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期黨內競爭性民主的歷程、啟示與展望
摘要:新時期以來,各地在黨內選舉過程中創造了多種民主形式,無論何種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顯性或隱形地涉及到了競爭。這種競爭性民主起源於基層自治層面並廣泛開展,然後擴大到鄉鎮層面,地方黨委班子的選舉也開始引入了這種民主形式。經驗表明,這種競爭性民主不與經濟發展狀況成正相關關係,而主要取決於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這種民主形式的直接組織者是上級黨委,其發展環境已經相當寬鬆,而保障選民的民主權利是發展競爭性民主的關鍵。儘管各地在推行過程中也還面臨著不同的困境,但這種競爭性民主在推行過程中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其發展趨勢符合執政黨的政治預期與黨的群眾路線要求,基本條件也已具備。這種競爭性民主一定會逐步拓展開來。
關鍵詞:新時期;黨內選舉;競爭性民主
On the History, Inspiration and Outlook of Competitive Elections
within CPC in the New Period
Tong Qingp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Bengbu Tank College of CPLA, Anhui Bengbu,233050)
Abstract: Since the new period, many democratic forms of elections within CPC have been created in diffirent district in the electoral process. No matter what form, they are all related to competition more or less, overtly or hiddenly, and therefore can be included into the scope of competitive democracy . This competition democracy originated in the level of the grassroots government and was widely carried out, and then extended to the township level, the election of local party committees has begun to introduce this form of democracy. Experience has shown that such competition democracy has no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situation, but mainly depends on the people"s political enthusiasm. This form of democracy is directly organized by the party committee above and its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s quite relaxed, and to protect the democratic rights of the voters is the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 democracy. While there are also different difficulties in the implementation, this kind of democracy has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trend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uling party"s political expectations and the Party"s Mass Line requirements, and the basic conditions have also been available. This competition democracy will gradually open up.
Key words: the new period; elections within CPC; competitive democracy
從黨內選舉角度看,競爭性民主是指在各級黨委班子、各級黨代表的產生過程中引進競爭性因素。本文主要討論了三級:鄉村和城市社區黨支部班子、鄉鎮基層黨委班子以及地方黨委(縣委、市委、自治州委)班子。新時期以來,黨內選舉選拔形式多種多樣,無論何種形式都或多或少、或顯性或隱形地涉及到了競爭,因而都可以列入到競爭性民主的範疇。
一、新時期黨內競爭性民主的發展歷程
1.基層自治層面的競爭性民主廣泛開展
