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煜:近代上海小報視野下的蘇州評彈
07-27
蘇州評彈是我國南方主要是以吳語說唱的一種雅俗共賞的大眾娛樂,它的主要特色是說、噱、彈、唱、演。它是由傳統的說唱藝術發展而來,源於唐宋時期的民間說唱藝術,在近代上海這一經濟文化中心地也佔有一席之地,成為市民大眾文化娛樂的一種民間藝術。近代上海小報是指在晚清時期開始出現的20世紀二三十年代繁榮發展的一種篇幅小(一般為四開、八開) ,內容多為消閑娛樂之類的文藝遊戲小品文,主要迎合市民的文化趣味,篇幅短小、風趣,記載名人的趣聞逸事,滑稽幽默,以消遣為主的通俗大眾化報紙。這種帶有流言性質的「社會新聞」,造就了近代報刊的民間化特徵。在某種意義上說,近代上海小報多是一些君子所不為的小道或瑣細之物,歷史學家也多報不屑一顧態度。因為歷史的緣由,蘇州評彈與近代上海小報之間有著不可分解的糾纏。如何將這些不為一般學者所「器重」的不急之物和蘇州評彈這一被排斥於「大雅之堂」之外的民間藝術結合起來,與更寬廣的江南社會歷史的變遷聯繫起來,尋求其更大的文化史和生活史的意義,則是本文所要努力達到的一個目標。在以往的研究中,小報作為一種公共文化空間,在市民日常生活中有著積極的歷史作用①。尤其是江南地區的小報,它們與蘇州評彈在晚清以來的聯合多少可以反映出兩種文化空間之間的交叉和重疊。蘇州評彈藝人通過書場這一空間,影響著蘇州乃至江南地區民眾的日常生活。② 小報與評彈都是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文化消費對象,都是江南地區通俗文化和民眾娛樂的重要來源,對他們之間關係的梳理和追溯,可以再現江南城市文化、市民日常生活的實態,回歸歷史現場。近代報刊產生以來,尤其是近代上海繁榮發達的報刊業,成為評彈傳播的一種新的媒介,報刊成為人們了解評彈藝人、追捧評彈藝人,乃至醜化評彈藝人的重要的途徑,尤其是小報更是熱衷於名人軼事,揭人隱私、嘩眾取寵,各類明星人物都成為其追蹤的對象,加上小報文人的嬉笑怒罵、詼諧冷幽默的文筆,使得各路進入上海的明星不得不對之敬畏三分。這樣,包括評彈藝人在內的各路演藝明星不得不與各類小報糾纏在一起。近代上海都市近代化、商業化過程中,評彈藝術加速了商業化的進程。尤其是女彈詞在日益商業化的大都市,生活成本日高,各路消閑娛樂的競爭日烈。近代報刊等傳媒的出現和繁榮發展,為傳統評彈藝術的近代轉型提供了工具。評彈藝術與近代報紙尤其是小報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一 評彈女藝人與上海小報的誕生上海休閑文藝小報的出現與近代上海娛樂業的繁榮也有著密切的關係。上海開埠以後,尤其是太平軍在江南地區與清軍的作戰,大批江南富豪、地主、商人等紛紛避難租界,這些龐大消費人群的存在,促進了租界消閑娛樂業的發展。租界內的茶館、煙館、妓院、說書等消閑娛樂業相繼開設,娛樂業日趨繁榮。據統計, 1869年,租界內的妓館就有數千家, 3煙館有1700餘家, 4其他茶樓、酒樓、戲園如雨後春筍,比比皆是。有報刊描繪了當時上海娛樂業之盛況:「上海之洋涇浜甚勝地也,中外雜處,商賈輻輳,俗尚繁華,習成淫佚,故妓館之多甲於天下。輔之以戲場,襯之以酒肆,又有茶居、煙室以點綴也。月地花天,燈山酒海。耳謀鄭衛之聲,目熟冶盪之態。」5傳統和近代娛樂業的發展,促使了市民日常休閑娛樂生活的大眾化,市民日常文化消費已成為市民生活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有學者描述道:在上海,像茶樓閑飲、盆湯沐浴、書場聽書、戲院觀戲、乘車游觀等,都已是花費無多的大眾化休閑娛樂活動,那些受雇於人的店伙、賬房、塾師,乃至於販夫走卒等普通人,也可以在勞作之餘,到這些場所去休閑一番,以解身心之乏。6上海娛樂業的發達,促進了娛樂消遣文化消費的萌生和發展。晚清時期誕生於租界內以消遣娛樂為主體形式的文藝小報與其發達的消閑娛樂業的發展不無關係。在這眾多消閑娛樂業中,蘇州評彈尤其是女彈詞佔有一席之地,女彈詞群體的存在和發展與近代上海休閑文藝小報的發展繁榮有著密切的互為依存關係。女彈詞進入上海以後,以色藝傾動聽眾,成為上海市民消遣娛樂的對象。上海在開闢商埠之前,城隍廟一帶是城市民眾唯一的遊樂場所,所以蘇州評彈藝人也在此安營紮寨,賣藝為生。隨著上海租界消費文化的繁榮,本來僅僅活動在上海城內的女彈詞,很快移居租界,並創辦「書寓」,賣藝為生,產生了「書寓」式的彈詞女藝人。