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畫賞析

西方真正意義上的繪畫是從14 世紀文藝復興開始,經過巴洛克風格、羅可可風格、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派、象徵主義、現代派,歷時六百餘年的發展,展示出 一條「以人為本」的演進軌跡,並以此為核心,呈現出豐富而又 相對複雜的藝術景觀。整體而言,西方繪畫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 部分,它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解釋,是對社會發展的一種記錄, 它創造了一個帶有意義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形式結構。

《世界名畫賞析》收入了史前和中世紀、 文藝復興、巴洛克、羅可可、新古典主義、浪漫主義、現實主義、 英國、俄羅斯、印象派、後印象派、象徵主義、現代派十三個時 期及地域的具有代表性的三百餘幅繪畫作品,展示了東西方繪 畫各階段的風格、流派、形式特點、美學特徵及其卓越的藝術成 就,呈現了人類藝術寶庫彌足珍貴的一個側面。這些藝術無疑是 偉大的,它是人類文明的偉大結晶,是智慧與創造性的傑出表 現。儘管東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審美趣味有所差異,但優秀的藝 術,不論古今中外,都能超越時空的限制,在終極意義上進行溝 通。這也是我們編輯這本畫冊的基本指導思想和目的,讓讀者超 越時空局限,在廣闊的意義上去領略人類文化的豐富性與複雜 性,以開啟我們的心智。

史前、中世紀名畫賞析 西方繪畫首先出現於蒙昧的舊石器時代晚 期,這一時期的題材以動物為主,人物佔了相當 大的比例,植物形象只有極少幾例,此外還有手 印和幾何紋樣。古希臘、古羅馬時期是西方繪畫 史上極為重要的階段,後代大多畫作都以這一時 期的神話故事和繪畫手法為基礎發展起來。在漫 長的中世紀,繪畫主要以宗教的形式呈現出來。 這一時期繪畫主要是在描述歷史故事的教堂大窗 上,以及五彩繽紛、光輝燦爛的牆壁上被展示出 來。在義大利,由於卡瓦里尼、喬托及其後藝術 家的努力,使得壁畫成為當時義大利繪畫的主要 發展形式,一些諸如大教堂之類的建築使得壁畫 畫家得到了大塊的牆面。另一方面,由於繪製多 翼式祭壇畫日益增多,木板繪畫也並駕齊驅,壁 畫因而得到進一步發展。這一時期繪畫的特徵也 主要是以神為中心,把人的肉體視為罪惡的根 源,畫中人物表情痛苦,鄙視塵世,嚮往天堂, 充滿禁欲主義氣氛。本章中我們將展示史前至中 世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以饗讀者。文藝復興時期名畫賞析

文藝復興時期的繪畫,大致可分為早期文藝 復興繪畫和興盛時期文藝復興繪畫兩個部分。早 期文藝復興繪畫興起於義大利。在13 世紀後半 期,義大利中部以佛羅倫薩為中心就出現了新的 動向,從15世紀開始,義大利文藝復興進入蓬勃 發展階段,佛羅倫薩仍然是最大中心。以波提切 利為代表,人才輩出,從不同角度發揚了現實主 義與人文主義相結合的傳統,繪畫風格雄偉秀麗 各有所重,呈現百花齊放、美不勝收的局面。注 重空間透視表現和人物堅實造型,以及善用線條 則成為佛羅倫薩畫派代表人物共有的特色。威尼 斯畫派在義大利文藝復興中的地位也是極其獨特 的。15 世紀末至16 世紀初的羅馬和佛羅倫薩等 城市,已處於磨難之際,而整個16世紀初的威尼 斯,卻保持著宗教的自由和社會的祥和,這樣的 社會環境為繪畫創造了明媚的發展空間。

自15 世紀至16 世紀,文藝復興興盛時期繪 畫的中心已經轉移到了尼德蘭和德國。尼德蘭文 藝復興繪畫,除了早期的繪畫大師布羅耶拉姆及 尼德蘭文藝復興繪畫的奠基者揚·凡·埃克兄弟 之外,還有康賓等代表人物,他們的作品主要描 繪尼德蘭平原美麗的風光及世俗圖景。博斯、勃 魯蓋爾更是這個時期產生的傑出畫家。他們的藝 術曾影響了歐洲美術史的進程。

16世紀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藝術臻於成熟,其代表畫家有被譽為「藝術三傑」,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如果說達芬奇的藝術猶如大海,博大精深,米開朗基羅的藝術猶如高山,雄渾壯麗,那麼拉斐爾的藝術則猶如山間清溪,秀美,寧靜,清純。一位朋友在他的墓志銘中這樣寫著:「拉斐爾就在此安息,他活著的時候,大自然害怕被征服,而他死後,又擔心自己也隨之枯亡。」拉斐爾在短暫的一生中創作了數不清的天主教主題繪畫和其它神話及世俗主題的繪畫,拉斐爾的繪畫藝術優雅、秀逸、和諧,具有高度的完美,不僅傾倒了當時的人們,也為後世古典主義者認為是不可企及的典範。拉斐爾的作品代表了古典寫實美的典範,他的畫風對後來西方的古典主義繪畫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達芬奇的藝術深沉、含蓄、富有理智、充滿智慧;米開朗琪羅的藝術博大、雄偉、富有激情、充滿力量;而拉斐爾的藝術則以優雅、秀逸、和諧、高度的完美為標誌。

