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歷史
07-27
主講人:杭州真好 我們開頭講到我們就是主要針對詩歌的審美情趣、結構手法和音韻格律這幾個方面聊聊的,那麼文人自覺的問題我們也一樣,不去涉足官方的規範化講法,單單從這幾個方面入手。 大家對三國史的研究大多很認真,也很詳盡,因為這是最富有魅力的一部歷史。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作為文人,其生活經歷也無疑是很豐富的。政治上的波瀾起伏,生活上的顛沛流離,大環境的悲慘蕭條,都大大刺激了當時的文人。面對這樣的環境,拋開政治問題,曹操無疑詩壇中最資深的一位話語者。他本人是宦官家庭出身,卻投身於外戚集團,又與官僚集團有著密切的聯繫。他的人生首先是受上層貴族生活影響的,他的詩文也是。曹操詩極為本色。但是為什麼都說他的詩文有著濃郁的苦難意識,和豐富的博愛情懷呢?並且帶著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這要從古詩十九首說起。 古詩十九首是一組帶著濃厚樂府風格的詩歌,它的核心理念還是源自於詩經的史官文化,但是卻在寫作技巧和審美方式上,卻越趨向於文人的精雕細琢,在主旨上也形成了浪漫主義的個人抒情效果。所以毫不猶豫的說,即是不是文人學習樂府風格後的自我創作,也起碼是文人針對樂府素材的深加工,從那個時候開始,文人在詩文上的興趣不再僅僅是教化作用了,而是真正開始融入到詩歌的廣泛的主旨中。 他們開始拿詩歌來抒發情感,表現思想,關注社會,追尋哲學。古詩十九首都是傷感的詩歌,個人感情抒發得多原本為了言於寺的詩歌,逐漸進化成為一種新的獨立的文學體裁,為個人所用。這就是文人自覺意識的發端。這種發端,在手法上表現為擺脫直白敘述,追尋多變的表達方式。在審美上表現為擺脫格式化的審美主流,追尋自我的個性的美學價值。在音韻格律上,表現為更加細緻美觀,符合一定規律化。 這個沒有什麼好爭辯的,就是關於以前有沒有自覺意識。自覺意識本身就存在,在詩歌發展的道路上,通過作品表現出來的文人對自我的覺醒的態度,才是聊文人自覺意識的基礎。在詩歌創作上擺脫教化目的束縛,以個人抒發為主。將文學與政治理論,哲學理論分開。當然,那個時候沒有什麼政治哲學的分類,也不需要這樣的分類,此處僅是打個比方 文學就是文學,它可以涵蓋某個哲學道理,也可能表述政治訴求,包括宗教教義。但是它的本身是文學,它追求的是用文字去表達的一種意願。簡單地說,文勝於質的,才叫文學。以文採為主,以質為輔。那今天作比喻,一篇文章只有文采沒有內容,我們叫他是空洞的文章,如果篇東西只有內容沒有文采,我們叫做學術報告。沒有質,雖然空洞,還是文章,沒有文,雖然深刻,但僅僅是報告,不是文章。文學的自我覺醒,就是這麼個意思其次是文人對自我的審視。《出師表》是公文也是文學,《關於默默發展觀的報告》就只是公文,這樣解釋可以了嘛?!如果你非要說《關於某某發展觀的報告》是文學,那麼請把它寫的文學一點吧文學的自我覺醒,本意就是《出師表》自我覺醒了,覺得它不應該是《報告》而已,而是有更多含義的東西。文學的自覺,就是有意識的使用語言去打動人,去感染人,去反映豐富的情感和負責的社會內容。它學會了用語言這一工具,學會了使用文字的魅力。 相比較下,魏晉之前的公文也好,詩歌也好,大多都是處在一種模糊的概念下,文筆好的,就寫的好一點,文筆不好的,就少點文采,但是不自覺地使用。當然不排除部分有的自覺,但是在主流上,是不自覺地漢魏之後,文學的美學理念逐漸凸顯,所以形成了文學的自覺。 前面所說的,史官文化,其實就是一種教化為主的格式文化,它並不注重詩賦欲麗這樣的一個理念。文人的覺醒,用現在的口吻來說,關懷本我,注重內心的情感,證明自我,積極探索生活的情趣,關注它我,也就是追尋自身社會價值。本我是現實存在,是生存,是生活。衣食住行,生活勞作。都應該變得更加精緻,變得富有審美情趣。自我是內心感悟,是情感的變化,是心緒的抒發它我是社會存在對我的態度,是自身社會價值的追求與實現,是個人理想。文人的自我覺醒,表現在對生活情趣美的追求,對內心情感的體悟,對社會價值與理想的追尋。 