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背書
07-27
一、轉變思想觀念1.從心理學研究來看,讀書時期是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心理學研究的結果表明,人的記憶力與理解力和年齡增長的關係是呈相反狀態的。人的記憶力好比一個正放著的三角形,年齡小的時候記憶力卻大,而年齡增長了,它卻變得越來越小。因此,在學習語言方面,其記憶儲存的最佳期是我們求學讀書期間。在這樣一個記憶力最強的最佳期,我們應該 「背」下大量優秀的語言文學精品,這才是語文教育的最佳策略。上海復旦大學附中的黃玉峰老師一針見血地指出:「在記憶力特別旺盛的青少年時代,就是要死死地記一些,硬硬地背一些。這就是語文基礎,這就是本錢」。2.從社會和人的發展角度看,它可以繼承和弘揚優秀民族文化遺產。墨子在《非攻》一文中,表達了對非正義戰爭的譴責。他所說的「今至大為不義攻國,則不知非,從而譽之」在今天的國際社會中仍然陰魂不散。孟子在《寡人之於國》中提出了「謹序庠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則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這其中已經具有了「以德治國」的萌芽;而他的「如欲賓士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救世責任感,他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在我們的改革和現代化建設中尤為需要。屈原「路曼曼其修遠矣,吾將上下而求索」,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顧炎武「天下興亡,匹夫有則」,他們的愛國主義思想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老子提倡「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韓愈認為「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周易》雲「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些主張對我們們治學、立身都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只有刻苦積累、背誦,有了紮實的功底,才能擁有自由翱翔傳統文化天空的翅膀。3.從語文學習的規律來看,「背」是學生學好語文,提高語文素養的最佳方法。從語文學習的規律來看,讀、背、理解、寫是一個連貫的基本過程。如果沒有「誦」這個中間環節,沒有一定量的儲存積累,理解、感悟幾乎是不可能的,學生進行寫作必然是空洞無物的。蘇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沒有識記和背誦,教學和智力發展就是不可能的。」選入課本的範文,語言規範,用詞準確,文句優美,行文暢達,值得學生學習、借鑒。通過熟讀背誦,學生腦海中貯存了豐富的字詞、句式、文章的結構、行文的氣勢等方面的知識,在有表達需要時,就會像湧泉之水,源源不斷地涌到舌下,流向筆端。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4.從考試的導向上看,特別是新課標的要求,我們應該重視背誦教學了。在教育部修訂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分別把古詩文的比重提高到30%和40%,《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則推薦了120篇古詩文。中考、高考都強調了知識的積累,並逐年增加默寫的分值。背誦在語文教學中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不得不引起每個學生的關注。二.背誦方法1.榜樣背誦法。首先,我們教師要躬親示範作好表率激勵學生。封建教育中的語文教師,都是「背功」大師,其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雖然讓今人不敢苟同,但他們在重視「背」的示範這一點上,確實是我們今天的不少語文教師所欠缺的。所以,我們語文教師應該儘快彌補夯實「背」的基本功,以自己的躬親示範為學生做好表率,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師的感染熏陶,以提高「背」的功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教師自身教學素養。在教《滕王閣序》時,本課屬於有一定難度的文言文,讓學生讀熟就要花很大工夫,要學生背出來,更非易事。為了讓學生有信心背出課文,我一改示範朗讀,為示範背誦課文。當我一口氣背出此文,學生掌聲雷動,我趁熱打鐵問他們:「我想你們一定也會背得比老師更好,有信心嗎?」「有!」這次背誦完成得特別好。我想教師的示範起了極好的表率作用。其次,我給學生講名人背書方法。例如豐子愷他每篇要背過的文章都要讀二十二遍,讀完之後,文章後邊就留下一個繁體的「讀」字。第一天,把文章讀十遍,每讀一遍寫一筆,寫完「言」字邊和右邊的「士」字頭。然後試背一遍。第二天,第二篇文章再按此法讀十遍,然後把第一篇文章重讀五遍,寫完「讀」字右邊中間的「四」字。再試背一遍。第三天,再按此法把第三篇文章讀十遍,第二篇文章重讀五遍,第一篇文章再重讀五遍,寫完「讀」字右邊下面的「目」字。再重背一遍。第四天,再按此法把第四篇文章讀十遍,第二、三篇文章讀五遍,第一篇文章重讀兩遍,寫完「讀」字右邊最下面的「八」字。這時第一篇文章已經背得滾瓜爛熟了。依此類推,平均每天一篇文章,每篇文章都經過二十二遍誦讀,分散到四天完成,把集中記憶和分散記憶、複習鞏固結合起來,自然十分牢固。豐子愷用這樣的方法一年時間掌握一門外語,十分成功。這樣的方法,也很值得同學們在語文學習中借鑒。同時通過這個故事,我也讓學生明白了,即使是名人,背書也是要花功夫、講技巧的。其次,善於挖掘學生中的背誦能手。在課堂上經常表揚他們,讓他們與同學們談心得體會,交流背誦技巧。使其他學生從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鞭策自己,努力背書。即使是困難生,也會受到觸動,產生積極背誦的慾望。2.對比背誦法。有些古文運用了對比的表現手法,這時採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背誦,能收到良好效果。如《過秦論》一文的最後一段,作者就用了對比手法,把陳涉和九國之師分別從社會地位、武器裝備、發難兵員和才能謀略方面進行對比。因此,我引導學生邊對比邊背誦。雙方的社會地位迥異:「陳涉之位,非尊於齊、秦、燕、趙、韓、魏、宋、衛、中山之君也」;雙方的武器裝備懸殊:「鋤刺刺矜,非於鉤戟長鎩也」;雙方發難時兵員差距大:「謫之眾,非抗於九國之師」;雙方才能謀略區別大:「深謀遠慮,行軍用兵之道,非及向時之士也」。很顯然,用對比法,容易背下這段,且認識深刻,記憶牢固。3.提綱背誦法對於結構複雜的古文,背誦前可以先列好文章的提綱,理清文章各層之間的邏輯關係,然後再進行背誦。如《寡人之於國也》可用這種方法背誦。這篇課文有五段,概括段意後,列提綱如下:提出「民不加多」疑問;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闡述「王道之始」的道理;闡述王道之成的道理;闡述使民加多應有態度。然後據此弄清各段之間的邏輯關係,再熟讀成誦,便事半功倍。列提綱背誦更適用於論述縝密,說理性強的文章,此法有利於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4.再造形象背誦法此法是指在指導學生背誦時,應激發學生的想像力,使枯燥的文字變成鮮明的形象。使用此法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他們的聯想力和想像力,使他們深入作品,與作者同悲傷或同欣喜。這樣既背誦了課文,又豐富了學生的情感,增強了他們的文學感受能力,可謂一舉多得。用這種方法適於指導學生背誦意境深遠、辭藻優美的詩詞曲辭。如《歸去來兮辭》第二段的第一句:「舟遙遙以輕揚,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藉助具體的形象,遙遙的舟兒,飄飄的風兒,匆匆的行人,熹微的晨光,抒發了輕鬆的又渴望抵家的心情。這時原景和情水乳交融,具有優美的意境。在指導學生背誦這句時,可引導學生把它想像成一幅動態的優美的畫:搖蕩著船兒載我輕快地前行,飄動著的風兒吹牽著我的衣襟,匆匆的行人被我問起前行的路,微微發亮的晨光緣何依然如舊!在這樣的想像過程中,學生便進入了詩畫的境界,與作者輕鬆渴望歸家的情懷共鳴。這樣在想像中背誦,既有效地提高了背誦效果,又陶冶了學生的情操。5.錄音協助背誦法錄音機是十分普遍的家用電器,它為我們的背誦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用錄音機協助背誦有兩個辦法,一是課堂上老師放錄音,學生隨著錄音一起背,這樣既達到了背誦的目的,又可強化學生的語速、語感。二是學生自己閱讀課文,把音錄下來,然後利用零碎時間多遍播放,以加深課文在頭腦中的印象,最後再邊想邊背。利用這種方法往往會收到很好的背誦效果。三、動之以趣,增強學生的背誦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告訴我們:一個人如有積極性,他的聰明才智可以發揮80%以上,如果沒有積極性則聰明才智的發揮在30%以下。1、趣味背誦。我經常使用的有:「跟進式」,即教師選擇領起任意一段的開頭句,學生立即跟進背完整個段落;「接力式」,即當前一位學生背誦部分剛結束,教師快速點出另一位學生以接力的形式順著文章往下背;「挑錯背」,即教師先指定一位學生開始背誦,一旦背誦過程中出現錯誤,別的學生馬上糾正錯誤並繼續背下去,以此類推,這樣整個背誦過程緊張而又活潑;「對仗背」,這種方法大多適用於古詩文,即教師出上句或下句,學生搶對下句或上句,用此法可以強調性地檢查背誦古詩文的重點句,從而加強學生的記憶。