復興即「再生」的意思,文藝復興目的稱號在於恢復古希臘古羅馬的文化藝術。但其實質是資產階級要建立新的上層建築,為了借用前人文藝這個武器來掃清前進道路上的障礙。在美術上,當時的「復興」指的是兩個方面。一是人性的復興,此前的美術家無法表現自己的藝術追求,只能千篇一律地表現神——基督和他的門徒。世間的人是匍匐於神腳下的芸芸眾生,在美術中得不到應有的位置。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家意識到人的尊嚴,敢於面向活躍的現實社會,敢於描繪生活中的人和事,使美術的內容有了巨大的變化。二是古典藝術的復興。義大利的故地是古代羅馬,它遍地有古希臘古羅馬的藝術遺迹。經千年沉睡之後,許多遺迹被發現。在藝術家面前煥發出嶄新的光輝。於是,美術造型有了楷模,要重歸,「復興」古典藝術的風格。

15世紀末到16世紀中葉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16世紀達到了繁榮的頂點。在此以前,15世紀的文藝復興美術已基本完成了掌握現實主義表現方法的任務,透視法則與人體結構的科學知識已相當豐富,在此基礎上,16世紀的藝術家們便可集中全力於藝術典型的創造。

文藝復興不只是恢復古代哲學、藝術和追溯已逝去的「黃金時代」,而是一個充滿發明、加速變革的時代。儘管在體裁、創作手法上的這些革新並非與中世紀藝術絕無承繼關係,但由於人文主義與經院哲學的對立,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發生了革命,而不僅僅是基於中世紀繪畫基礎上的漸進發展。在文藝復興時期湧現出一大批成就卓著的藝術大師。

重新發現古典文化

在歐洲史上被稱作文藝復興的時期,粗略而論是在15世紀和16世紀,這是個發生偉大變革的時代,它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世界勾畫了大致的輪廓,這時,歐洲各王國發展成強大的國家,宗教、思想和行動都發生變化,如前所說,這些都在偉大藝術家的作品中反映出來,特別是在義大利,但變化來得緩慢,而且仰仗多種來源。

作為文藝復興的思想基礎的主要變化,是意識到人自身應該成為一切事物的中心和衡量標準。這個意識是在整個14世紀,通過詩人、哲學家和人文學者重新發掘古代文獻而緩慢、持續地確立起來的。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特別研究了古希臘、羅馬的文獻,發現其中對自然和人體價值相當重視。這使他們對人和自然做出新的評價,而作為基督徒,他們當然把這些看作上帝的造物。

雖然這些古代或古典的作品從未被完全遺忘過,多少年來修道院的圖書館一直在謄抄和收藏西塞羅、維吉爾、亞里士多德等人的著述,但這些藏書往往不完整,而且也理解得不充分。後來,有更多的手抄本面世,於是修道院外面的學者開始對它們產生濃厚的興趣。

彼特拉克和人文主義

佛朗切斯科·彼特拉克就是這樣一位學者。他生於1304年,在博洛尼亞學過法律。但他對司法業務極少興趣,寧可把時間花在讀詩寫詩上,他既識拉丁文,也識義大利文。他的家族在14世紀被逐出佛羅倫薩。以後就住在阿維尼翁。彼特拉克學成回到阿維尼翁時,弄到了一個合適的職位,即為科隆納紅衣主教當秘書。科隆納是個羅馬貴族,出入教皇宮廷,當時教廷也在法國南部的阿維尼翁。

當時,一切要人,無論他是國王或教皇,是王公或主教,都必須有個秘書,也就是有個文化人給他起草發言稿,書寫文件和其他重要文書,所以這些東西都要用拉丁文書寫。有時,某個秘書會變得極其著名,其學識文風備受尊敬、及至可以直接向國家元首發表重要講話,他時常以使節身份從一個宮廷被派往另一個宮廷,好像似流動大使,而他的廣博學識就是他的資格證書。

這種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一旦他獲得主人的信任,主人就會讓他為一切事出謀劃策。但年輕的彼特拉克對這種顯赫的地位並不醉心,他寧肯待在阿尼巴翁附近的沃克呂茲鄉村幽室里繼續研究希臘和拉丁文的典籍。這樣,古典哲學和價值觀念就展現在他的面前,他自小接受的中世紀基督教教育受到古典文化的衝擊,希臘人對人體美、對自然、對自由及城邦觀念的熱愛,與羅馬人的歷史意識、政治權力及堅強意志結合在一起了。