「書寓」本為女彈詞的居所,「創自朱素蘭」,「同治初年,最為盛行」。7女彈詞藝人在租界一帶十分活躍,據《海上冶遊備覽》記載:「說書而易男為女,亦取其易招人聽之故,女而肄業說書,亦取其引人入勝之意。業此者常熟人為多,所說之書為《三笑》、《白蛇》、《玉蜻蜓》、《倭袍傳》等類,亦不過十數部而已。目下愈來愈多,北市一帶,各里聚集,竟有三十餘戶焉。」8說明了女彈詞藝人規模逐漸擴大,彈詞一業發達。這些女彈詞藝人的藝術造詣很高,且多色藝俱佳。她們受聘於書場老闆,登台獻藝,以此為生。她們自高身價,所住場所稱「書寓」,自稱為「詞史」或「先生」。但允許客人前往遊玩,也可以應客人之邀到酒樓侑酒,實際上與妓女沒有什麼區別。但在女彈詞早期時代,她們比較謹嚴,不與一般妓女同流合污。如袁翔甫在1872年《滬北竹枝詞》中有:「一曲琵琶四座傾,佳人也自號『先生』;就中誰是超群者,吳素卿同黃愛卿。」注云:「說書女流,聲佳頗高。」9這些書寓女彈詞諳習彈詞之妙,有些能通文翰、具「詩名」,還有人自詡黛玉、香君10,頗能說明女彈詞的高雅及文學素養。上海開埠以後,社會性質正在悄然發生改變,傳統價值觀念漸漸被近代功利價值觀與享樂觀念所取代,日漸呈現商業社會與消費社會的特性。尤其是租界商業繁榮和娛樂文化的發達,書寓女彈詞逐漸發展成為高級妓女,也成為傳統文人學士消費的對象。傳統士大夫與書寓女彈詞「才子佳人」式的交遊,一可以了卻傳統文人的「青樓情結」。中國舊式文人雅士向有喜歡嫖妓的風氣和傳統。近代著名改良主義學者王韜既是我國近代史上開新風氣者,又是個上海通,同時也是一個喜歡狎妓的學士,自稱「身歷花叢凡40年」。文士狎妓在當時很流行,為文人風習之一。王韜經常跟李芋仙等至交暢遊於書寓、長三之間,每逢有朋自遠方來至,必邀至妓院宴飲一番。11二也體現了十里洋場才子的生活方式。張靜廬曾回憶說,在當時,文人「一定要『風流』,才可以稱為『才子』,一定要進出娼門,才配稱得起為『洋場才子』」。12因此,「訪女彈詞」、「閑步尋書寓」13等就成為文人士大夫們一種消閑的日常生活。這樣文人與女彈詞之間的贈詩賦詞唱和之作屢見報端。著名文士王韜對於高級妓女也就是書寓女彈詞的評價甚高,表達了傳統士大夫對於高級妓女的一種才子佳人式的交遊情結,女彈詞與士大夫之間的交往也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自己的社會身份和地位。另一方面,中國的高級妓女是一種文化傳統和社會結構的產物。19世紀的上海,高級妓女享有一種為社會所公認的地位,上流人士的休閑空間往往是光顧這類高級妓院。這是一個唯一讓商人和文人學士不僅感到安寧和舒適,同時也感到溫馨的地方。一些個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如生日、金榜題名、商業交易等,都在這些地方舉行慶祝活動。對中國城市的精英來說,光顧高級妓院是一種正常的社會生活,他們不僅可以定期去那裡,而且還可以天天去那裡。這類公共場合成為一種社會身份的象徵。14隨著近代上海洋場才子與蘇州女彈詞或曰高級妓女群體之間的詩酬唱和交往的加深,在近代上海報刊業發達繁榮的大背景下促成了消閒遊戲類文藝報紙——小報的誕生。早在1872年《申報》創刊後,就公開徵求過「騷人韻士」們的「短什長篇」和「天下各名區竹枝詞及長歌紀事之類」的文字,也就是士大夫與女性交遊的詩賦唱和。後來,這樣「描寫艷情,流連風景」的唱和之作太多,於是就有了中國最早的文藝期刊《瀛寰瑣記》的創刊,它主要是刊登大量文人雅士的一些茶餘酒後的消閑詩詞文章,間有遊記、翻譯小說之類。1875年《嬴寰瑣記》改名《四溟瑣記》,後再改名《寰宇瑣記》。其創辦的宗旨是「或可以參濟世安民之務,或可以益致知格物之神,或可以開弄月吟風之趣,博搜廣采,冀成鉅觀」(《嬴寰瑣記·敘》) 。15這些文藝期刊所刊載的文藝作品,多數是以上海十里洋場為背景,反映的也多是活躍在上海這一日益都市化社會舞台上的買辦官僚、洋場才子、封建紳商和市井小民的生活和心態。十里洋場奢侈消費風氣日熾,女彈詞書寓為洋場才子冶遊其中提供了理想的空間。傳統文人筆墨和才情在相當程度上花費在妓場之中,尤其是高級妓女身上。傳統的女彈詞藝人在商業社會大潮中也逐漸蛻變。很多的女彈詞藝人淪為妓女,「廢書而用唱」,書寓性質發生變化。眾多女彈詞淪為為妓女,促使上海娼妓業的繁榮,也刺激了近代上海消費文化的畸形發展,吸引了眾多傳統士大夫來此尋芳覓艷。