但是魏晉文學的自我覺醒是一個漫長而變化的過程,從漢末到三國,兩晉到南北朝,各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同的側重。 第三個就是文人對文學的態度上的覺醒。因為文學本身的自我覺醒,文人對文學批評逐漸興起,品評文學,分析與解讀文學作品,這一行為就是文人對文學態度的覺醒。所以文人自覺意識自覺了什麼?文學的自覺與獨立,文人對自身的三個方面的關注,文人對文學的評論。 十九首在文學性上的追求無疑是成功的,它是自先秦以來稱得上最美的詩歌了。是藝術造詣很高的作品。而成就它的就是文學的自我覺醒。十九首是公認的文人加工痕迹的詩歌,它是以文人關注夫婦、朋友別離情感,士子失意彷徨,生活內容體驗為主旨的。它的情感深沉曲折,帶有濃厚的感傷悲憤的情緒,也有部分風格清麗雅緻,是個人體驗的結果。 對比詩經和楚辭的內容,個人情感色彩有了明顯的增加,文人的自覺印記十分明顯。所以將它作為文人自覺意識的開端之一,應該不會有很大的分歧。剛才說到曹操的個人經歷比較豐富,他對文學的自覺也與眾不同。世人都說曹操詩蒼涼悲壯,是幽燕老將氣脈雄渾。這一句幽燕老將氣脈雄渾,其實就是曹操對文學的自覺。劉邦的大風起兮雲飛揚,也是雄渾大氣,但是在藝術表現力上卻遠不如曹操的秋風蕭瑟洪波湧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為什麼不如?就是因為在文學的表現力上大風歌寥寥數語遠不能刻畫更深厚氣脈的語境,而曹操詩入木三分,氣勢磅礴,靠的就是更加深入的文學表現手法和更加鮮明精彩的審美情趣。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月明心稀,烏鵲南飛經典的古詩有哪些這樣富含個人情感的描寫,在同樣是四言詩的詩經詠月名篇《陳風。月出》中式絕對找不到的。繞樹三匝 何枝可依 為什麼同樣是詠月,雖然月出一樣的雋永,但是如此豐富的情感包涵,詩經里是沒有的這就是文人的自我覺醒啊! 屈原的表述,是長嘆息以掩涕息,哀民生之多艱,而到了曹操,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了。同樣的胸懷,詩歌到了這裡,無一比以前更加豐富更加具有了感染力。這裡並不是要分出誰高誰下,語言是變化發展的,詩歌也是。漢魏六朝的文人覺醒,為詩歌的發展做出的巨大的貢獻。 上次聊到三曹在詩歌史上的重要作用,曹操是四言詩的最後一個高峰,而不僅僅是四言詩的終結,那他形成的高峰在哪裡?就在於他在原有四言詩的基礎上,融合了詩經和楚辭的內容特點,再加入了文人覺醒的內容,使得四言詩中出現了像短歌行(一)這樣的劃時代作品當然曹操的五言詩和雜言詩也很可觀,千里無雞鳴,狐死歸首丘這樣的句子也是震撼人心的。曹植是類似於李白式的天才人物,他激情澎湃,富有想像力,文字優美,輝煌燦爛。為什麼曹子建獨佔八斗,是其詩一氣呵成,沒有絲毫阻礙啊! 從美女妖且閑到白馬飾金羈曹植的清麗的五言詩格調,高貴的政治身份,獨特的文學魅力,影響了整個文壇。自此,一改以前五言詩作為四言陪襯的地位,在文人團體中形成了一種新的風潮。當時聚集在三曹父子身邊的人建安七子,都是這種風氣的引領者。在文學審美上,由於三國時代的紛亂,社會動蕩,是英雄奮起之時,文人集團在政治上的訴求形成了一種奮發向上渴望功名馬上取的態度。這種態度影響到詩歌的審美情懷,就成了一種風骨硬朗,態度積極,行文剛健,語言清麗的美學特色。這種特色,就是後來推崇一時的「建安風骨」在創作手法上,他們注重文采,喜歡字句的華美與警辟,在音韻格律上,他們注重對偶,並且嚴格了五言詩的句體,很少在又出現類似於北方有佳人這樣的五言加雜言的形式了詩歌的這些變化與發展,無不昭示著一個詩歌的嶄新時代的到來。而這個嶄新的時代,就是在文人自覺行為的推動下,才產生的。2010年11月2日晚群聊整理記錄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金陵十二釵詩詞
※(7)詩詞欣賞漫談(2)
※【詩詞醫案】七絕·江行
※柳永的詩詞為什麼會流傳這樣廣?
※張說●蜀道後期 - 詩詞理論 - 國學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