1991年初,山西省河曲縣城關鎮岱嶽村首創「兩票制」方法選舉村黨支部:先由全體村民對本村黨支部的黨員投信任票,再根據半數以上信任票的多少確定村黨支部的書記和委員的候選人,最後由本村黨支部的黨員投票選舉產生新一屆黨支部。「這種做法加大了村民以投票的形式對黨組織和黨員的監督力度,擴大了農村黨支部在鄉村社區內的民意基礎,相應拓寬了黨支部在農村社區政治社會中領導權威的合法性基礎,與此同時也使黨內基層民主選舉的直接性、群眾性、競爭性更加明顯。」[②]1992年3月,中共河曲縣委組織部出台了《關於推行「兩票」制建設農村黨支部的選舉辦法》,決定在河曲縣範圍內推行「兩票制」。8月,河曲縣309個村都以這種方式改選了村黨支部。其他省市、區縣也相繼採取了「兩票制」或類似的做法。中組部在總結經驗時將這種做法更名為「兩推一選」(黨員推薦、群眾推薦,黨內選舉),並向全國範圍內推廣。比如,1998年底,四川省村級黨支部成員的「公推直選」(群眾公開推薦、黨員直接選舉)在全省33139個村鋪開,普及率達到60.2%;而眉山地區、巴中地區則是全面鋪開,其中眉山的直選率達到99.8%[③]。2004年末2005年初,在農村黨支部換屆中,四川平昌縣在全縣490個村(居)黨支部班子實行黨內直選。接著,又在全縣53個縣級機關、企事業單位黨支部委員會換屆選舉時實行黨內直選。2007年村(社區)換屆中,成都全市3253多個村(社區)的黨組織班子成員全部實行「公推直選」。目前,「公推直選」黨支部等競爭性民主在全國已由試點階段轉向全面穩步推進階段,並逐步向學校、醫院、企業、機關等基層黨組織延伸,形成了整體推進的良好態勢[④]。
2.鄉鎮層面的競爭性民主逐步擴大
1998年9-11月,四川遂寧市蓮花鄉和東禪鎮「公選」黨委書記。其主要做法分為筆試、面試和選舉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公選領導小組和組織部門組織筆試確定初步候選人。面試階段由區級黨委、政府、人大、政協的主要領導,公選領導小組成員,鄉鎮機關黨員幹部、村幹部中的黨員和群眾黨員代表、區直機關單位負責人等共同參加面試大會,由區委領導和組織部長等負責提問。面試答辯結束後,由參加面試的區、鎮幹部和黨員代表投民主推薦,得推薦總票數前2名者為提交區委常委會審議人選。同時規定,最高票獲參會人員過半數始得當選。如參加面試者均未獲得參加人員過半數推薦,則重新推薦或宣布該職位公選失敗[⑤]。11-12月底,眉山市青神縣南城鄉進行鄉鎮黨委、紀委、政府三套班子「公推直選」(公開推薦、黨員直選)實驗,由全鄉黨員直接選舉黨委、紀委班子成員;1999年4、5月間,山西臨猗縣卓里鎮「海推直選」產生黨委書記、鎮長。2001年,四川省雅安市在鄉村兩級班子換屆之際,全面實行鄉鎮黨政正副職「公推公選」、一般幹部「零起點競爭」[⑥];平昌縣在靈山鄉進行了黨委領導班子「直選」試點。2002年8月,楊集進行了「兩推一選」(群眾推薦,黨內推薦,黨代會差額選舉)鎮黨委書記。兩個月後,湖北省又選取宜城市孔灣鎮、谷城縣南河鎮、保康縣馬橋鎮、宜都市姚家店鄉、灣潭鎮,大冶市茗山鄉等l1個鄉鎮進行黨委書記選舉試點[⑦]。2003年12月,成都市新都區木蘭鎮試點進行「公推直選」鎮黨委書記;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04年開始推廣這種民主形式。截止2006年3月,全市已有74個鄉鎮完成了黨委書記「公推直選」,其中新都區11個鄉鎮黨委書記全部由「公推直選」產生。2006年換屆後,新調整的鄉鎮黨委書記均採取「公推直選」方式產生[⑧]。在平昌縣,2004年1月在順利完成鄉鎮行政區劃調整和一系列鄉鎮配套改革的基礎上,全縣三分之一的鄉鎮擴大「公推直選」黨委領導班子試點並取得圓滿成功,9個鄉鎮直選產生鄉鎮黨委書記9名,副書記28名,委員81名。新華社記者稱之為「這是我黨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黨內直選試點,也是四川省目前最超前、範圍最大的直選試點」[⑨]。在南京,截止2009年8月底,363個城市社區全部採用了公推直選方式選出黨委書記、副書記和委員。
表1 近年來基層黨委班子選舉制度創新概覽
改革所在地 |
時間 |
選舉對象 |
四川遂寧市蓮花鄉和東禪鎮[10] |
1998.9-11 |
黨委書記 |
四川雅安市 |
1999 |
鄉黨委書記 |
四川平昌縣靈山鄉 |
2001 |
鄉鎮黨委班子 |
湖北京山縣楊集鎮等 |
2002.8-9 |
鎮黨委書記 |
江蘇宿豫縣曹集鄉、侍嶺鎮 |
2003.5-9 |
鄉黨委書記 |
雲南省瀘西縣中樞鎮等10個鄉鎮 |
2003.8 |
黨委書記、副書記、委員,紀委書記、紀委委員 |
成都市新都區木蘭鎮等地 |
2003.12.7 |
黨委書記 |
雲南瀘西縣 |
2004.7 |
鄉鎮黨委班子 |
四川省45個鄉鎮 |
2004 |
黨委書記 |
陝西南鄭縣湘水鎮 |
2005.5 |
鎮黨委書記/副書記 |
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 |
2008.9 |
黨委書記 |
資料來源:(1)吳理財:《中國農村鄉鎮的黨政負責人選舉制度創新及改革設想》,[美]《當代中國研究》2003年第4期;(2) 黃衛平:《中國選舉民主:從廣度到深度》,《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相關新聞報道。
3.更高層面的競爭性民主開始啟動
