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茶記——舌尖上的中國茶

中國人對茶的喜愛源遠流長,晉代張載曾寫《登成都樓詩》:「借問楊子舍,想見長卿廬」,「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區」。唐朝陸羽自成一套的茶學、茶藝、茶道思想,及其所著《茶經》,奠定了中國茶文化的理論基礎。乾隆皇帝壽至八十八,當他退位給嘉慶帝時,老臣勸諫止退:國不可一日無君。乾隆皇帝接道:君不可一日無茶,被後人稱為佳話,中國人對茶的喜愛可見一斑。

中國疆域遼闊,茶類品種數目繁多,猶如春天的百花園,使萬里山河分外妖嬈。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孕育著不同的茶文化和茶習俗,等待著有心人來探尋,品嘗,回味。

湖南黑茶

黑茶

湖南黑茶最早產於安化,採用安化境內山區種植的大葉種茶葉,經過殺青、揉捻、渥堆、烘焙乾燥等工藝加工製成黑毛茶,並以其為原料精製(包括人工後發酵和自然陳化)成安化黑茶系列產品成品干茶色澤烏黑油潤;湯色橙黃,香氣純正,有的略帶獨特的松煙香;滋味甘醇或微澀;耐沖泡。

安化黑茶之所以能夠走出大山,為世人所認識,還要歸功於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晚清名臣陶澍。

陶澍

字子霖,號雲汀,安化小淹人,出身塾師之家,少年隨父陶必詮就讀,發奮有志,成績迥異。乾隆六十年(1795年)進學,嘉慶五年(1800年)中舉,七年成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十年授編修。歷任布政使、鹽政史、巡撫等要職,道光十年(1830年),升遷兩江總督,道光十九年(1839年)六月二日,病逝於督府,晉贈太子太保,謚「文殿」。陶澍一生清廉,勤於政務,手不釋卷,善於發現和舉拔人才,如林則徐、魏源、包世臣、左宗棠、龔自珍等,均成為一代名臣和學者。

陶澍作為一代名臣,文學功底深厚,且對家鄉的茶葉感情至深。在北京翰林院為官時,努力把安化茶推向全國。嘉慶二十年(1815年)春節,陶澍邀請在京的消寒詩社成員吳嵩梁、陳用光、謝階樹、胡承洪、錢儀吉、朱蘭友等人到自家寓所,共飲安化茶。陶澍首先吟五言長詩一首,詳細介紹了安化茶的特色,歷史及其生長培育,堪稱安化茶的史詩。

黑茶號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時,籃筐偏山豈。

晨穿苦霧深,晚焙薪火烈。

茶成與商人,粗者留自啜。

詩中「茶成與商人,粗者留自啜」,寫的正是一種用一個特別側邊開口和篾簍裝著,長年吊在火炕梭筒頂端讓煙熏的茶葉,就是茶農自飲的黑茶,有的當年飲用剩下的一放就是多年的陳香茶了。「誰知盤中芽,多有肩上血。我本山中人,言之益凄切。」反映了茶農採制茶的辛勞與作者的深情感慨。

此詩一出,與會者紛紛唱和,一時傳遍京城,安化茶也跟著享譽京師和北方各省。北京、西安、武漢、長沙等地茶館、茶行也紛紛掛「安化名茶」的招牌。

潮汕功夫茶

功夫茶

所謂功夫茶,並非一種茶葉或茶類的名字。而是一種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為這種泡茶的方式極為講究。操作起來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為沏泡的學問,品飲的功夫。功夫茶起源於宋代,在廣東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區)及福建的漳州、安溪茶葉泉州一帶最為盛行,乃唐、宋以來品茶藝術的承襲和深入發展。蘇澈有詩曰:「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事茶不知勞。」

潮汕人在沖泡和飲用潮汕功夫茶時,習慣在茶盤上放置三個茶杯,且第一泡茶不能飲用,每個杯子的茶水湯色看起來都一樣,這是對客人的基本禮儀,從用水、茶具和一整套功夫茶的沖泡工藝,主要突出了「和、愛、精、潔、思」五個基本特色。選茶時,潮汕人經常用福建安溪鐵觀音、武夷岩茶、潮汕鳳凰單叢等烏龍茶;選水則以山水為首選;最為講究的飲茶茶具則應一應俱全,囊括茶壺、茶杯、茶洗、茶盤、茶墊、水瓶、水缽、龍缸、羽扇等18個茶具;煮茶工序則為:冶器一納茶一候湯一衝茶一刮沫一淋罐一燙杯一灑茶。

