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將取代人類的大腦?
每一次人類社會的重大技術變革都會導致新領域的科學革命。比如在大航海時代,人類看到了生物多樣性和孤立生態系統對生物的影響,無論是達爾文還是華萊士,都是跟隨遠航的船隊才發現了生物的進化現象。
互聯網導致的科學革命
大工業革命使人類無論是在力量的使用上還是觀察能力上都獲得了極大的提高。為此後100年的物理學大突破奠定了技術基礎。這些突破包括牛頓的萬有引力、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眾多科學家創建的量子力學大廈,這些突破都與「力」和「觀測」有關。
互聯網革命對於人類的影響,已經遠遠超過了大工業革命。與工業革命增強人類的力量和視野不同,互聯網極大地增強了人類的智慧、豐富了人類的知識,而智慧和知識恰恰與大腦的關係最為密切。
互聯網與腦科學的關係
如果我們觀察近20年來互聯網出現的新應用和新功能,可以直觀地發現互聯網與大腦結構具有越來越多的相似性。這些現象包括:印表機、複印機的遠程操控;醫生通過遠程網路進行手術;水利部門通過安放在土壤、河流、空氣中的感測器及時將溫度、濕度、風速等數據通過互聯網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形成報告供防汛抗旱決策使用;Google「街景」服務通過在城市中安裝多鏡頭攝像機,使互聯網用戶可以實時觀看丹佛、拉斯維加斯、邁阿密、紐約和舊金山等城市的風貌等。
互聯網與腦科學的關係
這些新互聯網現象分別具備了運動神經系統、軀體感覺神經系統、視覺神經系統的萌芽,基於以上互聯網新現象,2008年9月筆者在《互聯網與神經學的交叉對比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互聯網與腦科學之間的關係,並提出互聯網進化的觀點:
「互聯網將向著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方向進化,其將具備自己的視覺、聽覺、觸覺和運動神經系統,也會擁有自己的記憶神經系統、中樞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另一方面,人腦至少在數萬年以前,就已經進化出所有的互聯網功能。不斷發展的互聯網將幫助神經學科學家揭開大腦的秘密。科學實驗將證明大腦中已經擁有Google一樣的搜索引擎、Facebook一樣的SNS系統、IPv4一樣的地址編碼系統、華為一樣的路由系統……」
2010年8月,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系統科學家拉里?斯旺森和理查德?湯普森在《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論文,用互聯網路由機制解釋老鼠大腦的信號如何繞過破壞區域到達目標區域。2012年11月16日,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Dmitri Krioukov在《Scientific Report》(在線出版的《Nature》雜誌的子刊物,內容涉及自然科學所有領域)發表論文,提出利用計算機模擬並結合多種其它計算可以發現許多複雜網路,如互聯網、社交網、腦神經網路等有高度的相似性。這些研究都說明,互聯網與腦科學之間的密切關係也正在得到越來越多科學家的關注。
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工業4.0與互聯網大腦的關係
物聯網是互聯網大腦的感覺神經系統
因為物聯網重點突出了感測器感知的概念,同時其也具備網路線路傳輸、信息存儲和處理、行業應用介面等功能。而且也往往與互聯網共用伺服器、網路線路和應用介面,使人與人(Human to Human,H2H)、人與物(Human to Thing,H2T)、物與物(Thing to Thing,T2T)之間的交流變成可能,最終將使人類社會、信息空間和物理世界(人-機-物)融為一體。
雲計算是互聯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
在互聯網虛擬大腦的架構中,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是將互聯網的核心硬體層、核心軟體層和互聯網信息層統一起來,為互聯網各虛擬神經系統提供支持和服務。從定義上看,雲計算與互聯網虛擬大腦中樞神經系統的特徵非常吻合。在理想狀態下,物聯網的感測器和互聯網的使用者通過網路線路和計算機終端與雲計算進行交互,向雲計算提供數據,接受雲計算提供的服務。
雲計算是互聯網大腦的中樞神經系統
大數據是互聯網智慧和意識產生的基礎
隨著博客、社交網路,以及雲計算和物聯網等技術的興起,互聯網上數據信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和累積。互聯網用戶的互動、企業和政府的信息發布、物聯網感測器感應的實時信息,每時每刻都在產生大量的結構化和非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分散在整個互聯網網路體系內,體量極其巨大。這些數據中蘊含了對經濟、科技、教育等等領域非常寶貴的信息,這就是互聯網大數據興起的根源和背景。
與此同時,以深度學習為代表的機器學習演算法在互聯網領域的廣泛使用,使得互聯網大數據開始與人工智慧進行更為深入的結合,這其中就包括在大數據和人工智慧領域領先的世界級公司,如百度、谷歌、微軟等。2011年谷歌開始將「深度學習」運用在自己的大數據處理上,互聯網大數據與人工智慧的結合為互聯網大腦。
腦的智慧和意識產生奠定了基礎。
工業4.0或工業互聯網本質上是互聯網運動神經系統的萌芽
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也就是雲計算中的軟體系統控制著工業企業的生產設備、家庭的家用設備、辦公室的辦公設備,通過智能化、3D列印、無線感測等技術,使得機械設備成為互聯網大腦改造世界的工具。同時這些智能製造和智能設備也源源不斷地向互聯網大腦反饋大數據,供互聯網中樞神經系統決策使用。
如何用互聯網進化論解讀互聯網+
互聯網+是20 1 5年在中國迅速升溫的新互聯網概念,這是中國本土產生的互聯網概念。我們無法用上面單獨的一張圖表示對互聯網+的理解,這是因為互聯網+本質上反映互聯網從廣度、深度侵蝕現實世界的動態過程。互聯網從1969年在大學實驗室里誕生,此後不斷擴張,從美國到美洲,再到亞洲、歐洲、非洲、南極洲,應用領域從科研到生活,從娛樂到工作,從傳媒到工業製造業。互聯網+的提出者——易觀國際CEO於揚認為,互聯網像黑洞一樣,不斷把這個世界吞噬進來。其實互聯網+反映了互聯網黑洞論的進一步提升,+這個符號可以看做是一張黑洞的入口或嘴。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叫互聯網+,而不叫+互聯網。
從互聯網進化的角度看,互聯網+將從3個維度單調遞增進化:
從空間上,互聯網的範圍從實驗室擴張到全球,並最終擴張到整個宇宙,形成智慧宇宙或宇宙大腦。
從智慧上,互聯網的智商將從0增長到全人類群體智慧的平方甚至是立方,這個過程中互聯網的群體智慧和機器智慧將發生化學反應,形成共振、相互促進。
從功能和結構上,互聯網將從割裂、不完整、不完善的網路,進化成與人類大腦高度相似的互聯網虛擬大腦,同時互聯網的神經系統將用自己的神經系統和神經末梢,不斷侵入到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中,如學習、娛樂、交通、工業、農業。
來源:互聯網觀察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