出於這種力量,彼特拉克重新發現了文科研究的重大意義,按西塞羅的說法,這是一種「人文學科」,即對希臘、羅馬時期的自由人來說至關重要的學問,其中包括語法、修辭(說話的藝術)、歷史、詩歌和道德哲學等等,他們教導一個人如何說話、如何讀書、如何寫作,作為一個文化人。人文主義者就是對受過教育的人的稱呼,人文主義則是歷史學家給15世紀這種整體現象所起的名稱,文化的「再生」或「文藝復興」就是它所引起的文化運動,它使湮沒了數百年之久的文化和價值觀念獲得新生。

人文主義的重要性無可估量,彼特拉克曾企圖傳播古希臘語,在中世紀歐洲,幾乎已沒有人懂得這種語言了。彼特拉克說;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使「多少年來湮沒無名的作家們得到新生」。他這裡顯然是指荷馬和柏拉圖。

人文主義開始主要在義大利和法蘭西傳播,但16世紀時已流行全歐了。然後在14世紀,多數有地位的學者卻把人文主義者看作是萬惡之源,帕多瓦大學教師G·多米尼奇紅衣教主是個有聲望的作家,他在談到佛羅倫薩的人文主義者時寫道:「這些人是用來瓦解政治、宗教和教育的工具。熱愛古典文化和熱愛自然是他們的罪過,即便是彼特拉克,也發現很難把自己對美、對植物和花朵的愛與深信不移的基督教徒信仰調和起來。」

古代世界對視覺藝術的影響

甚至在彼特拉克之前,雕塑家和畫家們就已經到古代世界去尋取靈感了。在義大利,希臘和羅馬藝術的殘跡比比皆是,藝術家對古典雕塑和建築早就耳濡目染,頗有所知,因此在1250年前後,在尼古拉·皮薩諾的雕塑中,我們就可以發現他已經意識到古典的雕塑手法,這不僅表現在他給人物厚厚實實地包裹的衣飾式樣上,而且表現在他從古典群像那裡全盤借來的人物形象中。

文藝復興以前義大利最偉大的畫家喬托曾第一個把聖母瑪利亞畫得端坐在寶座之上,而且看起來更像是羅馬的家庭主婦而不是耶穌的母親。儘管在14世紀中期曾有人否定喬托的現實主義而提倡較為常規的藝術,但他和披薩諾發出的信號已不能被長期忽視了。

對現實主義的否定和由此產生的反動是由黑死病引起的,1348年-1350年黑死病在義大利傳播得特別厲害,迫使人在絕望之中向教會求援。他們向上蒼禱告,請求上帝息怒,許多藝術家也未能倖存。而活下來的那些,比如14世紀下半期佛羅倫薩畫派的首領奧卡那則畫出在陰冷的蒼穹下孤單的靜態形象。那種揚揚得意的、勝利的甚至是萬能的死神形象,給絕大多數作品以創作靈感。奧卡那在1350年後為佛羅倫薩聖十字教堂正廳作的連環壁畫,其中有《死的勝利》、《最後的審判》、《地獄》等等,在內容和風格上都表現出這種心理狀態。

國際哥特式:一種新宮廷風格

14世紀末,從巴黎到勃墾第的法國宮廷傳來新的動向,人們對生活煥發出新的熱情,對外部事物、穿戴衣著和娛樂中的美產生新的熱愛,這些都突然地反映在手抄本的封面和插畫中,就像一部無聲影片,向我們展示浮華燦爛的宮廷世界,這種新風格叫「國際哥特式」,它很快流行於全歐,向著黑死病時期相反的方向發展,在林堡兄弟用這種風格為貝里公爵的手抄祈禱書作的插圖《美好年華》中,表現了法王查理五世的兄弟貝里公爵約翰和嬌妻侍女,行獵扈從們一同尋歡作樂。他們騎在像獨角獸一樣漂亮的馬上,馳騁在不僅是種植而且是梳過的草地上,珠寶、冠服裝和武器都像周圍的天空、流水和花草一樣五彩斑斕,色澤濃烈。

這是一片貴族的天地,西方繪畫史上第一次出現特權人物,他們在追求和享受一種舒適而饒有趣味的生活。自然被顧及到了,但它必須與宮廷生活合拍,自然若要包括在圖內,就必須是整飭過的、鍍了金的、經過處理的,一切使人難堪的角落都應彌平,換句話說,這是個經過馴服的自然。

在義大利這種風格使洛倫佐·莫納科、皮薩奈羅、維羅納的斯泰法諾、貞提爾·貝里尼這樣一些藝術家神魂顛倒,這些人還把有時候被遺忘但從未失傳的中世紀義大利繪畫——拜占庭藝術的程式手法——結合到這種風格中去,使之更趨於豐滿。維羅納的斯泰法諾所畫《玫瑰園聖母》具有一種地毯式的豐富效果,它不僅在hortus conclusus(有圍牆的花園)中營造了一個華貴的人造宮廷式的自然,並使人聯想起清淡的花香和東方迷人的神秘境界。