2、競賽式背誦。結合中學生「爭強好勝「這一特點,我經常在學生中開展背書競賽,如小組間的競賽,男生女生競賽,評比、交流背書的體會,背誦表演,同桌互背等形式,在這些形式的背誦過程中,學生興趣濃厚,注意力集中,情緒持續高漲,氣氛一直活躍。以競賽激發學生興趣,提高了背誦效率。3、懸掛例作。我除了要求學生背出課本規定的內容之外,鼓勵學生背誦的自己喜歡的內容。如優美的詩歌,短小的散文,精彩的語段等,並定期開展背誦交流。經過實踐,我發現學生背誦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日積月累,說起話來妙語連珠,作起文來,筆下生花!表達、理解、寫作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有段日子裡因為接觸的《西遊記》比較多,在寫到高山時,就有「巍巍峻岭、削削尖峰」、「千峰開戟、萬紉開屏」、「重重谷壑、處處巉岩」等詞語,學生的寫作興趣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於是我把周記和作文中好的文章懸掛張貼在教室里,讓學生表現自我和對作品的反饋期待得到對應的滿足,而這又極大地刺激了創作慾望,並從中感受到背誦帶來的快樂,學生也越背越起勁了。「日積月累、久久為功」經典誦讀針對青少年兒童記憶力提高具有良好的天然優勢,見效迅速而明顯,對於青少年兒童大腦潛能開發大有裨益。除記憶力大幅度提高外,還表現在聽、說、讀、寫等語言能力迅速發展,文化素質顯著加強,其他各科學習相應進步,尤其是青少年兒童的品格改善,氣質優化,綜合素質提高。如此簡單的方法,如此簡短的時間,如此輕鬆愉快的誦讀,如此良好的成效,常常讓人不可思議。好處多多,現例舉主要幾點如下:1、識字量大增,語言表達能力增強,語文水平提高。誦讀一部經典,不僅認識數千漢字,還能讓小朋友奠定良好的語文基礎,而語文基礎好,是一切知識學習的基石。2、記憶力加強,注意力集中。在兒童記憶力最佳的年齡0-13歲,帶領他們誦讀經典,符合兒童智力發育的規律。順其自然,會使教育和學習變得異常輕鬆。3、培養讀書興趣,變化身心氣質,使人心地向善,性格溫和,舉止文雅,使其社會關係和藝術修養得以提高;可以啟悟生命智能,開拓人生境界。4、父母子女一起誦讀經典,更能增進溫馨、快樂、祥和的家庭氣氛。是最佳的親子活動之一。5、增加歷史常識、天文地理、文學藝術等多方面知識。熟讀經典,會使閱讀力、理解力、思考力、想像力大大加強,再讀起普通書來毫不費力,進而帶動眾多學科和技能(如數學、歷史、藝術等)的有效學習,促進人才全面發展。以下內容是著名專家對經典誦讀的評價:1、葉聖陶先生是著名的語文教育專家,他從語文教育的角度深刻闡述了熟讀的重要意義。他說:「熟讀名文,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追求語言的完美。誦讀的工夫,無論對語體對文言都很重要。僅僅討究,只是知識方面的事情,誦讀卻可以養成習慣,使語言不期而然近於完美。」2、蔡尚思先生是上海復旦大學教授,著名的歷史學家。他在晚年回憶自己求學經歷時,曾這樣寫道:「從1913到1920年,可以說是我入私塾、死背經書時期……背得最熟的是《四書》,光背誦而不解其意義,真感痛苦;一直到了懂得它的內容之後,才覺得幼時死背書的好處,自恨沒有多背些古書。現在無論是自己和別人的有關著作,那怕只差一個字,我一看就知道其非原文。這比一部分中青年人,我和讀過私塾者都是佔了便宜的。」3、嚴北溟先生也是復旦大學的教授,著名的中國哲學史專家。他說:「常有人反對私塾式的死記硬背,把它歸之為一種『笨拙的教學方法』。事實上,啟發式固然重要,但死記硬背在童年學習中也不能缺少。通過死記硬背儲存在大腦中的知識信息一時可能無用,但隨著年齡增長和理解力加強,便會在各種知識的聯繫、綜合中發揮作用。童年時通過死記硬背所培養起來的記憶力,使後來受用不淺,是我在貧苦自學途中體驗最深的一點。」4、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著名的美籍華人學者楊振寧博士也感激他父親在他少年時期,重視對他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他深情地回憶說:「我九、十歲的時候,父親已經知道我學數學的能力很強。到了十一歲入初中的時候,我在這方面的能力更充分顯示出來。回想起來,他當時如果教我解析幾何和微積分,我一定學得很快,會使他十分高興。可是他沒有這樣做。我初一與初二之間的暑假,父親請雷海宗教授介紹一位歷史系的學生教我《孟子》。雷先生介紹他的得意學生丁則良來。丁先生學識豐富,不只教我《孟子》,還給我講了許多上古歷史知識,是我在學校的教科書上從來沒有學到的。下一年暑假,他又教我另一半的《孟子》,所以在中學的年代我可以背誦《孟子》全文。」孩子們從小背誦古詩文有十大好處:1、增強記憶力。有心理學家指出,人的記憶力在兒童時期發展極快,到13歲達到高峰。此後,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強。從小背誦有利於增強孩子的記憶力。sK7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2、提高語言文字能力。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對「古文誦讀」試點活動的評估報告指出:94.2%的家長和100%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對提高孩子的語言文字能力有好處。3、擴大知識面,古詩文上自先秦,下至晚清,傳統的經、史、子、集(四庫)均有涉獵。從文體角度來看,除楹聯和漢代大賦外,幾乎包容了中國古代詩、詞、歌、賦、散曲及各類散文等所有常見的文體。能熟背這些經典,可謂有了中國文化的基本修養。4、培養學習興趣。背誦古詩文經典是一種寓教於樂的活動,容易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杭州一所小學開展「古文誦讀」活動,全班同學通過對詩、競賽等各種活動,激發了大家的學習興趣。在一次參加全市的活動時,一位以前學習成績並不太好的孩子被分配背誦—首比較簡單的古詩,他主動要求老師給他換一首較難的。老師認為這位同學的變化,正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學習興趣。sK7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5、提高審美能力。北京有個教現代文學的大學老師,原來她不太贊成自己的孩子背古典詩文。她認為這些內容很難,而且要求很高的審美水平,在不容易理解的情況下很有可能產生歧義。她主張先多讀—些現代文學作品,在有—定的基礎後再讀古詩文。有一天,她帶著二年級的女兒漫步在北大未名湖畔。面對著圖畫一樣美麗的湖水清蓮,她正琢磨著該如何描述,女兒脫口說出一句詩:「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她被女兒如此貼切的審美表述驚住了。這兩句詩動靜結合,遠近相交,體現了一種非常生動的意境。這使她認識到,孩子的審美能力是需要幼年時期開發的。6、增強自信心。這個活動不同於其它活動的一個特點是,人人都能成為誦讀高手。越是那些在正規教學課程中學習成績不太好的孩子,反而越有可能在誦讀活動中走到前面,因為這使他第一次感到是與其它同學站在同一起跑線上。河南濮陽子路小學—個學生,由於學習成績一直不見提高,他的家長給他定的學習目標是,希望在小學畢業的時候,能夠打破倒數第十名。造成廠孩子的自卑感,不願意與他人交流。參加「古文誦讀」活動以後,他現在已經能背300多篇,成為學校的誦讀尖子。學習成績成為全年級前10名,而且性格變得非常開朗,他的家長覺得孩子好像變了一個人。在最近一次河南省舉行的古文誦讀表演活動中,一個專家現場點篇目,連續點了十多篇古詩文,他非常準確而流利地全部背誦出來,得到大家的高度讚揚,孩子的自信心更強了。sK7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7、培養耐性。孩子背誦的古詩文,難易結合,長短相交。一篇篇詩文的成功背誦,孩子在獲得成就感的同時,培養了持之以恆的精神。sK7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8、加強家長與孩子的交流。。家長的認同有兩個原因:—個原因是家長認為這些都是真正的精華,希望孩子們從小能多讀;一是家長自己也可以參與,同孩子一起背,北京大學附屬小學的—位學生家長,開始認為孩子讀這些老掉牙的東西,純屬無用之功,於是找到老師,希望老師不要再讓他的孩子背誦。孩子自己本身也不想背。直到期中考試,這個孩子數學、英語兩門功課不及格,家長被請到學校。家長很生氣,當面責罵這個學生。無意中,她看見了教研室中的3塊警示牌,第一塊上寫著:「今日事,今日畢;老師不著急,爸媽不生氣;做人這叫有出息,做人這叫有志氣。」第二塊牌子上寫著:「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糧食來之不易,人人珍惜糧食。」第三塊牌子寫著:「無側隱之心非人也,關心同學我的義務;無羞惡之心非人也,正當活動我的權利;無辭讓之心非人也,團結友愛我的風格;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明辨是非我的作風。」這些牌子是他們班的老師和同學共同寫的。前半句是古文中的經典名句,後半句是大家共同編寫的話。這位家長看後批評孩子說,你如果按照這些話去做,我就不用操這麼大的心了。老師告訴這位家長說,這些話是從我們現在讀的這些古詩文中選出來的。從此後,這位家長與孩廠共同來誦讀古詩文。在不長的時間裡,孩子已經能背誦兒十篇古詩文,而且家長與孩子的關係也有了很大的改善。這種活動形式在港台地區被叫做「親子活動」。9、提高孩子的人格修養。文以載道,經典古詩文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最好的載體。