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的現狀與前景〡港澳研究 · 獨家首發

本文發表於《港澳研究》2016年第4期,感謝作者賜稿。注釋從略,如欲引用,請務必核對原文。編輯部投稿郵箱:hkmjournal@126.com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新聞網站、社交網站、視頻網站、手機App等正成為網路新聞媒體的主流。香港作為亞洲較早進入互聯網時代的地區,很早就提出打造「國際數碼港」的目標,並在互聯網技術和應用方面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近年來,香港新型網路新聞媒體和社交媒體空前活躍。新型網路新聞媒體異軍突起,對香港輿論生態產生了重要影響。香港市民尤其是青年市民對網路新聞媒體的需求日益旺盛,年輕的香港網民喜歡將所拍視頻上網與大家分享,展現千姿百態的港人生活。

1

香港全面進入網路時代

香港有多個民意調查研究和決策諮詢機構,這些調研機構常常就港澳經濟、社會發展、政府管治等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向有關方面提供政策建議和意見,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和公信力,成為香港社會的特色之一。近年來,隨著網路新媒體的發展,關於這方面的民意調查也逐漸多起來,為我們呈現出香港網路時代的風貌和特點。

(一)以網路獲取信息的市民比例大幅增加

香港中文大學傳播與民意調查中心於2014年底至2015年初進行的民意調查顯示,香港市民使用互聯網的比例逐年增加,從2006年到2014年,香港市民使用互聯網的比例從53.1%增至82.6%,增加了近30%。相應地,隨著互聯網的全面普及,香港市民採用互聯網來獲取新聞資訊的比例也逐年增多。

一個尤為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近年來,通過傳統方式收聽電台節目的比例幾乎不變,通過網路來收聽節目的比例卻顯著提高,由2010年的6.1%增加至2014年的20.5%。在網路媒體普及之前,以報刊和廣播電視為主的傳統媒體是香港市民獲取新聞信息的主要來源,傳統媒體的市場准入政策及相對的高門檻保障了其主流地位。不過,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發展,互聯網為用戶提供了海量的免費信息,用戶不僅可以更加便捷、無償地獲得資訊,還可以參與互動,過去被動接受信息的習慣被迅速改變,這些因素都對香港傳媒生態格局的變化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二)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重要性方面不相上下

香港特區政府曾開展了一項針對香港市民新媒體使用情況的調查,探索新媒體與傳統媒體在重要性方面的對比。調查結果顯示,在提供資訊的重要程度方面,十歲及以上人士中,57.7%認為互聯網在提供資訊方面是「頗重要/ 非常重要」的傳播媒體,比率低於電視(81.7%)和報紙/ 雜誌(67.7%),但較書籍(56.3%)和電台(49.8%)為高。不同類別媒體在提供娛樂的重要程度方面也呈現出類似結果。約53.4%的人士認為互聯網是「頗重要 / 非常重要」,比率低於電視(79.1%)和報紙 / 雜誌(61.1%),但較書籍(50.0%)和電台(46.1%)為高。

(三)年齡及教育程度影響媒介選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通過對1006名香港市民的電話訪問,發現新的傳播平台擴大了不同年齡人群媒介接觸的鴻溝。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的人最常看免費電視。以市場佔有率計,免費電視和收費報紙分別約佔三成。餘下的網路媒體、廣播電台、免費報紙、收費電視和社交媒體都有小眾支持,而人際網路和雜誌的比例就偏低。從人口社會學特徵來看,年齡和教育程度對香港市民的媒介選擇影響顯著。從年齡來看,年輕人喜歡用社交媒體、網上媒體和人際網路,中年人較多看收費報紙和收費電視,而年長者多看免費電視、收聽電台和看免費報紙。教育程度方面,高學歷者較多使用收費報紙、網上媒體和社交媒體,低學歷人士較多看免費電視和收聽電台。由此可見,不同年齡層和教育程度的香港市民,對不同類型媒體各有偏好。網路媒體尤為受到青年一代的喜愛。

2

香港網路新聞媒體異軍突起

隨著互聯網和智能手機、iPad等移動互聯網終端的廣泛應用,以及市場需求的推動,近年來香港網路新聞媒體發展迅猛。不同政治派別爭相創辦網路新聞媒體,搶佔新媒體輿論陣地,湧現出如橙新聞、巴士的報、HKG報、港人講地、立場新聞、852郵報、香港01等擁有較大知名度的網路新聞媒體,對香港的輿論場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相較於傳統媒體,這些網路新聞媒體政治傾向更為強烈,對年輕一代吸引力更強,已經成為香港年輕網民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近年來的一些重大公共事件中發揮了傳播信息、組織動員的作用。