國際哥特式藝術不僅對異國情調的人造場面感興趣,它無疑還增進了公眾的藝術神秘能力,發展了藝術家熱心觀察的習慣;從已經完成的作品中可以看得很清楚,高超的技藝要求藝術家深刻了解一切對象的形和質,而不僅是自然的東西。這一時期許多藝術家的草稿顯示了他們的技巧,比如皮薩奈羅的草圖,就證明他曾花費多少時間去耐心觀察,細心表現動物花草,表現娉婷而行的少女將身上厚重的絲質拖裙折褶,和紳士裝束中披肩上的羽毛。

這些畫至今看起來仍像是怪異的線形圖案,但畫中已揚棄沒有中心,不合邏輯的早期哥特式結構,而把圖像集中於人及周圍環境上。不管畫中的是復活節騎馬踏青的宮廷貴族,還是在舒適的篝火旁溫暖手腳的農夫,畫面總是表現人的活動和休憩,置身在也許有些落俗套卻又最為迷人的氣氛中。

黑死病的最終結果是恢復對人,對自然和對一個慈悲上帝的信念。大約在1400年,在林堡兄弟創作過哥特式巨作的同一個宮廷里,一種更雄壯厚重的風格在克勞斯·斯留特爾的作品中表現出來。在第戎附件尚莫爾的查爾特勒修道院(後來成為勃艮第公爵的墓地)里,他創作了一組群雕,其中與哥特式風格並肩而立的,是一種莊嚴穩重的新古典式風格,他衣襟飄忽,起伏不平,相比之下,跪著的公爵的完整輪廓,置身在一個精緻的三角形結構圖中,表現出一種新風格。作者沒有用枝節來沖淡主題,大理石的表面處理也簡單純樸,這些都使我們想起喬托和皮薩諾,而不是同時代的哥特式風格。

17世紀巴洛克名畫賞析

巴洛克時期的繪畫產生於16 世紀下半葉, 它的興盛期是17世紀,因而很多人又把17世紀 稱為巴洛克時代,此時的繪畫明顯反映了這個 時代的各種社會問題和矛盾。其藝術特色有二: 一、作品充滿了動勢和戲劇性的光影及色彩。巴洛克時期的畫家喜歡嘗試使畫里的空間看起來 能產生無限遠的錯覺,喜歡用弧線即對角線,建 築喜用圓屋頂及大扶梯。二、巴洛克藝術的誕生 地在羅馬,然後以此為中心向外散布到整個歐 洲及美洲。從魯本斯的畫作《掠奪琉西波斯的女兒們》中可以看出,這位巴洛克時期第一人將文 藝復興繪畫的高超技巧及人文主義思想,同佛蘭 德斯古老的民族藝術傳統完美地結合起來,形 成了一種熱情洋溢地讚美人生歡樂的、色彩豐 富、運動感強的獨特魯本斯風格。其他諸如卡拉瓦喬、凡·代克、倫勃朗等人也從不同程度上為 巴洛克時期繪畫的發展做出了貢獻。進入18 世 紀,除北歐和中歐地區外,巴洛克藝術便逐漸衰 落了。

巴洛克(Baroque)是十七世紀歐洲藝術的總稱。但早在十六世紀末便開始了,即便在十八世紀,也仍可見其蹤跡。巴洛克原是指很大而形狀不勻稱的蚌珠,今天"巴洛克』單純指十七世紀的藝術及其獨特的風格。

巴洛克藝術是16世紀後期開始在歐洲流行的一種藝術形式,不僅在繪畫方面,巴洛克藝術代表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

巴洛克美術可以從卡拉瓦喬(1573-1610)的色彩濃烈的、戲劇性的繪畫中看到,代表畫家有考爾東諾、卓爾丹諾和魯本斯等。

巴洛克建築是17~18世紀在義大利文藝復興建築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築和裝飾風格。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主要代表人物貝尼尼。

18世紀羅可可名畫賞析

羅可可的意思是像貝殼的渦型裝飾,後於 1 8 世紀末用在建築上有彎曲的鏤刻花紋裝飾, 表現出富貴優雅的氣氛。18 世紀的法國繪畫之 所以取得公認的領銜地位,是由於畫家們把握住 了時代精神。步入繁榮的歐洲正需要對女性有彬 彬有禮的交際往來,巧妙幽默的言談舉止和更加 輕鬆的藝術風格。被稱為羅可可的艷情藝術主宰 了18 世紀前半期,它以上流社會男女的享樂生 活為對象,描繪全裸或半裸的婦女和精美華麗的 裝飾。路易十五的情婦蓬巴杜夫人、杜巴莉夫人 的趣味左右著宮廷,致使美化婦女成為壓倒一切 的藝術風尚。它一方面不免浮華做作,缺乏對於 神聖力量的感受;另一方面卻以法國式的輕快優 雅使繪畫完全擺脫了宗教題材。愉悅親切,舒適 豪華的場景取代了聖徒痛苦的殉難,從而在反映 現實上向前大大地邁進了一步。後來在奧地利、 德國也發展起來。這一時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華 托、布歇、勒穆瓦納。羅可可風格被看作是巴洛 克風格的晚期,即巴洛克的瓦解和衰頹階段。由 此羅可可又成為瓦解衰頹的同義詞,這種風格不 久之後就又被一種新的繪畫形式所淹沒了。

