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父母生養你,並非全部都是愛!

如果說世界上最偉大的人是誰,相信很多人的回答都會是父母,因為父母給予了我們生命、成長的無憂以及對人生的期待。然而,一些心理學認為,父母生養孩子,並非一定都是源於愛,更多可能是和愛無關的個人情感。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深度思考,為什麼說,父母生養我們,並非全部都是源於愛。


關於愛的烏托邦

很多父母和孩子都會陷入一種愛的烏托邦,孩子認為自己應該得到父母所有的愛,而父母認為自己所有的行為都是因為愛,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心理學有一項調研統計,在80、90後的夫妻中,生養孩子並非都是來自於對孩子的渴望,他們對於自己為何想要一個孩子有著不同的想法:

1、生養孩子是為了防老,不想孤苦伶仃;

2、看到別人都有孩子了,自己也想有一個;

3、因為家庭壓力,所以不得不生一個;

4、孩子是夫妻感情的調劑,為了保證婚姻更長久;

進化心理學認為,人類的生育行為都一種生命延續的自覺行為,大部分人生養孩子只是因為本能驅使。雖然我不能完全認為,但是,也正是因為這種愛的烏托邦,讓很多孩子都蒙上了童年陰影,也讓很多父母都充滿了「愛」的壓力。

生養是一種責任,而愛只是錦上添花

可以說,一個家庭孩子的出生就意味著責任的到來,而夫妻之間對孩子是否具有真正的愛,並不是必須的。在很多父母的心理過程當中,孩子是一個家庭的必需品,是他們思想、生命、人生缺憾的彌補方式。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親子關係的案例,一些父母認為自己出於對孩子的「愛」而極力的想要控制孩子,他們選擇用掌控孩子一生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一些目的,例如:人生缺憾、家族名譽等等,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這些不是愛,但是,很現實的問題就是,有時候責任是真的,愛卻是虛假的。

所以,越來越多的孩子蒙上了一層童年的陰影,他們在父母的掌控下猶如橡皮泥一般隨意捏造,然而等這些孩子長大之後,留下的卻是其心理上的乾涸。這些父母真的不是愛,孩子對於完美父母的幻想總是有差距的,這也造就了我們性格上不同的心理特徵。

從父母與孩子關係的根本上來看,無論是否有真正的愛,他們都是人生中互相學習的最好搭檔。父母給予孩子的,孩子也會反饋於父母,最終,他們給彼此留下的都會是遺憾。

推薦閱讀:

心理學家忠告:如果你有個兒子,這些事知道的越早越好!
心理學家:分手了就要拉黑他/她
心理學家:不同的穿著搭配決定了不同的性格
心理學家:克服骨子裡的自卑感,只有一種方法!
俄羅斯心理學家自我心理保護十原則

TAG:心理學 | 父母 | 心理 | 心理學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