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真正價值

追求課堂教學改革的真正價值

——枝江一中「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一、「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提出的背景

新課程改革實施後,在課堂教學層面所遭遇到的最大的挑戰就是無效和低效問題。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顧明遠先生說:「教育的發展在於改革,教育的改革在於創新。」高中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堂教學改革,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環節又是師生教與學方式的改革。作為農村省示範高中,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教學的窘境和教學改革的巨大慣性和阻力。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課堂教學效率不高,沒有理解教學內容的編排內涵,將整體化的教學內容分割成支離破碎的枝葉,師生課堂教與學出現了許多無效行為,致使許多應該在課堂完成的教學任務實際完不成,只得課內損失課外補,校內損失校外補,靠多布置課外作業來提高教學成績,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同時學生的預習狀況也非常糟糕,自學能力差;滿堂慣的「話霸」現象盛行;假探究的方式流行,「合作」學習呈現虛假的繁榮,「慣性式」教學,憑經驗、吃老本,教師的教學普遍還沒有進入「研究狀態」。

能不能找到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或策略,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狀態下高效率的學習,使師生在課堂上高效完成教學任務,課後不布置或少布置作業,把課外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充分發展自己的特長和愛好。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用什麼方式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這些問題是枝江一中課堂教學改革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們進一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和教學質量的瓶頸。

基於上述認識,我校抓住湖北省高中課程改革的機遇,積极參与湖北省重大研究項目研究,圍繞有效教學主題開展試驗工作,以遵循教育教學規律為準則,以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為目標,以優化教育科研方法為手段,立足學校實際開展行動研究,在省市教研部門的指導下,從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入手,激活課堂、構建高效課堂,有效地解決這一問題,而我們進行的「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正是幫助我們解決這些問題的良方,它研究的是課堂教學行為的問題,解決的是學生學習效率、能力培養的問題,它與新課改的精神、目標和任務是相一致的。

二、「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理論基礎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推進,課堂教學改革倍受關注。在新課程視野下,如何由"知識傳遞型"課堂教學向"知識建構型"的有效課堂教學轉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在傳統教學觀視閩中,強調教師教學行為和傳授知識的藝術性,輕視學生主體的學習責任、學習方法和學習質量的有效性。

鍾啟泉教授認為,"有效教學"是轉型教學規範的活動,突出強調了教學規範的轉型。由"知識傳遞型"課堂教學向"知識建構型"有效課堂教學轉型,不是簡單的、外在形式上的轉型,而是具體的、內在本質上的轉型,是從內在的教學設計、師生關係、課程整合、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到外在的教學方式、教學評價、教學環境的全面轉型。

1、教學設計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 轉變,實現教學設計主體化。有效教學的教學設計重心要放在如何凸現學生主體性方面,重點體現三點:一是要滿足學生髮展需要,面向全體,尊重差異,根據學生不同程度發展需要來進行個性化設計;二是設計學生對文本問題的發現、生成以及解決的方案,讓學生在有效課堂中自主解決問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三是預設與生成的統一,是以問題提出、問題對話、問題解決為主的行動路線,不是一成不變的。

2、教師角色由「控制者」向「引領者」轉變,實現師生關係民主化。只有在課堂教學中構建民主平等、能夠合作、充滿善意、交往和諧、自然真實的師生關係,才能為實施有效教學搭建有效平台。能否從「控制者」向「引領者」轉變,實現師生關係民主化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環節。

3、課程整合由「學科視野」向「課程視野」轉交,實現課程整合適用化。課程資源是課程設計、實施和評價等整個課程編製過程中可資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資源的總和。課程資源是知識、信息和經驗的載體,也是課程實施的媒介。新課程賦予教師一定的自主權,要求教師儘可能地開發和研究教學內容,強調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整合學科課程,優化教學內容。

4、教學模式由「傳遞中心教學」向「對話中心教學」轉型,實現教學模式多樣化。在新課程理念下,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超越傳統,研究如何以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為本,創新和選擇靈活多樣的、走向多元的、具有個性化特徵的教學模式,建構以「對話中心教學」模式為主的有效課堂教學。

5、教學方法由「提示型教學方法」向「自主型教學方法」轉變,實現教學方法靈活化。教師要大膽放手,讓學生「唱主角」,讓他們去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教師是學習方向的指引者、學習興趣的激發者、問題解決的評價者,開發和利用有效課程資源的研究者。課堂教學是師生共同學習、合作交流、體驗成功、促迸發展、實現雙贏的「學習共同體」。這種學習共同體的教學方式是體現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特徵是民主、多元和開放。

