷,即分布在古河濟之間及泰山以東以南的東夷各部落與方國,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秦漢以後的東夷,主要是指先秦的東北夷,又將倭人列於其中。蠻是對今伏牛山脈以南漢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雲貴高原各個民族的統稱,其中族系複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長江中上游有巴蜀;雲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一個族系。至於「西戎」,主要是指氏羌系各部落。狄,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是對中原諸夏的威脅,但當時仍與西戎及伊洛地區之戎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後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每次戎狄民族入侵中原的結果都是征服者反過來被華夏文化所同化。可以說自古以來,中國兩千年的歷史,華夏以儒家思想為主幹,和四周形成的文化,這就是華夏的概念,以不變應萬變,以柔克剛,以靜制動,以夏變夷。這種是中國兩千以來的發展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源流傳統,的一個基本模式。所以我們說,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同化異域文化的特點。幾千年以來中國文化一直以儒家文化為主幹,華夏的不斷以柔制剛,以靜制動的改變西北,那麼為什麼要留住西北呢?由於中國東部很早一些領導者,下至周朝,東夷長期以來並沒受到那些東西。當然,西北很寬闊,大漠,大草原,一望無際,生活有一種民族叫游牧民族和中原華夏政權之間的這種衝突是如此,游牧民族,性格豪放,是騎在馬上的,因此有稱是騎在馬背上的民族。有人說好勇敢,這是有史記載以來,一直到最後一頁的起草,我們中國文明的歷史落實在西北游牧文化上和儒家思想上,而中原大體上最值得的是商周,他們居無定所,沒有確定的生活,來去無蹤,他們打獵,災難不定時的來了,他們來了,後來到了秦漢時代,那是可能今天就大肆宣判,要怎麼樣就怎麼樣,但來去無蹤啊,你打也打不過。後來劉邦項羽不分天下,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于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于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于,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嫁呼韓邪單于,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于,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于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可以這麼說,中國這幾千年來,包括各種少數民族,匈奴,游牧民族等一直都不斷的入侵,再入侵,最後終於統一了。我相信我身上還流著匈奴的血,反觀我們都已經在我們的祖先孔孟之道、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幾千年了,我們都游牧民族入侵的結果都是自己被同化了,不僅是武力的入侵,而且以和平的文化征服別的民族。比如說西方的一些高級文明,高級的文化以和平的方式,比如說印度的佛教,阿拉伯的伊斯蘭教,更遠更西方的歐洲的基督教,也是因進入中國有意的把他改造成適應中國文化的宗教。佛教在印度早已經風雨飄搖了,而佛教現在香火最旺盛的地方在泰國、緬甸、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當然還包括中國。實際上中國自古以來始終實行的是有中國特色的宗教政策。