處世為人的哲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道理都蘊含其中。背誦這些經典古詩文,對孩子們的眼界、胸懷、志氣、品格修養的提高大有幫助。10、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操。國家科技部研究中心對「古文誦讀」工程試點活動的評估報告指出:73.1%的家長和86.7%的老師認為背誦古詩文能夠起到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88.7%的家長和96.7%的老師認為背誦古典詩文對孩子的個人修養和人格發育有好處。古詩文是塑造民族歸屬感和自豪感的良好載體,讓孩子們自小就紮根在自己的文化傳統中,這是愛國主義最具體的表現。不管他們將來學文學理,良好的傳統文化素養對提高國民素質大有好處。sK7陝西師範大學附屬小學這十大好處歸納起來是「兩個根本」:—是從根本上開發兒童的學習潛能。80年代美國一個叫做斯佩里的科學家,他發現人的左右腦的分工是,左腦與人的科技活動相關,主要決定邏輯思維能力;右腦與文學語言活動相關,決定形象思維能力。更重要的是,他發現人的右腦的記憶量是左腦的幾百萬倍,並因此而獲得諾貝爾獎。他的結論是,人應當主要開發右腦。日本的一位叫做春山的科學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發現左腦儲存的主要是人自身的經驗;而右腦儲存的是人類500萬年積累的知識。自古以來,人類主要是依賴於右腦完稱他的基本素養。愛因斯坦曾經說過,科學研究中最可貴的因素是直覺。這個直覺是從右腦的開發上獲得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進行科學研究,創造活動,離不開人文教育,離不開右腦的開發,這就是—種最根本的學習潛能的開發。二是從根本上提高孩子的人格修養。前蘇聯的一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留下一句教育學上的名言:「不怕學生做壞事,就怕學生不去做好事」。孩子們不懂事,做點壞事是難免的。但如果一個孩子,他從來不去做好事,說明他心裡不知道什麼是好事。這個做好事的原動力,表現出來的是孩子們的道德、情操、胸懷、毅力。這種原動力,恰恰是我們這個工程能夠給孩子們的力量,在這一方面的實例令我們深有感觸。老子也曾說道:「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我們有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時常常把做大事與成名成家相聯繫,使孩子們認為凡成功者是不做小事的,這樣的教育是不對的。現在的獨生子女很容易得一種「時代病」,即對人不感激,對事不認真,對物不珍惜,對己不嚴厲。父母、老師為他做什麼,他都覺得理所當然,是應該的,從無感激之心;對事不認真,什麼都當成額外負擔,都敷衍了事;對物不珍惜,物質條件太好,一切得來人容易,所以不珍惜;最根本的是對自己不嚴厲,總是姑息自己,遷就自己,為自己找理由。長此以往,又怎麼能懂得如何做人呢?西方有一個文學家曾經說過,一個人的成長就像是一棵葡萄樹,他的技能、知識就像那一串串的葡萄,而胸懷、情感、意志就是支撐葡萄樹的支架,如果沒有支架,葡萄樹就只能匍匐在地並最終和它的珍貴的果實一起爛掉!我們現在要做的這個工程,就是要同家長、老師一起,幫助孩子們立起這樣—個支架。不知始於何時,「背誦」一詞為人所反對,特別是被學生所深惡痛絕,進而也被家長所堅決反對,家長們認為,讓孩子背書是沒有必要的。 甚至會把孩子給教傻掉,老師們因而也避之唯恐不及。然而「背誦」一詞果然如此害人嗎?在這個問題上我倒有自己的一些看法,說出來請各位指教。一、背誦的意義(一) 誦讀能讓孩子儘快適應規範的書面語言表達,提高對書面語的理解能力孩子們學習語言是從模仿大人的口頭語開始的。口頭語隨意性很大,很不規範,都是一些「阿貓」「阿狗」之類的話。當兩個人面對面說話時,有些意思彼此很容易聽懂。但是若把兩人的對話原原本本地寫成文字,有時讓人看了根本不知所云。總之,口頭語和書面語是有區別的,而我們的孩子將來要學習、要大量接觸的卻是書面語言,而不是口頭語。因此,我們要儘早地讓我們的孩子接觸並適應書面語言,以利於他們將來更好的理解書面語,提高對書面語的理解能力。理解能力對孩子的一生都非常重要,你知道你的孩子為什麼不會做數學題嗎?很簡單,因為他們根本看不懂題目。有的數學題目就有好幾行,孩子們看了就頭暈。你叫他還怎麼做題呀;你是否看過如今高考的語文題目?沒看過的自己去網上找找就知道了,除了作文和文言文就是閱讀理解了,要想高考得高分,閱讀理解能力差行嗎;就是大學畢業了去考公務員,那題目都還是大量的閱讀理解。可見,對於書面語言的理解能力對於你的孩子是多麼的重要。怎樣讓孩子接觸並適應書面語言呢?也許,有多種方法,但我認為誦讀一些經典的書面材料能讓你的孩子儘快適應書面語言。(二) 牢記必要的知識,人們獲得知識不外乎兩個途徑,一是感知,一是思考。就感知而言又包括兩種形式,第一是親身實踐直接得到經驗,第二是通過書面學習他人的經驗。怎樣通過書面學習他人的經驗?這又有兩種方式,一是記憶,一是理解。這裡我主要談談記憶與理解的關係。現在人們似乎都側重於理解,我不知道是不是由於大家都懶得去記憶呢,還是理解確實是一種更好的方法,就我的認識而言,我們不應偏重於哪一個方面,而完全放棄了另一個方面。所謂博聞強志,在大量的閱讀地基礎上還是離不開記憶。我認為,對於一些量很大的內容,理解可能是更為重要的方法,然而對於有些經典的、精練的知識還是以強志,即「死記硬背」為宜。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讓他把一些知識牢牢記在心裡絕對是有好處的,小時候通過反覆誦讀記住的東西,到將來要用時他張口就能用得上、提筆就能寫得出來。而通過理解的知識你還得通過自己的語言將其表達出來才能用得上。再說孩子的理解能力的發展往往落後於記憶能力的發展,一個知識他們只要讀上幾遍就能背得來。但你要他理解某個知識可就沒那麼容易了,這除了他們的理解能力的發展滯後之外,還有一個知識面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知識面不廣,所以很多問題他們是無法理解的,只有當他們積累了一定的知識以後,他們才能理解相應的其他知識。所以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要重點培養他們的記憶能力,讓他們多「死記硬背」一些知識。(三) 學習外語更是離不開背誦學習外語從本質上來說就是學習不同語言文化的異族人用聲音表達慾望和思想的方法,進而也用同樣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慾望和思想。學生總是抱怨說外語學不好,不知道怎樣才能學好外語,總想找到一條簡便的外語學習之路。因而找了各種各樣的語法書來認真地研究起來,找了大量的練習來做。還買來了許多的輔導資料。他們卻忘記了學習語言的最根本、最可靠的方法是模仿。試想想有哪個人學習自己的母語是通過研究語法、做練習學會的?還是有哪個人學習母主找過什麼捷徑沒有?人人都只是通過聽大人說話,然後,跟著說就是了。是的,要是學外語也能有這樣的模仿學習的機會就好了。然而絕大多數人卻沒有這種機會,沒有外語的語言環境。怎麼辦?對於這類學生來說,要模仿只有在課堂上模仿老師了。然而模仿老師還不夠,因為老師不可能時時刻刻跟著學生、說外語給學生模仿。怎麼辦?我常常驚嘆於技術的進步,我們自己小時候學英語只能用錄音機,聽了一遍,得倒帶,重新放音,實在太麻煩了,因而也常常不用。而如今有了復讀機,點讀機,學生可以隨心所欲的、不厭其煩地聽,可以不厭其煩的模仿。有了這種技術剩下來要做的就只是學習自己肯不肯去努力練習了,多讀多背,沒有學不會和語言!二、名人的背書經歷兆文鈞在《辜鴻銘先生對我講述的往事》一文中,非常生動地描述了辜鴻銘是怎樣通過背誦而學習的:我14歲那年,父親的一位會說中國話的英國老友——這是個大商人,帶我到德國去留學(......)他家在柏林,我便在他家住,他不辭勞累,每天親自教我學德文。他的教法與從不同。 在我開始學德文自母的那天,他就拿出一本書,對我說。「我們西方有神人, 沒有聖人,神人生而知之,聖人學而知之。只有歌德是文聖,毛奇是武聖。這本書就是歌德的名著——《浮士德》。要想把德文學好,非把這本書背熟不成。讓我說一句,你背一句,試試。於是他便指手劃腳地說了一句。說完,看了我一眼。我馬上也跟著他的姿態邊表演邊說。他聽我說完,一笑:「好了!」他又一連說了幾句,我也模仿他的動作,說了幾句。他笑了,非常好玩。他說:「好得很,咱們往後就這樣學下去。」我說:「我不懂你說的話呀!」他說:「沒關係,只求你背得熟,不求你聽得懂;聽得懂再背,心就亂了,背不熟了。 等你把這本書背得——用你們中國一句話——倒背如流——那樣熟,我再給你講。「我說:「我怕辦不到。」他說:「我知道,你能辦得到。語言不懂,就像學念咒那樣學。」我問他:「什麼叫念咒?」他說:「你忘了,那天你站在你父親身旁,你父親拿著一本書念,你笑眯眯地跟著念;你父親叫你出去,你不去,我對你父親說:『別往下念了。把那段從頭再念幾遍,』你念了十幾遍。第二天,我叫你背,你都給背對了。」他接著問我:「那天你父親叨念的那些話,你懂嗎?」我回答:「不懂。」他又問:「你還能背嗎」我回答:「能。」他說:「著啊!那天你父親念的那本書,你父親告訴我,叫做大悲咒。」他接著說:「我在你這年歲,我父親逼我背莎士比亞作品。勉強背會幾句,睡一覺第二天醒來,全都忘了。後來我實在受不了父親的逼迫,逃跑到柏林外祖父家,學習簿記,準備將來在銀行,公司或其他部門找工作。我父親接到我外祖父給他的信。信上說:『這個孩子沒有讀書的天賦。』父親氣得要死。我後來做了商人,從一個小商人一步步變成一個大商人,而今成了商翁,我因為不能按照父親的期望做一個世界上著名的學者。痛心極了!早在十多年前,我隨著做買賣,走遍世界備國。到處留心找一個聰明的小孩,也沒找著。那天,我聽到你很聰明夠資格,才把你選中。第二天,我準備了一桌豐盛大餐,請你父親和幾個老友聚餐,當眾請你父親把你交給我,我才把你帶到德國來。好孩子,憑你的聰明。將來你一定能成為世界上著名的學者。給東西方文化建築一座最偉大的橋樑。」接著他問我:「你能安心學下去嗎?」我回答:「能」他又問:「想家嗎?」