(一)主場新聞:長期虧損導致停辦

《主場新聞》是由蔡東豪、梁文道、劉細良、宋漢生4人於2012年創辦的新聞網站,效法美國《赫芬頓郵報》,政治傾向非常明顯。2013年7月,因長期虧損宣布結束營運。2014年12月,《主場新聞》更名為《立場新聞》再次回到大眾視線。雖然吸引了部分用戶迴流,但其Facebook主頁粉絲數、網站點擊量較之前都有所不及,不過其影響力仍不可小覷。

(二)香港01:「三位一體」發展迅猛

香港01是近期香港傳媒業表現較為突出的一間新聞機構,以手機應用和網站作為主要傳播平台,於2016年1月11日正式運作。3月11日起,香港01開始發行周報,每周以適合深度閱讀的印刷媒體,延續網站的重點議題,為用戶帶來更廣的視野、更深層次的思考。此外,香港01還開闢了實體空間,以實現真正與用戶面對面接觸。「01空間」作為與用戶面對面接觸的場地,將周報及網站觸及的各種議題進一步深化,定期舉行演講、沙龍、展覽、表演、工作坊、市集等各類型活動,連結社會不同範疇的意見領袖,與用戶互動交流。

香港01的創辦人于品海表示,香港01打造以周報、網站及實體空間「三位一體」的新媒體,三種形式各有獨立性和發展,發揮不同作用;三者的關係是互相配合、延伸和深化,從而結合為一。希望通過互聯網,建立一個全新的溝通方式,尋找一個全新的互聯網經營模式。不過目前來看,與其巨額投資和每月開支相比,廣告銷售量短期內仍難以達致收支平衡。能否處理好這個問題,考驗著香港01的未來。

(三)事實傳真通訊社:創下新聞眾籌亞洲紀錄

2015年8月18日,深度報道機構FactWire通訊社 (事實傳真通訊社)在香港正式成立,僅一個多月就通過眾籌募得了逾300萬港幣捐款,實現了籌款目標,並創下新聞眾籌的亞洲紀錄。創始人TVB前主播、資深記者吳曉東表示該眾籌旨在建立一個不受到商業左右的新聞通訊社。通訊社以信託基金形式運作,以保證避免受到投資者及廣告商的政治立場和利益影響,且利潤將全部投入機構發展。在報道內容上,FactWire通訊社著力於對政府、公共機構、非營利組織及其他涉及公眾利益的公共事務和議題進行深度報道。鑒於首次籌款資金來源主要是香港市民,因此第一年的新聞選材以涉及香港本地重大公共事務、公共機構、政府部門、立法會為主。目前來看,通訊社能否成功運營有賴於新聞報道的質量,以及能否得到市民的認可並得到持續的支持。

(四)橙新聞:為香港市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與見解

《橙新聞》是2014年由聯合出版集團旗下子公司雲通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網路新聞媒體,網站主要面向香港的中產人士和知識文化階層,通過理性、客觀、有深度的新聞報道,以及思想與觀點的碰撞,為讀者提供融思想性、文化性、新聞性於一體的新聞資訊平台。

根據云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符俊傑的介紹,《橙新聞》希望善用聯合出版集團「文人多」的優勢,讓專欄作家在《橙新聞》「港人自講」這個欄目自由發揮,建立一個包含多元化觀點的平台。管理層希望《橙新聞》能夠成為一個開放的平台,聚集理性聲音,讓各界有識之士講出觀點、探討問題,為香港的未來諫言獻策,為香港市民提供有價值的資訊與見解。

(五)港人講地:為港人講話、發聲之地

《港人講地》創辦於2013年1月,網站名稱取為港人講話、發聲之地的意思,強調「據理髮聲、多角度討論、換位思考、理性辨析、求同存異」。目前,Facebook主頁有超過27萬粉絲。

網站設有「港人講事」「港人樂活」「港人社漫」「普選專頁」「博客館」等幾個欄目。其中,「港人講事」多為嚴肅性的資訊及評論;「港人樂活」涉及吃喝玩樂、親子教育、健康生活、綠色生活、文化藝術等較為輕鬆的內容;「港人社漫」則緊跟年輕人喜愛漫畫的潮流,多就新聞時事繪製漫畫,一目了然,一針見血;「普選專頁」是其特色欄目,就違法「佔中」及法制問題進行精闢分析,也就立法會內外的政情發表名人雋語,對於香港目前面臨的問題不迴避,為香港未來出謀獻策;「博客館」匯聚社會各界對各種社會議題的見解,在這裡開設專欄的名人有70多位,包括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總裁張志剛,公共政策研究組織「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九龍社團聯會理事長、全國政協委員王惠貞,香港齊心基金會董事麥國華,香港專業聯盟主席劉炳章等等。