女彈詞自身的轉變以及與傳統士大夫之間的交往,促成了近代上海娛樂性傳播媒介——小報的誕生。小報在《申報》文藝附刊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尤其是傳統文人與妓女之間的贈詩唱和,需要一個釋放他們情感的渠道,加以近代上海報刊業的發達,第一張娛樂消閑型的小報——《遊戲報》誕生於風月場中,其所記多為妓女的日常起居及容貌才藝,從此,女彈詞及妓女敘事成為小報不變的主題之一。二 小報與評彈藝人形象的文化重塑晚清以來傳統士大夫以及民國時期現代知識分子藉助小報這一輿論媒介對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進行文字遊戲和捧角的活動,這種傳統才子佳人式的遊戲消遣活動,在小報上找到了表達方式。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他們對評彈藝人形象的文化重塑。近代上海小報是大眾文化的傳播媒介,小報上經常刊登政界藝界名人的逸聞趣事,語言滑稽突梯。為了嘩眾取寵,甚至不惜無中生有,向壁虛構,反映出草根階層的文化品位,而且小報價格低廉,能為一般民眾所承受,所以為一般市民所歡迎。蘇州評彈也是一般民眾所喜聞樂見的劇種,聽書不僅價格便宜,而且不識字的也可以聽得懂。聽書更有現場感,更有感官刺激,說書女藝人的氣質、容貌,以及女聽客中的摩登女郎及時髦太太,都同小報的趣聞一樣,成為他們的茶餘飯後的談資。小報對於女藝人色藝介紹,也成為一般聽客按圖索驥的指南。小報與評彈藝人糾纏一起。晚清上海第一張小報《遊戲報》誕生以來,大多以書寓女彈詞為報道對象,女藝人色相與技藝是聽客們熱衷的兩大話題,也是小報首選內容。小報迎合大眾的消費心理,關注女藝人桃色緋聞和私生活,製成花邊新聞,任人娛樂。小報內容筆墨詼諧幽默,既滿足了讀者對於女藝人私生活的窺視慾望,又迎合了一般讀者的閱讀口味。隨著近代上海城市化的發展,市民消費文化日益繁榮。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在商業化都市生存環境中,商業化特徵更為明顯。為了生存的需要,女彈詞逐漸淪為妓女彈詞。而近代上海小報大多誕生於妓女麇集之處。小報專記專記妓女起居、嫖客生活,戲館京角等, 16所以此一時期的這類文藝小報在當時也被稱為「妓報」、「花報」或「花叢小報」等。為迎合市民的窺視消費心理,也為了滿足士大夫「才子佳人式」的青樓情結,傳統士大夫一方面與女彈詞交往日歡,互贈詩詞,同時對女彈詞色藝進行揄揚或貶抑,有的則對女彈詞的日常起居及緋聞事件進行捕風捉影的宣傳,以擴大社會影響。這樣,小報文人通過現代傳播媒介對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的形象進行著有意無意的文化重塑。首先,小報通過自己獨特的文風,「以遊戲筆墨,備人消閑」方式取悅讀者,小報文人對書寓女彈詞容貌及演藝進行褒揚、品評,也是滿足讀者的窺視慾望,更表達了晚清文人士大夫的「青樓情結」。這也是晚清以來近代上海小報一個共同的特徵。如第一張小報《遊戲報》對於女彈詞的報道:「本報昨登張書玉校書家有客擺酒一節,今校書已移居東薈芳里,合為更正。俾問津漁父,不至誤認。桃源按校書,本姑蘇城外某村人,毋庸妓院挈之來滬,醴泉芝草本出小家,從彈詞王松南習南詞,工琵琶,一曲登場,歌喉宛轉,頗能得抑揚之致。」17既關注女彈詞的日常起居,又對她們的才藝進行品評。這一時期對於女彈詞能夠進行比較客觀的品評,反映了文人士大夫與高級妓女之間才子佳人式的交遊。一般情況下,書寓中的女彈詞色藝俱佳,而且聲名清白,得到小報文人的讚許。《遊戲報》對女彈詞品行有很高的評價:「四馬路一帶書場林立,其生意最佳者,首推品玉樓、天樂窩兩家,緣時髦唱曲倌人獨多也。王秀蘭、小如意等聲價既高,及至登場亦復不苟,言不苟笑,以尊身份,聽客亦因愛重之。」而對那些以色相引誘聽眾、以博聲譽的女彈詞藝人則給予諷刺挖苦,「直與青蓮閣野雞最類」。18將她們之間進行了區分。晚清小報花榜選舉初衷是士大夫及消閑人士的所謂雅舉,目的是「俾訪艷尋春諸侶得以按圖索驥, □叩香巢」,「此雖遊戲之閑情,實寓倡提之雅意」。19《遊戲報》主人李伯元承繼歷代文人雅舉,首開選舉花榜狀元的先河。那些榜上有名的名妓都是色藝俱佳的青樓女子,非一般煙花女子所能比。花榜選舉的成功,不僅榜上有名的妓女身價大增,妓院生意隨之紅火,而且舉辦方報紙的發行量也創下了「當時上海新聞界還沒有哪家報紙達到過的發行數字」。