2004年底,江蘇射陽縣開始組織基層黨委民主推薦縣委委員和候補委員。全縣39個基層黨(工)委推薦出57初步人選。根據基層黨組織民主推薦情況,縣委組織部對符合條件的初步人選進行差額考察,縣委常委會根據考察情況確定5名候選人建議人選,提交縣委全委會差額票決,產生4名候選人預備人選,並由大會主席團提名為縣委委員、候補委員正式候選人,提交縣黨代會進行差額選舉。在射陽縣第十二次黨代會第三次會議舉行選舉大會上,4名縣委委員和候補委員候選人在會上通過競爭演說、接受黨代表提問和答辯、全體黨代表差額選舉等程序,最終選出了兩名縣委委員和一名候補委員[11]。2008年5月,貴陽市委決定「公推直選」花溪區、小河區、息烽縣和修文縣的新一屆縣委書記,7月14日正式開始。此次選舉主要包括演講答辯和民意測驗兩項。在近8小時里,20名競爭者走上前台,發表10分鐘的主題演講,回答由主考官及與會人員的提問,並由9名專家幹部組成的評委團打分排名。演講答辯結束後,與會人員進行現場投票與民意測驗。7月15日,20名候選人又參加了領導能力測評,由「5進2」產生4個區(縣)各兩名「優勝者」,經過數輪PK,「8強」於7月17日脫穎而出。接下來,通過嚴格的組織考察程序,經由市委常委會研究和市委全委會差額票決,產生4位作為4區(縣)黨委書記最終擬任人選,進行擬任任職陳述。7月23日,有四位人選分別以「小組第一」的成績出線,成為4個區(縣)的「一把手」。電視、廣播、網路等各路媒體對本次選舉進行了全程直播,貴陽市及全國的老百姓都給予了極大關注,社會反響強烈。雲南省自1996年以來先後組織開展了4次全省範圍內的廳局級領導幹部公開選拔工作,2008年又在全省公開選拔38名40歲以下的副廳級黨政領導幹部和省屬國有企業經營管理人員,其中包括昆明市、昭通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紅河州、文山州、普洱市、大理州、麗江市、臨滄市委常委各1名[12]。各地還紛紛把這種競爭性民主推向高校等企事業系統以及共青團系統,四川雅安市雨城區和滎經縣(2002年)、湖北省宜都市和羅田縣(2003年)、浙江省台州市路橋區(2004-2005年)等地還積極探索了黨代表選舉中的競爭性民主。
表2近年來地方黨委班子選舉制度創新概覽
所在地區 |
時間 |
選舉職位 |
浙江長興縣 |
2004.6 |
全國首位團縣委書記 |
江蘇省射陽縣 |
2004 |
縣委委員 |
貴州花溪區、小河區、息烽縣和修文縣 |
2008.7 |
黨委書記 |
雲南省 |
2008.12 |
11名市委、州委常委 |
深圳市民政局 |
2009.5 |
機關黨委班子、紀委書記 |
資料來源:相關新聞報道。
二、新時期黨內競爭性民主的主要啟示
1.競爭性民主不與經濟發展水平成正相關關係
比照這幾個典型,我們可以發現,黨內選舉的競爭性民主與經濟發展水平沒有明顯的正相關關係。無論是從最初的試點創新還是從現在的大面積推廣來看,走在前列的大多數是中西部地區。其中,在鄉鎮黨委選舉中實行競爭性民主的典型的是四川省。而從更高層面的黨內選舉來看,比較典型的創新則來自雲南(選舉市委和州委常委)和貴州(選舉區委和縣委書記)。在廣東、浙江和江西大規模選舉廳級幹部中,具體有多少職位屬於黨內的還不清楚。其實,這個經驗也與行政領域的競爭性民主經驗相似。在鄉鎮長選舉中,地處經濟特區的大鵬鎮經濟水平明顯好於步雲鄉、石屏縣和宿豫縣,但其改革中途夭折了。而其他幾個地方則搞得轟轟烈烈。最早推行縣長選舉改革的沛縣也地處蘇北,並不具有經濟優勢。由於諸多地方的鄉鎮長直選與黨委班子的直選是基本同步的,因而,這個經驗也可以推廣到黨委的競選中去。李景鵬先生等人的研究表明,選舉的動力主要源於人民對自己利益的關切度,而人民對利益的關切度,則取決於利益的分配方式和自身利益的受損程度[13]。事實上目前大規模的鄉鎮黨委競選試點和推廣地區基本上都是經濟不發達、或至少不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
2.人民群眾的政治熱情是競爭性民主的主要動力
新時期中國的競爭性民主起源於基層自治。村民自治對國家民主的發展產生了「促進和擴散效應」[14]。這種效應體現在兩個方面。在行政領域,這種民主在橫向上向城市社區居委會選舉擴散、在縱向上向鄉鎮及鄉鎮以上的行政選舉擴散;在執政黨內部,則首先推動了農村黨支部的選舉改革。山西省河曲縣岱嶽殿村的經驗表明,村黨支部選舉中的競爭性民主是人民群眾的強烈要求;2000年11月,四川省雨城區合江鄉魏家村支書的直選也是由村委會「海選」倒逼出來的。同時,「村級『海選』、農民依法自治的廣泛實踐,極大地提高了村民的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也為農村基層黨組織內部實行民主選舉提供新的思路。」[15]人民群眾的政治參與熱情不但催生了競爭性民主,而且是保證這種民主進一步發展的基本動力。四川的經驗表明,村和鎮的黨內民主是一種聯動關係,「當村支書都公推直選之後,自然會推著鄉鎮黨委進行改革,否則鄉鎮黨委的工作就沒有民意基礎。」[16]依據這種民意,2001年,雅安市安排合江鄉進行鄉鎮黨委班子「公推公選」試點。山西卓里鎮的經驗表明,在鄉鎮黨委班子競選中,儘管群眾的作用有限,但他們的意見卻是組織確定人選的重要參考係數。因為在改革中,民意調查票中有信任、基本信任和不信任三類。在選舉中規定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不過半數者不得作為下屆鄉鎮領導人候選人;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不足六成者,由上級黨委責成專人與其談話,給以誡勉,亮「黃牌」警告;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不足七成者,上級黨委組織部門要進一步了解情況,幫助其改進工作,信任票和基本信任票超過85%者,縣委給以通報表揚。
3.上級黨委直接組織了基層競爭性民主的開展
