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為夢想著陸而《奮鬥》
07-27
(七)為夢想著陸而《奮鬥》最終,好編劇成了製片人,如呂海岩,我認為他是最聰明的編劇,他設法把公眾的注意力集中到編劇身上,他是第一個有意識地身體力行,在發行劇集時體面而理直氣壯地喊出「賣編劇」的人,他捧紅的女演員被稱為「岩女郎」,這與張藝謀「賣導演」的說法不謀而合,眾所周知,張藝謀也使用宣傳策略,把自己捧紅的女星說成是「謀女郎」,並以與演員的緋聞來抬高社會知名度,第一次我在電視上聽到張藝謀對著鏡頭說「我就是品牌」時,覺得這位導演真是自貶身價,傻得可以,一位藝術家怎可把自己說成是商品呢? 其實他們只是不想損失利益罷了,他們的夢想除了錢以外,甚至包括為爭取權力而鬥爭。 事實上,在商業社中,導演編劇被賣得好,樹立信譽,以至成為商業品牌,成為獲得利益的保證,正是一種商業運作模式,誰要是賣不出好價錢,在公眾意識里,他就不是一個「好商品」,推下去,他也不是一個好藝術家,他是一個無人相信的可替換的從業人員罷了。 好了,事情到這裡很清楚了,藝術,或說是個人手藝需要賣出好價,好藝術除了具有價值以外,還應有一個更通俗的意思,那就是在商業社會中的合理定價。 我們通常以為,藝術家在利益甚至權力這類事情上分心過多,會使他們無法做到一心一意搞創作——但是,若是沒有利益及權力的保證,藝術家也許根本就無機會向公眾展示他們的藝術,無數個張藝謀與呂海岩就默默消失在市場外,他們蜷在自己的角落裡,空懷一身夢想,卻不得不面對一切更為瑣碎與壓抑的現實,他們無法自由伸展,去向公眾展示他們的才華,最終,他們喪失了向社會提供服務的機會,他們若無鋼鐵般的意志,極容易因被擠壓而消沉,我見過太多落魄的藝術家,他們像孩子一樣,缺少自我保護的能力,脆弱而無助。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你最缺的不是遠大夢想,而是支撐夢想的才華?
※【新提醒】二胎的都夢想成真了嗎?淺談試管嬰兒
※一群有夢想的年輕人
※黛安娜王妃把服裝穿成了好多人夢想的樣子
※油膩與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有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