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及其生命力

[來源:中國民族宗教網|發布日期:2013-01-12]唐鳴內容提要:本文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進行了系統的梳理,並就如何看待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問題,對近年來我國學術界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進行了批評。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的主要內容包括:民族矛盾是一個歷史範疇,其產生、存在和發展在根本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發展狀況;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民族壓迫和民族鬥爭是由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造成的,因此,要消滅民族壓迫、消除民族鬥爭,就必須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民族和民族差異存在的長期性以及多種因素的作用決定了民族矛盾存在的長期性。文章指出,那種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理論豐富的內容化成一幅簡單、片面的理論圖式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由此懷疑和否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更是錯誤的。20世紀80年代末以來,在世界的許多國家和地區,民族矛盾不斷激化,民族衝突日益加劇;在我國,民族關係也出現了一些新的情況和問題。如何認識民族矛盾的成因及尋找相應的對策,成為擺在世人面前的一個非常突出的社會政治問題和學術理論問題。對於我國學者來說,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是:在世界正大步進入21世紀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在我國民族關係正經受不斷變化的國內和國際環境考驗的新的社會條件下,我們對民族矛盾的研究還應不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究竟還有沒有解釋力和說服力。為回答這一問題,首先有必要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作一系統的梳理。一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民族矛盾是一個歷史範疇,其產生、存在和發展在根本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發展狀況。馬克思、恩格斯曾明確地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頁。)「一切重要歷史事件的終極原因和偉大動力是社會的經濟發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346頁。)「凡是共同體以主體與其生產條件有著一定的客觀統一為前提,或者說,主體的一定的存在以作為生產條件的共同體本身為前提的所有一切形式(它們或多或少是自然形成的,但同時也都是歷史過程的結果),必然地只和有限的而且是原則上有限的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這些形式解體,而它們的解體本身又是人類生產力的某種發展。」(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97頁。)「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這個原理是公認的。然而不僅一個民族與其他民族的關係,而且這個民族本身的整個內部結構也取決於自己的生產以及自己內部和外部的交往的發展程度。」(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頁。)上述論斷表達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民族關係的狀況取決於一定的社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取決於一定的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與民族差異的存在,追根溯源,是由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發展程度所決定的;民族間的交往,民族關係的狀況,民族矛盾的產生、存在和發展,歸根結底也取決於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發展狀況。第一,民族不是從來就有的,因而民族矛盾也不是從來就有的,民族和民族矛盾都是由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所決定的人類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產物。在原始社會初期,社會生產力的極度低下以及人們性關係中的雜交狀態,使得人們只能結成規模不大、聯繫不緊的原始群團。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以及族外婚的出現,人們結成了以血緣關係為紐帶、以原始共產製為基礎的氏族和部落。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和私有制、對偶婚的出現,造成了舊的氏族、部落的分化和解體,以及新的部落聯盟的產生。正是在以三次社會大分工為基礎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推動下,民族由部落聯盟融合而成,從部落發展成了民族和國家。第二,民族交往的範圍和方式,民族關係的性質和狀態,民族矛盾的內容和形式,從根本上來講,都受著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制約。