從各地的經驗看,從黨支部到鄉鎮黨委班子乃至更高層面的黨委書記和委員的選舉,其直接組織者和實施者都是上級黨組織,其推動者則既可能是直接上級,也可能是間接的、更高層級的黨組織。1991年山西首次進行「兩票制」選舉村支書儘管是黨組織被動適應群眾的要求而進行的,但選舉則是上級黨組織直接組織的,而且這一做法很快就得到了山西省委的認可,中組部還將這種做法更名為「兩推一選」[17]。鄉鎮黨委班子的選舉經驗表明,從提出改革設想、設計具體方案、組織和操作每一個程序到確認選舉結果等,全是都在縣委的領導、參與甚至具體操辦下進行的。選舉競爭性的強弱,選舉面的大小,選舉職位的高低,等等,都在上一級乃至上幾級黨組織的掌握之中。一般是由上級黨組織先選擇一個地方進行試點,然後總結經驗、制定推廣的指導意見。比如,2003年下半年,成都市新都區選擇木蘭鎮為改革試點,於l2月7日進行了全體黨員「公推直選」黨委書記的試點。此後,成都市在認真總結新都區試點經驗基礎上,於2004年7月下髮指導意見,在全市範圍內推行試點。2005年8月27日,四川省委組織部正式下發的《關於推進黨內基層民主深化先進性教育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明確規定,除民族地區外,鄉(鎮)、村和街道、社區黨組織負責人的產生原則上要實行「公推直選」,並逐步擴大基層黨組織領導班子成員的直選範圍。2006年2-3月,雲南紅河全州2市10縣共有131個鄉鎮黨委進行換屆選舉活動。根據州委的部署,所有鄉鎮黨委的換屆直選工作都是在各級黨委的領導下,依照黨章、《中國共產黨基層組織選舉工作暫行條例》、《中國共產黨農村基層組織工作條例》的有關規定,組織普通黨員和群眾推薦,由廣大黨員直接選舉鄉鎮黨委班子。地方黨委班子選舉選拔中的競爭性民主更應該得到了上級的支持。
4.黨內競爭性民主的發展環境已經相當寬鬆
從中央來看,黨的十三大就提出,黨的建設要走出一條「靠改革和制度建設的新路子」[18];差額選舉的範圍應擴大到各級黨代會代表、基層黨組織委員、書記,地方各級黨委委員、常委,中央委員會委員[19]。十三大修改的黨章規定,黨內選舉「可以直接採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先採用差額選舉辦法進行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後進行正式選舉。」[20]黨的十六大提出以保障黨員民主權利為基礎,以完善黨的代表大會制度和黨的委員會制度為重點,從改革體制機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黨員和黨組織意願的黨內民主制度,擴大市、縣黨代會常任制的改革試點[21]。黨的十七大提出要積極探索黨內基層民主的多種實踐形式;要改革黨內選舉制度。十七大修改後的黨章規定:「基層委員會由黨員大會或代表大會選舉產生,總支部委員會和支部委員會由黨員大會選舉產生,提出委員候選人要廣泛徵求黨員和群眾的意見」[22]。這實際上是鼓勵各地在黨內基層民主選舉方面開拓創新、擴大黨內基層直選範圍,使基層黨委班子可以由其他途徑(比如黨員直選)產生。此外,《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也已正式頒布實施。從地方來看,與行政領域的競爭性民主遭受質疑不同,鄉鎮黨委班子選舉中的競爭性民主試驗得到了較多的鼓勵或者默認。比如,2001年7月中央明文規定各地鄉鎮換屆不得直選鄉鎮長後,許多地方的鄉鎮長直選一度沉寂了,但黨內的競爭性民主卻在不少地方受到鼓勵。2001年9月,四川省委組織部發文鼓勵探索鄉鎮黨委直選[23]。次年8月,湖北在鄉鎮黨委換屆時也進行了大面積的改革試點。中央領導則對四川省平昌縣的「做法給予充分肯定」[24]。從地方的經驗來看,各種形式的競爭性民主不但得到了上級黨組織的認可,甚至可能得到了黨中央的認可。這是因為,如果說基層鄉鎮黨委班子成員的競爭性選舉與現有的黨內幹部任職模式雖有衝突,但兩者之間的張力並不會影響到整個黨內幹部任職模式的改變的話,那麼,縣委書記、州委常委職位的競選對黨內幹部任職模式的衝擊就比較大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地方黨組織的政治創新如果得不到更高層的支持,其直接組織者就會承擔巨大的政治風險。
5.保障選民民主權利是競爭性民主的關鍵
「黨內民主從本質上講,就是全體黨員在黨內自己作主的政治權利和政治制度,黨員主體地位的實現程度是衡量黨內民主發展程度的重要標尺」[25]。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指出,要發展黨內民主,使黨員更好地了解和參與黨內事務。各地的經驗表明,只要切實尊重黨員的主體地位、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就可以搞好民主選舉。推動雅安直選的市委書記魏宏說:「基層民主權利還原於群眾後,群眾的政治熱情、參與意識有可能給鄉村建設帶來積極的因素,這是我們黨這麼多年希望看到的和希望產生的。」[26]可以說,魏宏的話代表的不是個人的觀點,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各地的經驗。不管是「兩票」制還是「兩推一選」,也不管是村黨支部的選舉還是鄉鎮黨委書記、縣黨代表的選舉,都強調最大限度地動員普通群眾與廣大黨員行使民主權利。在提名權上,或者把幹部的初始提名權交給黨員群眾,或者將候選人的提名權與正式選舉權分開,分別交由一般群眾和黨員來行使。這不僅讓黨員充分享受到了黨章所規定的選舉與被選舉權、與會權、參與討論權、表決權、監督權,而且還把人民群眾吸納進來,發揮了對黨內選舉的民主監督作用,基層黨組織也因此在人民群眾中獲得了較高的威望,為其發揮在基層政權當中的領導核心作用奠定了合法性基礎。同時,各地還紛紛改進選舉方式,探索基層黨內選舉由間接選舉向直接選舉的轉變。因此,這種民主形式還實現了人民民主與黨內民主的精巧嫁接,實現了黨內民主與人民民主的「雙贏」格局。
三、新時期黨內競爭性民主的展望