20妓院和報館,兩相得宜。「雙料狀元」林絳雪校書,年華嬌小,風度翩翩,先由《笑笑報》春間花榜拔列狀頭大魁,因得有花國小狀元之譽。後來遊戲主人續開花榜復以林絳雪為海上群芳之冠。「經此品評,身價當更增十倍。」21這類活動在小報界熱鬧了一陣,繼《遊戲報》之後,《花天日報》、《花世界報》、《閑情報》、《娛言報》、《採風報》等紛紛效仿,都進行了「花榜狀元」的選舉活動。22而且一些小報在「花榜之外,兼開武榜、葉榜,尤為別開生面。同時諸小報聞風踵舉,盛極一時」。23在小報正面宣傳下,書寓中女彈詞身價大增。上海四大金剛之一的當紅妓女張書玉,經小報品評及花榜狀元的遴選之後,身價倍增。「冶遊弟子無不趨之若狂,擲纏頭計獲無算,旋為某闊老梳攏,所費不貲,亦可見校書當時之身價矣。」24一些女彈詞歌藝絕倫,香名大播,少年浮滑之子弟尤趨之若鶩。25其次,小報也成為人們對書寓女彈詞攻擊的媒介。經由小報的宣揚,書寓女彈詞身價發生變化,早期的袁雲仙、嚴麗貞等聲名遠播;各書場生意日隆,如四馬路的一品樓書場,延請名校書開唱以來,書場「座為之滿」。26報上有名女彈詞更是穿插於各茶館書場之間。19世紀末的上海,女彈詞除了在茶館書場演唱外,還出堂差。當紅女彈詞有時一個晚上外出次數達五六十次,她們一般在個顧客身邊陪伴的時間也很少超過五分鐘。如果一位顧客所邀請的女彈詞缺席或延遲,顧客就會在朋友面前丟盡臉面。為了報復對自己的輕視,顧客也可能在一份專門報道妓女的小報上刊登淫穢下流的文章對她們進行人身攻擊。27破壞她們的聲譽。有的甚至會去高級妓女的寓所抗議,引起麻煩或爭吵。28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上海步入消費文化發展時期,上海文藝小報也進入鼎盛時期。各類小報為了獲取生存空間,除改造欄目內容外,對女彈詞介紹更多是感性的色相消費,多從女彈詞的容貌及插科打諢的表演著手。因此,小報至於女彈詞的容貌多是「姿容腴秀,體態苗條」,稱讚她的評彈藝術「口齒伶俐,而嗓音清麗,彌足悅耳,打諢處往往即景取喻」,使人「頗堪絕倒」。29如記載吳門女校書金麗雲,論容貌是「楊柳春風楚楚腰,無言相對也魂消」,論彈唱是「唱來聲調嘹亮,宛如出谷之新鶯」。30小報在報道或品評女彈詞過程中,也是對她們進行文化重塑的過程。在小報文人筆下,更多的是對藝人捧與不捧個人好惡情結的宣洩。追捧評彈藝人在當時形成一種盛況,捧角手段也是五花八門。他們或幫助女彈詞出特刊、出版開篇集。朱雪琴在雲間奏藝時,報人沈瘦翁等人「邀友捧場,報端揄揚,不遺餘力」31;捧場者甚至組織了「琴社」,今朝到東,明天到西,朱氏所到場子里都可見到他們的身影。32而徐雪月則到處受人歡迎,「各埠名流文人投贈之詩詞對聯,不計其數」33。20世紀30年代,捧謝小天者在《社會日報》上為謝「印一特刊」,並加印「銅圖七八幅,封面更加印三色板」。34《奮報》為謝鴻天出特刊,大肆揄揚。35捧汪梅韻者,為其出版《香雪留痕集》,許諾汪氏「撰稿許登力、錫兩報」。36評彈藝人尤其是女彈詞藝術形象在報刊文人的造勢下成為大眾明星。其時,捧角在報刊同人之間也成為一時之風氣,他們各自以其所把持的報刊媒介為自己心目中的名角肆意揄揚。若梅花館主之於金少梅,澹庵之於黃玉麟,肖傖之於張文琴,高情之於素琴,小洛之於文娟,紅簫之於姜雲霞,嬰寧之於喜彩蓮,半翁之於朱寶霞,一方之於周梅艷,嵐聲之於譚金霖皆曾著一時之魔,極一時之盛。「報紙上,雜誌上亦無日無捧揚醉謝之文字, ??風氣之盛,誠冠絕一時矣」。37其間,也有文人之間對同一評彈藝人評價不一而引起爭端的。如《奮報》載文認為某評彈藝人書藝高超,令聽客「擊節嘆賞,讚不絕口」。而某文士反駁他是強姦「聽客之意」,以一己之言代表全場聽客,失之籠統。38兩人在小說日報上紛紛發文打起筆墨官司。十分熱鬧。此外,報刊上也常常發表對評彈藝人的書藝評價不高的言論。這其中不乏個人的好惡,也有對評彈藝人演技的客觀評價。如評價趙稼秋的唱腔是「雌雞喉嚨」,他的琵琶調奏也有些「不入調」,竟「把琵琶硬彈出竹聲」,這類書藝「確是不登大雅之堂」,39等等。捧角對於藝人而言,自然有諸多實惠。評彈藝人一經報刊媒體的宣揚,其身價也隨之上揚。如同小報所言「一經揄揚,莫不聲價十倍,到處走紅」。40繁榮發達的小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評彈文化的發展。