潮汕人愛飲工夫茶,可以說是達到「嗜茶成性」的程度古人說的天光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而潮汕某些「老茶客」,卻把古人列為末位的茶,破格地晉陞為第一位,每天早起第一件事就泡飲工夫茶。他們不怕俗話說的「早晨空腹茶,劫賊入人家」,而持之以恆,處之泰然。另外,潮汕人把茶葉叫」茶米」, 一種解釋就是:潮州人嗜茶若命,茶與米不可分.茶這猶米,故曰"茶米"。由此可見潮汕人對茶的情有獨鍾。

成都茶館

茶館,古代稱為茶寮、茶肆、茶坊、茶樓、茶房、茶社等,茶館這個詞,直到明代才有所記載。

茶館

茶館是一間房子,這個房子里的全部內涵,便是茶葉和水了。進了這間房子的人,沖著喝茶水解渴的人不多,大多數是來打磨心情和時光的。要說做這樣的事兒,呆在家裡也能完成,只是心情放不開,也便打磨得不暢快。打磨心情還需要有幾個氣味相投的扎在一起,才會有一拍即合的效果。

在素有「四川茶館甲天下,成都茶館甲四川」的成都,茶館多設小方木桌竹製大靠背躺椅,泡茶館的人可坐可躺,三五人圍成一桌,閑擺「龍門陣」,一人侃眾人和,說天道地縱古論今,不少人從早泡到晚還不過癮。在有藝道的茶館裡,泡茶館的人如痴如醉在四川揚琴、金錢板、相聲和川劇的素唱里,時人所言的「白天皮包水(泡在茶館裡),晚上水包皮(泡在浴池裡)」的話,足見當時泡茶館已成了社會風氣。

「在家裡泡一壺茶,那叫解渴;到茶館要一杯茶,那才叫生活。成都人在說到茶館時,愛用一個詞,叫做泡茶館。一杯茶,坐上那麼幾個時辰,這就叫泡,否則只是牛飲。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已經成為常態時,成都的茶館裡還保留著難得的悠閑與安逸,在慢悠悠的喝茶過程中,讓茶水把心情充分舒緩開來,讓時間不知不覺地流過去,直到心滿意足。這樣一種浸泡在茶水裡打發生命過程的浪漫,可能是一種最好的消遣和享受,於是,古往今來茶客們的泡茶館,成了一道綿延不絕的風景。

中華茶文化之美,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有著不同的昭彰,也因此,愛茶之人常以尋茶為樂。方八另出身茶葉世家,祖上十五代均以種茶、制茶為業,家有茶山三千餘畝。從五歲開始,方八另即受老祖父指導參與種茶、採茶、制茶等,與茶葉結下不解之緣。

為了寫作《尋茶中國》這本書,作者的足跡先後出現在湖南、湖北、貴州、雲南、四川、福建、浙江、江蘇甘肅等,遍訪茶山、種茶人、制茶人、愛茶人、賣茶人甚至作家、文化學者,在廣袤的田野、在熙熙攘攘的都市、在偏僻的茶山、在茶葉交易的市場,他發現了最鄉土、最質樸、最地道的茶葉味道。在經過一番精心提煉之後,呈現給讀者面前。書中對不同地域人們飲茶習俗的再現,其實也是對豐富多彩的茶文化的普及。歷史與故事,習俗與傳統,一道構成了茶的文化,茶的味道,茶的獨特之美。

推薦閱讀

隱世作家古清生親作長序推薦!在世間的杯子里,品嘗的也不全然是茶了,還有關乎人生的靜思之美,或者禪意。


推薦閱讀:

《中國搖錢古卜講義》易理篇(55) - 朱辰彬的日誌 - 網易博客
《薛涌看中國》:逃離北上廣說明了什麼?
杜威在中國
光陰的故事:中國傳統農曆月份的別稱,簡直美到醉。
被孫中山、林語堂稱之為「中國第一語言天才」的曠世怪傑---辜鴻銘

TAG:中國 | 舌尖上的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