6、教學方式由「教的課堂」向「學的課堂」轉型,實現教學方式開放化。「全面評價」是指教師在問題對話過程中要根據問題解決的發展事態,不斷予以客觀公正而富有啟發性的評價。這是一種全程性評價、真實性評價,是融入學習過程與方法的全方位評價,是學生「三維」目標生成的過程評價;是一種既包含學習表現評價,也包含對學生個性、人格形成的過程性評價。

三、「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過程。

我們按照「積極穩妥」的原則開展研究,全面建構,系統推進,突出重點,分塊優化,注重實效。

1、健全機制,強化管理,全力保障「423」課堂教學改革全面實施。學校課堂教學研究機構,職責分明,措施得力,形成了特色鮮明、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研究體系。

2、樣本先行,示範引領。組建樣本備課組和樣本班,強化集中攻關,探索「423」課堂教學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以樣本備課組為抓手做好學案、練案編寫和課堂教學過程應用問題,重點研究編寫體例和質量達標的學案、練案。自主開發了校本教材《規範學案》,正式出版《我的課堂我做主》等課堂教學專著。以樣本班為中心,具體探索班級文化建設、合作學習小組構建、管理和評價。

3、活動帶動,以賽促教,實現「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引領課堂教學。通過示範、達標和競賽等多種活動,提高課堂教學模式研究的實效性;以年會論文競賽和課堂教學論壇為載體,加強了教學模式研究的總結與成果物化。2010年宜昌市有效教學研討會、湖北省語數英三學科課堂教學研討會、2011年「湖北省百所重點高中新課改高峰論壇」等活動在我校成功舉行,有力促進 「423」課堂教學改革研究引向全面深入。「課內比教學「活動助推「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走向深入,分類指導,強化標準,課堂教改取得新突破。

4、研訓一體,提高師資水平。組織新課改課堂教學校本培訓。2009年9月開始,教研處組織了多輪 「423」課堂教學模式研討暨教師全員培訓;還以學科教研組為單位開展「423」課堂教學模式操作辦法的研討;還通過調查問卷,反思和診斷「423」課堂教學模式的問題尋求解決的辦法。

5、系統支撐,分塊優化。做好教學評價,以評價促進課堂教學模式向縱深發展;做實校本教研,夯實教學模式的基礎。

一是教學評價支撐。我們努力將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與評價推向精細化發展。進一步修訂和完善 「基於觀察的課堂教學評價量表」,基於觀察評課。切實從教學行為、學習行為、課堂訓練、時間分配等緯度去觀察和評價「423」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堂,通過多專題、多層次的研討活動,不斷矯正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二是校本教研支撐。鞏固備課組落實常規的基礎地位,把「423」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環節作為教學常規加以規定和落實,提高「三案」質量,優化課堂教學。進一步夯實校本教研,基於校本研究和解決「423」課堂教學模式」推進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徵集教學過程中的典型問題和突出問題,變問題為課題,以課題組為單位進行攻關,定期舉行課堂教學主題研討會,組織專題培訓研討,切實解決出現的難點和瓶頸問題。

四、「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和特點。

423」課堂教學模式其核心理念歸納為:課堂教學「新知預習分四步,課堂推進設兩環,教學全程用三案」。

423」 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有四大特點:

一是變課外預習為課內預習,其中預習共4個步驟:一看,二讀,三填,四練;讓學生通過預習提高學習的起點——讓50%的學生通過自學掌握50%的問題,然後通過合作交流,讓70%的學生掌握70%的問題,建構起初步的基礎知識結構。

二是變用節次劃分學習內容為用內容劃分學習時間。以一個最基本的教材內容為單位,將學習時間劃分為三個時間:第一學習時間為新知預習,針對概念性、原理性、習題性、拓展性等實施問題發現;第二學習時間為展示交流、方法提煉,實施問題生成;第三學習時間為拓展提高、能力升華,實施問題解決,在發現問題的基礎上生成問題、評價問題、實現知識技能的遷移,進一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鞏固知識、提升能力。一個學習時間不一定是一節課,學習時間的長短取決於基本教學內容的長度(內容的多少)和寬度(內容的難易),三個學習時間可能是濃縮為一節課,也可能是三節課、四節課。

三是變個體學習為主為個體、小組學習並重。小組合作學習是「423」鮮明特點:每班將學生分為8組,每組8人。學生座位由過去秧田式變成了條塊式,學生相對而坐,側向黑板,便於同學交流討論。每個小組有名稱和願景,並在班級張榜公布。每組設組長一名,每位組員擔任一至兩科的學科長。組長負責學習活動的組織、監督與評價,學科長則負責該科學習活動的組織與評價、作業的收發、組內學習情況彙報等工作。學習小組對內是一個合作體,對外則是一個競爭體。