晚清以來上海小報的輿論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尤其是娛樂界對於小報的輿論宣傳力量心存敬畏,各路演藝界人士十分重視小報的輿論導向。即便是大名角也是如此,聲名日隆的梅蘭芳到上海演出,也事先拜訪小報館,請他們吃飯並關照主筆們筆下留情。小報輿論勢力影響可見一斑。近代大眾傳播媒介的發展,尤其是上海報刊業的繁榮,促使評彈藝人與外界交流有了更多的渠道空間。小報主要是面向一般市民大眾,小報文人對評彈藝人的追捧造勢以及惡意詆毀,在市民大眾中能夠引起一定的反響,對評彈藝人的文化形象及其藝術生涯發展起著重要的輿論導向作用。因此,小報對彈詞藝人的報道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其形象的文化重塑。三 小報文人與彈詞創作晚清以來,隨著近代上海文藝小報的誕生,小報文人與女彈詞之間的文字來往以及由於各種原因積极參与彈詞的創作。其實,文人或傳統士大夫與民間文化的創作有著淵源的關係。自唐宋以來民間瓦肆「說話」、「俗講」等劇本和話本的編寫,多出自一些文士們創立的書會的藝術加工。作為一種消費文化———評彈藝術,它是融娛樂、文學與商業等特徵於一體。從一開始說唱藝人的演唱文本,到書坊主人對於彈詞的修改和加工,以及文人自娛娛人的彈詞創作,這一過程在不同的發展進程中有著各自的特點。評彈藝人與文人之間的合作,尤其是晚清以來的小報文人對彈詞的加工和創作,一定程度上推動和繁榮了彈詞藝術。小報文人與彈詞創作主要基於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1、出於知識分子的社會責任感。對傳統彈詞的改造淵源有自,明清時期傳統士大夫就有諸多如此舉動,顯示了傳統士大夫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如蘇州環秀閣坊主竹窗主人對《風箏誤》的修改:「《風箏誤》坊刻甚夥, 其摹繪情節, 不惟句語不麗, 亦抑粗俗荒謬。今春有故友來, 示餘一善本, ??余愛之,遂錄存其稿,又就正名人,重加潤色,竊欲梓行,以公諸同好, ??重鐫新本,俾天下之彈唱者,亦將棄荒誕而宗雅麗者矣。」又如廢閑主人對《十五貫》的修改:「《十五貫》一書,原系山陽實跡。每閱坊本舛謬固多,予戊寅春遊於吳門,偶得真本並熊家族譜,細查原版古本,竟不符矣。己卯夏,重為刪改,另換關目,再加修飾。」41晚清以來小報報人以市民身份從事各種文化活動,利用評彈藝術的社會教化作用積極地對評彈書目進行改造,以表達他們的社會意識。這些報人有著傳統士大夫的身份和價值觀,儘管屬於「稗官野史」一流,但同樣自視負有教化芸芸眾生的重任,他們更關注在社會日常生活中發揮風俗教化的功能。因此,他們一方面迎合大眾的消閑趣味,另一方面又進行「意存懲勸」,「潛移默化於消閑之餘」寄寓「規人之必要」的「感化之功」。在彈詞創作過程中,報人從中也表達了他們的政治態度,如李伯元《庚子國變彈詞》對庚子之變中清政府對外政策的觀點以及對中國民眾在這場社會變動中所受苦難的同情。42其他如《醒世緣彈詞》等也是如此性質。2、興趣所致。傳統士大夫的閒情逸緻,也是他們創作彈詞的動力之一。廢閑主人馬永清在《落金扇》中:「予自束髮以來,即好南詞,凡見聞有心得者,無不筆之於書, ??憶自少而及壯,隨家君歷游楚、蜀、豫、粵任所,未遂所懷。年來家運坎坷,近更無聊,齋門抱瑟,以致胸中抑鬱,未得稍伸。」43晚清以來,小報文人群體的形成和發展,他們對評彈的欣賞和追求,也是他們創作彈詞的動力所在。晚清以來近代上海報人幾乎都是票友,與藝人交往甚密。書場劇院是他們打發夜生活的好去處。小報名人孫玉聲,白天閑暇,往拜王韜、袁祖志等滬上著名文人,詩詞唱和;晚上,與一班知己好友相約,「涉足於劇院歌場,極逸興遄飛之趣」。44報人改編和創作彈詞在近代上海所在皆是。如李涵秋所作《戰地鶯花錄》曾刊載於《新聞報》快活林上,後為評彈藝人陸鳳翔、陸小翔父子所演唱。陸澹庵改編《啼笑因緣》而名噪一時,後為朱耀祥、趙稼秋演唱,受人激賞。當時刊載報紙而出版,一時之間,「洛陽紙貴,幾家弦戶誦」。又有《金剛鑽》主編之一張恂子以聽書成癖,亦擅編彈詞。曾經為趙鶴蓀編《碎琴樓》彈詞。而心史夫子,則擅編別出心裁之對白開篇,文人珠玉,女兒歌喉,一經試唱,座客莫不擊節。45反映了小報文人創作彈詞的風氣盛行一時。3、 彈詞創作的發展也是由於時代的發展、聽客欣賞內容的變化等因素促成的。