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教育時報》再次整版報道夏雨詩歌節

時報記者 徐建華 荀澄敏  「我見過許多河流,流淌在我故鄉山中。」在5月25日夜晚的華東師大禮堂,當詩人宋琳這首《麗娃河》被朗誦時,台下的「60後」到「90後」的詩人們開始澎湃起來,也開啟了夏雨詩歌節的盛宴。上世紀80年代入校的夏雨詩社的詩人和當今在校的大學生同台朗誦,共同譜寫致三代人的詩青春,記憶「物質在低處,精神在高處」的上世紀八十年代的心靈追求。  爭做詩歌的義工  作為夏雨詩歌節的發起人,華東師大1979級的查建渝回憶道,四年前宋琳來上海,大家商量著要請他吃飯,後來有人提議辦個詩歌朗誦會更好。結果經過兩天的準備就舉辦了一場重返八十年代的詩歌朗誦會,會上來了很多上海詩歌界的大腕。從那以後,辦一場夏雨詩歌節的念頭一直沒有離開過查建渝的腦海。  時間很快到了今年的3月13日,「夏雨詩歌節」第一次籌備會在上海作協瑪赫咖啡廳召開。除了查建渝,還有李蓮娣(《夏雨島》首任指導老師)、李其綱(《夏雨島》首任主編)、譚帆(華東師大中文系主任)、錢倩、廖增湖等十多人。雖然裡面大多數人都不是夏雨詩社的人,但都對舉辦詩歌節,用查建渝的話來說,「個個像打了雞血似的,願意為詩社打工」。後來宋琳修正說,「是為詩歌打工,是詩歌的義工」。這群詩歌的義工隨後的每周幾乎都要到上海電視台對面的老公寓去策劃詩歌節的事宜,大家議論最多的是,如今物慾橫流的市場經濟大潮中,還需要詩歌嗎?詩歌節絕對不能辦成僅僅是懷舊的,更應該是傳承的,是追尋上世紀八十年代文化、精神的盛會。  致敬:八十年代  夏雨詩社創辦於1982年5月,先後湧現了李其綱、宋琳、張小波、徐芳、鄭潔、陳鳴華、王曉丹、李長青、徐靜、旺秀才丹、王立新、江南春等一大批詩人。  這和上世紀八十年代華東師大中文系特殊的文學氛圍是密不可分的。當時中文系有很多學識淵博,又歷經人生滄桑的好老師。比如徐中玉老師的文藝學、許傑老師的現代小說、錢穀融老師的現代文學、王智量老師的俄羅斯文學、邸瑞平老師的紅學、郭豫適老師的明清文學等,可謂群英薈萃,底蘊深厚,國內大學中文系,出其右者不多。而且,學校經常在課外組織各類學術思潮講座,講座內容涉及意識流小說、歐美詩歌、義大利新浪潮電影、美國「垮掉的一代」文學、西方現代繪畫等,幾乎跟中國思想啟蒙和開放同步呈現於大家眼前。在麗娃河畔,老師們為學子們營造和守護了一片相對自由的文學天空。  中文系1980級的朱樺說,那時的精神特質就是自由、創造!尊重生命、致敬人性和維護尊嚴,用詩人特有的敏銳和思想,表現他們的神聖責任與社會擔當,或義正辭嚴,或嬉笑怒罵,他們無拘無束,大膽歌唱,歌唱青春,歌唱愛情,無所不唱。那時也許是「中國人最純真、最熱情、最無私、最動人的年代」。  三十一年後的同一個舞台,老中青三代詩人一首首朗誦鐫刻在他們心靈中的詩歌,從顧城的《一代人》、梁小斌的《中國,我的鑰匙丟了》、北島的《回答》《雨夜》到舒婷的《神女峰》、西川的《在哈爾蓋仰望星空》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台下的老中青三代更是掌聲四起、熱血奔涌。  