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的心理危機
07-27
老年健康的核心是心理健康。據一項調查表明,目前我國老年疾病患者中有50%—80%的疾病是源於老年人的心理危機,而這些心理危機中,大約70%的疾病是因長期缺乏精神關懷所引起的。常見的心理危機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孤獨在日常生活中的孤獨是老年人普遍面臨的困惑,那是一種與他人隔絕、缺乏親密、被拒絕或被忽視、不值得被愛等痛苦體驗。造成這種體驗的主要原因是退休在家,離開了同事,兒女們上班,整天無所事事,孤寂、凄涼之情油然而生;兒女成家立業後與自己分開居住,親人之間的溝通不良或者溝通障礙;缺少業餘生活愛好,社會活動範圍縮小,少朋寡友;喪偶、離異或空巢,老來孑然一身。因此,親人之間的良好情感互動與發展業餘愛好和社會交往是老年人克服孤獨無聊感的兩個重要途徑。敏感老年人並非心胸狹窄,只是在情感和情緒體驗上比較敏感而已。這與他(她)的生活經歷有關,他(她)曾經可能是功臣、是勞模、並非一般等閑之輩,(當然普通百姓是多數)所以容易觸及到自己現在的「無能」或「無用」感,從而出現情緒波動。如果處理不當,很容易出現「惡性循環」,導致老年人與家人之間的隔離,喪失感、被遺棄或被嫌棄的感受加深。我親眼看到一位離休幹部在孫子考上大學後,心裡的喜悅當然不用說,他拿著地圖擺在孫子面前指指點點,意思是教育孫子讀書要愛國,放眼世界。不能聽他爸媽說的那個專業將來好掙錢就報讀那個專業。因為這事,親朋好友都說老人不對。一是說老人愛管閑事,二是說老人盡說大話,不現實。氣得這位80多歲的老幹部全身發抖,叫他們滾時聲音還在顫動著。時代的變遷,接受的教育不同,每個人的經歷也不一樣,說話做事的角度也就不同,如何結合兩代人的意見,相當重要。有人說:大公無私是聖人,先公後私是賢人,公私兼顧是好人。懷舊凡是進入了老年階段的人,都會感受到懷舊感。如念叨過去所經歷的人和事,特別是成功的人生歷程。愛保留在別人看來並無實用價值的物品,如傢具、用具、紀念物等,不輕易丟棄無用或報廢的生活用品。對新的生活環境缺乏適應能力。很多人都說這是老人過去吃了不少苦而產生的,所以什麼都捨不得,說的也沒錯。但從心裡角度來講,年輕人生活在未來,中年人生活在當下,老年人則生活在過去。戀舊的心理正是這一心理法則的具體表現。而年輕人往往看不慣老年人這一點。總力圖讓老年人接受自己喜新厭舊的生活理念,如:「爸媽,這東西怎麼還沒扔掉?和你們說過幾次了,又不是買不起。」有的晚輩看不過去,乾脆把它丟出去。家庭的代溝、矛盾會由然而生。節儉老年人節儉很普遍,這與老年人的經濟狀況不無關糸,儘管經濟條件好,也不會像青年人一樣,大手大腳。很多老年人子女很孝敬,經常給錢給年老的父母花,但很多老年人把錢接過來後,把它存入銀行,仍然過著儉樸的生活。這是因為老年人收入比較穩定,不像年輕人那樣,有機會提薪,提級等。覺得還是勤儉節約比較穩妥,心理踏實。特別是那些無依無靠的老人。但現在老人的收入隨著物價的增長,每年都在增加,我認為該花的就得花,過於節省沒必要,晚輩一般不指望你留下的那幾個錢。嘮叨絕大部分老年人都有愛嘮叨的習慣,尤其是女同志,一天到晚就那麼幾句話,翻來覆去的說著。這是人老了,心有餘而力不足,想用嘮叨來操控別人按自己的意願行事,以求得心理平衡。還有就是人老了,喜歡談論陳年舊事,甚至炫耀以往的成績,來獲得心理慰藉,填補現實生活中的空虛,不能太在意。如果只顧自己「口舌之快」而不顧及對方的感受時,那就不是一般嘮叨,那就是一種病態了。得引起重視。健忘老人的健忘也是普遍現象,有的從中年就開始了。如:突然記不起平時十分熟悉的人的名字,不認識某個熟人,或者忘記原本很熟悉的電話號碼、銀行密碼等。老年人健忘主要表現為近事容易遺忘,而對陳年舊事卻記憶猶新。好些老年人,出門不記得帶鑰匙回不了家,家裡開著火在煮東西,忘得一乾二淨,結果連鍋也燒壞了。長期下去是很危險的。健忘是老年痴呆的前期表現。還有就是人老體弱多病者,看到或聽到某某又走了,心裡容易產生對死亡的威脅。這種心裡的陰影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就會產生對現在的美好生活乏味。本來生老病死是很自然的事,有生就有死,沒必要天天去惦念這個『死』字。活著就得過好每一天,多想些高興快樂的事,多參加一些社會活動。現在國家在部分地方試行將老年人集中到社區,聊天、打牌、書畫等各種活動,還可就餐(中晚)。我看到身邊的社區正在努力為老年人創造條件上。這對老年人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喜訊。希望我們老年人天天快快樂樂的活著,個個長命百歲!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工作生活中有點小事就壓力大,耿耿於懷,辦事思前想後,多慮,總擔心這擔心那,我這種情況怎麼辦?
※女人的外遇心理如何
※如何做到能跟別人愉快的聊天,而且巧妙的避開敏感問題?
※達到7條就是心理成熟,達到15條的人簡直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