目前正在進行的黨內幹部選舉選拔中的競爭性民主還只是對現有體制進行的一種謹慎的調整。各地在推行過程中也還面臨著不同的困境。從四川基層的經驗來看,其困難和問題主要包括:基層民主建設制度創新的根基還不牢固,有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地方主要領導者的個人推動;迫切需要加強和完善相關的配套制度建設,特別需要加強操作性制度(做法)和保障性制度(對違規的處理和糾正);切實保障廣大黨員在基層民主改革過程中的權利,特別是候選人的資格限制問題,等等[27]。一些地方的經驗表明,候選人的資格與選舉人的範圍還受到限制。比如內蒙古新巴爾虎右旗克爾倫蘇木直接差額選舉大會的參與者是直屬單位、嘎查、辦事處的191名黨員。此外,少數地方還出現了賄選問題,而其合法律性問題也非常明顯。儘管如此,我們認為這種競爭性民主肯定會不斷發展。這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競爭性民主在推行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從基層來看,競爭性民主一般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最主要的成效在於改變了傳統的幹部任用模式,對地方工作的開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各地的競爭性民主無論名稱叫什麼,都是在傳統的幹部產生方式中加入了不同程度的競爭性因素。在這類選舉選拔中,上級一般不定調子、不劃框子、不定人選,真正把選任幹部的提名權和選舉權分別交給了廣大黨員群眾甚至是黨外群眾,整個過程都是陽光作業,是公開透明的。楊集鎮的經驗表明,這種競爭性選舉改變了權力授予的對象,因此在整個換屆過程中,沒有一個人去上面跑關係,因為縣委領導在選舉投票結果出來之前,誰也不敢說,也不能說誰能夠當選黨委書記[28]。其結果是各地不但選出了一批優秀幹部,而且當選幹部任職後也兢兢業業,從而解決了許多問題。具體說來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打破了原有的「領導定名單,黨員舉舉手」的選任方式,提高了選人用人的準確性,使一批素質好、能力強的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從而拓寬了選人渠道,優化了黨組織的班子結構。二是通過競爭性選舉,基層(黨員)群眾普遍認為,自己的意見得到尊重,民主權力得到行使,拉近了幹部和群眾的距離,增強了黨組織的凝聚力,密切了黨群幹群關係。三是競選不僅讓廣大黨員參與到選舉中來,而且讓一部分黨外群眾參與到黨支部班子人選推薦中來,極大地調動他們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同時也強化了黨內外的監督,發揚和擴大了黨內民主。四是通過選舉,幹部的責任意識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得到加強,從而促進了各地的建設步伐。四川的經驗則表明,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取得了十分豐富的績效。它促進了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加快了民主政治的建設進程,營造了公民文化的生長土壤,緩解了基層社會的複雜矛盾[29]。
2.競爭性民主的發展趨勢符合執政黨的政治預期
小平同志在1987年就曾說過:「大陸在下個世紀,經過半個世紀以後可以實行普選。」[30]彭真也很早就指出,村民自治「是最廣泛的民主實踐。他們把一個村的事情管好了,逐漸就會管一個鄉的事情;把一個鄉的事情管好了,逐漸就會管一個縣的事情,逐步鍛煉、提高議政能力。」[31]2006年9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接受歐洲媒體採訪時也重申:「中國政府堅信,群眾通過基層的直接民主形式管理好一個村,將來就可能管好一個鄉,管好一個縣、一個省,真正體現國家是人民當家作主。」[32]儘管這些主要是就人大代表選舉與行政幹部選舉來說的,但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要以擴大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以及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堅持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的邏輯,黨內的競爭性民主應該先行一步。從黨代會精神來看,繼黨的十六大報告明確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後,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指出:政治體制改革「必須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不斷深化,與人民政治參與積極性不斷提高相適應」;要「從各個層次、各個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要「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形成幹部選拔任用科學機制。規範幹部任用提名制度,完善體現科學發展觀和正確政績觀要求的幹部考核評價體系,完善公開選拔、競爭上崗、差額選舉辦法。擴大幹部工作民主,增強民主推薦、民主測評的科學性和真實性。」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堅持民主、公開、競爭、擇優,提高選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滿活力的選人用人機制,促進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是培養造就高素質幹部隊伍的關鍵。」由此可見,不斷發展競爭性民主是執政黨的政治願望。