洛可可(Rococo)藝術形成於十八世紀初的法國,以精緻、甜美、幽雅為其主要藝術特色。洛可可的原意是由貝殼或小石頭製成的裝飾物,如此小巧之物用現代流行的說法,即為「細節」。洛可可的藝術風格在法國產生,並且逐漸盛行,取代了巴洛克風格。洛可可風格雖保有巴洛克風格之綜合特性,但卻缺乏巴洛克風格之宗教氣息和誇張的情感表現,尤其強調精美柔軟的氣氛並大量使用光線 。

洛可可的繪畫以風俗畫為主。這些畫用色清淡、甜美,充滿了幽雅、華麗的感覺。洛可可的繪畫題材,除了豪華的貴族生活以外,還有肖像、風景、神話以及平民生活等。洛可可繪畫風格代表作之一,可以法國畫家華鐸(Antoine Watteau)為代表。其人物之尖鼻、小嘴、細指等均重現於華鐸之繪畫中,顏色亦極鮮艷。華鐸大部分作品均與巴黎貴族階級的豪華生活情形有關。當時代表畫家主要有:法國的華鐸、夏丹(Chardin)、布雪(Boucher)、福拉哥納爾(Fragonard)等;義大利的提也波洛(Tiepolo);英國的霍加斯(Hogarth)、雷諾茲(Reynolds)、根茲巴洛等。

洛可可的建築風格與巴洛克的建築相近,著重內部繁複的裝飾。雕刻則與傢具等成為室內裝飾的一部分,但缺乏獨立的機能。以法國為例,洛可可式建築於路易十五時代極為流行於室內,室內平坦的表面範圍較廣,花狀紋、彩帶狀等裝飾甚受歡迎。由大型建築物轉變為小公寓式或緊密房間。傢具之中,貝形、捲曲形以及花狀紋、帶狀紋等均甚流行。凡爾賽宮裡頭的鐘室內部裝飾即為一處著名的洛可可式建築代表作。