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範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於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88頁。)「隨著資產階級的發展,隨著貿易自由的實現和世界市場的建立,隨著工業生產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活條件的趨於一致,各國人民之間的民族分隔和對立日益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2.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存在著密切的關係。民族壓迫和民族鬥爭是由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造成的,因此要消滅民族壓迫、消除民族鬥爭,就必須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首先,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壓迫和剝削是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的必然產物。列寧說:「私有制是少數人剝削多數人的根源,是群眾貧困的根源,是只能使資本家發財的、各民族間的掠奪戰爭的根源。」(注:《列寧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10頁。)斯大林說:「民族壓迫的根源在於地主和帝國主義資產階級的統治。」(注:《斯大林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97頁。)一切剝削階級唯利是圖、貪得無厭的本性決定了他們不以壓迫剝削本民族勞動人民為滿足,只要有可能,他們就要向外擴張,建立民族壓迫剝削制度和殖民制度,把壓迫剝削強加於其他民族的勞動人民頭上。由於任何一個民族的剝削階級都只佔人口的極少數,因此他們要想壓迫剝削另一個民族的勞動人民,就總是打著「民族」的旗號,採取欺騙或強迫的手段,驅使本民族的勞動人民為其賣命。這樣,就給民族壓迫蒙上了一層「全民族」的色彩,造成了民族壓迫是一個民族的全體去壓迫另一個民族全體的假象。然而,只要透過這個假象就可清楚地看到:實際上,民族壓迫剝削是階級壓迫剝削的擴展和延續,是壓迫民族中的統治階級壓迫剝削被壓迫民族的勞動人民;在壓迫民族中,廣大勞動人民也深受階級壓迫之害,因為壓迫民族中的統治階級在壓迫別的民族之時,必然要加強對本民族勞動人民的統治。其次,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鬥爭的根源也在於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造成了民族壓迫和剝削,民族壓迫和剝削必然引起民族鬥爭。由於各民族的勞動人民同處受剝削受壓迫的地位,彼此之間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因此,民族鬥爭雖然常常帶有「全民族」的色彩,但它從來不是一個民族的全體反對另一個民族全體的鬥爭。毛澤東說:「在民族鬥爭中,階級鬥爭是以民族鬥爭的形式出現的」。(注:《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9頁。)「民族鬥爭,說到底,是一個階級鬥爭問題。」(注:毛澤東:《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打敗美國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4頁。)這也就是說,民族鬥爭是階級鬥爭的延續和擴展,是被壓迫民族的廣大人民群眾反抗壓迫民族統治階級的壓迫和剝削的鬥爭。再次,消滅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是消除民族壓迫和民族鬥爭的前提。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在存在民族壓迫與剝削的情況下,各民族沒有共同的利益,不可能團結友愛。為使各民族的利益取得一致,真正團結起來,「就必須消滅現在的所有制關係」,而消滅現在的所有制關係的任務只有在無產階級戰勝資產階級的過程中才能完成。「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也就是對民族衝突和工業衝突的勝利,這些衝突在目前使各國互相敵視。因此,無產階級對資產階級的勝利同時就是一切被壓迫民族獲得解放的信號。」(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308-309頁。)基於這一認識,馬克思、恩格斯預言:「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最後,馬克思、恩格斯認為,雖然「在資產階級關係基礎上」不能夠「排除民族剝削和民族壓迫」,(注:《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頁。)「只有資產階級滅亡,民族運動才會徹底滅亡。只有在社會主義世界裡,完全的和平才能建立起來。可是把民族鬥爭減到最小限度,從根本上消除它,盡量使它無害於無產階級,這在資本主義範圍內也是可以做到的。瑞士和美國的例子就可以證明這一點」。(注:《斯大林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307-308頁。)3.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民族和民族差異存在的長期性以及多種因素的作用決定了民族矛盾存在的長期性。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由於未曾親身經歷社會主義社會的實踐,加之認為對未來社會細節的過多描寫不免流於空想,因此只是根據當時社會實踐的經驗和無產階級革命鬥爭的需要,原則性地指出了消滅資本主義和一切剝削制度是消除民族矛盾的條件。至於在無產階級奪得政權,完成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消除了民族剝削之後,民族矛盾還存在與否,他們未就此作出明確的論述。馬克思、恩格斯只是對未來社會的民族發展說過兩段帶有總體性預測的話。一段話說:「因為無產階級首先必須取得政治統治,上升為民族的階級,把自身組織成為民族,所以它本身還是民族的,雖然完全不是資產階級所理解的那種意思。」