任何外來文化,任何異族文化,只要進入中國肯定會被同化。中國文化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在印度,佛教很講出世觀念;但是在中國產生了8個具有中國特色的大乘佛教,尤其以凈土宗和禪宗為盛,在翻譯儒家經典時,把儒家的思想連同佛家的思想翻譯進經典。在古代就把忠孝看做做人之根本,忠就是忠心,孝就是忠君愛國。在中國佛教講究的是入世,看看這些求佛的善男信女都是求升官發財、多子多孫,沒有求六根清凈的。無論是兇悍的游牧民族還是文明的西方宗教,到了中國就都被中國的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中國文化所改造、同化。中國文化始終以不變應萬變得姿態應對外來文化。 西方文化,俄羅斯文化、希臘文化和古羅馬文化,最早是希臘文化,後來羅馬文化進入全盛時期。古代的西方文化影響深遠,尤其是2008年奧運會以後,希臘文化更被我們所熟知。希臘是哲學之都,希臘文化是超脫現實的,但同時它又關注生活,整個希臘民族可以說是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民族,所以他們崇尚陽光,他們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也是很陽光的。正是這樣,希臘文化有一種原始的淳樸,原始的和諧。在童年時代,靈魂和肉體、理想和現實、天國和人間、神和人,他們之間是水乳交融的。無論是希臘的哲學還是希臘的神話,無論是希臘文化的各個方面,理想和現實是相互依存的。羅馬和希臘雖然是一海相隔,但是文化特點卻大不相同。如果是希臘是講求和諧,用美來改變人,那麼羅馬文化崇尚武力,運用暴力,充滿了力感。羅馬人和北方一樣是剽悍、強悍的,羅馬文化打破了希臘文化中靈魂與人、理想與現實、神和人的和諧一體,片面的發展了兵器和武力,崇尚人力並非神力,羅馬人鼓勵建功立業,因此羅馬人四處開拓疆土,掀起戰爭。羅馬文化把人的方面、現實的方面放大,把靈魂方面、理想方面縮小。基督教是在羅馬文化的廢墟中成長起來的,它吸收了羅馬文化的優點,並取而代之,它完全是以一種以柔克剛的方式成長起來的。基督教勸告人們放棄現世幸福,追求在彼岸得到解脫。 從公元前600年到公元之交世界上大致一共有三大文明,一個是西方文明,一個是印度文明,一個是中國文明。而在這個時間世界上的三大文明不約而同的出現了許多偉大的人物,不約而同的發起了偉大的思想革命。而這些偉大的人物直到今天仍然有著非常深遠和不可替代的影響。具體來說就是西方的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柏拉圖;印度的釋迦牟尼和中國的諸子百家等等。這些人到現在也是無人能比。印度在同一時代從古老的婆羅門教演化成為現在的印度教,中國這一時間經過諸子百家,知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成為中國知識分子安身立命之本。歷朝歷代孔子都有著無人能及的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國起到了如西方基督教、伊斯蘭教一樣的宗教作用。這三個地區的偉大人物都用各自不同的理論創建了、三種不同的人民價值體系。而這三種人民價值依然是這三個地區人民的安身在西方的基督教任然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印度有印度教,在中國,雖然儒家思想雖然經過了近代思想運動的打擊和抵制,但是任然對中國人的思想意識有著很大的影響。中國文化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面對不同的源流傳統,有一個基本的模式,那就是「以夏變夷」,即以華夏的文化來改變、同化蠻夷的文化。中國文明的發源地黃河流域中下游形成了華夏文化圈,四周則為蠻夷居住的化外之地,東邊稱為夷,西邊稱為戎,北方稱為狄,南方稱為蠻。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在中國,外來民族或外來文化要想在中國站穩腳跟,就必須以華夏文化或儒家文化為精神支柱,必須在潛移默化的歷史過程中脫胎換骨,融入到以儒家文化為主體的中國文化中。 