我回答:「不相家。」他說:「每周禮拜一到禮拜五是你學習的日子;禮拜六、禮拜天,我帶你到公園或郊外玩。好么?「我回答:「好!」就這樣學習了半年多。一天,我說:「《浮士德》我背得熟透了。給我講講吧!」他說:「夠熟不成,越熟越好,等過半年或一年以後我再給你講。越晚講,了解越深。經典著作與一般著作不同;一般著作誰都能一聽就懂,經典著作誰也不能一聽就懂。何況你的德國語言,文學基礎還不夠用呢。別急。」他接著說,「數學、物理、和化學好懂。讓我先教你數學,然後再教你學物理和化學」,又說,「我計劃讓你在德國學科學,再送你去英國學文史,哲學和社會學,學成之後,送你回中國。 你再把中國的經典著作背得熟熟的。融會貫通,得出正確的結論,給人類指出一條光明的大道......下面再錄一段胡適小時讀書的經歷。胡適在《九年的家鄉教育》一文中寫到:我小時候也很得我父親鍾愛,不滿三歲時,他就把教我母親的紅紙方字教我認。父親做老師,母親便在旁作助教。我認的是生字。她便藉此溫她的熟字。 他太忙時,她就是代理教師。我們離開台灣時,她認得了近千個字。 我也認了七百多字......回到故鄉的時候,我才滿三歲零幾個月,就在我四叔學堂里讀書了。我的身體太小,他們抱我坐在一隻高凳子上面。我坐上了就爬不下來,還要別人抱下來。但我在學堂並不算最低級的學生。因為我進學堂之前已認得近一千字了。因為我的程度不算「破蒙「的學生, 故我不須念《三字經》,《千字文》,《百家姓》,《神童詩》一類的書。我念的第一部書是我父親自己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叫做《學為人詩》,他親筆抄寫了給我的。這部書說的是做人的道理。我把開頭幾行抄在這裡:為人之道,在率其性。子臣弟友,循理之正;謹乎庸言,勉乎庸行;以學為人,以期作對。......我念的第二部書也是我父親編的一部四言韻文,名叫《原學》,是一部略述哲理的書。這兩部書雖是韻文,先生仍講不了,我也懂不了。我念的第三部書叫做《律詩六鈔》,我不記是誰先的了。三十多年來,我不曾重見這部書,故沒有機會考出此書的編者;依我的猜測,似是姚鼐的選本,但我不敢堅持此說。這一冊詩全是律詩,我讀了雖不懂得,卻背的很熟。到今回憶,卻完全不記得了。我雖不曾讀《三字經》等書,卻因為聽慣了別的小孩子高聲誦讀,我也能背這些書的一部分,尤其是那五七言的《神童詩》,我差不多能從頭背到底。這本書後面的七言句子,如人心曲曲灣灣水,世事重重疊疊山。我當時雖不懂得其中的意義,卻常常嘴上愛念著玩,大概也是因為喜歡那些重字雙聲的緣故。我念的第四部書以下,除《詩經》,就都是散文的了。我依誦讀的次序,把這些書名寫在下下面:(4)《孝經》。(5)朱子的《小學》,江永集注本。(6)《論語》。以下四書皆用朱子注本。(7)《孟子》。(8)《大學》與《中庸》。(《四書》)皆連注文讀)(9)《詩經》,朱子《集傳》本。(注文讀一部分)(10)《書以》蔡沈注本。(以下三書不讀注文)(11)《易以》,朱子《本義》本。(12)《禮記》以上分別抄錄了兩位名人的啟蒙經歷(其實從《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及魯迅的其他一些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出,魯迅也有類似的啟蒙經歷。從這些著名人物的啟蒙經歷來看,他們都共同經歷了背書的這一個階段。特別是辜鴻銘,背書在他身上則體現得特別明顯。三、怎樣教孩子背書背書,怎麼背?在上述辜鴻銘的背書經歷中已經說得相當明白了。背書只求熟,不求懂,不求知道意思。其實書讀熟了自然意思也就懂了,書讀百遍,其意自現。相對於「熟」而言,「懂」要容易得多。熟要熟到什麼程度?熟就要就到張口就能說得出來的程度。熟到對所背的內容,就象是對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具什物一樣。現在的人們往往就在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上犯了錯誤。他們把背書當作一種別人布置的必須完成的任務,是別人要求他們這樣做的,於是只求能複述為準。以為一旦能背出來給人聽了就大功告成了,便完成任務了。這樣的背書是沒用的,讀了幾遍就試一試是否可以背出來,於是一邊讀一邊想,過不了多久他便能復讀,於是便了事。從頭到尾體現的是一種急功近利,是一種浮躁。這樣背書不僅沒有達到背書的目的。反而培養壞的品質。背誦自古以來就是讀書的一種好方法。中國的私塾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背誦就是最主要的手段。一1992年江蘇省許多學校開展了古詩文誦讀的教學實驗,陶冶了學生的情操,加強了學生的人文修養,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收效顯著。2000年教育部新修訂的《初、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分別把古詩文的比重提高到30%和40%,2001年秋季新制定的《九年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則推薦了120篇古詩文。中考也強調知識的積累,逐年增加了默寫的分值。背誦在語文教學中所佔的分量,越來越重。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各個時代的人民在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祖國的語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背誦古詩文,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學的感受能力;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這樣一個故事比喻教育:一個人在黑夜裡趕路,忽然有神靈在他的耳邊說:「蹲下去,撿一點東西放在袋子里。」這個人不敢違背神靈的指示,蹲下去,撿了一點東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後,天亮了,他打開袋子想看一看,神靈讓他撿的是什麼,一看便驚呆了:神靈要他撿的竟是鑽石。所以加強背誦的訓練,甚至是強制性的背誦,也不失為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二實踐早證明背誦不僅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背誦的古典詩詞,儘管當時不解其中的含義,卻常常一生難忘,終身受益。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鍾書先生也能任人隨便從書中抽出一段來,就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徵博引,成為一代大家。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來背誦的。背誦的古詩文多了,自然就為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背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會不會背,背後記住的東西的多與少,就是能力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一個人背誦的功夫能決定他一生的成就。魯迅先生就是因為讀得多,記得牢,才編成了中國第一部小說史。現在許多學生,閱讀分析能力不強,表達能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腦中無「米」,說起話來、作起文來當然困難。將來做學問、搞研究,也只有積累的知識多了,才能融會貫通,才容易產生新的聯繫,形成自己的新觀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的背誦能力,此時就轉化成了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轉化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漢代揚雄在《答桓譚論賦書》中說:「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唐代詩人杜甫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則在《讀書作文譜》中對語文能力的形成規律作了具體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四背誦還有利於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一篇文章教師講得再好,分析得再透,還是別人的見解,學生也只能支離破碎地領會。讓學生自由地、多次地誦讀課文,便於整體感知和體會課文的美妙之處。那我們應該怎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進行背誦呢?1、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背誦,讓他們自己浸潤在文章中感悟和積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不憤不誹」,在產生疑問後,再作講解,效果往往很好。我國古代舊私塾先生就是先讓學生背熟原文,然後再講的。其實,學生對詩文的理解也不是通過老師的一次、兩次講解就能完成的,往往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回顧和品味。2、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背誦。教師先講一下,讓學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內容,把握重點、要點。