(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91頁。)另一段話說:「按照公有制原則結合起來的各個民族的民族特點,由於這種結合而必然融合在一起,因而也就自行消失,正如各種不同的等級差別和階級差別由於廢除了它們的基礎——私有制——而消失一樣。」(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80頁。)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者列寧和斯大林在領導俄國十月革命和建設社會主義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新的現實情況,同時也積累了大量新的實踐經驗,這使得他們對於社會主義社會民族矛盾存在的長期性和引發民族矛盾的多種因素有了較為明確的認識。列寧、斯大林認為:第一,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族仍然是一個長期存在的社會歷史現象。只要民族還存在,民族差異還存在,民族矛盾就會長期存在。因為不同民族的成員在相互交往的過程中,總會因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心理素質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因此,無產階級政黨在制訂政策時,必須考慮到民族差別長期存在這一客觀的事實。「只要各個民族之間、各個國家之間的民族差別和國家差別還存在(這些差別就是無產階級專政在全世界範圍內實現以後,也還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國共產主義工人運動國際策略的統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樣性,消滅民族差別(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運用共產黨人的基本原則(蘇維埃政權和無產階級專政)時,把這些原則在細節上正確地加以改變,使之正確的適應於民族的和民族國家的差別。」(注:《列寧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00頁。)第二,儘管生產資料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建立為消除民族壓迫提供了最基本的前提條件,但是要真正徹底地消除民族壓迫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許多條件,特別是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這一條件。如果不實行完全的民主,那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仍然有可能出現某種民族壓迫的現象。列寧指出:「在資本主義制度下,要消滅民族的(以至一般政治的)壓迫是不可能的。為此必然消滅階級,也就是說,實行社會主義。但是,以經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決不完全歸結於經濟。要剷除民族壓迫,必須有社會主義生產這個基礎,但是,在這個基礎上還必須有民主的國家組織、民主的軍隊等等。無產階級把資本主義改造成社會主義之後,就會造成完全剷除民族壓迫的可能。『只有』——『只有』!——在各方面都充分實行民主,直到按照居民的『共同感情』確定國界,直到有分離的充分自由,這種可能才會變為現實。也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在實際上消除民族間的任何細微的摩擦和不信任,加速民族的接近和融合』。」(注:《列寧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頁。)第三,民族利益的長期存在是導致社會主義時期民族矛盾長期存在的一個帶有決定性的因素,只有對民族利益予以最大限度的滿足,才能儘可能地消除民族間衝突的根源。1922年,列寧在答外國記者問時說:「五年來我們在一個舉世罕見的多民族國家裡解決民族問題的經驗使我們完全相信」,「對待民族利益的唯一正確的態度就是予以最大限度的滿足,創造條件來排除由此引起衝突的一切可能。我們的經驗使我們堅信,只有對各個民族的利益極其關心,才能消除衝突的根源,才能消除互不信任,才能消除對某種陰謀的擔心,才能建立語言不同的人們,特別是工人農民的互相信任,沒有這種信任,無論各族人民之間的和平關係,或者現代文明中一切珍貴事物的比較順利的發展,都是絕對不可能的。」(注:《列寧全集》第4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39-240頁。)第四,社會主義時期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也是產生民族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所謂社會主義時期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是指在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取得政權,消滅了民族壓迫,各民族都獲得政治上、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之後,某些落後的民族由於與先進民族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差距太大,沒有力量同先進民族一樣享用法律賦予的平等權利。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是「一切不滿和摩擦的根源」,它妨礙民族隔閡和不信任心理的消除,會產生「相對剝奪感」,阻礙民族間的團結和合作,甚至引發民族糾紛和衝突。因此,列寧指出:原先處於壓迫民族地位的民族,在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之後,不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使自己「處於不平等地位,以抵償在生活中事實上形成的不平等」,「需要用自己對待異族人的態度或讓步來抵償『大國』民族的政府在以往歷史上給他們帶來的那種不信任、那種猜疑、那種侮辱」。(注:《列寧全集》第43卷,第352-353頁。)斯大林指出:「使各民族在事實上(不只是在法律上)平等的因素(幫助和協助落後民族提高到走在它們前面的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這是建立各民族勞動群眾之間兄弟合作的條件之一。」