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香」的時間有多長,古人又是用什麼來衡量時間的
我們看古裝電視劇,看古典小說常常會看到「一炷香的功夫」、「一炷香的時間」,武俠小說中高手比武時也常以「一炷香」為限,這是為啥呢?原來,這是古人常用的一種計時方法,以香燃燒的時間長短來計量時刻的。
燃香計時是比較簡單而常用的計時方法。那麼一炷香究竟是多長時間呢?實際上由於環境、風力、香的長短、香料乾濕等諸多因素,一炷香的燃燒時間並不完全相同,但一般約為半個時辰,一個時辰為兩個小時,一炷香的時間即一個小時。古代除了用一炷香來計時,還可用一盤香、一爐香來計時。
香篆
古代經常用模子把香粉末壓印成固定的字型或花樣,稱之為「香篆」。比如唐宋時,就有人將香料搗成末,調勻後灑在銅製印盤裡,做成篆文「心」字的形狀,燃其一端,整個香篆就會循序燃盡,用以計時。人們還在香篆上刻上刻度,將一晝夜劃分為一百個刻度,這種香又稱為百刻香,常被寺院用作計時器。元代著名的天文學家郭守敬還曾制出過精巧的「屏風香漏」,通過燃燒時間的長短來對應相應的刻度以計時,這種方式在民間流傳很廣。
用香計時,可謂古人的智慧的結晶。更能反映中國人的聰明巧智與審美情趣的是,人們把香做成各種圖形,藉此寄予對生活的美好期待,流露出祈求長壽、賀喜祝慶的樸素心愿。
計時方法還有多種:
日晷計時
借用日晷計時是古人運用較多的一種方法 ,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陽的投影方向來測定並劃分時刻,通常由晷針和晷面組成。利用日晷計時的方法是人類在天文計時領域的重大發明,這項發明被人類沿用達幾千年之久。作為一項標誌性的文化符號,如今不少地方都有日晷雕塑。
打更計時
打更也是一個挺有意思的計時方式,這種方式也多是從電視上看了得知的,也曾在一些古鎮的民俗街上看到過打更的人,但是那只是為了展現曾經存在的民俗,不是真正用作計時。依靠人工打更知曉時間有很長的歷史,古代乃至近代都有專門的打更的工作人員,持這一面鑼或者一段竹筒梆子,亦或者是木頭的打更板,提著一盞燈籠,每過一段時間敲一下「Duang」,有的還會喊著:天乾物燥,小心火燭。
夜間打更,好奇的是,打更的聲音不會影響睡眠嗎,過一個時辰一個「duang」驚醒了又得重睡。印象深刻的是,電視劇橋段中的,夫婦睡夢中醒來,婦人問幾點了,男的說:三更天了,還早,快接著睡。打更打更,更又是怎樣的一個時間刻度呢?
打更是古代漢族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還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打更是個較為普遍的職業。在古代,人們缺少精確的報時手段,晚上的報時就幾乎全靠打更的了。上至皇城深宮大院,下至農村城鎮小街巷都有打更的。那時候大家晚上少有文化娛樂生活,基本上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聽到更夫的打更聲,便知道了時間,按慣例該做什麼。
古時將夜間分為五更:相當於現代的晚上7點到9點為一更,9點到11點為二更,午夜11點到1點為三更,凌晨1點到3點為四更,凌晨3點到5點為五更。
別看小小的打更,挺講究的。
打落更(即晚上七點)時,一慢一快,連打三次,聲音如「咚!——咚!」,「咚!——咚!」,「咚!——咚!」;
打二更(晚上九點),打一下又一下,連打多次,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三更(晚上十一點)時,要一慢兩快,聲音如「咚!——咚!咚!」;
打四更(凌晨一點)時,要一慢三快,聲音如「咚——咚!咚!咚」;
打五更(凌晨三點)時,一慢四快,聲音台「咚——咚!咚!咚!咚!」。
總體來說是由慢到快,連打三趟便收更結束。但為什麼又不打六更(凌晨五時)呢?因為古人早睡早起,五更一過便開始起床做家務了,「一日之計在於晨」嘛,就連皇帝也在五更天便開始準備上朝了。
滴水計時
漏是以滴水為計時,是由四隻盛水的銅壺組合,從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隻底下有小孔,最下一隻豎放一個箭形浮標,隨滴水而水面升高,壺身上有刻度,以為計時。原一晝夜分100刻,因不能與十二個時辰整除,又先後改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為96刻;就這樣,一個時辰等於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晝夜共有二十四分,與二十四個節氣相對
宋代滴水計時器
滴水計時器
還有古代行斬刑,也有分時辰開斬的,斬刑也分輕重。一般斬刑是正午時開刀;重犯或十惡不赦之犯,必選午時三刻開刀。
此外還有雞鳴報時,仰望天空計時(觀察太陽、月亮和星星進行時間的推算)等,我們的先輩們能想到這麼多較為準確的計時方法,充分顯現了他們的高超智慧。
推薦閱讀:
※「時間」也可以豐富多...
※9分鐘讀完:《把時間當作朋友》
※李開復:如何更好地管理時間
※奇門斷人死亡時間(轉)
※2-1. 日光節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