19世紀新古典主義名畫賞析在18 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進行的大規模 古迹挖掘,重新點燃人們對古代希臘羅馬文化的 濃厚興趣,新古典主義的種子開始萌發。隨著法 國大革命的日漸臨近,渴求改變現狀的法國民 眾,更加反感散發著濃重的、沒落的貴族氣息的 羅可可藝術,期待著更嚴肅更高尚的藝術出現。 在這種條件下,一股更雄勁的新古典主義之風, 從歐洲的中心吹動起來。 新古典主義宗師,法國 畫家達維特就是這種風格的創立者。 他的代表作 有《馬拉之死》、寫形傳神的肖像畫《雷卡梅爾夫人像》等。 達維特門下,湧現出一批著名的新 古典主義畫家。如畫風甜美的席拉爾,就是當時 最受歡迎的肖像畫家。19 世紀20 年代,浪漫主 義席捲了法國,在整個文藝領域內驅趕著新古典 主義勢力。作為一種潮流,新古典主義成為保守 的象徵。在這種情況下,新古典主義繪畫仍能在 法國延續並煥發出光彩,主要靠的就是安格爾。 他一生中,以高傲固執的態度和卓越的藝術才 華,堅持捍衛新古典主義的理想。安格爾是一位 不懈地致力於純化造型語言的畫家,不愧是新古 典主義最後的偉大代表。與此同時,從新古典主 義開始出現之時,被視為是其理論對立面的浪漫 主義也在不斷發展。19世紀浪漫主義名畫賞析在18 世紀中葉,與提倡理性的啟蒙精神相 對應,歐洲出現了一股嚮往回歸自然、迷戀中世 紀的風氣,從此浪漫主義的傾向露出了端倪。從 18世紀下半葉起,它獲得了進一步的發展。在19 世紀頭幾十年,浪漫主義運動成為了席捲歐美的 洶湧澎湃的文藝大潮。 浪漫主義美術是一種強調 個性表現、主張創作自由、重視想像和感情的美 術。在許多方面,它同崇尚嚴謹的完美形式、追 求理智與感情統一、再現普遍人性的古典美術形 成了鮮明對照。這種情況,使浪漫主義美術家在 從事創作之際,往往借鑒非古典的傳統。作為一 種美術運動,浪漫主義邁出了近代美術的最初腳 步,給後人提供著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勵。經歷過 17世紀的輝煌後,西班牙美術界沉寂下來,直到 18世紀下半葉,隨著達維特的同代人、奇才戈雅 的出現,才打破了這種沉寂的局面。戈雅的肖像 畫《卡洛斯四世一家》,筆法流暢,色彩絢麗,生 動得近似漫畫式的意味。他還創作出一系列所謂 的「黑色繪畫」。大膽的想像、無拘無束的造型、 主觀的色彩,更直接地傳達了他個人的感受。這 些作品與現代繪畫的距離已不遙遠。戈雅的藝術 成就贏得了後代浪漫主義者的深深敬佩。19世紀現實主義名畫賞析在19 世紀,資本主義的歐洲,迅速發展的 工業化進程給社會帶來巨大變化。大都市裡集聚 了眾多人口,廣大勞動者創造的財富落到少數人 手中,貧富的懸殊令敏感的文學家和藝術家難以 忘懷,他們把目光轉向身邊發生的現象,把新的 現實化成作品。他們如實地再現了當代社會的種 種情景,使以往難以闖入文藝殿堂的現象涌了進 來,擴展了文藝的地域。這批文學家和藝術家的 創作理論和實踐,構成了現實主義的潮流。以風 景畫為主的巴比松派的出現,反映了一些畫家希 望通過自然風光的描繪,寄託他們民族的情感和 嚮往自由的理想,用自己的作品揭示社會的矛盾 和不公,表現普通人和他們的生活,頌揚他們心 靈中的美好東西。在19 世紀中葉,現實主義繪 畫普遍出現在歐洲等地,成為繼浪漫主義之後的 又一重要現象。巴比松畫派的重要性,不僅在於 它以新的精神開闢了法國民族風景畫的道路,而 且成為後來印象派風景畫的直接的先導。19世紀英國名畫賞析在19 世紀初葉,真正擺脫義大利、荷蘭和 法國繪畫影響而攀上英國風景畫頂峰的是康斯太 勃爾和透納。康斯太勃爾的藝術魅力在於喚起人 們對大自然的嚮往,對生活的熱愛,《麥田》是 其色彩絢爛、充滿著光與影的代表作。康斯太勃爾大大推動了英國風景畫的發展,他對於色彩變 化的敏感,對於光及其微妙調子的敏感,啟示了 19 世紀末印象派對於光和色彩的探索。19 世紀 中葉,藝術評論家J.拉斯金認為古代和文藝復興 盛期的藝術包含過多的肉慾主題。在這種觀點下 1848 年產生了拉斐爾前派。拉斐爾前派一面反 對資本主義,另一方面卻傾向於神秘主義,是浪 漫主義與復古主義的混合物。它的代表人物羅賽 蒂是詩人兼畫家,代表作有《維納斯》等。19 世 紀英國風景畫得到了急速發展,存世名畫賞析很多, 同時這個時期也是英國繪畫藝術融於歐洲繪畫藝 術的起始。19世紀俄國名畫賞析在19世紀上半葉,俄國繪畫藝術中現實主義 逐漸取得主導地位,聖經神話題材逐步為世俗生 活題材所代替。由於解放運動發展的影響,表現 人民覺醒、揭露農奴制腐敗成了19 世紀上半世 紀繪畫的重要主題。60年代民主運動的高漲,對 俄國繪畫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1863年,一批有 才華的學生組織起來研究現實主義繪畫藝術,成 立了「自由畫家協會」,後來在1870 年改為「巡 回展覽派畫家協會」。60~80 年代俄國最著名的 畫家大多屬於這一派。他們提倡面對現實,主張 藝術要有思想性,繪畫應該參加改造現實生活的 鬥爭。伊·葉·列賓是俄國最著名的現實主義畫 家、「巡迴畫派」的旗幟。他在歷史畫、肖像畫 等許多繪畫題材中都有所創新,他創作的內容表 現了各式人民生活,人民的勞動和鬥爭以及為人 民自由而鬥爭的革命者。列賓的成名作是《伏爾加河上的縴夫》。「巡迴畫派」中的歷史畫家是 瓦·伊·蘇里柯夫。他的畫多反映俄國歷史性沖 突,以壯闊的群眾場面見長。他的主要作品有 《緬希柯夫在貝列佐夫鎮》。19 世紀下半期還出 現了俄國的民族風景畫派。主要畫家有「巡迴畫 派」成員希施金和列維坦。由此我們可以從這些 名畫賞析的變遷中,清晰地看到19 世紀俄國社 會變革。19世紀印象派名畫賞析