評彈藝人進入都市上海以後,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商業經濟的發展,娛樂業繁榮,其他曲藝的競爭,評彈藝術趨向商業化、庸俗化,一部分評彈藝人迎合一般市民的審美趣味,低級趣味的噱頭以及穿插庸俗、淫穢的內容比比皆是。尤其是女彈詞進入十里洋場的上海以後,受商業化的影響以及競爭的激烈,女彈詞開始轉變為「書寓」女彈詞,且與妓女合流。為了生存發展競爭的需要,評彈藝人不得不滿足聽客欣賞品位的要求,不斷改變書目內容及彈唱風格。隨著時代變遷,上海聽客對於評彈內容也有了新的要求,傳統評彈書目在新形勢下有的不合時宜,尤其是一些傳統落伍的內容需要加以改變,彈詞或開篇的改造也是新形勢下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於傳統色情內容以及淫穢的唱詞都有改革的必要。如一些票友所言:我們愛好說書的人,不妨以業餘的方式,對他們的書目內容加以探討,輔助他們的進展,將流行的開篇,擇其意識深長,配合時代的佳構,加以宣揚,這是我們需要的作品,以改善過去色情篇的觀念。46正是如此。晚清民國時期,隨著市民階層的擴大,江南彈詞創作有了很大的發展。藉助於近代報刊這一傳播媒介,彈詞小說成為這一時期報刊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這一時期彈詞小說深受市民大眾歡迎,它既是市井的產物,也是一部分失意舊式文人喧泄情感的出口。小報文人群體一方面出版遊戲類小報自娛娛人,一方面也創作了大量的彈詞小說迎合市民大眾休閑文化的消費需要。《申報》「自由談」創始不久就有了天虛我生長篇《自由花》彈詞,其他報刊如《遊戲雜誌》、《小說新報》、《家庭雜誌》等都有彈詞小說的刊載。這些創作彈詞小說的作者,大多是舊派小說名家,也是小報文人群體的主要代表。如程瞻廬、范煙橋等。其時彈詞小說十分流行,改編小說為彈詞成為一時風尚,以致范煙橋等對此竟然感到不可思議。他說:「中國的群眾心理,真難測驗,在這個年頭,還有彈詞的立足之地,不是可以驚異的一回事么?! 無線電里播送陳年宿古的彈詞不算,新編成的有陸瞻庵的《啼笑因緣彈詞》,程瞻廬的《歡喜冤家彈詞》,說不定以後還會有生意經。這是什麼現象! 我總以為還是有閑階級在那裡作祟,這和長篇小說的風行,是同一理由的。」47這些舊派小說家其中有很多是小報創辦者,他們在所出版的報刊上辟有專欄,介紹評彈藝人的生平和演出風格,更對彈詞女彈詞色藝進行多方面的宣傳,以吸引讀者,這些說明了彈詞小說以及民眾對於評彈的歡迎程度。4、小報文人彈詞創作也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近代上海商業化程度日高,尤其是稿費制度的確立,上海報刊業的發展為各地知識分子提供生存空間,為了生存需要,小報文人一方面藉助報刊媒介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一方面也需要通過改編或撰寫小說或彈詞賺取稿酬,還可以通過評彈藝人說唱為自己的作品宣傳。這樣,小報文人所編寫的彈詞小說屢屢見諸報端。小報館為了發行的需要,也隨報附送他們所創作的彈詞小說。如《笑林報》附送有《繁華夢初集》、《九仙枕新詞初集》等。民國時期的上海小報,也大多以刊登彈詞小說相號召。小報文人給評彈藝人撰寫開篇或新編書目,他們的小說亦成為評彈藝人說書的材料。不肖生著作的《江湖奇俠傳》,成了說書先生的材料,張恨水著作的《啼笑因緣》,在當時引起轟動,不僅說唱的人多,更吸引住不少的聽客,在當時引起強烈的反響。其時,在上海的彈詞很受歡迎,尤其是新創彈詞,那些老書目如《珍珠塔》、《三笑》、《落金扇》、《白蛇傳》、《玉蜻蜓》、《雙珠鳳》之類已不合時代要求,聽眾都聽膩了。於是陸澹安最先為朱耀祥、趙稼秋改編《啼笑因緣》,大受歡迎,與朱、趙齊名的沈儉安、薛筱卿不甘示弱,也請戚飯牛編《啼笑因緣》,一時形成了彈詞《啼笑因緣》的雙包案。其他如天虛我生寫過彈詞《自由花》、《淚珠緣》、《黃金祟》等,也編輯過《遊戲雜誌》、《禮拜六》、《鼓吹文明報》等,著名的小報《晶報》台柱張丹斧曾給潘心伊寫評彈開篇。48小報文人與彈詞創作一方面固然是興趣使然,一方面亦是經濟利益的驅使。著名小報文人張恨水在《世界晚報》發表長篇小說《春明外史》引起轟動,使《世界晚報》成為市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讀物。張恨水自己回憶說自己從事創作既有「為發表欲而動筆」的因素,更有「為的是圖利」而寫作,坦言「沒有什麼利可圖的話,就鼓不起我的寫作興趣」。