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承諾:信守370年 袁崇煥的祠墓的守護家族
淺淺絲語 等級:狐法師 送禮物 發消息 |
樓主 10月17日8時左右,64歲的佘幼芝和老伴焦立江胸前掛著月票,從北京天壇北門金魚池的家中出發,坐上57路公共汽車,約摸半小時後,到了位於崇文區東花市斜街52號的明朝著名將領袁崇煥的祠墓。 深秋的陽光靜靜地灑在灰牆青瓦的袁祠上。不高的門楣上,掛著兩塊匾額,一塊寫著「明代民族先烈袁崇煥墓」,一塊寫著「袁督師墓堂」。穿過生活了一輩子的院落,走進簡單樸素略顯清靜的袁崇煥墓堂,佘幼芝老人恭恭敬敬地在袁墓和袁墓旁的佘家先祖墓前各三鞠躬,一下子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淚就下來了,撲簌簌直往下掉。她蹲在地上扯著墓旁的雜草,言語哽咽:「我們佘家祖祖輩輩17代為袁將軍守墓,到去年我們搬離這兒時已經372年了!」 隨老兩口在院子里慢慢轉著走著,佘幼芝老人娓娓道來…… 我們佘家守墓代代相傳,就是要信守一個承諾,希望通過我們的方式弘揚袁將軍身上所體現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 大概4歲吧,我開始懂點事情的時候,有一次聽父親他們聊天,說祖先是一個「磨石」。我跑去問母親,她告訴我是「謀士」,我們祖先是袁崇煥將軍的謀士。後來隨著年歲的增長,我就漸漸知道了有關袁將軍的整個事情,對袁將軍也越來越欽佩。 當年,先祖冒著滿門抄斬的危險,將袁將軍的首級偷回埋起來,日夜守護。先祖自此也辭官不做,隱姓埋名。先祖臨終前留下遺訓,他死後就埋在袁將軍墓旁,長伴將軍;同時不許子孫回嶺南老家,也不許子孫做官,要世代守墓,守護袁將軍的忠魂。自此,我們佘家遵循祖訓,世代默默守墓,秘不外傳。由於我們佘家世代住在這塊兒,後來這兒就叫佘家館。 對我們佘家來說,世代守墓似乎是天經地義的事。我記得特別清楚,小時候,大人總是領著我們幾個小孩到袁將軍和先祖的墓前,春天拔拔野草,秋天掃掃落葉,從來沒有間斷過,我們都覺得這是很自然的事。在我的印象中,我們佘家似乎也沒有人去仔細想過這是為什麼。所以,如果硬要說出個原因來,那我想淺一點說,應該是祖祖輩輩言傳身教的結果,也就是一種家族的習慣與傳統吧;深一點說呢,就是信守一個承諾,希望通過我們的方式弘揚袁將軍身上所體現的民族氣節與愛國主義精神。 只看樓主 回復 發表於 07-07-11 05:36:30 |
---|
淺淺絲語 等級:狐法師 送禮物 發消息 |
沙發 為了守墓,為了佘家的使命,為了300多年前的那一個承諾,我是無論如何也不能再走了! 說也奇怪,自先祖至今300多年來,我們佘家17代輩輩都是單傳。到我父親這輩是哥兒倆,我9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剩我伯父一人,「文革」前也去世了。到我這輩兒,最後共活下來四個人,我現在還有兩個堂姐,男孩則就剩下我一個堂兄。 1970年的一天,我下班回家,一進大門,發現家裡冷冷清清。我習慣性地進了大媽(伯母)的屋子,屋裡空空的,大媽與堂兄搬走了。我站在空屋子裡頭,心裡很難過,眼淚止不住嘩嘩往下流。 我知道,為了守墓,為了佘家的使命,為了300多年前的那一個承諾,我得守在這兒,無論如何也不能再走了。沒想到這一守就是一輩子。 那會兒的日子,一個字:難。 由於上世紀50年代要蓋第五十九中學,我們家住進了袁祠西側的兩間屋子裡,那是我們佘家從前的「羊圈」。有好幾年時間,中學的鍋爐房和食堂緊挨著我們住的地方,鼓風機從早晨5點就開始響,煤灰呼呼地刮。不管天多熱,我們都不敢開窗。 我老伴老焦是小學教師。他備課、批作業要安靜,可這噪音弄得我們倆寢食難安,經常整天整夜都無法入睡,人都像瘋了似的。那時,老焦對袁將軍的生平並不太了解,對我們佘家世代守墓的事更不清楚,他要求搬家,張羅著在好幾處地方找了房子,可我不去。那會兒,我們兩口子老吵架。為了緩和關係,我也跟他去看房,每次看完了,我都要挑點毛病,拖著不搬。可老這樣也不是事兒,那時我心裡有一個念頭:實在不行,離婚吧。 可我和老焦都捨不得,我倆1960年認識,是自由戀愛,4年後結的婚。我們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倆孩子懂事聽話,家庭算是美滿幸福。幸好,不斷上門憑弔和懷古的人慢慢改變了老焦的看法,他自己也查閱了許多資料,弄明白了這前前後後幾百年的事。後來老焦居然成了我守墓最堅定的支持者,這麼多年再沒有半句怨言。 發表於 07-07-11 05:36:46只看此用戶 回復 |
---|