「以夏變夷」的基本模式,導致了中國文化形態的超穩定結構,培育了一種協調的現實精神。所以我們說,中國文化具有很強的同化異域文化的特點。 而周呢,他不是,他是採取西域文化,我剛才說西域文化是屬於東方黑土文化的,龍山黑土文化的,而周呢,他起源於西域,他是雅俗共賞的,所以宗原來是小王,但是被這個「張」所取而代之,那麼取而代之就產生了這個格局,這個新的格局就有了32個篇,其中有一些就昭告天下,就是周的開國明君,周公就昭告天下告訴說:「我們雖小,商朝之前他們也小,為什麼他們反而能統一天下,是因為他們不懼天,不懼人啊,所以這樣就能勝利啊所以周公的32篇其中最著名的一句說:天地精髓而是用天地的概念取而代之,這樣就用一個報國的天,天地之大,而且周朝應該是很信神的,這樣一來,天就和商人,周朝人聯繫到一起了所以一直就這樣崇拜天,崇拜地,恭恭敬敬的存在,所以周朝這樣從上武, 而周呢,天, 諸侯,大夫,士 庶,那麼各有主,所以周你想有什麼壞處,你當天子, 你當諸侯, 所以這就是外在的東西,那麼這個周朝呀,尊敬大宗小, 君主是誰?天子是誰啊?諸侯大夫是不是大好山河移交給了別人,天是月空,是吧,諸侯是什麼?做人要有學識,做人要有才識,天子是後,諸侯是卑,大夫是僕人,後來呢?外在的也就是鬼神呢,然後再往後說,就是堅強因為周,殷商,又因為那時候,而不是附屬,這個問題就在諸侯問鼎中原了就天下大亂了,上過之戰,而孔子之偉大就於避免了這個問題,因此孔子面對這個局面,他提出思想就是儒家的思想,是把外在的形式化得變成給人的印象深刻的,人而不仁,他沒有認識到其他你跑得了外在的,跑不了內在的之仁,所以你要成仁,就必須是強大你的內在之仁,那麼這個仁就是孔子思想的核心,那麼仁呢?什麼叫仁?是嗎?因此孔子的言論是忠恕二字,忠是忠心的忠,恕是寬恕的恕,自己是吧,而孔子的一生,孔子孜孜不倦都在求學,而到後來事實上就到了孟子,而孟子是亞聖,因為孔子本身取兩者之為,那失敗之徑就在於是功利之心而孟子則進一步,代替孔子,天下沒有白得的知識,思想,同樣也要思考別的,別人的思想,老勿老以及人之老,所以我們人類那時,這個當然不能,但是要引起我興趣,是在中國居然是個外國人救了中國,而不是中國人,但孟子特有的思想。修物之心,我們知道,當然這個不是大問題。林大,而有些人在人大,有人認為這是很可悲。但是我們心中都有這種情愫,我們心中都感到著這種和諧的氛圍。同樣,我們自己也要干這種不應該的事,我們心中也會有一種捨不得,甚至有時候會涉及些罪犯。罪犯當他誠心悔過的時候,他心中也會有不舍。這就叫恭敬之心。什麼叫恭敬之心呢?恭敬之心實際上是一種敬畏。我們所說的畏懼,畏,就是大事使人怕,比如說看到大人那是一種畏惴心理。畏,是什麼?是一種超越,一個形上的東西;惴,是一種敬畏,它代表敬的意思。所以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聖人之言。」因此,君子是懂得敬畏的,而小人是不敬畏的。因此說天不怕地不怕只能說明你是一個小人。而君子更能善畏,敬畏天命,大人,聖人。所有,只是孟子的態度。所以,恭敬之心大家應該有。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中國,出現了這麼多食品衛生的問題,甚至有的人不在乎。為什麼呢?原因很簡單。我想說我們小時候,我在三十年、四十年之前,那麼我年輕的時候,那時候中國很貧窮。或者以前,文革,那個時候還沒有,誰敢這麼做呢?沒有。因為中國老百姓雖然太多措施,但他們知道三尺頭上有神靈啊,鬼神看的見。為人,不做虧心事不怕夜半鬼敲門。你幹了虧心事,天知地知啊,天誅地滅的事情啊。但是今天有些人什麼都不怕,他覺得我活著該享受就享受。他什麼都不怕,他什麼都不信,所以他才什麼都不怕。我覺得這個禍根很顯然。所以說你該信鬼神就信鬼神,該崇拜就崇拜。後來革命,鬼神都不存在的思想灌輸,信仰轉變。所以到改革開放以後,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怕。所以造成今天這個結果。你誰都不怕,大家都怕你啦,因為你是九零後。人都是這樣。因為你已經把自己擺在一個極高的位置之上,你天不怕地不怕,你是小人嘛。所以,我們現在最缺乏的是一種敬畏之心。人總要怕點什麼,敬畏點什麼。人總是要敬畏點什麼東西的,人要是不懂得敬畏,人類要是不懂得敬畏,那就是在作踐自己。我想大家比我還了解。