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別抓狂】父母先改變,孩子才能改變(二)

案例十一

兩個兄弟分別是國一和小四,簡直一見面就吵,幾乎不曾和好過。媽媽坦言,發生爭吵時,他們多半會責怪老大,也了解很多時候是錯怪了。

有一次,兄弟倆在房裡,沒多久弟弟大呼一聲,媽媽搶進房裡一看,弟弟背上有幾道抓痕;媽媽立即不由分說地打了哥哥,認為一定又是哥哥欺負弟弟。哥哥個性較憨厚,雖然挨打,也沒多說什麼就跑去睡了,後來,媽媽才知道事情的原委:當時是弟弟先搶了哥哥的玩具,哥哥想要搶回玩具;卻不小心抓傷沒穿上衣的弟弟,而留下抓痕。

待媽媽了解整件事情的經過後,也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而向大兒子道歉。其實,媽媽也知道弟弟平常就愛打小報告;只是總認為「兄弟之間,大的本來就應該讓小的。」

這位媽媽覺察到她處理兄弟間的爭執並不公允,於是進一步領悟到要從更多角度去看清事實的真相。孩子在家庭中就會競爭,彼此會瓜分資源;原來的資源會因為別人的分享而減少,就容易起爭執。再者,弟弟搶走哥哥的玩具,哥哥要捍衛所有權,自然會去搶回來。我們必須尊重每個人的所有權,不能任意拿走別人的東西——弟弟不能拿哥哥的,哥哥也不能亂動弟弟的,也不能存著「大的讓小的」的想法。這位媽媽願意為自己不當的處罰向孩子道歉,確實值得嘉許。

案例十二

有位爸爸很聰明,當兒子跟媽媽頂嘴時,他就會對孩子說:「來,陪我去散散步,十分鐘就好!」出門後,他並不會馬上就長篇大論地說些人生大道理,而是輕輕鬆鬆、天南地北地聊天;待十分鐘快到,該走回家時,他才對兒子說:「拜託!回去給我『那個女兒』(爸爸暱稱媽媽為「女兒」)一點面子啦!」兒子就會消氣地說:「好啦!」

這就是屬於父子間的男人式的對話,能輕易轉化原本在家裡一觸即發的不安。不妨捨棄嘮叨式的諄諄教誨;否則,說多了,孩子會認為:「又來了!又是那一套!」就完全失效了。

心念的調整能讓我們的生命格局放大,讓我們看事情的方式多些彈性,不會經常困擾自己。重要的是,必須學會更多的表達技巧,給親子雙方都有更多的空間去感受、覺察和領悟;然後放下,獲得改變。

例如孩子頂嘴,那是因為他在青春期,體內荷爾蒙旺盛,因而容易急躁,講話就較沖;領悟到這點後,父母的對應之道就是身段放得更柔軟,表達得更輕聲細語,讓孩子自己覺察到他也有不是之處而必須改變。若能放下對孩子的批判,不再執意教訓他該怎樣、不該怎樣,親子關係才能變通、變新、變好。

夫妻相處模式也是一樣,如果先生老是晚歸,妳感到生氣甚至暴躁;這時就必須覺察到:是不是先生在家感到無趣?或是生活上有什麼壓力?於是,妳必須有所改變,和先生相處不能再一板一眼,要多與他聊些輕鬆話,不要老是像審問犯人似地質問:「你到底去哪裡?都跟誰在一起?為什麼手機不開?」總之,家中的氣氛和互動,本來就最好輕鬆一些;如此,夫妻關係才能變通、變新、變好。夫妻關係好,孩子自然好帶。

讓你的孩子做他自己,不要把你對他的「願景」強加在他的身上;也就是說,不要對他有過高的期待,讓孩子快樂地做他自己,並幫他找出可以使自己快樂的方式。如此,親子關係和諧,雙方必然能在快樂中成長。

本文選自《爸媽別抓狂》


推薦閱讀:

只有大我10歲的女上司,才能馴服我這條情場野狗|紳裝老爺會
你唯有變得更好,才能遠離惡意
怎樣才能拒絕人又不得罪人啊
如何聊天才能快速建立吸引
[轉載]四十歲以後才能明白,金錢買不到早知道,都看看吧

TAG:孩子 | 父母 | 改變 | 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