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孝泉:詭異的法國「選舉政治」

法國大區選舉中選民在投票

  選舉是西方政治體制的重要內容,法國「選舉政治」的特色在本次大區選舉中表現得淋漓盡致。12月6日和13日法國舉行了全國大區選舉的兩輪投票。這次選舉的進展跌宕起伏、結果出乎意料,在法國朝野上下引起巨大轟動。

  大區選舉是法國全國性選舉之一。法國的最高地方行政區域是大區,目前法國共劃分為13個大區。大區選舉每6年舉行一次,同其他全國性選舉一樣,大區選舉採取選民直接投票和兩輪投票制。大區選舉是各政黨較量的重要平台,其結果也是各政黨實力的重要標尺。

  極端右翼政黨國民陣線在本次大區選舉的第一輪投票中取得重大勝利,總得票率為27.96%,超過了執政黨社會黨(23.33%)和在野的右翼保守黨共和聯盟(26.89%),名列第一。國民陣線在法國北部、東部和南部三個大區的戰績尤佳,分別居領先地位,在南部大區的得票率甚至超過40%,最後勝利唾手可得。民意調查預計,在第二輪投票中,國民陣線很可能在這三個重要地區獲勝。國民陣線一旦獲得大區級地方政府的權力,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突破」,也將為2017年總統大選中向國家最高權力衝刺鋪平道路。

  然而,13日的第二輪投票結果卻出乎人們意料,國民陣線反勝為敗,在幾個原本佔據優勢的大區均輸給了主流政黨,甚至最有希望的南部大區也一敗塗地。如日中天且躊躇滿志的國民陣線最終沒能如願實現這一「歷史性的突破」。傳統左右兩大主流政黨則牢牢掌握住大區一級的地方行政大權。

  本次大區選舉結果出現這種戲劇性變化,不僅顯示了法國當今政治爭鬥加劇的嚴酷現實,更折射出法國特色「選舉政治」的詭異和實質。

國民陣線雖敗猶榮

  國民陣線未能在任何一個大區取得最後勝利,但是黨內人士指出,這是一個「勝利的失敗」。如果僅僅從得票率這個角度看,國民陣線作為法國第一大黨的地位已經得到確認。

  國民陣線由讓·瑪麗·勒龐於1972年創建並長期擔任主席。此人推崇極端民族主義,煽動種族排外情緒,還經常發表為納粹法西斯張目的言論,被視為極端右翼勢力的代表。在1995年的總統大選中,勒龐曾獲得15%的選票,躋身大黨之列。2002年的總統大選中,勒龐在第一輪投票中竟然擊敗了社會黨候選人,成為進入對決的兩大候選人之一。2012年總統大選前夕,82歲的老勒龐卸任國民陣線主席,把其女兒瑪麗娜推向一線。瑪麗娜逐步改變了其父的極端做法,爭取更多的選民支持。她不久前還把老勒龐開除出黨,表明要把國民陣線重新塑造成一個「正常的政黨」的決心。瑪麗娜鼓吹排斥和限制外來移民,同時又提出反對歐盟和歐元的極端主張。2012年總統大選第一輪投票中,瑪麗娜的得票率竟然高達18%,躍升為僅次於左翼社會黨(28.63%)和右翼人民運動聯盟(現更名為共和聯盟,27.08%)的法國第三大政黨。去年5月的歐洲選舉,國民陣線以25.5%的最高得票率擊敗左右兩大主流黨派,首次取得大選勝利。本次大區選舉則進一步坐實了國民陣線的雄厚地位。

  這個鼓吹種族排外和反歐的極端右翼組織,始終在政治舞台上遭到排斥和被邊緣化,社會上也臭名昭著。但是,這個黨卻越反越強,如今已超越了所有主流政黨,這是一個值得深刻反思的現象。

「選舉政治」的奧妙

  法國實行的直接選舉分兩輪投票進行。諳熟法國政治的人都知道:第一輪拼的是實力,第二輪則玩的是政治手段和技巧。這是遊戲規則所決定的。選民在第一輪投票中對所有參選者進行選擇,因此這輪結果所顯示的是每個政黨的真正實力。那麼,第一輪投票被淘汰出局者的支持者,在第二輪投票中的選擇就至關重要,這就出現了選票如何轉讓的複雜遊戲和幕後交易。國民陣線在南部和北部大區的第一輪投票中佔上風後,社會黨政府總理瓦爾斯立即提出,為了擊敗國民陣線,要求參加這兩個大區競選、但被淘汰的社會黨競選團隊退出選舉,以便把選票集中投給共和聯盟。當然社會黨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未來6年,它在這些大區領導機構將失去席位和發言權。這一讓票手段的確產生了效果,國民陣線最終未能在這兩個大區取得勝利。由此可見,選舉不完全是力量的對比,而更是政治的較量。有實力的黨可以在第一輪投票中取勝,但是要取得第二輪的最後勝利,則必須有同其他黨派合縱連橫的政治技巧和影響力。國民陣線雖然在得票率上爭得第一,但目前還算不上具有政治影響力的第一大黨,缺少同盟軍是其致命要害。

  選民的投票態度也左右著選舉結果。大致分三種態度:一是投支持票,二是投抗議票,三是投「棄權票」。支持誰投誰的票,這是正常現象。所謂投抗議票,就是很多人基於對社會現實或執政者的不滿,而把票投給了同原本自己支持的黨對立的黨派、甚至極端和激進黨派。這種發泄不滿式的投票,成為一個越來越普遍的現象。對於守成的傳統大黨,這種抗議票殺傷力最大;而這對於國民陣線來說,無疑是個有利的武器,正是因其充分利用了國內經濟長期不振、失業率高以及社會治安、非法移民等問題,才使得國民陣線不斷贏得抗議票而節節上升。

  所謂「棄權票」就是不參加投票,近些年的法國歷屆選舉中,投票者占選民總數的比例持續下降,這反映了廣大民眾對「選舉政治」失去興趣,對執政者失去信任。人們寧可利用周末(投票都選擇在周末)去海灘享受陽光,也不願花一點時間去附近的投票站。這種「選舉疲勞」增加了每次選舉結果的不確定性,而放棄投票者往往來自支持主流政黨的民眾,因此傳統政黨的票倉不斷縮小,而國民陣線的票源就相應地得到擴大。本次大區選舉第一輪投票的投票率不足50%,使得主流政黨失去選民而落敗。但是,國民陣線的躥升讓人們看到「狼真的來了」,於是第一輪放棄投票的人又警覺起來,紛紛在13日走向投票站行使自己的權利。第二輪的投票率上升到59%。有評論認為,這9個百分點的選票在擊敗國民陣線中功不可沒。

  這說明,國民陣線的地位依然是脆弱的。只要主流政黨切實肩負起執政的重任,充分調動廣大民眾,極端右翼勢力奪取各級乃至國家最高權力的企圖是能夠被阻止的。這次大區選舉結果或許能夠幫助法國朝野對此進行深刻反思並吸取必要教訓。

 版權聲明:本文為新華網思客獨家稿件,轉載須註明來源為新華網思客。授權合作請聯繫sike@news.cn

推薦閱讀:

追記自己幾次行使選舉權的情景
私有化在中國的走向-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2015區議會選舉專頁 立場新聞
美國國會中期選舉關鍵性選情
香港立法會選舉:首名「港獨」分子被取消參選資格

TAG:政治 | 法國 | 詭異 | 選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