特別是古代的詩文,首先要掃除文字障礙,明確朗讀的停頓,疏通大意,體會主要感情,這樣易於學生記誦。3、教給學生必要的背誦方法和有關知識,如古典詩詞格律常識,快速記憶的方法等,有條件的話,還可用上與詩文內容相配合的錄相或幻燈片進行情境教學,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給詩配畫,加深學生的記憶。4、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背誦的趣味性,還可以充分開展活動,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背誦。例如:每一節語文課前,按學號安排一名學生給大家背一首詩(要求不能重複);集中搞一次比賽,人教版第三冊語文書後就有語文實踐活動——《詩海遨遊意興盎然》的古典詩歌背誦比賽;搞一次辯論賽或演講,學生必然會去記取大量相關的內容。五背誦的範圍,完全可以再擴大些。現行的語文教材選擇了許多好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優秀的古代詩文是要求學生背誦的,現代詩歌、近代大家的作品、西方名人的佳作、時文、美文也應該背誦一點,學生的作文更應該背誦一點。學生的作文和我們現實生活貼得更近,易於理解,易於接受;對現代詩文語言表達和語法運用上的借鑒,可以直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我們兩個實驗班,從初一起,便加強背誦,兩年來,背完了《古詩文誦讀》、背完了課本和自讀課本中的美文,背了推薦書目中的精彩語段,背了大量的名言。通過背誦,同學們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寫作水平,進而整體提高全部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少同學發表了自己的作品;不少同學作文獲獎。前不久,劉小娟、李靜等同學參加了「全國中小學生讀寫大賽」的決賽,劉小娟、劉秀春又雙雙獲得「東台市中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倘若在語文教學中強調背誦,學生背誦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會貫通地運用。日積月累,學生說起話來,一定會妙語連珠;作起文來,一定會妙筆生花!背誦既能增加語文知識的積累,又能提高寫作能力。你何不彎下腰,撿一顆鑽石呢?背誦的好處背誦可以培養和鍛煉人的記憶能力。俄國托爾斯泰之所以博聞強記,並非他有什麼「特異功能」,而是他堅持每天堅持背誦的結果。他曾說:「背誦是記憶力的體操。」他每天清晨起床後都要背誦一些必須記住的知識,這樣才使他如此博學多聞,寫出了像《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那樣的不朽著作。實踐證明,人的記憶力也和人的肌肉一樣,只有鍛煉才能增強。懶於記憶,從不背誦的人,記憶力不可能優良。背誦不僅可以培養和鍛煉人的記憶能力,還是一種好的語文學習方法,語文學習離不開背誦。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鍾書先生也能任人隨便從書中抽出一段來,就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徵博引,成為一代大家。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來背誦的。背誦的文章多了,自然就為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背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會不會背,背後記住的東西的多與少,就是能力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一個人背誦的功夫能決定他一生的成就。魯迅先生就是因為讀得多,記得牢,才編成了中國第一部小說史。背誦能力,這時就轉化成了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轉化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唐代詩人杜甫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言。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一、明確目的,集中精力背誦一篇課文或者一段必須掌握的語句,最忌東張西望,漫不經心,注意力分散。如果是一篇很簡單的文字,背了幾天後仍老出錯,這肯定是用心不專的緣故。至於出現「前記後忘」的現象,則是正常的,這時千萬不要向這種暫時困難屈服而打退堂鼓。二、反覆閱讀與再現相結合背誦一篇短文,僅僅讀幾遍是行不通的,一定要熟讀到滾瓜爛熟的程度才行。單純地反覆閱讀效果並不好,學習者應該在文章還沒有完全記住前積極進行嘗試再現,回憶不起來時再閱讀。這樣容易記住,保持時間也長。特別生疏的語句,注意多嘗試再現幾次。因為嘗試再現是一種比閱讀更積極的智力活動,又是一種自我檢查的過程,使人更能集中精力,掌握識記內容的重點、難點,並及時改正記憶中的錯誤。開始時可短一些,容易一些,然後作一定幅度的調整。背誦過程中,如果「卡殼」,應該進行追憶。追憶是有意和間接再現的形式,它需要付出很大的意志力,克服一定的困難,多方面尋找線索,進行積極靈活的思維。因此,不能一「卡殼」就立即停止背誦。文章通過理解消化,已納入自己的知識系統,語句通過熟讀試背,也已朗朗上口,如果再反覆朗讀幾遍,就能流利地背誦下來。複習背誦的時間用得越多,記住的效果就越佳。早晨背誦過的課文或知識,晚上睡前以及第二天起床後,應進行一次復背,並在每周六或周日再作適當的溫習背誦,以後過一個月再復背一次。這樣,可保證很長一段時期不會遺忘。這裡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複習的時候可以把原文提煉成一個提綱,邊看提綱,邊複習背誦,這樣記憶和熟練程度就會更加明顯。三、加強默寫,強化訓練。所謂「眼過千遍,不如手抄一遍」。這也是運用內部語言背誦的一種形式,既用腦,又動手,可加深對文章的記憶。因為文字本身就是一種圖形和符號,經常默寫可幫助我們促進右腦的開發。採取默寫手段,可有效地鞏固已經背誦了的課文和知識,而且對加深記憶大有好處。一篇文章,就這樣一段一段地把它「吃掉」。最後,遵循「整體→部分→整體」的原則,按照背誦各段的方法,再把全篇串聯起來,進行背誦。如果能切實做到循序漸進,長期進行默寫訓練,那麼一定會有助於背誦的質量和效果。讀書不厭百回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能生巧,多讀才能多寫」。這些話語,確實是學好語文的經驗之談。許多名家大師,當他們在事業上,學習上,學問上取得很大成就時,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談到自己的益於青少年時期大量背誦古詩文。據說茅盾能全文背誦《紅樓夢》;瞿秋白的詩,許多是集唐人詩句而成的,卻能作的天衣無縫。從以上事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多多背誦古詩文,能積累語言,增長自己的文學才華,等到美的熏陶,受到人文精神的滋養,從而成為自己終身的一筆財富。周振甫先生在《誦讀》一文中說:「過去舊式的國文教學,偏重背誦,照現在想起來,大約有以下幾點好處:「一.讀時分輕重緩急,恰好和問中情事的起伏相應,足以幫助對文章的了解,領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緒。二.懂得音節和情緒的關係,到寫作時,自會採用適宜的音響節奏來表達胸中的情誼。三.熟讀了字句妥協的文章,習熟於種種變化的句式和虛字的安排,到寫作時,自然不會寫出生硬不妥的句子,運用虛字,也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中漸漸合乎規則了。四.熟讀了以後,即使自己鑒賞力不夠,還看不到文章的好處,只要能背誦不忘,到後來讀的文章愈多,閱讀能力愈提高,對於前看不懂的也自會懂得了。」周先生在這裡不但闡述了背誦的好處,而且將背誦與理解文章,背誦與體會作者的情感,背誦與提高寫作能力,背誦與提高鑒賞力的關係闡述得一清二楚了。可見,多多背誦古文的好處,是被許多名人大師充分證明了的。教育心理學家林宗德說:「學生階段是人的一生中記憶力的『最佳』時期。」中國古代那麼多的大學問家.誰不是從這種學塾里讀出來的呢?他們讀的許多古籍.都是小時候一篇篇背出來而終身不忘的。我為一家出版社撰寫《莎士比亞傳》,在檢閱大量資料時,發現這位文豪的童年,也是在背誦中開始他的文化積累的。幼年的莎士比亞要在天不太亮的時候.就到學校坐在課桌前去,捧著「角書」(用磨薄了的角質物保護住的課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我記得凌叔華記辜鴻銘的文章中說.這位民國後還拖辮子的滿清遺老,留洋歸來,在北平當大學教授,能夠一口氣背誦出上千行的密爾頓《失樂園》。看來,背誦,啟發智慧,增加修養,激發才華,加深記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解放後的語文課本.在一度厚今薄古的文化思潮下,古漢語的篇幅,在教科書里是屈指可數的。所以,這一時期在校學習,爾後成為作家的同行.儘管他們非常努力地在充實自己,仍然時不時要暴露出他們傳統文化方面的相對弱勢,出現完全不應出現的語文知識方面的硬傷。所以,我主張語文教學中的背誦,從做學生開始,背誦我們這個五千年文化中的精彩篇章,這樣持之以恆,不僅會構成一生享用不盡的文化財富——你要是能背誦出一百首唐詩。比一首也背不出來的人,肯定有著不同的精神世界——而且據科學家研究人腦.只是不大的部分被使用著.更多的部位實際是在閑置著的。因此,強記硬背,是激活開發腦細胞的再好也沒有的手段。