3.競爭性民主的發展趨勢符合黨的群眾路線要求
新時期黨內競爭性民主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是各級人民群眾依據實踐發展需要而積極創新的結果。其一,人民群眾和地方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創造了多種競爭性民主形式。儘管有不同的聲音,但這種民主的發展步伐一刻也沒有停止。從黨的十六大到黨的十七大期間,「全國有300多個鄉鎮開展領導班子直選試點,其中在提名階段實行組織推薦與黨員推薦相結合,也就是『公推』方式來產生候選人的做法已經得到普遍推廣。」[33]其二,競爭性民主不但在農村黨支部書記的選舉擴大到了縣委書記和州委常委職位的選舉以及縣級黨代表的選舉,而且在行政幹部選舉中也呈現出縱向發展,甚至擴大到了縣、市和廳級主要行政幹部的選舉中。其三,經過10多年的探索,人民群眾對於競爭性民主的認同度大大提高。儘管目前還沒有專門的調查數據,不過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推測出這種民意基礎。一是行政領域的競爭性民主廣受歡迎。8年前肖唐鏢老師根據對江西和江蘇三個調查樣本的研究就發現,不但許多村民認為競爭性民主應該擴大到鄉鎮長選舉中,不少人甚至認為縣長、省長也應該通過競爭性民主的方式產生[34]。對於行政領域的競爭性民主有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對黨內競爭性民主的民意基礎應該不會太走樣。二是在黨內選舉中引入競爭性民主的舉措受到了人民群眾的廣泛歡迎。這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符合條件的人員積極報名參選。在台州市路橋區(縣)級黨代表直選中,全區共有854名黨員報名參加黨代表競選,佔全區黨員總數的5.33%,其中年齡最大的76歲。其他地方的報名人數少則十來個,多則幾十個、上百個、幾百個。可見這一做法贏得廣大黨員的積極響應。另一方面,參與投票或推薦的人員積極性很高。在2002年湖北楊集鎮的選舉中,在群眾推薦黨委書記初步候選人階段,鎮符合資格的選民9461人,參加民主推薦的7727人[35]。在2008年遷安市大崔庄鎮的公推直選中,應參會的816名黨員除16人因病因事請假外,其餘800名黨員都提前趕來參加直選大會[36]。在2004年1月平昌縣九個鄉鎮的試點中,占黨員總數87%的2901名黨員參加選舉,其中116名外出務工黨員返鄉參加選舉,600多名非黨群眾代表參加候選人的推薦和直選過程監督[37]。紅河的經驗表明:「『誰當書記,黨員群眾說了算!』這條由州里擬定的宣傳標語在所有鄉鎮的各個村寨中四處張貼,很受黨員群眾的歡迎」;有些黨員群眾提出:「是否可以用這種方法去選舉鄉鎮長?」甚至「還有一位村民說他很高興能看到鄉黨委書記可以讓黨員來選舉產生,他相信自己的下一代可以直接選舉國家領導人了。」[38]因此可以說,黨內選舉中的競爭性民主既是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出來的,也是人民群眾希望的。按照黨的群眾路線,我們應該積極推進這種民主的發展。
4.擴大競爭性民主的基本條件已經具備
首先,物質基礎基本具備。有人認為,「一個國家越富裕,它准許的民主可能性就越大。」[39]競爭性民主的經濟成本確實較大。但目前搞得比較好的改革大都處於經濟不夠發達、至少不是最發達的地區。「平昌縣進行鄉鎮黨委班子公推直選時,縣財政撥付每個試點鄉鎮2萬元作為選舉經費,鄉鎮自己再籌集一些經費。一次鄉鎮的直選大約要花費4萬元經費,主要是資料印刷費、誤工補貼費、中餐費、選舉後勤費、烤火取暖費、車費等等。如果鄉鎮公推直選全面推開的話,費用會降下來,比試點的成本要低,還可以節省一些費用。總體上來說,成本不是實行鄉鎮黨委公推直選的障礙,直選的選舉費用不一定比間接選舉的費用高。直選把費用都集中起來計算了,而間接選舉的費用由鄉鎮和各個支部分擔了」[40]。其次,制度條件逐步完善。一是我國憲法規定「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二是組織法、選舉法中有關選舉制度的規定為公民行使選舉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約束。三是黨和政府政治文件(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政治報告、黨的領導人的公開職務講話、《黨員權利保障條例》)對黨內民主都予以了強調。2008年5月5日《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代表大會代表任期制暫行條例》正式印發全黨執行。「貫徹執行《暫行條例》,落實黨代表任期制,是與黨代會常任制、黨內重大決策票決制、黨代表的直選和競爭性選舉、黨的領導人『差額選舉』等等密切相連的。」[41]四是各地在出台了許多地方性規章制度。中共成都市委於2004年7月下發了《關於開展鄉鎮黨委書記「公推直選」試點工作的指導意見》,並按照科學、系統、規範的要求,制定了「公推直選」鄉鎮黨委書記13個配套制度和村(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公推直選、質詢、罷免、獎懲等7項配套制度,形成了科學規範、協調配套、相互銜接的「公推直選」制度體系[42]。這就為進一步擴大競選提供了經驗。第三,選民素質的提高。經驗表明選民的文化素質已能適應鄉鎮競選的要求。而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普及,選民的文化水平還在不斷提高,政治素養也有了很大的發展。此外,日益發達的通訊和交通技術也為競爭性民主的開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結論