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長江,現在在靠誰保護?靠的是藏族人民。藏族人民,他們敬畏,他們不敢。要是藏族人民在黃河源頭,唐古拉山也在害人,那該怎麼辦?急功近利是吧。所以我們要積極保衛我們的母親河。 人都應該這樣,所以你這輩子要對自然恭敬,崇高的敬仰、敬畏。這就叫孔子說的那句話。孔子的那個觀點。孟子也是這樣。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善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生在世,你好好培養,發揚光大,求仁則仁。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孟子的錯。從內心向外,從內聖外王。王在這裡念」望」(音)。還有一個,內要修身養性,外要經世致用,要造詣天下。這樣一來,中國自古以來儒家思想提前達到所用。天下治理在於國,國治理在於修家,家治理在於身。所以修身養性,而後齊家治國平天下。所有治理都在於德,在於道德。這道在於經世致用,這就是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所說的,憂國憂民,造福於人類,造福於民。告知國內,告知人民。2000年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引導下,都是知道的。 那麼同樣的西方文化,這個地方時通用的。從強調自然崇拜對希臘的作用,比如阿波羅啊太陽神啊海神啊美神啊。而基督教呢是從這一點原因,從外在的鬼神到客觀的。立法制度,而這樣的畏懼之心,內在與我。但是基督教可以超越。在上帝的懲罰中感受惡緣。男性世代忍受勞役之苦,女性世代忍受生兒育女之苦。而死亡就成我們頭上一頂明鏡。人總會要死,只是遲早有關。基督乾的事情就是自己拯救世界。人類的罪和基督的義。我們只要像他一樣,我們只要學習他,死後就沒有罪惡了。這就奇怪了。因此只有把上帝耶穌賦予自己的信仰,跟隨耶穌,才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方面。基督教文化導致了人們對現實世界採取一種鄙夷的態度,鼓勵人們追求天國理想。基督教的天國理想過分高尚、純潔,人們不可能完全達到這種理想。這樣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了一種痛苦的二元對立,這種不可克服的二元對立最終導致了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深刻矛盾和普遍虛偽。我是無神論者,但我也喜歡研究基督教,神學。因為是康德說的,頭頂的星空和心中的真理。頭頂的星空,但是星空有你科學解決不了的問題啊。一個有科學知識的人不一定是道德很高的人。科學只能解決頭頂的星空,不能解決星空的道德。中國百姓這麼久走來,不是因為有科學知識,而是信奉鬼神。同樣,其他人也是這樣。所以說任何人都可以有個信仰,但這個信仰也有它的超越性,它講究的是一種現實性。燒香拜佛的可能是腰纏萬貫的,開豪華汽車來的,可是為什麼還來? 但是你看西方的宗教比如這個基督教的教條,它從來沒有以前的說法,它都有時代性。所以外面的世界也信基督。人生就是這樣,這個世界充滿回憶而人又在不斷超越。東方文化越來越重視內在而西方文化則不然。東方文化學術界中異域文化還有用武之地而西方文化不是這樣。東方文化重視的是現實的人倫關係,君臣父子 兄弟 夫妻 朋友都屬於這一範疇。西方的人際關係則比較理性現實。現在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相信宗教文化,真正什麼都不信的人是不存在的。但是古代東方文化中是不相信這些的,古代孔子就稱之為怪力亂神。西方人認為人死後是有靈魂的,但是東方人卻認為不是這樣,人死後什麼也不剩下。東方文化里對事物的考量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西方文化則是定格在現在。對於西方人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可是對東方人來說,自己是整個鏈條中的一環,承上啟下。