詩人都是披著天光的孩子  詩歌朗誦在夏雨詩社也是有傳統的,中文系1983級的李長青回憶道:1986、1987年,華東師大、復旦、上海交大、上海師大等都出了一批不錯的校園詩人。當時1982級外語系的張建華建議組建詩歌朗誦隊,於是,一支以張建華、王陶、胡海波等為骨幹的夏雨詩社詩歌朗誦隊組成了。在學校大禮堂舉辦過一次朗誦會後,膽子大了,朗誦隊「殺」進上海交大、復旦、上海財大,在聯合舉辦的詩歌朗誦會、詩歌沙龍上大放異彩,聲名鵲起。  這次夏雨詩歌節更是彙集了幾代朗誦精英,中文系1980級的周宏用渾厚而富有爆發力的男中音朗誦詩社的社刊《夏雨島》發刊詞《夏雨,年輕而執著》。  《夏雨島》社刊的創辦,更是激發了校園詩人的創作熱情。張黎明的《蔚藍色的我們》,徐芳的《樓上的春天》,鄭潔的 《初孕季節》,張小波的《這麼多雨披》都先後在《夏雨島》發表。鄭潔的《初孕季節》在這次詩歌節晚會上被第一代朗誦強將吳文華朗誦,讓眾多聽眾落淚。有趣的是,鄭潔的丈夫許德民是復旦詩社的第一任社長,也因為詩歌和鄭潔結識、相愛、結婚。作為特邀嘉賓,許德民朗誦自己的詩作《唐李代白》,他的女兒上台獻花,台下一陣起鬨,讓鄭潔也上台,接受先生下跪示愛。台下有人說道:「這下復旦總算拜倒在華師大裙下!」  中文系2011級的杜楊用四川話朗誦1983級宋強的《長生鎮》,也是轟動全場。其實這首詩在30年前也被宋強自己用四川話朗誦過,當時就被傳為朗誦的神來之作:「街娃子,街妹子,非常美麗的/踏著滿街的洋槐樹花/流來流去/春潮在五里外升起來了/春潮在五里外動起來了」。  英國詩人威廉·華茲華斯在《不朽頌》的詩中寫到:「曾幾何時,草地、溪流,還是果樹,這大地以及美妙平常景象,在我眼裡似乎都披著天光。」年輕的詩人都是披著天光的孩子。  新夏雨詩人接過社旗  夏雨詩社從1982年創辦到1993年自行解散,其間陸續自印出刊《夏雨島》十五期、《歸宿》四期、《盲流》一期、編有詩選《蔚藍的我們》和《再生》(原名《寂滅》)。  在詩歌節晚會上,夏雨詩社創始人宋琳和李其綱把夏雨詩社的社旗移交給現在中文系大三的殷文辛。殷文辛戴著徐志摩般的圓框眼鏡,有些喜感又有些詩意的他對記者說:「當年一個班級的人幾乎人人寫詩、讀詩,甚至是人手一冊詩歌刊物,但如今的大學生包括今天的中文系的學生,有多少人還喜歡詩?」詩歌的沒落背後,事實上是表達情感方式的多元化,「誰不為當年夏雨詩社的解散而感到惋惜,那就是沒良心;但誰想要恢復當年夏雨詩社的盛景,那就是沒腦子。」  目前,新夏雨詩社共有67個人。殷文辛認為詩社應該走向小眾化與專業化,將來計劃每月舉辦一次詩歌沙龍,目的是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人參與到詩社的活動中。「寫過詩的人,一輩子都會寫詩。」殷文辛和他的詩社成員們都這樣認為。
推薦閱讀:

烏俄克里米亞之爭為哪般? | 新聞報道 | DW.DE | 28.02.2014
應有的國家作為
[轉載]世界新聞報2011年終報道六字話年終——災
北京龍泉寺參訪團美國之行系列報道之十九:6月24日?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治好腿抽筋的報道

TAG:教育 | 詩歌 | 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