新時期以來黨內幹部的產生經歷了由委派、選派到選舉的轉變。真正的選舉必然就有競爭。這種競爭性民主始於基層自治,而後逐步向上發展。當然,這種競爭性民主的發展肯定不會一帆風順。這是因為在理論層面還有不同觀點,在實踐層面也還有很多的困難。但是,在執政黨日益關注黨內民主選舉的情況下,隨著各種條件的日漸完善以及各地試點經驗的不斷豐富,這種競爭性民主一定會逐步拓展開來。以區(縣)黨委書記選舉來看,貴陽市的做法在全國是首創。童大煥先生稱之為「破冰之旅」。他認為,「對縣級黨政一把手公推競選,充分實現民主選舉、民主監督、民主制約,又完全在中央和省兩級政權的可控範圍,它將打開舒解中國社會矛盾的關鍵之結,實乃形勢所迫,大勢所趨。它既是公民民主權利實現的一個關鍵節點,也是黨和政府提高執政能力的一個關鍵節點。」他「相信這不會是孤例,而是黨和國家和地方上下一致深思熟慮的制度性安排。」[43]這也是我們對黨內競爭性民主發展前景的基本看法。
[作者]童慶平,男(1967-),安徽霍山人,中共上海市楊浦區委黨校特約研究員,蚌埠坦克學院政工室教員,博士。研究方向:政治學理論。
[①] 本文系蘇州大學沈榮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地方政府改革與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研究》(項目批准號06JZD003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②]肖立輝:《鄉鎮黨委領導班子選舉方式改革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第1期,第70-74頁。
[③]彭穗寧:《黨內民主與基礎民主的良性互動》,《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9年第1期,第22-23頁。
[④]各地在黨支部選舉中推行的競爭性民主名稱不一。重慶江津市叫「三薦二考」(「三薦」即通過黨組織推薦,黨員和群眾舉薦產生出支部書記的初步候選人名單;「二考」即對初步候選人進行審查考評,張榜公布候選人名單、吸收群眾意見,由黨員、幹部和群眾代表進行無記名投票測評。然後再將「三薦」人員報鎮委進行資格審查後交黨員大會討論通過,確定出每個黨支部書記侯選人名單。在正式選舉大會上,村支書職務競選人要發表競職演說,回答黨員、群眾的提問或質詢。最後按照黨內選舉程序由黨員投票選出支委會、由支委會選出黨支書。參見項繼權:《世紀之初的鄉村民主》,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83271)。山東茌平縣馬坊村叫「兩步兩輪競爭直選制」(第一步由競爭上崗黨員做「我為什麼要當一把手和怎樣當「一把手」的演說,然後當場回答黨員群眾代表提出的問題。第二步是現場直接選舉。選舉分兩輪進行,第一輪從10名競爭黨員中選出4名支部委員候選人,第二輪直接選出支部書記與兩名支部委員。參見李錦,史兆強:《為黨員競爭「一把手」搭個平台》,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4-05/26/content_2196047.htm)。不同媒體報道和研究文獻對鄉鎮黨委選舉方式的稱謂也有不同。「公選」有的稱之為「公推公選」;「兩票制」或稱為「兩票選任制」、「兩推一選」;湖北京山楊集鎮「海推」有的稱之為「海推直選」,有的稱之為「兩推一選」,有的稱之為「海選」。由於名稱繁多,下文不一一解釋,只對重要的形式作出解釋。
[⑤]中共四川省組織部課題組:《關於公選、直選鄉鎮領導幹部與黨的領導問題的調查與思考》,《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2期。
[⑥]彭穗寧等:《激活黨內民主活力的制度與實踐——對四川雅安市黨的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工作的調查與思考》,《理論與改革》2003年第2期。
[⑦]《擴大基層民主的新嘗試——湖北「兩推一選」解析之一》,http://news.sina.com.cn/c/2003-12-22/06491398778s.shtml
[⑧]王凡:《成都探索黨內民主示範帶動人民民主的實踐及成效》,《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2009年第1期。
[⑨]周紅云:《四川省平昌縣鄉鎮改革情況及其思考》,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56373
[⑩]《關於公選、直選鄉鎮領導幹部與黨的領導問題的調查與思考》,《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3年第2期。
[11]《射陽公推競選縣委委員》,人民網《華東新聞》2005年1月13日,第2版。
[12]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1380/8462088.html
[13]引自鄒樹彬,黃衛平,劉建光:《1998年末與2002年初大鵬鎮與步雲鄉兩次鄉鎮長選舉改革命運之比較》,http://www.chinarural.org/newsinfo.asp?Newsid=15575