印象派繪畫,始於19 世紀60 年代,到七八十年代達於鼎盛時期,繪畫作品進一步擺脫了對歷史、神話、宗教等題材的依賴。為了生動再現親眼目睹的日常生活景象和自然風光,印象派畫 家大膽拋棄了長久受到公認的創作觀念和程式,推倒了文藝復興以來確立的不少法則。他們紛紛離開空氣沉悶的畫室,在街頭,在海灘,在原野 和鄉村,憑自己的心,用自己的眼,感受豐富多彩的事物,以直接寫生的方式捕捉種種生動的印象,描繪大自然中千變萬化的光線和色彩。內容和主題不再重要,關注點轉到純粹的視覺感受上,轉到光和色上。風景之美不在於名山大川, 而在於陽光照射下普通場景的色彩變幻。法國印象派畫家最著名的是莫奈和馬奈。那幅色彩美妙的 《聖拉札爾車站》是馬奈的代表作。美國女畫家卡薩 特,是位畫風清麗的印象派畫家。她的代表作 《洗澡》描繪了母女親情,流露出女性的細膩感 覺,構圖處理上顯然有著德加的影子。畫家們對 印象主義的探索,使繪畫靠近了它的本體,從這 種意義上看,儘管印象派畫家並沒有拋棄再現的 傳統,卻使現代繪畫距我們更近了。

印象派運動可以看作是19世紀自然主義傾向的巔峰,也可以看作是現代藝術的起點。克勞德·莫奈的名字與印象派的歷史密切相連。莫奈對這一藝術環境的形成和他描繪現實的新手法,比其他任何人貢獻都多。這一點是無庸置疑的,印象派的創始人雖說是馬奈,但真正使其發揚光大的卻是莫奈,因為他對光影之於風景的變化的描繪,已到走火入魔的境地。

在藝術觀點上,印象主義畫家反對當時占正統地位的古典學院派,反對日益落入俗套、矯揉造作的浪漫主義繪畫 ,而是在C.柯羅、巴比松畫派和G.庫爾貝等人的寫實畫風的推動下,吸收荷蘭、英國、西班牙、日本、中國等國家繪畫的營養,同時受現代科學,尤其是光學的啟發,認為一切色彩皆產生於光,於是他們依據光譜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來調配顏色。由於光是瞬息萬變的,他們認為只有捕捉瞬息間光的照耀才能揭示自然界的奧妙。因此在繪畫中注重對外光的研究和表現,主張到戶外去,在陽光下依據眼睛的觀察和現場的直感作畫,表現物象在光的照射下,色彩的微妙變化。由此印象主義繪畫在陰影的處理上,一反傳統繪畫的黑色而改用有亮度的青、紫等色。由於個人的興趣不同,印象主義畫家又分為重光和色彩與重造型和素描兩種類型,前者以莫奈、雷諾阿為代表,後者以德加為代表,畢沙羅則介於兩者之間。

莫奈是印象主義的創始人之一,是印象主義大師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在有代表性的印象派畫家中,唯有莫奈以其86歲的漫長人生始終如一的將創作熱情傾注在印象派技法上。其他的印象派畫家,都是短期的探索者。像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派八次畫展卻被視為印象派的領袖和奠基人的畫家馬奈:而擅長於畫人物的雷諾阿在他的藝術人生中,前期和後期是從事印象派探索時期,中間十幾年的時間裡,則將熱情轉向了古典主義。

1874-1886年間,巴黎舉辦了八次印象派畫展,畢沙羅參加了每一次畫展,他曾說:「我的一生與印象主義的是完全符合的。」而莫奈第五、六次和最後一次均未參加展出。由於在這三次展覽中的作品已經有悖於原來的創作手法。為了堅持信仰,莫奈拒絕參加展覽以示反抗。這是他始終如一的堅持印象派信條的表現,也是莫奈在印象派中影響力最大的一個原因。

莫奈常常可以從普通的風景中挖掘其魅力。他觀察景物細緻入微,對光線的變化十分敏銳。他可以就同一處場景畫出十幾幅作品。如《乾草堆》《睡蓮》等。而這僅僅是為了表現同一場景的不同天氣、光線下的不同表象,這是其他畫家很難做到的。

莫奈像個隱士,有時有很強的孤獨感。這一方面由於他的性格使然,他生性沉默寡言,喜愛思索:另一方面,因為他是印象派中的先行者,當他不得不單槍匹馬奮力前行的時候,自然有一種寂寞寥落的感覺。