淺淺絲語 等級:狐法師 送禮物 發消息 |
板凳 我是真希望袁祠、袁墓早日修復啊。我想,只有這樣,袁將軍的精神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 在我的印象里,我們佘家館莊嚴肅穆,很氣派。每年的清明,總有一些很有名的人來這兒憑弔袁將軍,包括周總理和朱老總都來過。1952年春天,北京市政府決定將城內所有墓地遷往城外。當年的5月,柳亞子等四位老先生,聯名上書毛主席,請求保全袁崇煥祠墓。兩天後,毛主席即批示,要求若無大礙,袁崇煥祠墓應予保存。 可袁祠、袁墓終究沒有逃過「文革」浩劫。有一天夜裡,我和老焦偷偷溜到後院,一下子傻了眼:墓碑被推倒了,石桌給砸了,墓也平了……看著我們佘家十幾代人用心血苦守的墓地成了這個樣兒,我禁不住渾身哆嗦,使勁捂著嘴才沒讓自己哭出聲兒來。後來,祠堂里的石刻、楹聯有的被人拿走了,有的用洋灰抹進了磚牆。再後來,院子里陸陸續續搬進了18戶人家,蓋起了一間間小廚房,莊嚴肅穆的祠堂成了擁擠嘈雜的大雜院。佘家館也改了名,叫東花市斜街。 從1978年開始,國家形勢好了,我和老伴便開始到處奔波,呼籲有關方面重修袁祠、袁墓。到去年袁祠重新開放,我們跑了整整24年,去得最多的當然是文物局,局長換了6任,我們個個都打過交道。在最困難最無助的時候,我也沒有退縮過,我曾經寫過一首詩自勉,內中有這麼一句:「苦守靈園三百載,誰知我氏心中情」。在我的床頭,恭錄著袁將軍的一句話「心苦後人知」。我是真希望袁祠、袁墓早日修復啊。我想,只有這樣,袁將軍的精神才能一代代傳承下去,這是我今生最大的心愿。 我們沒有白跑。1984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袁崇煥祠、墓和廟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92年,政府撥款5萬元,在原址重建了袁崇煥墓。這一年的清明節,我們全家和80多個來賓一起舉行了祭奠。近兩年,市裡和區里又籌措了400餘萬元資金,完成了袁祠院子內19戶居民的騰退工作,並出資約60萬元對袁崇煥祠進行了修繕。去年底,重新修繕過的袁祠與袁墓開始對外開放。 發表於 07-07-11 05:37:12只看此用戶 回復 |
---|
淺淺絲語 等級:狐法師 送禮物 發消息 |
3樓 我們搬離了袁祠。可是,我這心裡真的放不下啊,人走了,心還在這兒 我今年64歲,生這兒,長這兒,住這兒,在這兒結的婚,孩子也是在這兒出生的,可以說在這兒生活了一輩子,為袁將軍守墓已成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最沒有想到的是,袁祠、袁墓修復重新開放的時候,也是我們必須搬離這兒的時候。 我們也找過市裡和區里的有關部門,希望留下來繼續守墓,哪怕仍讓我們住院子里的舊房子也行。說實在的,倒不是不相信政府部門,而是這心裡真的放不下啊。300多年來,我們佘家的17代都謹記「忠義」二字,恪守祖訓,與袁大將軍墓朝夕相伴,從沒有離開半步,我真不希望我們佘家300多年守墓史到我這兒就終結了。 文物部門的同志也耐心地給我們作了許多解釋。他們告訴我,袁祠修復後,要對外開放,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裡邊不能住人,不能生火做飯。時代變了,守墓方式也要變,他們打算聘請我當顧問,在袁祠內還專門給我安排了辦公室,讓我經常來轉一轉,看一看…… 現在,我們搬離了袁祠,政府為我們在金魚池地區安排了一套兩居室的房子。可是,我這心裡頭老是有一種失落的感覺。人走了,心還在這兒。每周,我和老伴都要抽時間到這兒來上一兩次,和來這兒參觀的人聊一聊袁將軍,說一說我們佘家的守墓史…… 袁崇煥生平 袁崇煥(1584—1630)祖籍廣東東莞。明萬曆中進士,初授福建邵武知縣。他心繫國家安危,毅然投筆從戎,官至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薊遼督師。在任遼事期間,曾多次擊敗後金軍的進攻,阻遏後金軍南下。崇禎二年(1629),皇太極繞開袁崇煥在遼西的關錦防線,進攻北京。袁崇煥聞訊率部星夜馳援京師,獲廣渠門、左安門大捷,力解京師之危。但崇禎帝聽信讒言,將袁崇煥逮捕下獄並磔(分裂肢體)刑處死於西市。(據袁崇煥祠堂說明) |
---|
推薦閱讀:
※暮色兮涼城ヽ皇室家族 °Ⅵ
※南昌東晉「熊氏家族」墓葬出土54件文物
※白菜家族營養有啥區別?揭秘不同白菜最健康吃法
※比爾蓋茨家族辦公室:破解世界首富的財富之謎
※韶山毛氏家族百字銘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