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否定孩子感受的後果有多嚴重,你可能想像不到!

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場景:

場景一:孩子跌倒了,哭了,媽媽趕緊上前,抱起孩子說:「不疼啊,乖,好孩子不哭。這地板是大壞蛋,媽媽替你打它!」

場景二:孩子吃飽了,媽媽說:「好孩子,你正長身體呢,吃這點哪夠啊?來,再吃點,乖啊!」孩子不吃也不行,最後被媽媽纏著吃。

場景三:孩子急匆匆要去學校了,媽媽卻攔著不放,逼著孩子再穿件衣服。可孩子不覺得冷,不肯穿。媽媽說:「老娘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都多,凍著了怎麼辦,別不識好歹!」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成年人總是習慣用自己的經驗否定孩子的感受。可是,很多人不知道,它的殺傷力甚至比不在乎孩子的感受更甚,也更常見。

我曾聽過一個很悲慘的笑話,9歲的孩子吃了一碗飯後,問:「爸爸,我吃飽了沒有?」

中國孩子從小就在被否定的環境中長大。李貝羅等一群美國科學家經過長時間研究,發現一個孩子從出生到8歲,每天平均會聽到35個「不」字!一個四歲的孩子,可能已經聽了超過5000次「不」!我想,中國孩子聽到「不」的次數會更多。

一個孩子如果連自己最基本的飢餓感、冷暖感和疼痛感都不能得到確認,那麼,他如何構建自我意識呢?破碎的自我,又怎會有長久的幸福?

一次,我在群里看到一個關於孩子膽小的觀點,他說:「怕與不怕,都是一念之間的事,那只是孩子的感覺,甚至是錯覺。因此,要麼感同身受地幫孩子宣洩;要麼轉換角度,用喜悅和好奇取代之,而後者更有建設性意義。」

這段話乍一看,頗有大師風範,實則經不起推敲。

如果總是否定孩子的情緒,孩子就會在迷茫中失去自我。當感到恐懼時,孩子可能會想:「我應該怎樣反應呢?」「我是真恐懼,還是錯覺?如果是錯覺,會不會被人嘲笑?」於是,乾脆逃避吧……

現在關於正能量的書很多,這類書給我的印象是,正能量大師們都喜歡否定別人的感受。他們認為悲傷、憂愁都是負能量,應該被杜絕、被消滅,只能留下快樂、感動、欣喜這些正面的情緒。

然而,對於生命個體而言,任何感受、任何情緒都是有意義的,感悟自己的情緒,就是一場自我發現之旅。如果斷然否決,強行將之轉化為所謂的正能量,那隻不過是自我否定、自我逃避。當身體內部產生負能量時,我們無需急於否定,而是要觀察自己的情緒和身體變化,並回想自己的童年。每一次感傷,都是一次自我覺醒的機會。

若想看到孩子健康地成長,擁有健全的人格,我們就不應輕易地否定孩子的感受。當孩子有了所謂的負能量時,父母首先要做的是接納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他可以悲傷,可以發愁,可以憤怒,而後讓孩子自己分析這種情緒背後的原因。

比如,當一個男孩因為挫折而傷心難過時,父母要做的,不是評判或壓抑孩子的情緒,而是要多陪伴孩子。有些孩子被反覆灌輸:哭是不好的,男兒有淚不輕彈。結果,孩子變得喜怒不形於色,甚至乾脆就沒有了情感,變得冷酷冷漠,從掩飾、逃避自己內心的感受,發展到自我封閉,讓自己變成一個冷漠僵化呆板的人。

有個媽媽很自豪,說五歲的女兒很堅強,例子是有一次孩子摔傷了,腿上嘩嘩流著血,但她一聲都沒哭,緊咬牙關,一臉堅強,蹣跚地跟在母親後面,也沒有讓母親帶她去看病。這真是堅強嗎?不是!這是絕望之下的冷漠,所謂的堅強只是心靈外面的一層硬殼,用這層硬殼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才不會感覺到疼。而真正健康、堅強的人的心靈應該是柔軟的、敏銳的。

那些自幼被不斷否定自我感受的孩子,長大之後,很可能會成為一個剛硬、麻木的人,他們的情緒被長期壓抑,既不會關注自己的真正感受,也不會去理睬其他人的感受,哪怕是愛人和孩子。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別人感受的能力,他們也不曾被人理解過。這樣的人,又怎麼會幸福呢?

推薦閱讀:

致十二星座:水瓶牽掛太多,白羊不顧後果
你要信綠茶佛的,後果自負
後果很嚴重:職場的19條禁忌,你犯過哪幾條?
同樣八字,遇災後果不同
同事混吃等死,你拚命干!後果是……

TAG:孩子 | 想像 | 感受 | 後果 | 否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