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樂桑:一位貼著中國標籤的法國人

他是一個地道的法國人,可他周圍的朋友都叫他「中國人」。

他於1973-1975年到中國留學,先後在北京語言學院(現北京語言大學)和北京大學學習。從此,他和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幾十年來孜孜不倦地從事學習和研究漢語和中國文化,在法國從事漢語教學和中法文化交流。他就是現任法國國民教育部漢語總督學、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政府語言文化友誼獎獲得者,法國著名漢學家白樂桑先生(Joel Bellassen)。

白樂桑先生對漢語、對中國,似乎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興趣。1969年入大學選修外語時,他覺得原來選的西班牙語和自己的母語法語沒有太大的區別,他要探詢一種「遙遠」的語種,這可能也和他具有「挑戰」的性格有關吧,他毅然改選了漢語。「漢字太神奇了。」他說,「漢字在我的眼裡是最美的,我學習漢語,就是希望用漢語這一神奇的領域來檢驗一下自己的能力,沒想到一下子被漢字所吸引,一發不可收。」他回憶說:「你不知道,當我從一份中文報紙上找到剛剛學到的幾個漢字時有多麼欣喜,因此誤了地鐵站是常有的事。」

1973年,中國在「文革」尚未結束的情況下,開始重新接受外國留學生,白樂桑作為法國政府派遣的留學生中的一員,獲得了來華留學的機會。他對漢語、對中國文化、對中國社會太有興趣了。不僅在學校、在課堂上努力學習漢語,還利用一切機會提高漢語水平。他曾利用住院療傷的時間,「死皮賴臉」地與醫生、護士,甚至廚師對話,並設法拖延出院的時間。他還堅定地認為,來到中國,就要了解中國社會,接觸工人、農民。於是,他和其他法國留學生一起,「軟磨硬泡」地要求校方安排他們去工廠、農村實習。絕不是走馬觀花,而真正是同吃同住同勞動。於是,在四季青公社、在北京內燃機廠,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在一篇回憶文章中說:「我們和老農一樣都睡在炕上,6點鐘就起床,不吃早飯先去田裡勞動,一直要到8點才能回來吃早飯。」「棒子麵粥和法式麵包確實有很大不同。」他認為這種「上山下鄉」和中國之行,受益非同一般,成為他終生銘記的歲月,也為他後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他對中國這個國家,對中國人民的善良和堅忍不拔,產生了發自內心的敬重。

回國後,白樂桑潛心研究中國語言文學,成為法國著名的漢學家。從事漢語教學和中法文化交流40多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見證人,也是漢語國際推廣的積极參与者。他先後在法國的中學、大學任教,教授漢語和中國文化,他受聘任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大學的教授、全歐首位漢語教學法博士生導師,是法國漢語教師協會的創始人及會長,先後主編《漢語語法使用說明》、《漢字的表意王國》、《說字解詞詞典》等專著20餘部,他主編的《漢語語言文字啟蒙》1989年出版以後,成為法國各校最受歡迎的教材,還發表學術文章70餘篇。2006年3月1日被法國教育部任命為首位專職的漢語總督學,負責全法漢語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的制定與修改,漢語師資力量的考核和聘用。

現在,他是來往於法國和中國的文化友誼使者,有的年份來中國的次數達七八次。他的中國母校北京語言大學和北京大學,以有他這樣的學生感到驕傲。他還是孔子學院總部的常客,曾為中國的漢語志願者舉辦出國前的培訓講座。他為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的工作也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漢語教學研討會上,在巴黎語言博覽會上,在「漢語橋」世界大學生中文比賽法國賽區中,在法國中文國際班研討會上,人們都能看見白樂桑忙碌的身影。

根據法國教育部發布的《法國漢語教學發展報告》顯示,近年來,法國學習漢語的人數迅速增長,漢語已經從原來外語教學的第9位上升到第5位。目前全法共有28個學區、24所小學、233所初中、360所高中開設漢語課程,建立孔子學院十幾所。1994-2007年,僅巴黎學區人數就增長了170%。按照當前的發展速度,10年以後全法漢語學習人數將達16萬人。漢語在法國幾乎成為一張就業王牌。

白樂桑非常不認同漢語難學的觀點。他說:「30多年前,我是法國寂寞的漢語知音,而今,數以萬計的法國人學習方塊字的熱情高漲。而我願意為他們架設一座通向中華文明的橋樑。」(本文引自《中法建交50年留學人員交流紀念專刊》)

來源:神州學人


推薦閱讀:

中國人的「一把手」情結
【今日趣點】中國妻子十大壞習慣:逼夫成龍排第一
一顆財丸: 中國版「狗股策略」—紅利策略 昨天我們介紹了什麼是聰明指數,今天就來介紹「聰明指數大家族...
正在裝船!中國野牛即將回
中國占星七政四餘星曜吉凶變化

TAG:中國 | 法國 | 標籤 | 國標 | 法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