(六)HKG報:主打政治報道和時政分析

HKG報2015年5月由「保普選反佔中」大聯盟召集人周融創辦,據HKG報網站介紹,「G」代表Good,Great,Grand,希望HKG報為港發聲,獨立思考,傳播正能量,讓香港一代又一代地好下去。目前,HKG報在Facebook上有超過5萬粉絲。

自創立以來,HKG報一直主打政治報道和時政分析,網站通過糅合圖、文、影片等多媒體內容,向讀者揭示新聞背後的故事,激發正能量。2016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之前,HKG報就邀請了楊全盛、馬逢國、陳克勤、王國興、梁美芬、周浩鼎等多位立法會議員候選人做客HKG報,參與訪談類視頻節目的錄製,就民調、「拉布」、「港獨」、議會文化等大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展開討論。

3

社交媒體形成互動的網路社區和社群

社交媒體(Social Media)是指互聯網上基於用戶關係的內容生產與交換平台,是人們彼此之間用來分享意見、經驗和觀點的工具,主要形式有社交網站、微博、微信、博客、論壇、播客等。社交媒體通過網民自發貢獻、提取、創造的新聞資訊作為主要信息來源,並形成網路社區和社群。社交媒體傳播的信息已成為香港市民上網瀏覽的重要內容,部分熱門話題更吸引了傳統媒體爭相跟進報道。

(一)Facebook在香港社交媒體中一家獨大

近年來,社交媒體的使用改變了年輕市民獲取新聞資訊的模式。諸如Facebook、YouTube、Instagram、Whatsapp等社交媒體在香港的網路訪問量和市場佔有率不斷增加。截至2016年6月,香港有575萬人使用互聯網,佔總人口80.2%;其中,有510萬人使用 Facebook,佔88.7%,比例十分之高。

由於Facebook在香港社交媒體市場中絕對的市場佔有率,Twitter等其他國外的社交媒體在香港的處境比較艱難,市場份額持續萎縮。與此同時,隨著香港與內地日益密切的經貿文化交流,內地各種同類別的社交媒體,如QQ、微信和微博等也吸引了不少香港本地用戶。

(二)網路論壇成為發聲、動員的重要平台

在香港本地的網路論壇中,香港高登討論區(Hong Kong Golden Forum)、Uwants和Discuss(香港討論區)是最受香港網民歡迎的前三位。香港高登討論區於2000年開始營運,類似內地論壇天涯社區。初期主要提供電腦資訊,目前已附設吹水台、娛樂台、時事台、體育台、手機台等多個主題分類討論區,會員可在此討論電腦知識、香港時政經文,同時可快速瀏覽國內外發生的各類資訊。調查顯示全港約五分之一網民喜歡登陸香港高登討論區,網站每日瀏覽量數百萬。高登網民常以「高登仔」、「高登人」等自稱。高登討論區已成為社會各界了解香港年輕網民所思所想所樂的一個捷徑和窗口。部分香港新聞媒體常在新聞事件發生的第一時間收集和引用高登討論區網民的意見,同時安排專人在高登討論區搜尋有價值的新聞線索作為信源之一,及時彌補新聞資訊不足,這也使得香港高登討論區的知名度和受眾參與度得到了較大提升。

還值得一提的是,香港的博客,如Xanga和「Yahoo!Blog」等,曾是香港網民維護社交關係和表達自己觀點的重要手段,部分網路媒體也通過博客提供優質內容吸引讀者,並形成以流量招徠廣告的盈利模式。不過隨著網路媒體的更新換代,這些博客如今在很大程度上已經被Facebook、Twitter、Instagram等新崛起的網媒所取代。「Yahoo!Blog」更於2013年結束在香港運營。

4

眾籌:網路新聞媒體發展的可能選擇?