「勝利了的先進民族的無產階級必須幫助,真正地和長期地幫助落後民族的勞動群眾發展文化和經濟,幫助他們提高到高級發展階段,趕上走在前面的民族。沒有這種幫助,就不可能建立為社會主義最終勝利所十分必需的不同民族和部族的勞動者在統一的世界經濟範圍內的和睦共處和兄弟合作。」(注:《斯大林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6-47頁。)二儘管上述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基本理論觀點的概括不一定十分全面,但從中仍然可以看出以下幾點。1.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基本理論觀點的內容是很豐富的。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在總體上揭示了人類社會民族矛盾最深刻的根源,而且以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態度從當時所處社會的實際出發具體分析了民族壓迫、民族鬥爭的原因;不僅強調指出了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而且從多方面分析了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引發民族矛盾的各種因素;不僅根據社會生活實際情況闡述了民族矛盾的主要成因,而且根據當時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提出了處理民族矛盾問題的基本對策。由此,構成了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理論的豐富內容。然而,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理論的豐富內容,卻被我國有的學者化成了一幅簡單、片面的理論圖式。有學者認為,民族衝突實質是階級衝突,這是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衝突的經典命題。依據這一命題構建的理論圖式可以概括為:生產資料私人佔有制和階級差別是民族剝削、民族壓迫和民族不平等的根源,民族剝削、民族壓迫和民族不平等越嚴重,民族衝突就越激烈;人對人的剝削一消滅,民族對民族的剝削就會隨之消滅。民族內部的階級對立一消滅,民族之間的敵對關係就會隨之消失;生產資料私有制和階級對立一消失,民族間法律上的(形式上的)不平等就會消失,但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作為社會的殘餘仍然存在,它有可能成為民族間新的衝突的根源,民族間事實上的不平等一消失,民族間的對抗和衝突就隨之消失。(注:參見孫代堯:《解釋民族衝突的三種理論圖式》,《貴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這種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理解,一是過於簡單。將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或民族衝突的理論簡單地歸結為一句話或一個命題——民族衝突實質是階級衝突,並不很恰當。且不說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從未不分時間、地點、條件地講民族衝突實質是階級衝突,即便毛澤東在特定的條件下講過「種族問題實質上是階級問題」,(注:《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339頁。)也不能把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籠統地歸結為這一句話。如果說馬克思主義在民族矛盾問題上有一個最根本的觀點,那麼這個觀點並不是民族衝突實質是階級衝突,而是民族矛盾的產生、存在和發展在根本上取決於社會生產力一定的發展狀況。而且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於社會主義時期引發民族矛盾的多種因素的分析,實際上大大超出了民族衝突實質是階級衝突這一命題所能涵蓋的範圍。二是失之片面。過於簡單地將民族衝突實質是階級衝突這一命題作為構建整個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或民族衝突理論圖式的基礎,當然也就不可能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關於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相互關係的理論,只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一個重要方面,並不是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全部。以部分代替整體,其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概括又怎麼可能不是片面的呢?2.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基本理論觀點具有很強的分析和解釋能力。將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理論的豐富內容化為一幅簡單、片面的理論圖式,必然會得出這一理論的「分析和解釋能力」有「局限性」(注:孫代堯:《解釋民族衝突的三種理論圖式》,《貴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的結論。實際上,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基本理論觀點的分析和解釋能力是很強的。馬克思、恩格斯關於各民族之間的相互關係取決於每一個民族的生產力、分工和內部交往的發展程度的觀點,為我們從整個人類社會結構和歷史發展的宏觀層面認識民族矛盾的根源提供了線索;關於在剝削階級占統治地位的社會裡民族壓迫和剝削是階級壓迫和剝削制度必然產物的觀點,為我們分析古代社會民族掠奪和戰爭、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殖民政策和奴隸買賣、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帝國主義對世界領土的瓜分和兩次世界大戰等現象的原因指明了方向;關於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民族差異、民族利益和民族間事實上不平等的長期存在決定了民族矛盾長期存在的觀點,為我們深入研究社會主義社會引發民族矛盾的多方面因素奠定了基礎。