更何況古漢語的音節,言簡意賅,古漢語的語法,短句多,長句少,複合句更少,是最適宜於記憶和朗誦的。古詩中自有歷古常新者在,其中涵蘊的愛國精神,熱愛人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的精神.還有高妙的語言藝術.都是世世代代飲之不竭的、無可代替的甘泉。一時弄不懂,以後才明白.是閱讀中常有的事。背誦是語文教育的主要形式,對少年兒童的母語基礎訓練有著重要的心理學價值。其一,背誦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與感受。蘇軾的「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朱熹的「書讀千遍,其義自見」,即是強調在反覆吟詠中加深理解。這是因為背誦是熟讀的結果。學生對課文每讀一遍都是一個感知的過程。在反覆誦讀中既有誦讀者感情的投入,又有誦讀者的思維參與,因此,隨著誦讀遍數的增加,誦讀者的理解、體會也在層層加深,對文章的精義、脈絡、文采也會融會貫通,從整體上受到感染。其二,背誦能夠幫助規範學生的語言。課文是經過選擇、錘鍊的文章,有的還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是規範的書面語言。在背誦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反覆誦讀書上的規範化的語言,潛移默化地進行吸收,久而久之,原來不規範的方言土語和不良的語言習慣逐漸地被規範的書面語言所代替,從而促進少年兒童語言的發展。其三,背誦能夠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背誦是有意識記的過程,學生通過反覆熟讀,加深大腦皮層的暫時神經聯繫,產生持久的穩固的記憶,從而鍛煉了記憶能力。通過背誦積累了大量材料,不僅有儲存的作用,而且還有檢索的作用,可以發展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和創造性。其四,背誦能夠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背誦可以使學生積累大量的妙詞、佳句、名篇,他們的材料庫會在背誦中不斷地被充實。在作文時,就可以得心應手,意到筆隨。郭沫若先生的「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翕張」的詩句,極恰當地說明了背誦和表達之間的關係。總而言之,背誦是對語文科本質屬性的回歸,忽視對思想材料和語言材料的背誦積累,語言訓練必然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必須讓學生養成「日誦千言」的多讀習慣,「嫻熟於心」「虛心涵泳」的誦讀習慣。學生在熟讀成誦的過程中,思想有了,內容有了,篇章有了,語感、語氣也有了,字、詞、句、篇、語、修、邏、文都有了,我們何樂而不為呢?背誦 自古以來就是讀書的一種好方法。中國的私塾教育,有幾千年的歷史傳統,背誦就是最主要的手段。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化輝煌燦爛,源遠流長,幾千年來,各個時代的人民在 繼承傳統文化精華的基礎上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祖國的語言,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背誦古詩文,能增強學生對祖國語言文學的感受能力;繼承優良的文化傳統。俄國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用這樣一個故事比喻教育:一個人在黑夜裡趕路,忽然有神靈在他的耳邊說:「蹲下去,撿一點東西放在袋子里。」這個人不敢違背神靈的指示,蹲下去,撿了一點東西放在袋子里。走出山谷之後,天亮了,他打開袋子想看一看,神靈讓他撿的是什麼,一看便驚呆了:神靈要他撿的竟是鑽石。所以加強背誦的訓練,甚至是強制性的背誦,也不失為學好語文的有效方法。二實踐早證明背誦不僅是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也是一種好的學習方法。大家可能都有這樣的體驗:兒時背誦的古典詩詞,儘管當時不解其中的含義,卻常常一生難忘,終身受益。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鍾書先生也能任人隨便從書中抽出一段來,就不假思索、流暢無礙地背出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存儲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徵博引,成為一代大家。因此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要下一番功夫來背誦的。背誦的古詩文多了,自然就為語文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三背誦本身就是一種能力。一個人會不會背,背後記住的東西的多與少,就是能力的體現。甚至可以說,一個人背誦的功夫能決定他一生的成就。魯迅先生就是因為讀得多,記得牢,才編成了中國第一部小說史。現在許多學生,閱讀分析能力不強,表達能力不強,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腦中無「米」,說起話來、作起文來當然困難。將來做學問、搞研究,也只有積累的知識多了,才能融會貫通,才容易產生新的聯繫,形成自己的新觀點。「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學生的背誦能力,此時就轉化成了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轉化成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漢代揚雄在《答桓譚論賦書》中說:「能讀千賦,則能為之」。唐代詩人杜甫留下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千古名言。清代唐彪則在《讀書作文譜》中對語文能力的形成規律作了具體的總結:「閱者必宜博,經史與古文時文,不多閱則學習膚淺,胸中不富。」「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時吾意欲所言,無不隨吾所欲,應筆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 通過背誦,可以積累豐富的語言材料,把別人的好作品融會貫通後,變成自己的東西,逐漸形成自己的能力,才能得心應手地掌握和運用好語文這個基礎工具。1、在教學過程中,先讓學生背誦,讓他們自己浸潤在文章中感悟和積累。「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獨特感受。「不憤不誹」,在產生疑問後,再作講解,效果往往很好。我國古代舊私塾先生就是先讓學生背熟原文,然後再講的。其實,學生對詩文的理解也不是通過老師的一次、兩次講解就能完成的,往往還需要一個長期的回顧和品味。2、在理解的前提下進行背誦。教師先講一下,讓學生理解原文的主要內容,把握重點、要點。特別是古代的詩文,首先要掃除文字障礙,明確朗讀的停頓,疏通大意,體會主要感情,這樣易於學生記誦。3、教給學生必要的背誦方法和有關知識,如古典詩詞格律常識,快速記憶的方法等,有條件的話,還可用上與詩文內容相配合的錄相或幻燈片進行情境教學,甚至可以鼓勵學生給詩配畫,加深學生的記憶。4、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增加背誦的趣味性,還可以充分開展活動,使學生主動、愉快地進行背誦。例如:每一節語文課前,按學號安排一名學生給大家背一首詩(要求不能重複);集中搞一次比賽,人教版第三冊語文書後就有語文實踐活動——《詩海遨遊 意興盎然》的古典詩歌背誦比賽;搞一次辯論賽或演講,學生必然會去記取大量相關的內容。五背誦的範圍,完全可以再擴大些。現行的語文教材選擇了許多好的文章,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優秀的古代詩文是要求學生背誦的,現代詩歌、近代大家的作品、西方名人的佳作、時文、美文也應該背誦一點,學生的作文更應該背誦一點。學生的作文和我們現實生活貼得更近,易於理解,易於接受;對現代詩文語言表達和語法運用上的借鑒,可以直接提高學生的說話能力和寫作能力。我們兩個實驗班,從初一起,便加強背誦,兩年來,背完了《古詩文誦讀》、背完了課本和自讀課本中的美文,背了推薦書目中的精彩語段,背了大量的名言。通過背誦,同學們積累豐富的語言文化知識,形成良好的語文素養,提高了寫作水平,進而整體提高全部學生的語文能力。不少同學發表了自己的作品;不少同學作文獲獎。前不久,劉小娟、李靜等同學參加了「全國中小學生讀寫大賽」的決賽,劉小娟、劉秀春又雙雙獲得「東台市中學生作文競賽」一等獎。倘若在語文教學中強調背誦,學生背誦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再能加以融會貫通地運用。日積月累,學生說起話來,一定會妙語連珠;作起文來,一定會妙筆生花!背誦既能增加語文知識的積累,又能提高寫作能力。你何不彎下腰,撿一顆鑽石呢?背誦打造真正的語言能力來源古人讀書,非常重視背誦。不過,時至今日,背誦卻備受爭議。反對者以為背誦會戕害性靈、拘系思考,是落伍愚笨的教學法;也認為中文程度江河日下、教育水準日漸低落與背誦有莫大關係。因此,摒棄背誦的呼聲此起彼落,響徹雲霄。背誦真的會毒害人嗎?不妨聽聽以下的專家學者的意見吧。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後理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主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將下去,還拉一點腔調,在兒童時卻是一件樂事。