19世紀後印象派名畫賞析

在19世紀末,印象派中出現了一股逆流,與 印象派相抗衡,其主要人物是塞尚、梵高和高更。他們是20世紀現代主義繪畫各種「主義」的源頭。在以他們為代表的所謂後印象派的藝術中,可以看到對形體結構問題的回歸,對錶面設計、色彩內涵及裝飾性的重視,對表現性變形的自覺運用。法國畫家塞尚是後印象派的重要人物,與印象派畫家注重描繪轉瞬即逝的視覺感受意向相反,他試圖實現一種新的堅實結構,并力求對所見事物進行高度理性的綜合。他成為立體主義的先驅和20 世紀各種理性化抽象藝術的開拓者。不過塞尚的繪畫仍然保留了古典的形式觀念,因此,嚴格地說,他只是一把打開現代藝術的鑰匙。《玩牌者》和著名的風景畫《聖維克圖瓦山》為其代表作。荷蘭畫家梵高的名字在現代藝術中也許是最出名的,因為他的畫具有最獨特的個性和非凡的魅力。在形與色的處理上,他喜歡用誇張或簡化的手法,削弱傳統的光影手法,有意識地強化色彩價值,利用色彩對比取得和諧。通常認為現代主義肇始於以塞尚、高更和梵高為首的後印象派。

所謂後印象主義是指塞尚、梵高和高更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他們三個人最初都是學印象主義。塞尚和高更還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梵高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他一直自稱是印象主義。後來他們三人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他們雖有共同的創作傾向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後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高更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的和象徵的美學原則。梵高的新畫風,可以說是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融合在他個人氣質中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合流的結果。梵高的畫,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強烈地表現了自己的個性。有人說,他的畫都是他的自畫像。

後印象主義者不喜歡印象主義畫家在描繪大自然轉瞬即逝的光色變幻效果時,所採取的過於客觀的科學態度。他們主張,藝術形象要有別於客觀物象,同時飽含著藝術家的主觀感受。塞尚認為:「畫畫——並不意味著盲目地去複製現實;它意味著尋求諸種關係的和諧。」他所關注的,是在畫中通過明晰的形,來組建嚴整有序的結構。梵高和高更則專註於精神性與情感的表現,其作品滲透著某種內在的表現力和引人深思的象徵內涵。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意義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幺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後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有與印象主義聯繫又不同於印象主義,便稱他們為「後印象主義者」。

19世紀象徵主義名畫賞析在歐洲繪畫史上,19 世紀下半葉的一個重 要特色是詩歌向著繪畫靠攏,繪畫向著詩歌飛 躍。象徵主義就是這一特色的代表。雖然印象派 繪畫與象徵主義繪畫差不多同時出現,但前者是 「模仿自然」的繪畫傳統的最後階段,而後者的 主要特徵則表明它屬於印象派之後的發展,它的 出現標誌著歐洲藝術從傳統主義向現代主義過渡 的起點。象徵主義對繪畫的影響,無論在持續時 間的長度和波及地域的廣度上,都超過了印象 派。象徵主義的革命意義在於它產生了一種新的 更接近現代的藝術哲學。綜合主義與象徵主義是 相互滲透的。象徵主義繪畫活躍於1885~1900 年之間,與19 世紀80 年代中葉法國文學,特別 是詩壇的象徵主義運動有密切關係。象徵主義繪 畫發源於法國,被認為是象徵主義主要代表的畫 家有夏凡諾、莫羅和雷東。夏凡諾的藝術活動主 要是給許多公共建築做裝飾壁畫,因此他的油畫 也具有濕壁畫的特點。對象徵主義來說,重要的 是反映個人的主觀感覺,使個人從現實中超脫出 來,把他引向虛無飄渺的「理念」世界。所以在 象徵主義作品中所能感受到的只是形象的抽象性 和不穩定性,以及那種強烈的主觀色彩和含義的 朦朧晦澀。20世紀現代派名畫賞析現代派興起於19世紀下半葉中期,大致衰落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它是在一種破壞與創造的激烈對抗中走完自己的歷程,就像支撐著它的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一樣,一方面是工業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是兩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的空前浩劫。它是西方國家從19 世紀下半葉發展起來的現代美術中某些流派——野獸派、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達達主義、抽象表現主義、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波普藝術等等的統稱。「現代派」一詞是和某種新的、非傳統的、區別於過去的藝術思想聯繫在一起的;現代派美術既不同於以往的 傳統美術,也不包括現代的各種現實主義流派, 它與現代的西方美術更不是同一概念,它在其中 只佔一席之地。現代派,以它的實際功效和成 果,促使人們對藝術創新逐漸採取比較開放的態 度;攝影技術的日益成熟,嚴重地動搖了一向視 模仿自然為全部目的的繪畫信念;以日本版畫傳 入刺激了美術;在哲學和心理學的影響下,一批 畫家反對理性的壓制和傳統的束縛,重視直覺和 下意識活動,藝術上不滿足於客觀事物的再現, 而著重於內心的「自我表現」。人們選取光與色 彩的大師梵高和畢加索來鏈接印象派、後印象 派與現代派繪畫的過渡與交替。總之,現代派藝 術家的創作思想是極為複雜和多種多樣的。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兇猛的幾種狗
【蚊子】世界上最缺少男人的10個國家有哪十個。。
朱元璋在錢上刻了一個字,解決了一個世界級難題,至今無人超越
世界五大珍貴寶石小科普
世界10種最貴貓

TAG:世界 | 賞析 | 名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