東方人因此很注重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兒子來接替自己,那麼整個鏈條則是斷在自己手裡的,沒有臉去見先人。西方人奮鬥是為了個人價值的實現和享受,而對於東方人來說還有重要的一個意義就是光宗耀祖,澤被後人。 在人與人的關係方面,在強調倫理道德的東方文化體系中,比較重視人際關係。為了淡化和緩解人際關係矛盾衝突,便有了「中庸」、「仁」、「禮」等倫理說教,強調服從與秩序,主張協調與寬容。與東方傳統不同,西方文化對人的個性非常崇尚,追求個體的優先地位,具有強烈的個人主義色彩和明顯的個性精神。受這種文化特點的影響,西方人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都喜歡標新立異、獨樹一幟,追求自我獨立、自我發展。西方文化則完全不同,(它認為)我們自己無法解救自己,因為我們本性就是向下墮落的。西方文化,從西羅馬帝國崩潰以後,或者再往前推,自從公元一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基督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可以說構成了西方文化的主脈,就像儒家倫理文化構成了中國文化的主脈一樣。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恰恰相反,它走向了另外一個維度,即超越的維度。 基督教文化導致了人們對現實世界採取一種鄙夷的態度,鼓勵人們追求天國理想。基督教的天國理想過分高尚、純潔,人們不可能完全達到這種理想。這樣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產生了一種痛苦的二元對立,這種不可克服的二元對立最終導致了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深刻矛盾和普遍虛偽。西方最早的大學起源於十一二世紀的宗教教育,他令人為教皇思想服務,實際上是一種思想統治,他們打著高尚的旗號做的都是蠅營狗苟的事,十分虛偽。 具有宗教狂熱的人一旦從精神領域進入政治操作層面,並且被賦予一定的實際權力,他們潛在的意識形態專制的思維傾向便立即暴露無遺。在人類歷史上,宗教信仰(思想)與世俗政治的邊界長期模糊不清,教會與政府各自的權力範圍長期得不到仔細梳理。宗教涉及的是靈魂拯救,而政治所針對的則是俗世事務的管理,並且這種管理以合法的暴力為堅實後盾。無論是宗教事務,還是政治管理,任何一方只要向對方跨出一步,都意味著對人類自由與尊嚴的侵犯和踐踏。政教合一的後果就是政治權力侵佔並且統治人們的大腦,扼殺思想自由。誠如茨威格所說的:「只要一種教條控制了國家機構,執掌了國家行使的政治工具,它必是迅即建立起恐懼的統治。」在加爾文的眼中,上帝是無條件決定人的命運的天神,人沒有任何力量,「有些人註定得到永生,而另一些人卻要永遠罰入地獄」,塵世是為了上帝的榮耀而存在,因此教會便必須捍衛上帝的榮耀。正因如此,在加爾文看來,教會必須凌駕於世俗權威之上,成為代表上帝意志的精神政府,教會必須藉助政治的力量,才能按照上帝的啟示建造一個人間天國。他會在大眾面前竟如此直接地暴露出自己的政治野心:「我在此要詳細論及教會賦予教士們的權力。他們既被任命為上帝旨意的管理者和宣示者,就必須敢做一切事情,必須準備迫使塵世的權貴俯首在上帝面前,供上帝役使。他們必須統轄最高貴者和最卑賤者;他們必在世上推行上帝的意旨,摧毀撒旦王國,保護羊群,肅清惡狼;他們必規勸訓導順從者,譴責消滅執拗者。他們可以強硬,亦可寬鬆;他們可以揮閃電,振驚雷,而這一切全依《聖經》為則。」 因此我們說,西方文化的這些不同的淵源傳統之間,呈現出一種與我們中國「以夏變夷」的「米亞德現象」完全不同的模式,這是一種融合更新的模式,其結果導致了文化上的「雜交優勢」。


推薦閱讀:

中國文化絕了
我的個人閱讀史,這10本書改變了我的世界
珍惜眼前的人,做好眼前的事,記住,陰天,不一定會下雨!
如何出版自己的書?
人人都知道西風東漸,你可知道東方如何嚴重地影響了西方時尚?

TAG:差異 | 文化 | 西方文化 | 西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