如前所述,運營資金來源一直困擾著多數新興網路新聞媒體。近年來,部分香港新興網路新聞媒體開始嘗試通過網路眾籌的方式運營,取得了較為轟動的宣傳效應。「眾籌新聞」儼然成為開創網路新聞媒體新局面的法寶。2015年5月初,居港的英國記者Tom Grundy和專欄作家Evan Fowler在眾籌平台FringeBacker短時間內為香港英文媒體HKFP(Hong Kong Free Press)籌集到了58.8萬港元。HKFP強調,香港的英文傳媒缺乏競爭,沒有改進的動力,但香港處於中西之間,英文傳媒的角色十分重要。將本地新聞以英文報道出來,可將香港發生的事傳播到世界各地,有助國際社會對香港有更好的理解。上文提及的FactWire通訊社,短期內通過眾籌募得300萬港幣,更創下新聞眾籌的亞洲紀錄。為解決資金困境,「巴士的報」也計劃嘗試和獨立記者合作,並在新聞眾籌平台WeReport上眾籌採訪資金。這些都顯示出新聞眾籌已成為香港新興網路新聞媒體重要的籌資模式。

新聞「眾籌」創新定義了一種新的新聞消費模式,並依託社交網路新媒體的優勢,正在悄然影響著傳統的媒介環境。其實踐開始於2008年上線的新聞眾籌網站「Spot.us」,此後歐美等國的眾籌網站出現了大量新聞眾籌項目。2013年在德國成立的網站De Correspondent則成為全球第一個通過股權眾籌而成立的新聞媒體,共有2萬名用戶出資170萬美元提供支持。目前,新聞眾籌項目的發起人多以新興網路媒體、前主流媒體的記者、獨立記者、自由撰稿人、意見領袖等為主。新聞眾籌模式具有以下幾個優勢和特點:

一是創新詮釋了移動互聯網時代新聞媒體和用戶的角色,並改變了兩者的關係。新聞媒體對於報道和用戶將有更為強烈的責任感。同時,新聞媒體和用戶間也會產生較好的互動性。用戶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者和新聞,也能通過與媒體的互動參與報道進程,並為眾籌新聞進行內容和品質把關,從而實現兩者的良性互動。

二是新聞眾籌能提升網站的參與度。眾籌網站能使有共同理念的記者和用戶形成「利益共同體」。用戶捐資給網站,網站負責提供與建站宗旨契合和用戶眾感興趣的新聞話題,從而使眾籌新聞網站營造一種全新的網路社區生態。通過參與眾籌的用戶群體也會積极參与網站內容的良性互動、主動出謀劃策,持續擴大網站的影響力和覆蓋面。

三是適應了用戶對新聞產品高度分眾化的需求。新聞眾籌改善了千篇一律的新聞內容環境,為用戶提供更加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其「垂直化選題」模式恰好滿足了資助者,更能滿足對特定新聞有個性化、差異化需求的用戶。

四是力爭新聞報道公正客觀。通過眾籌模式誕生的媒體,都是用網上集資籌款,實行低成本運作,盡量減少來自發行、印刷等成本因素,以及投資高層、廣告商等相關利益群體對媒體的影響,有效避免了傳統媒體中「金主」對媒體的內容「把關」和過度干涉,使得新聞網站報道更公正客觀。

但是作為新生事物,眾籌新聞模式本身發展仍存在較多的不確定性。一是在保證眾籌新聞網站的組織運營、財務監督管理、報道品質方面,目前仍缺乏相應的操作指引和規範;二是用戶新聞付費消費的習慣尚未養成。互聯網時代新聞內容免費已成市場趨勢,從過往經驗來看,新聞眾籌常常是「三分鐘熱度」,容易「虎頭蛇尾」,往往起步的旺盛勢頭一過,就陷入了長期的困頓。相比紙媒的收費,眾籌的不確定性更大,蘊含的風險也更大;三是新聞眾籌還可能為迎合資助者而對新聞內容的客觀公正性產生不良影響。

事實上,新聞眾籌作為網路時代的一種全新探索和創新模式,唯有真正切合了受眾的新聞需要,如公眾事件新聞調查、獨家追求新聞真相等,媒體眾籌計劃才容易得到用戶的資助。在筆者看來,新聞眾籌只能是給記者和受眾參與新聞多提供了一種選擇,近幾年間將難於形成主流,未來可能也難以改變根本的新聞媒體生產方式。鑒於該模式在香港初期的實踐效果顯示其可持續性不強,未來香港網路新聞媒體仍需將主要精力放在尋求正常穩定的收入來源上。換言之,網路新聞媒體可以將新聞眾籌作為收入來源的一部分,而非收入的主要或唯一來源。

編輯:半夏 / 校對:墨白

祝您 2017 丁酉雞年快樂


推薦閱讀:

給關注港澳四天三夜遊的人
港澳一簽多行無須蓋驗訖章
粵港澳大灣區:「一國兩制」框架下的大棋局
【港澳】走街串巷覓美食,讓嘴巴停不下來

TAG:香港 | 新聞 | 媒體 | 發展 | 新聞媒體 | 港澳 | 現狀 | 網路新聞 | 前景 | 研究 | 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