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為文嘗倡「盡芟枝節,少說廢話」,文筆簡潔圓融、幽默雋永的文學大師、新月派驍將梁實秋先生在《豈有文章驚海內》中說:「我在學校上國文課,老師要我們讀古文,大部分選自《古文觀止》、《古文釋義》,講解之後要我們背誦默寫。這教學法好像很笨,但無形中使我們認識了中文文法的要義,體會攄詞練句的奧妙。」世界語言巨擘、對中國文化有深入認識的漢學家,瑞典的高本汗先生說:「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里,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並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採用了已經二千年,養成大家於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的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發生了一種崇視敬愛的心理;這種實在是中國人的特色。這種聚集成功的大資產,以供中國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的修飾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由高本漢先生這番話,得知中國教學講求背誦,產生的效果是:加強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敬愛,亦提高運用文字的能力。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葉蜚聲先生,他在接受澳門大學學生訪問時說:「學習語言必須多讀、多講、多背誦。……中文、英文或是其他語言,我都喜歡背誦,因為背誦是幫助融匯貫通的方法之一。」可見背誦並不是愚笨的教學法,相反的有助於學生認識語法規律、掌握遣詞造句的訣竅,背誦得當還是一件樂事呢。出身於台灣大學外文系,獲夏志清教授推崇為當代短篇小說家中的奇才,著名小說家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國文老師》中說:「如果我現在要教孩子的話,也要他念這些古書(《史記》、《漢書》),暑假時也盯著他背古文、背詩詞,我覺得這幾千年的文化遺產,非常可貴。我認為念中國詩詞,真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中國詩詞里極度的精純性,對於文字的節奏、音樂性和靈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礎。我覺得我們應該鼓勵背書,多背古文、多背詩詞,這對於文字表現是一種最好的訓練。」學養深厚、筆融文白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博士在《談背誦》中說:「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好文章背誦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觀博覽,深思精研,將古人的感受,比照當今的情境,印證永恆的人性人情,於是自己的文學藝術境界,又可層樓更上。」台灣中興大學中文系教授杜松柏先生在《功夫全從背誦來》一文中指出:「一方面熟能生巧,由背誦爛熟之中得到法則;一方面由有之而化之,書背熟了,辭彙自然有了,成語也蘊藏一一點化,則能自成格調,不落前人窠臼,神而明之,便能達難達之情的地步了。……看來字詞安頓的工夫,亦在背誦了。」由上述幾位學者的話,足見背誦是學習語言文字的好方法,它使語言文字清通暢達、靈巧鏗鏘。任教於香港大學心理系的李永賢博士在《語言心理學與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背誦文學作品,特別是文言文或較艱深的作品,有益無害。實驗證明,倘能背誦,理解也不差,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李博士從語言理學的角度指出「能背誦,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誦拘系思考的論調。「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也正與朱光潛先生所說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不謀而合。可見經過背誦的一事一物總會貯藏於心中,在適當時候發揮應有的作用。美國著名大眾演說家簡理機先生(D·CARNEGNE)說:「好好發展我們的記憶力吧。一般人只用了百分之幾。背誦好文章越多,你的記性愈好。」記性好,對做學問、創事業有利無害,而背誦能鍛煉記憶,又焉能不背誦呢?怎樣背誦才恰當呢?自譽為「兩腳踏東西方文化、一心評宇宙文章」的林語堂博士,就給了我們一個非常好的答案。他在《英文學習法》中說:「背誦法有活法與死法之別,鸚鵡能言的背法是無認識而無用的。正當的背誦應與體會同為一事,再閉書再體會、再嘗試,這是正當的背誦方法。」這位幽默大師說的雖然是英語的背誦方法,但同樣適用於中文的背誦。總而言之,各專家學者的精思卓見,讓人對背誦有正確而深入的了解,也好讓反對背誦者,能深切反思。2、學習英語的唯一正軌,不出仿效與熱誦。仿效即整句的仿效,熱誦則仿效之後必迴環練習,必須脫口而出而後已。--林語堂語言大師3、在沒有語言環境的情況下,必須下艱苦的功夫。我一向主張要"背"。不僅兒童,成人更加要背。且看鄭板橋在《自敘》中所說:"人咸謂板橋讀書善記,不只非善記,乃善誦耳。板橋每讀一書,必千萬遍。舟中,馬上,被底,或當食忘匕著,或對客不聽其語,並自忘其所語,皆記書默誦也。書有弗記者乎?"5、語言的習慣是由模仿逐步養成的。而要模仿,就必須熟讀和背誦,不然模仿無從談起。背誦是中國人學習的傳統方法,我至今認為依然十分有效。--著名英語教學專家胡春洞6、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張維我學英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過去的"死記硬背",這是學語言根本離不開的方法。學語言有一個從"死"到"活"的過程,"死"的東西多了,熟能生巧,慢慢就會"活"。死記硬背到一定程度,便會"死"去"活"來。所謂"死"就是原始的語言積累,創建個人的語料庫,語料豐富了,一旦掌握了運用技巧,就能隨意提取,運用自如,"死"的語言材料變"活"起來了.--華東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院長、教授張維7、一個是清晨7時前就起床,到大操場是朗誦英文讀本,一遍又一遍,直到背得爛熟為止。一個是默記,在午飯和晚飯的時候,帶著英文單字卡片,正面是英文,背面是漢文,天天默記。久而久之,就和英文單字認識了。像交朋友一樣,初見面時,是陌生的,經過多次在一起,就混熟了。一天記十幾個詞,不到半年時間,就記得幾百個單詞了。我雖然學的是自然科學,但我也愛好英文文學,特別是英文詩。我花了半年的時間,在耶魯大學圖書館,遍閱了英國古典文學和現代文學。這對我提高英文水平,是有幫助的。--著名英語教學專家高士其8、有個學員,從高一開始背《新概念英語》第三冊,背到高三就背完了。高考考進了北大。進入北大後,他本想不再繼續背了。但當他的同學聽他背誦的時候,無不露出了羨慕的眼光,於是,由於這種虛榮心的驅使,他就開始繼續背第四冊,把第三、四冊都背得滾瓜爛熟,他熟到什麼地步呢,有人把其中任何一句說出來,他就能把上一句和下一句連接上,而且語音和磁帶錄音一樣標準,因為他是模仿著磁帶來背的。後來他考入了美國Duke大學,他給國內的英文老師寫信,老師不敢回,因為老師對他的英文有畏懼感,他的英文學得太好,只能給他回中文信,並告訴他不是不會寫英文,而是想讓他溫習溫習中文,不要忘記祖國的語言。這位學員到美國第一個星期寫文章,教授把他叫過去說他的文章是剽竊的,因為他的文章寫得太好了,教授說:"我20年教書沒有教出寫這麼漂亮文章學生來。"這個學員說,我沒有辦法證明我能寫出這麼優秀的文章,但我告訴你,我能背108篇文章,而且背得非常熟練,你想不想聽。結果,他沒有背完兩篇,教授就哭了起來,為什麼?因為這個教授想一想自己教了20年了,居然一篇文章也沒有背過,而一個中國學生竟背誦了這麼多精美的文章,所以很難過……背誦,是語文教學重要的基本功訓練項目,每學期語文老師都會制定背書表,要求學生背誦指定的課文。然而對於學生如何背誦課文,不少教師卻很少去指導,更不肯花四十分鐘的課堂教學來指導學生去背誦課文。因為在一些人的頭腦中有一個錯誤的公式,即「背誦=死記硬背」,學生也普遍感到有些困難。特別是近年來社會各界紛紛提出要讓學生「減負」,因此背誦這一基本功訓練近年來逐漸被淡漠起來,變成了一個走形式。正因為這樣,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一下背誦的必要性。一、背誦的作用。(一)背誦是《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中的要求(二)背誦是是語文教學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和經驗,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和學生語文能力的有效途徑。(三)背誦是學生積累、豐富知識的重要手段。小學是學生學習生涯中最基礎的學習階段,小學的學習基礎打不好會直接影響到其他學科的學習,因此我們必須從小學開始重視抓好語文學科的教學,讓學生從小學會積累大量的知識來為今後的學習做準備。新課程中的小學語文把原來每個單元後的基礎訓練篇目改成了「積累運用」,在「積累運用」中適當的編排一些詞語或優秀詩文來讓學生讀讀背背,由此可見編者的用心就是要學生多積累一些知識。背誦其核心是要增加小學生的原始積累。