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針刺之術1
針灸術是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研究經絡、腧穴及刺灸方法,探討運用針灸防治疾病規律的一門學科。它是中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內容包括經絡、腧穴、刺法灸法及治療。針灸療法具有適應症廣、療效顯著、應用方便、經濟安全等優點,普遍為人們所接受,已經成為世界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下面以毫針刺法介紹針刺之術
1、進針法
臨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針操作,主要是以拇、食、中三指挾持針柄,其狀如持毛筆,故右手稱為『刺手』。左手爪切按壓所刺部位或輔助針身,故稱左手為『押手』。
①刺手的作用,是掌握針具,施行手法操作;進針時,運指力於針尖,而使針刺入皮膚,行針時便於左右捻轉,上下提插和彈震刮搓以及出針時的手法操作等。
②押手的作用,主要是固定腧穴位置,夾持針身協助刺手進針,使針身有所依附,保持針垂直,力達針尖,以利於進針,減少刺痛和協助調節、控制針感。
具體的進針方法,臨床常用有以下幾種:
(1)指切進針法 又稱爪切進針法
用左手拇指或食指端切按在腧穴位置的旁邊,右手持針,緊靠左手指甲面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宜於短針的進針。
(2)夾持進針法 或稱駢指進針法
即用左手拇、食二指持捏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將針尖固定在所刺腧穴的皮膚表面位置,右手捻動針柄,將針刺入腧穴。此法適用於長針的進針。
臨床上也有採用插刺進針的,即單用右手拇、食二指夾持消毒干棉球,夾住針身下端,使針尖露出2~3分,對準腧穴位置,將針迅速刺入腧穴,然後將針捻轉刺入一定深度,並根據需要選用適當押手配合行針。
(3)舒張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所刺腧穴部位的皮膚向兩側撐開,使皮膚繃緊,右手持針,使針從左手拇、食二指的中間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膚鬆弛部位的腧穴。
(4)提捏進針法
用左手拇、食二指將針刺腧穴部位的皮膚捏起,右手持針,從捏起的上端將針刺入。此法主要用於皮肉淺薄部位的腧穴進針,如印堂穴等。
以上各種進針方法在臨床上應根據腧穴所在部位的解剖特點,針刺深淺和手法的要求靈活選用,以便於進針和減少病人的疼痛。
此外,也有採用針管進針的,即備好玻璃或金屬製成的針管,針管長度約比毫針短2~3分,以便露出針柄,針管的直徑,以能順利通過針尾為宜。進針時左手持針管,將針裝入管內,針尖與針管下端平齊,置於應刺的腧穴上,針管上端露出針柄2~3分,用右手食指叩打針尾或用中指彈擊針尾,即可使針刺入,然後退出針管,再運用行針手法。
2、針刺的角度和深度
(1)角度
針刺的角度,是指進針時針身與皮膚表面所形成的夾角。
它是根據腧穴所在位置和醫者針刺時所要達到的目的結合而定。一般分下列三種角度:
①直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90°角左右垂直刺入。此法適用於人體大部分腧穴。
②斜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45°角左右傾斜刺入。此法適用於肌肉較淺薄處或內有重要臟器或不宜於直刺、深刺的腧穴。
③平刺:即橫刺、沿皮刺。是針身與皮膚表面呈15°角左右沿皮刺入。此法適用於皮薄肉少部位的腧穴,如頭的腧穴等。
(2)深度
針刺的深度是指針身刺入人體內的深淺度數,每個腧穴的針刺深度,在腧穴各論中已有詳述,在此僅根據下列情況,作原則的介紹。
①體質:身體瘦弱,宜淺刺;身強體肥者,宜深刺。
②年齡:年老體弱及小兒嬌嫩之體,宜淺刺;中青年身強體壯者,宜深刺。
③病情:陽證、新病宜淺刺;陰證、久病宜深刺。
④部位:頭面和胸背及皮薄肉少處的腧穴,宜淺刺;四肢、臀、腹及肌肉豐滿處的腧穴,宜深刺。
總的來說,針刺深度是以既有針感,同時又不傷及臟器歸宜。 針刺的角度深度關係極為密切,一般來講,深刺多用直刺,淺刺多用斜刺或平刺。對天突、啞門、風府等穴以及眼區,胸背和重要臟器如心、肝、肺等部位的腧穴,尤其要注意掌握好針刺的角度和深度。至於不同季節,對針刺深淺也有影響,也應予以重視。
3、得氣
『得氣』是針刺治療過程中的感覺,包括兩個方面:
一是病人對進針後的針刺感覺,又稱『針感』;施術者根據針感掌握刺激的手法操作,以達到有效的刺激程度。
二是施術者手指對針刺入皮膚以後的感覺,又稱『手感』,施術者根據手感去尋找、調整針感,使針感達到治療疾病所需要的程度。
(1)針感
針感是指從進針開始到出針為止的全過程中所發生的感覺。
由於刺激部位與組織結構、個體感覺差異及對感覺的形容不同,可反映出各式各樣的針感;這些針感不但產生於針刺的局部,還會向其他部位傳導。並經過某些特殊的方法誘發,用壓力可阻斷。
(2)手感
手感是醫生在刺針過程中,針尖經過和遇到的各種組織的感覺,從感覺中可以得知針尖刺到的是何種組織,並從中得出在進針過程中病人的針感,以及針感的性質和強度,並根據手感調整針感,使其達到治療疾病的針感。
總之得氣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所產生的經氣感應。當這種經氣感應產生時,醫者會感到針下有徐和或沉緊的感覺;同時患者也會在針下出現相應的酸、麻、脹、重等甚或沿著一定部位,向一定方向擴散傳導的感覺。若無經氣感應而不得氣時,醫者則感到針下空虛無物,患者亦無酸、麻、脹、重等感覺。
4、行針
行針亦名運針,是指將針刺入腧穴後,為了使之得氣,調節針感以及進行補瀉而實施的各種針刺手法。 基本手法 行針的基本手法,是針刺的基本動作,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1)提插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使針在穴內進行上、下進退的操作方法。使針從淺層向下刺入深層為插;由深層向上退到淺層為提。至於提插幅度的大小,層次的有無,頻率的快慢以及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部位以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而靈活掌握。
(2)捻轉法
是將針刺入腧穴的一定深度後,以右手拇指和中、食二指持住針柄,進行一前一後的來迴旋轉捻動的操作方法。至於捻轉角度的大小,頻率的快慢,操作時間的長短等,應根據病人的體質、病情、和腧穴的特徵以及醫者所要達到的目的,靈活運用。 以上兩種基本手法,既可單獨應用,也可相互配合運用,在臨床上必須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靈活掌握,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推薦閱讀:
※今日學習董氏奇穴
※銅人針灸經卷一
※針灸二十六種刺法
※針灸的注意事項
※倪海廈·人紀·針灸【視頻】——0115小腸經?天窗、天容與顴髎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