49評彈藝人也請文人為其編寫新書。抗戰期間,話劇《秋海棠》風行以後,彈詞界也想把它改編為彈詞。當紅女彈詞演唱家范雪君,那時她在謝葆生辦的仙樂書場,也想說《秋海棠》,於是托陳存仁轉請陸澹安為她編寫《秋海棠》彈詞,並約請陸吃飯見面,商量此事。陸一口答應說:「你要全部彈詞,須等許多時日,不如我寫一段你說一段,稿費不收,不過,有一個條件,你白天在仙樂唱,晚上要到我兄弟辦的一個大華書場來彈唱一場。」50他們之間的交易是近代上海社會商品化發展的必然結果。小報文人與評彈藝人之間滿足彼此的需求。這在近代上海市民社會逐漸形成發展過程中表現得尤為顯著。我們知道,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市民社會日益形成,現代社會使人們不僅有追求私利的自由,更有追求私利的可能。張仲禮主編的《近代上海城市研究》說:「19世紀上海社會的消費主體是買辦商人、本地的地產出售人、攜資來滬的寓公、紈絝子弟、妓女。到20世紀30年代後,中小商人和一般市民階層壯大,構成城市大眾群體,商場遊樂場、戲院影院乃至各類藝術形式都為之一變。」51小報文人和評彈藝人作為市民階層的一份子,他們之間的關係也是如此。正如黑格爾在《法哲學原理》中所說:「在市民社會中,每個人都以自身為目的,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虛無。但是,如果他不同別人發生關係,他就不能達到他的全部目的,因此,其他人便成為特殊的人達到目的的手段。但是特殊目的通過同他人的關係就取得了普遍的形成,並且在滿足他人福利的同時,滿足自己。」52近代上海小報與蘇州評彈在上海城市化過程中兩者糾纏一起,互為利用,共同促進了上海城市文化的繁榮發展。我們對於近代上海小報這一文獻資料話語的分析,以重構20世紀蘇州評彈藝人在上海的社會生活史。在小報這一文本中,有評彈藝人的歷史記錄,有他們的身影閃現,有評彈藝術的評說及民眾對於評彈藝術的痴迷,評彈藝術和近代小報一樣營造了市民大眾文化空間。蘇州評彈與近代上海小報之間是傳統與現代的組合,傳統的評彈藝術在近代報刊的傳播之下開始向近代轉型,小報這一近代媒體宣傳和光大江南傳統藝術,共同為近代江南城市文化的傳統與現代的雜糅,提供了一個別具風景的視野。注釋:①參見拙作《近代上海小報與市民文化研究》,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年版。相關研究如李楠:《晚清、民國時期上海小報研究》(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版) 、孟兆臣:《中國近代小報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等。②參見吳琛瑜博士論文《晚清以來蘇州評彈與蘇州社會———以書場為中心的研究》(未刊稿) 。其他關於評彈研究的如周巍:《明末清初至20世紀二三十年代江南「女彈詞」研究》(《史林》2006年第1期) 、《晚清以來「女彈同」職業生涯的呈現及其意義》(《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9年第3期) ;申浩:《社會史視野下的評彈文化變遷》(《上海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3《上海新報》1869年10月23日。4《申報》1872年5月25日。5《上海新報》1869年11月13日。轉引自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38頁。6李長莉:《晚清上海社會的變遷》,第265頁。7王韜:《淞濱瑣話》卷12《滬上詞場竹枝詞》。8惜花主人:《海上冶遊備覽·女說書》。9轉自陳汝衡:《說書史話》,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頁。10(清)黃協塤:《淞南夢影錄》卷1。11高福進:《洋娛樂的流入:近代上海的文化娛樂業》,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 - 133頁。12張靜廬:《在出版界二十年》,江蘇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頁。