[14]項繼權:《論中國鄉村的「草根民主」》,載張明亮主編:《村民自治論叢》,中國社會出版社2001年版,第45-46頁。
[15]梅麗紅:《黨代表直選的實證研究》,《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9年第3期。
[16]《四川雨城:海選「逼」出黨內民主》,http://news.sina.com.cn/c/sd/2009-09-02/104918563989.shtml
[17]鄭長忠:《中國共產黨黨內民主制度創新》,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89頁。
[18]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主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4頁。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主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1頁。
[20]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三大以來主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頁。
[2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主要文獻選編》(上),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9頁。
[22]《中國共產黨章程》,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2-11/18/content_633225_6.htm
[23]韓雪:《選舉改革十年破土》,《中國改革》2008年第8期。
[24]吳芳蘭:《黨內直選「始作俑者」鄭開屏》,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59aa39010009aq.html
[25]《人民日報》,2007年11月1日。
[26]引自賴海榮:《競爭性民主在四川省鄉鎮一級的發展》,《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2期。
[27]參見任中平,聶應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績效分析——以四川省為例》,《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2期。
[28]王學森,張旭平:《發展黨內民主的新突破——透視楊集選舉改革》,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3年第6期
[29]任中平,聶應德:《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績效分析——以四川省為例》,《科學社會主義》2009年第2期。
[30]《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0-221頁。
[31]《彭真文選》,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08頁。
[32]http://world.people.com.cn/GB/1029/42354/4786507.html
[33]《300多個鄉鎮開展領導班子直選試點》,http://www.jcrb.com/n1/jcrb1446/ca645143.htm
[34]肖唐鏢:《鄉鎮長直選的民意基礎》,《中國農村觀察》2003年第1期。
[35]王學森,張旭平:《發展黨內民主的新突破——透視楊集選舉改革》,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49188
[36]《遷安市公推直選大崔庄鎮黨委書記黨員選舉大會現場側記》,http://www.qa114.com/html/200807/28/172328967.htm
[37]吳芳蘭:《黨內直選「始作俑者」鄭開屏》 (2007-04-0621:59:07)
[38]《雲南省紅河州鄉鎮黨委換屆直選觀察報告》,《背景與分析》第99期,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466
[39]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會基礎.上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頁。
[40]王勇兵:《鄉鎮黨委書記公推直選需完善的問題》,《學習時報》第331期,第5版。
[41]馮秋婷:《推進和發展黨內民主的重要遵循和保障》,《前線》2009年第4期。
[42]王凡:《成都探索黨內民主示範帶動人民民主的實踐及成效》,《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2009年第1期。
[43]童大煥:《縣委書記公推競崗的政改破冰之旅》,《新京報社論》2008-7-14,
推薦閱讀:
※在競爭中定位取捨
※以文促旅,有定力才有競爭力(深觀察)
※陳家強:香港須把握內地機遇 稱滬港並非簡單的競爭對手關係
※邵逸夫放走鄒文懷,從此邵氏兄弟多了一個競爭對手
※分賬理財:夫妻間的「輕量級」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