四是變「教案教學」為「學導案」教學。教案、學案、練案融合為學導案,學導案中的三案形分神聚,互為補充,形成一個整體,一課有三案:學有學案、教有教案、練有練案,三案形分而神不分。使教學重心從研究教法轉變到研究學法,促使教師角色由演員變成導演;我們研發了學導案,變過去「教案教學」為現在教案、學案並舉,練案輔助的「三案教學」。

五、「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的主要成果

(一)主要理論成果。

(1)探索出了「423」課堂基本教學模式。其模式流程六步:

一是設計情景、激發衝突,點燃思維的火花。教師創設合適的教學情景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形象化,有助於學生感性認識的形成,有助於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並促進學生理性認識的發展。

二是新知預習,生成問題——完成第一學習時間(預習)的四步:讀、看、填、練。教師下發學案,學生按讀、議、填、練四個步驟進行預習,預習中發現問題由學科長收集,交給老師或在學生中交流。教師針對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以學定教。

三是展示交流,提煉方法——完成第二學習時間(第一環)。教師要把學生引入探究——發現——提問——解疑的主動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以發現者的姿態進行活動。在獨立思考的前提下,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交流、討論、檢查。教師要提出討論內容、確保討論時間、指導並提煉問題結論。探究與交流期間,教師要巡迴指導,主動參與到各組去討論、指導。

四是精講點撥,拓展升華——完成第三學習時間(第二環)。對學生具有普遍意義的疑惑和難點,教師可採用兩種方式處理。一是點撥,讓疑惑不同的幾個小組進行討論,教師參與其中,適時點撥。也可以採用「學生指導學生」的辦法,讓已解決問題的學生當老師,面向全班進行講解。二是精講。教師要抓住問題的要害,講清思路,取得觸類旁通的效果。

五是當堂達標,遷移訓練——檢查學生是否真正理解。達標訓練要限時限量,獨立完成。教師講評,重點展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針對學生訓練中出現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矯正。

六是課後反思,自我監控——撰寫學習反思日記。每天晚上公共自習時間學生要對當天的學習內容進行反思性總結,並進行針對性的鞏固和彌補。

「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有六個節點:一是學導案的編寫:一單元一案、敘寫學習目標、抓住三條主線;二是第一學習時間(預習)的保證:有時間、有指導、有交流、有反饋;三是學導案的檢查:結對互查、學科長檢查、教師複查;四是展示的規範:展什麼、誰來展、怎麼展;五是教師的點撥:及時現身、抓住生成、借生髮揮、畫龍點睛;六是訓練的落實:預習嘗試訓練、達標反饋訓練、課外鞏固訓練。

(2)探索出了教師教學五大操作辦法。

一是小組建設管理。具體要求是:分組有原則、組織有機構、學習有願景、座位有模式、小組有文化、合作有流程。

二是展示交流合作。結對交流、組內交流、班內交流各有不同的任務和要求;班內交流是重點,其交流問題的選擇、參與交流學生的選擇、交流的語言規範、交流的形式、在交流內容的呈現、展示交流的環節等方面都有明確的操作要求。

三是教師的點撥與評價。我們要求教師要把握學生生成的問題的兩個時段、三點注意;規定了教師的點撥要把握五個時機、遵循五項原則;對小組合作學習的評價要選擇主體、落實內容、制定標準、把握時間、處理結果。

四是系統的訓練與要求。我們構建了嘗試訓練、達標訓練與鞏固訓練三大訓練體系、提出了「七個必需」 的訓練要求。「七個必需」:有課必練、有練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練必分層、練必限時。

五是學導案編寫與使用。我們明確了學導案的三大內涵、四大作用、五大區別,問題設置的「四化」要求,學導案編寫的三條主線。學導案的三大內涵:用學案教、用學案導、用學案備。學導案的四大作用:學案是學生學習的路線圖,改變學生學習方式和教師教學方式的重要載體,對教材及其它資源的重新整合,從學的角度記錄了學生學習的全過程。學導案的五大區別:區別於教案、練案、學科、課型、教輔。學導案的問題呈現的三種方式:問題發現課、問題生成課、問題解決課、問題設置的「四化」要求:知識問題化、問題層次化、層次梯次化、梯次漸進化。學導案編寫的三條主線:問題發展線、學法指導線、能力培養線。