《新課標》不但反覆強調了背誦積累的重要性,而且對背誦文章的質量、數量,甚至是篇目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和說明。但是多年以來,我們的語文教學由於種種原因受到了這樣或那樣的干擾,背誦,特別是課堂上有指導的背誦練習,幾乎成為死記硬背的代名詞而被人們拒之門外。《新課標》對背誦所作的要求,我想一是針對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二是汲取了傳統語文教學的精華;三是融入了現代教學觀念而採取的得力舉措。(四)背誦可以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古人云:為文之道在於厚積而薄發。學生只有積累大量優秀的詩文詞句,實現「量」的積累,才能充分的吸取其中的精華,從而豐富自己的語言。俗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要想作文寫得好,腦中就必須儲存足夠數量的辭彙和範文,厚積才能得心應手地薄發。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指導學生背誦課文就是潛移默化地指導他們習作。平時加強背誦訓練,日積月累,習作時,那些適宜的篇章結構,生動的辭彙語句就會蹦出來,涌集腦際,供選擇,任驅使,習作練習就能完成由模仿到運用甚至創新的質變的飛躍。白居易晝夜苦讀,以致口舌生瘡;蘇軾三抄《漢書》,明末清初的葉奕繩一年背三千多段精彩的文字,成為一名文學家。著名老作家巴金十二三歲時,就能背出幾部書。由此可見,背誦是我們中華民族漢語文學習的傳統經驗,許多學者名流都有背誦的經歷。學養深厚、筆融文白的香港大學中文系教授陳耀南博士在《淡背誦》中說:「背書,就如練字、練拳、練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爛熟而出。好文章背誦得多,靈巧的修辭、暢達的造句、鏗鏘的聲韻、周密的謀篇,口誦心維,不知不覺,變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加上泛觀博覽,深思精研,將古人的感受,比照當今的情境,印證永恆的人性人情,於是自己的文學藝術境界,又可層樓更上。」[1]陳耀南博士從文學創作的角度說明了背誦的確可以提高寫作水平。(五)背誦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有些課文內容學生一下子並不是就能理解下來的,要靠在今後的生活經驗地不斷積累才會有所感悟。背誦就是要學生先把課文記下來,藏在腦海里,靠多讀來感悟。著名文藝理論家、美學家、教育家朱光潛先生在《從我怎樣學國文說起》中說:「私塾的讀書程序是先背誦後理解。在『開講』時,我能了解的很少,可是熟讀成誦,主句一句地在舌頭上滾將下去,還拉一點腔調,在兒童時卻是一件樂事。我現在所記得的書,大半還是兒時背誦過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其中意味,確是深長。」任教於香港大學心理系的李永賢博士在《語言心理學與語文教學》一文中指出:「背誦文學作品,特別是文言文或較艱深的作品,有益無害。實驗證明,倘能背誦,理解也不差,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2]李博士從語言學的角度指出「能背誦,理解也不差」,正好打破背誦拘系思考的論調。「當時不理解,日後會逐漸理解」,也正與朱光潛先生所說的「當時雖不甚了了,現在回憶起來,不斷地有新領悟」不謀而合。(六)背誦自古有之,可以說是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近代文學家郁達夫在《書塾與學堂——自傳之三》一文中就寫到:「從前我們學英文的時候,中國自己還沒有教科書,用的是一冊英國人編了預備給印度人讀的同納氏文法是一路的讀本。這讀本里有一篇說中國人讀書的故事。插畫中畫著一位年老背曲拿煙管帶眼鏡拖辮子的老先生坐在那裡聽學生背書,立在這先生前面背書的,也是一位拖著長辮的小後生。不曉為什麼原因,這一課的故事,對我印象特別的深,到現在我還約略諳誦得出來。裡面曾說到中國人讀書的奇習,說:『他們無論讀書背書時,總要把身體東搖西掃,搖動得象一個自鳴鐘的擺。』這一種讀書背書時搖擺身體的作用與快樂,大約是沒有在從前的中國書塾里讀過書的人所永不能了解的。」世界語言巨擘、對中國文化有深入認識的漢學家,瑞典的高本汗先生說:「中國學生即使在低年級里,必須背誦幾種大部的經典,並須熟記歷代名家所作幾百篇的文章和幾百首的詩歌。這種學習的課程,採用了已經二千年,養成大家於古代文書具有特別的熟悉;結果,對古代的歷史和文學,又發生了一種崇視敬愛的心理;這種實在是中國人的特色。這種聚集成功的大資產,以供中國著作家任意的使用,在文辭的修飾上,自然能得到有效的結果。」修學的最初方便,最初下手入門處,無過於背誦經典。經典,包括儒家的《四書》、《五經》,是佛祖聖哲們親證的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只能悟,不可求解,因為實相是圓融無礙的,所以經典中字字句句也都包含無量義理,開悟之後一切明了,才能證得其大用無方無量妙義。因此,古德教童蒙,佛門教沙彌,都是自背誦經典入門。背誦經典時,自然不起妄想,就是『諸惡莫作』。經典是聖賢自性實相般若,是善中之善,背誦就是『眾善奉行』,這是修根本戒學;背誦時,必須收拾放心、專心一志,這是修根本定學;背誦時,字字句句了了分明,這是修根本慧學。直至背過千遍萬遍,三學成就,三慧頓開,大徹大悟,明心見性,轉識成智,頓超三乘,成佛作祖,如是殊勝功德利益成果,即使十方諸佛也是說之不盡!背誦經典乃是三學三慧一次完成的最究竟、大圓滿的修法,好老師無不勸導學生背書,就是這個道理。背書的目的,不是在熟記書中文辭義理,而是在修戒定慧,是在求大徹大悟。背誦是完成三學三慧的方便法門,這一點是必須明白的。(凈空)考研狀元傳經:老實背書吧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03日13:08 海峽網-廈門晚報昨天上千考生擠進只能容納300人的房間取經,老師對狀元們的經驗不以為然本報訊(記者查本恩)昨天晚上7時,廈大博學報告廳被學生擠得水泄不通,原本只能容納300人的報告廳,擠進了近千人,許多學生只好站在窗外,有的甚至爬到窗戶上。除了非常著名的專家演講和舉行關於就業指導的講座外,難得見到這種擁擠的場面。這些學生是來向7位考研狀元取經的。現場氛圍非常熱烈,來自新聞傳播系、法學院、經濟學院等院系的七名狀元不僅介紹了自己的成功經驗,還回答了考研者提出的諸多複習方法的問題。因為人太多,傳遞紙條不方便,交流會還啟用了簡訊提問,學生把問題發到指定手機上,狀元在現場馬上作答。死記硬背成了成功法寶但令人擔憂的是,幾位狀元直接或間接地認為,他們的成功法寶之一是死記硬背。一位狀元說,她到11月份才開始複習政治,主要是背書,有的專業書都背5遍了,一天要讀十幾個小時的書,把能逃的課都逃了。一位考上法學院的狀元說,知識點要記住,不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去回答概念題和簡答題,因為根據自己理解的去表述不全面不嚴謹,會被扣分,如果會做的題目因為沒有背下來被扣分,這門課就考不出高分。所以他建議文科生還是要死記硬背,這樣才能紮實。增加複試成績考核學生能力但是,這並不能怪學生只會死記硬背,大部分考題都要求有死記硬背的內容,學生自然會死記硬背。廈大考試中心說,現在很多考生背書很厲害,分數也考得很高,但不會做研究,動手能力差。廈大將傾向於錄取在正規本科院校受過良好教育的本科生,以此來減少靠死記硬背考進來的學生。事實上,這一招也只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受過良好教育的學生可能更會背,除了理工科外,研究能力的強弱與是否正規本科院校畢業沒有必然的聯繫。這需要對試題進行改革,減少死記硬背的內容。但也有研究生導師對此提出異議,較少死題目,增加活題目,閱卷就更沒有標準,公正性難以保證。不過,廈大決定通過增加複試成績來平衡考分與能力的關係。廈大考試中心負責人說,2005年廈大複試成績佔總成績的30-50%,而不是2004年的20-30%,理工類專業因為對動手能力要求高,複試成績可能會超過這個比重。都爬到窗台上了,取來這樣的經,不知考生做何感想。 查本恩 攝(廈門晚報)印藏佛學大師們的神奇記憶能力!及其嚴格的佛學訓練!(一)鍛煉記憶力的背誦方法 :藏傳佛教無論學院或禪院,都十分重視經典。禪院式寺院,要求背誦日常課誦的經文、儀規,一般不允許在集體法事活動中帶經典法本。學院式寺院,更有嚴格的背誦考試製度,入學和升級都要求背誦考試合格,各班級的基本課程教材都要背熟。在辯論中,需要運用到儲存在記憶中的大量論點、論據和經典理論原文,這就需要背誦經論的基本功,記憶力差的人無法參與答辯,不通過答辯難以學精五部大論,也取不到格西學位。藏傳佛教中,有特殊的背誦傳統。據史料記載:印度的世親大師,能背誦十萬頌論九十九部。藏地噶當派格西夏熱瓦,能背誦一百零三函的大藏經《甘珠爾》。宗喀巴大師,從小養成了每天早晨黎明到日出背熟十七頁經文(約一萬字)的習慣。有一次,給一萬多僧人開講經論十七部(約二十函),偈頌、疏論按原文一字不漏,靠背誦經書講解,共講了三個多月,是宗喀巴的四大奇蹟之一。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拉卜楞寺的奴古活佛,取得了背誦經論六十四函(約一千九百萬字)的優異成績,曾傳爲佳話。像這樣記憶力超常的善知識,雖然不多,但能背誦三五部或十來部的人,不算稀有。背誦這一學習方法,對提高人的記憶力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用大腦作知識的寶庫」,這是藏傳佛教的優良傳統。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台灣《中華日報》 美國不願為陳水扁出訪背書
※背書方法
※漫談歷史背書不再煩惱,最通俗易懂的《誡子書》
※背書
TAG:背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