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俗不是通俗(新評彈·讓文藝作品無愧於時代(5))
王 珏
《 人民日報 》( 2014年11月27日 17 版)
從古至今,通俗文藝汗牛充棟,其中不乏精品,不但人民大眾喜聞樂見,而且還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的一部分,影響深遠。近些年,從小品、相聲、流行歌舞到電視娛樂節目,有的益智,有的針砭時弊,有的改善了人際關係,有的在年節給觀眾帶來歡笑,一次次豐富了我們的舞台和熒屏,其健康的文化功能是有目共睹的。
不過,通俗效應常常被誤以為可以促進點擊率、收視率和票房,好像越俗越有人氣,於是,通俗成了追求點擊率、收視率、票房的最佳方式,無所不用其極。為了點擊率,網路可以將審美拋在一邊,讓八卦代替文化,用感官刺激的視頻取代藝術;為了收視率,五花八門的娛樂節目被引進被製造出來,一些節目毫無節制,以露醜為審美,以口無遮攔為快意;為了票房,有的作品一定要在劇情中加上些「葷佐料」,而這些內容實際與作品本身並沒多少關聯。結果,通俗演變為低俗,而低俗最終又滑向惡俗。低俗和惡俗甚至改變了通俗的內涵,將通俗擴大為俗,庸俗成為其本質,以為只有俗才能贏得市場,才能賺錢,才能提高知名度,才能博得眼球。在這一俗再俗的追逐中,社會責任感淡漠了,社會效益被忽略了。
通俗與低俗,區別看似簡單,一字之差而已,但如何準確把握,對文藝家來說確實是一種考驗,考驗素養,考驗藝德,考驗底線,考驗表達功夫。實際上,無論什麼節目,只要用慾望取代希望,用單純感官刺激替代精神快樂,就是低俗。
通俗為的是讓作品易懂,但不是嘩眾取寵;通俗需要的是淺顯,但格調絕不能低下;通俗面向市場,但必須堅守底線;通俗可以講求娛樂,但文化含量不可或缺。當年相聲大師侯寶林有很多精彩段子可以吸引億萬人,令人捧腹不止,卻意味無窮,不乏深刻含義。前些日子舉辦了第七屆全國電視相聲大賽,決賽時採用選手換搭檔的方式考察他們的應變能力,結果,有些年輕選手沒經驗,以為只要逗樂就能博取觀眾。老一代相聲演員石富寬見後,立刻提醒他們,這是低俗,必須換段子。等換好的段子上場表演後,掌聲更加熱烈,因為笑聲之後,人們還獲得了知識和啟迪。作曲家谷建芬、詞作家喬羽,他們的作品都很通俗,但傳遞出的是情調是純真是靈秀是悠揚。
低俗的作品,常常拿別人的生理缺陷開涮,總是喜歡生硬地製造效果,這些恰恰表現出創造的枯竭和思想的貧乏,因為沒內容、沒價值、沒智慧,所以,只得在最無聊最無趣的地方下足功夫。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觀眾,這種作品最終還是會失去市場。
通俗文化在我國擁有廣大的市場,有巨大的施展空間,各種藝術門類所需要的觀賞性也為通俗文化提供了一個個平台。處於這樣的大環境下,通俗文化更應該講品質講內涵,用通俗的形式向大眾傳播真善美,而不是用低俗的手段和內容去招徠去賺錢去提高知名度。
推薦閱讀:
※文藝批評
※誰說Gucci只有文藝風 宋茜就穿出了十足的少女感
※你還記得大學錄取通知書?
※《尋龍訣》里的彼岸花,是屌絲還是文藝?
※青澀的小棉襖【縫紉隨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