所有這些表明,馬克思主義是指導我們分析和解釋民族矛盾問題的銳利思想武器。我國有學者懷疑或否定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分析和解釋能力,認為這一理論僅在以下假定條件下才有效:在一個現代多民族國家裡,有一個組織上涵蓋各民族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這個黨對本國無產階級和其他被剝削階級不分民族的共同利益、共同目標有著正確而清晰的界定,始終遵循階級的路線而不受任何血緣、地緣、語言、文化、宗教等非經濟因素的影響。繼而認為,由於這一理論刪減了資本主義越發展,民族國家內部民族整合的程度就越高,爆發民族衝突的可能性就越小的變數關係;刪減了資本主義越發展,民主制度就越成熟,國內民族衝突就越有可能被限制在最低限度內的變數關係;忽略或刪減了血緣、地緣、語言、文化、宗教等非經濟因素與民族衝突的聯繫;忽略或刪減了自然因素、歷史因素、人文因素和發展因素與民族不平等之間的因果或相關聯繫,因此當我們運用這一理論來觀察當代世界諸國的國內民族衝突的實際過程的時候,不能不認識到這一理論中設定的諸變數之間的因果聯繫,是難以被促成現實衝突的諸因素的實證材料所證實的;相反,在這個理論中被忽略、被簡化的諸多變數,卻是促成現實衝突的不可刪減的獨立變數。(注:參見孫代堯:《解釋民族衝突的三種理論圖式》,《貴州民族研究》1999年第3期;寧騷:《論民族衝突的根源》,《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5年夏季卷。)這種對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批評,值得商榷。首先,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在一個多民族國家是否適用,與這個國家是否有一個在組織上涵蓋各民族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並無必然的邏輯聯繫。如果這個國家有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無產階級政黨,這個政黨當然要以馬克思主義的民族理論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策的基礎。如果這個國家沒有一個在組織上涵蓋各民族的統一的無產階級政黨,並不意味著就不能用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來分析和解釋這個國家的民族矛盾問題。問題的關鍵在於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是否能科學地分析和解釋一個國家的民族矛盾問題。其次,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與民族矛盾有關的多方面因素進行了廣泛的考察,並沒有像上述觀點所說的那樣刪減或忽略了諸多與民族矛盾相關的變數、變數關係或因果關係。例如馬克思、恩格斯說:「現代大工業以這種集中的力量到處破壞民族的藩籬,逐漸消除生產、社會關係、各個民族的民族性方面的地方性特點。」(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503頁。)表達了他們認為隨著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民族間的共同性會日益增多的思想。再如列寧曾經指出:「解決民族問題的辦法只有一個(如果說在資本主義世界,在追逐金錢、互相爭吵和人剝削人的世界,民族問題能夠解決的話),那就是實行徹底的民主主義。」(注:《列寧全集》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23頁。)這說明在他看來,在資本主義國家實行較為充分的政治民主的情況下,民族紛爭有可能減少到最低程度。3.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是不斷發展的。列寧曾說,「在分析任何一個社會問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絕對要求,就是要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範圍之內」。(注:《列寧選集》第2卷,第375頁。)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民族矛盾問題的具體論述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根據當時社會生活民族矛盾的狀況以及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需要提出來的,沒有也不可能窮盡對民族矛盾問題的認識。社會生活和民族矛盾是不斷變化的,因此,作為社會生活和民族矛盾主觀反映的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也是不斷發展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理論觀點,通過代代相承和不斷創新而得到發展。堅持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是發展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基礎和前提。對馬克思主義關於民族矛盾的基本理論觀點持完全或總體否定的態度是錯誤的。在新的歷史和社會條件下,我們應當正確地處理繼承和創新的關係,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大膽創新,不斷分析新情況,解決新問題,不斷開創馬克思主義民族矛盾理論的新境界。這就是我們的結論。來源:《民族研究》
推薦閱讀:

有關於清真食品的bug想問問?
金石:國家民族矛盾不可調和的解決之道

TAG:生命 | 民族 | 馬克思主義 | 理論 | 觀點 | 民族矛盾 | 矛盾 | 生命力 | 主義 | 馬克思 | 關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