學導案編寫的八個模塊:[學習目標] 、[知識結構] 、[新知預習] 、[情景引入]、[新知學習] 、[課內達標] 、[課堂小結] 、[課後反思]等。

(3)探索出了教師有效教學的基本思想,這些思想對教師教學產生了重大作用。強調預習進課堂,不預習不上課,預習不檢查不上課;有效教學創設情景,激發學生興趣;注重敘寫學習目標,讓學習目標看得見、摸得著;在教學中要做到不讀不講、不議不講、不練不講 ;要做到「三講三不講」:講重點;講難點;講易錯、易混、易漏點; 學生已經學會了的不講;學生通過自己學習能夠學會的不講;怎麼講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課堂訓練要做到一點一練,當堂檢測、及時矯正;基本要求是「有課必練、有練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評、有評必補;練必分層、練必限時」;訓練還要做到「有學必結,日日清;有錯必糾,周周清;有章必考,月月清」。

(四)探索出了基於「四個」維度的課堂教學觀察辦法。切實從教學行為、學習行為、課堂訓練、時間分配等緯度去觀察和評價「423」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課堂,通過多專題、多層次的研討活動,不斷矯正課堂教學行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五)探索出了校本研修模式。我們探索出「4321」單元式專題化校本研修模式,採用「同課異構」和「異層同構」的形式,引入單元式專題研修模式,以反思跟進為手段,以4周為單元組織校本教研活動,教研組論證確定研究專題,具體指導備課組開展研討,統分結合,切實增強校本研修的效益。一個備課組牽頭主持,綜合學科備課組師全部參加,完成「五個一」活動。

(二)主要實踐成果。

「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在學校推行且常態化,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已初見端倪。課堂教學實現了六個方面的轉移:一是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移,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二是講、聽為主向說、做為主轉移,追求教學效率最大化;三是先講後練向先學後導的轉移,以學限講;四是無組織的課外預習向有交流的課內預習的轉移,明確了不讀不導、不做不導、不議不導的基本策略;五是單純知識傳授向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並舉的轉移,注重能力培養;六是無差異教學向因材施教的轉移,關注人的發展。

通過「423」課堂教學研究,提高了課堂效益,教學質量大幅提高。2012屆是「423」課堂教學模式實施的第一屆畢業生,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理科一本重點上線人數達376人,升學率達到了35℅;2013年高考再創新高,一本重點上線人數文理達到402人,首次突破四百大關,一本重點升學率達到了39℅,位居宜昌市同類學校前列。

通過課堂教學研究,教師專業成長迅速。2009年開始,枝江一中已有近30名教師被邀請到外省講座或上課。校長董雲出版了《我的課堂我做主》、《學校內涵式發展探索》二本專著;副校長袁新宏因課堂改革,在全國第二屆教育創新評選中獲得了先鋒教師獎;有30多名教師先後在省級以上雜誌發表教學論文100餘篇;近三年來有兩名教師獲全國優質課競賽一等獎、有四名教師獲湖北省優質課競賽中獲獎、有30名教師獲宜昌市優質課競賽一等獎,獲獎人數與前三年相比翻了一番;有5人被評為宜昌市正高職教師,9人被告評為宜昌市學科帶頭人,79人被評為枝江市骨幹教師。

「423」課堂教學改革讓學校走向了全國。新模式與時俱進的時代特徵、突出的個性風格、切合實際的操作辦法、實實在在的教學效果立即引起了各級媒體、教育科研單位、教育行政部門、兄弟學校領導和教師的高度關注。中國教師報以《背著堅定的信念上路》為題作了專題報道,宜昌日報、三峽晚報等地方媒體都作了深度報道。中央教科所韓立福教授對「423」學導型課堂教學模式給予了高度評價,稱這種模式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枝江一中是全國課改名校。湖北省教研室、宜昌市教育局先後四次在學校召開課堂教學觀摩及研討會。2010年以來先後有來自山東、河南、四川、重慶、安徽、江西、雲南、貴州、廣西、內蒙及湖北等十一個省市自治區的教科所(教研室)、高中學校的領導、教研員、教師共計5000人次來校交流,學校先後有30多位老師受邀赴浙江、四川、重慶、江西、安徽及湖北等六省市的兄弟學校上示範課。

(執筆人:董雲、袁新宏、周新、王明華、楊向東)


推薦閱讀:

從平凡到卓越,如何追求卓越人生?
人一定要有些精神追求
海拔五千——我的語文教育追求
韓劇滿足了我們最原始的對美貌的追求
民主行政時代的公正追求

TAG:價值 | 改革 | 追求 | 教學 | 課堂 | 課堂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