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張居正:社稷安時宰相危

清張廷玉主持編寫的《明史》曾用5716個字為張居正立傳,如此長的篇幅在《明史》中很罕見,從一個側面也說明張居正在歷史上的知名度。暢銷小說《張居正》的作者熊召政先生曾作《懷張居正》詩一首,全文如下:常記先生柄政時,城狐社鼠盡摧之。書生自有屠龍劍,儒者從來作帝師。寂寞王侯多怨恨,蕭條國事賴扶持。昭昭史跡留嗟嘆,社稷安時宰相危!短短一首七言詩,概括了一代名相張居正的一生。綜觀張居正的一生,也許用「善始不能善終」來概括,大概是不會引起爭議的。說其「善始」,張居正當之無愧。他出生平民,從秀才、舉人、進士,至內閣大學士,一步一個腳印干出來的。當時,明王朝經過近兩百年的風風雨雨,到了嘉靖年間已是百病叢生,危機四伏。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平民出身的內閣首輔張居正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飭朝綱,鞏固國防,推行一條鞭法,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獲得勃勃生機。人們讚揚他是「起衰振隳」的「救時宰相」。但這樣的棟樑之材卻最終未能「善終」。1582年6月20日,張居正因病去世,享年57歲。就在他去世後的第四天,御史雷士幀等七名言官彈劾潘晟,明神宗命潘致仕。潘晟乃張生前所薦,他的下台,標明了張居正的失寵。不久,言官把矛頭指向張居正。神宗於是下令抄家,並削盡其官秩,追奪生前所賜璽書、四代誥命,以罪狀示天下,還差點開棺戮屍,一代能相落得可悲的下場。人亡而政息,張居正在位時所用一批官員,有的削職,有的棄市。神宗一朝,無人敢為張居正喊冤。對於張居正死後如此之快的失勢,《明史》認為,一個主要原因是其「威柄之操,幾于震主」。而自明朝以來,關於失勢原因更是眾說紛紜,至今尚未定論。但通讀《明史》及有關文獻後,筆者也想在此處講一點張居正為官行事之道的細節性東西,作為原因探索的佐證。張居正為官行事有三個特點:一是胸有城府,旁人很難接近。據《明史》記載:「居正為人,頎面秀眉目,須長至腹。勇敢任事,豪傑自許。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測也。」喜怒不形於外,旁人難以琢磨。而「間出一語輒中肯,人以是嚴憚之」。按照現代的說法,張大概可以歸為揣著明白裝糊塗、關鍵時刻突然用力能要人命的、比較「陰險」的那一類人。二是手段完全為目的服務,注重結果,少顧過程。例如,嘉靖皇帝晚年,邊遠地區的治安逐漸處於失控狀態,張居正採取任用酷吏,放手治理的方式。兩廣總督殷正茂心狠手辣,為人貪酷,任用他很多人反對。但張居正認為只有他才能解決問題,力排眾議,任命其為兩廣總督。結果殷一上任即大張旗鼓地鎮壓藍一清、賴元爵起事,殺了上萬人。事後張居正在給殷正茂的信中,不無得意地說:「大功克就,嶺表輯寧,朝士大夫始服公之雄略,而信仆知人之明。」(《張居正集》卷十八,書牘五)三是對自己人頗講義氣,關鍵時刻為自己人打馬虎眼。張居正城府很深,朋友可能不多,但作為當朝宰相,對自己人還是很講義氣的。例如,隆慶年間,御史詹仰庇因為上疏要求清查宮監的賬目,得罪宦官,要遭受廷杖。張居正立即上疏營救:「臣等再三參詳仰庇疏意,止因該監錢糧未明,欲行清查,以資國用。原其本心,實亦無他。」詹得以免遭酷刑。又如,漕運總督王宗沫因海運十二萬石米抵天津,八條船沉沒,損失三千石,要受懲處,張居正因是自己人,為之開脫說:「海運初開,小有損失,無害大計,何必諱言處補乎?然其才足倚,未可深責也。」(《張居正集》卷二十五,書牘十二)其實,喜怒不露、城府過深易失誠,專註結果、少顧過程易失信,身為首輔、義氣過重易失公,難怪「社稷安時宰相危」了。
推薦閱讀:

張宅並非遼府考——為張居正侵奪廢遼王府「攘以為第」 的罪名辨誣
萬曆首輔張居正:哪裡是張居正 分明是孔繁森
張居正《官奕經》
五十六 無數秋山入小樓
《官弈經》明 張居正

TAG:張居正 | 宰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