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漫談

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是一個歷史哲學問題,也是當前中外歷史哲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之一。但迄今為止,中外學者對這一問題的看法可謂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我國史學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與探討起步較晚,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諸如什麼是歷史認識的客觀性、歷史認識與歷史哲學、一般認識論的關係等問題,都還有待於進一步地研究和考察。就歷史學科本身的發展來說,歷史認識是否具有客觀性的問題,也是直接關係到歷史學的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因而有深入探討的必要。一、歷史認識及其特徵。要回答什麼是歷史認識這個問題,首先需要界定「歷史」一詞的涵義。從廣義上說,歷史是世間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歷史的主要特性就是其過去性。已經逝去的歷史過程、現象、事件和人物既是不可改變的,又是不能重現的。所謂歷史認識是指一個時代的人對於過去的、存在於他們之前的人類社會的認識,是屬於間接的反思性的認識。歷史認識的這種間接性,決定了其認識的主體與客體之間不能直接面對面地觀察與研究,必須通過認識中介才能溝通。這樣,認識的主體、客體和中介質就成為歷史認識中的三要素。歷史認識的主要特徵就是,認識主體通過認識中介,不斷揭示客體,朝著歷史認識的目標永無休止地前進。從這個意義上說,歷史認識這個概念有些類似數學中的極限概念,無限趨近於某一目標數值但永遠也不等於這一目標數值。概括起來說,歷史認識具有間接性、相對性和時代性等一系列特徵。說歷史認識具有間接性、相對性,這是因為歷史是由人創造的,人們認識和研究歷史,限於認識主體的主觀性和所憑藉的中介質——史料的主觀性,使得歷史認識終極目標的實現變得相對遙遠。所以列寧曾指出:「認識是思維對客體的永遠的沒有止境的接近。」應該指出的是,從某種意義上說,歷史存在和歷史客體是不同的兩個概念,被主體認識的歷史客體是具有多重主觀性的歷史記錄和歷史認識的產物,而歷史存在是從歷史客體抽象出來的歷史認識永遠也達不到的極限。但目前學界常常把這兩個概念混用,從一般的意義上說是可以的,或者說是可以理解的。歷史認識還具有時代性。隨著不同時代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產生,人們就需要用新的認識論和方法論去構建新的歷史認識。正如波普在《歷史有意義嗎?》一文中所說:「既然每一代都有它自己的困難和問題,因而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自己的觀點,那麼每一代就有權按照自己的方式來看待歷史和重新解釋歷史,因而這種方式是前代之不足的……而且沒有一種解釋是最後的解釋,每一代都有權來作出自己的解釋。」由於歷史研究者是現實生活中的人,他們必然要把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滲透到歷史認識中,對歷史客體作出新的分析和認識。直到今天,我們仍然需要重新認識歷史客體,而這隻有通過對史學基礎理論的創新才能實現。應該指出,雖然波普的這段話在認識論上有一定意義,但其中所包含的否定社會歷史的發展具有客觀規律性的觀點則是錯誤的,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及其相關問題。從歷史學產生開始,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就伴隨始終。在西方,許多歷史學家和歷史哲學家是否認歷史認識具有客觀性的。其關鍵問題在於對「客觀性」概念的理解上存在很大差異。對此,英國學者普魯姆在其《人文科學中的危機》一書中曾指出:「當代史學家被釘在了兩難推理的十字架上,他必須作為科學進行活動,雖然歷史的客觀性是不可能存在的。他的作品除了對於他自己,也許還有用同樣的規則進行遊戲的其他歷史學家或者像他一樣思維和感覺的同齡人之外,不可能有任何普遍性。」自歷史認識論出現後,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問題仍一直困擾著中外史學界和歷史哲學界。我們認為,認識的客觀性是指認識能夠正確反映和揭示外在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是主體認識與客體對象高度符合的產物;是指歷史認識主體對認識客體可進行能動反映——即主體藉助中介創造性地復原歷史客體,並在復原客體的基礎上,達到對歷史本質和規律的認識,是歷史認識的終極目的。這裡我們用了「高度符合」而非「符合」這一提法,就是要說明認識(包括歷史認識)是具有主體能動性的。討論歷史認識的客觀性,首先必須肯定人類歷史的客觀性和可知性。西方許多學者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過程只是一系列不具有客觀性的偶然事件的堆積,是不可知的,因而否定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眾所周知,任何事物都有一個運動和發展的過程,人類歷史亦是如此。人類歷史的本質是物質的、客觀實在的。人類歷史的這種客觀性(即客觀實在性),使人們把握其運動和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性成為可能。有些學者之所以否認歷史認識的客觀性,還在於他們誤解了歷史認識的主體性與客觀性之間的關係。實際上,儘管歷史認識由於受到歷史的過去性、複雜性、間接性的影響,從而阻礙和制約認識主體對客體作出合理的解釋,而且這種歷史認識從過程到結果都是主觀的,但人們在認識歷史的過程中並不缺乏客觀性的合理內核。個人在各種理論基礎知識上的差異,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認識客觀性程度的高低。儘管有些人的認識是膚淺的、經驗性的,但並不能由此而否定人們認識的客觀性。歷史認識與自然科學認識的最大不同之處,就在於被認識的歷史客體中更容易滲透著認識主體的思想意識。由於歷史認識中主體性的滲透,使歷史認識的客觀性從形式到內容也都呈現出主觀性。這樣,歷史認識的主體性滲透,給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的檢驗就帶來了一定的挑戰,但這並不是說,歷史認識的客觀性不能被檢驗;恰恰相反,由於歷史認識的特殊性,就使得歷史認識的客觀性的檢驗只能在社會現實中得以實現。總之,歷史認識的主體性,並沒有使歷史學失掉它的科學性。相反,一般科學所具有的客觀性、規律性和真理性等特徵,歷史學全都具備,也就是說歷史不是藝術而是真正的科學。
推薦閱讀:

解決表單get提交亂碼問題
初學者最關心的第四類問題——工具選擇
周孝正:中國支持克里米亞將致台灣問題失控|周孝正
 有關「國民劣根性」問題的辯析 
角膜塑形鏡10大熱點問題

TAG:歷史 | 認識 | 客觀 | 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