13《蝶戀花·申江感事詞》,《申報》1872年5月24日。14[法]安克強:《上海妓女》,袁燮銘譯,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頁。15方漢奇:《中國近代報刊史》,山西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第56頁。16胡道靜:《上海新聞事業之史的發展》,上海通志館1935年版,第60頁。17《更正棹頭》,《遊戲報》1897年9月22日18《賤貨》,《遊戲報》1897年9月23日。19《本報特開辛丑春江花榜小引》,《寓言報》1901年3月11日。20馬光仁主編《上海新聞史》,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151頁。21《雙料狀元》,《趣報》1898年8月24日。22陳伯熙編著《上海軼事大觀》,上海書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408 - 410頁。23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 - 229頁。24《張書玉履歷》,《遊戲報》1897年11月11日。25《競誇眾艷》,《遊戲報》1899年4月14日。26《書場集艷》,《遊戲報》1899年9月2日。27陳無我:《老上海三十年見聞錄》,第72 - 74頁。28《笑林報》1902年7月6日。29翠羽:《女說書家鮑聞天小傳》,《福爾摩斯報》1926年7月24日。30《吳門花事話滄桑(續) 》(三) ,《蘇州明報》1946年12月25日。31橫雲:《弦邊新語》,《鐵報》1947年12月28日。32黃芽:《朱雪琴譽滿書壇》,《蘇州書壇》1949年1月1日。33橫雲閣主:《書場憶舊錄》,《百美圖》第1卷第3期, 1939年2月1日。34春官:《詞壇皇后》,《鐵報》1937年4月2日。35《謝鴻天特刊》,《奮報》1939年6月21日。36汪梅韻:《香雪留痕集》,上海1941年印行。37九公:《捧女彈詞》,《奮報》1939年8月26日。38游書生:《閑話女說書》,《奮報》1939年12月27日。39奮若:《書壇揮扇錄》,《奮報》1939年4月11日。40健帆:《捧場文招怪》,《奮報》1939年11月20日。41轉自盛志梅:《清代評彈研究》,齊魯書社2008年版,第187 - 188頁。42魏紹昌主編《李伯元研究資料》,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84 - 286頁。43盛志梅:《清代評彈研究》,第189頁。44孫玉聲:《報海前塵錄·公餘逸趣》,《晨報》1935年(復旦大學圖書館藏複印件) 。45橫雲閣主:《聽書偶語》,《奮報》1939年11月19日。46朱衣:《刀會開篇再檢討》,《奮報》1939年12月9日。47說話人:《說話》,范煙橋編《珊瑚》13期- 25期。收芮和師、范伯群編《鴛鴦蝴蝶派文學資料》(上)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25頁。48潘心伊:《書壇與電台》(七) ,《珊瑚》第2卷第10號, 1933年總第22號。49張恨水:《寫作生涯回憶》,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第28頁。50陳存仁:《抗戰時代生活史》,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67頁。51張仲禮主編《近代上海城市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152頁。52[德]黑格爾著,《法哲學原理》,范揚、張企泰譯,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97頁。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蔡曉榮 | 民國時期民法學家群體與中國民法近代化
※近代印壇鳥瞰(代序)-近代印人
※《唐賢寫經遺墨並近代諸家詩畫》冊
※近代作品|黃賓虹臨古畫稿
※(1)中國近代名人八字賞析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