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經》等刪節引爭議 傳統啟蒙讀物如何讀?
07-27
山東省教育廳日前下發通知,嚴禁向學生「不加選擇地」全文推薦《弟子規》、《三字經》、《神童詩》等。無獨有偶,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學校專門對《三字經》等經典文本進行了刪節,然後重新編排後再發給學生學習。此事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熱議。刪節緣由:糟粕腐蝕學生心靈對此次禁令,山東省教育廳給予如下解釋:考慮到一些學校開展學生經典誦讀活動時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對誦讀活動的內容甄別不夠,致使一些帶有糟粕性的內容流入學校,扭曲了學生的價值觀念,腐蝕了孩子的心靈。比如《弟子規》、《三字經》中就有宣揚宿命論、順民思想等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的內容,不能不加選擇地灌輸給學生。湖北省武昌九龍井小學對《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等經典文本重新進行了列印編排,「昔孟母,擇鄰處」、「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等句子被刪掉。語文教研組主任魏賢佐解釋,他們認為「昔孟母,擇鄰處」暗藏了「環境決定一切的意思」,而在現代社會,人要學會適應環境、學會與人和睦相處;《勸學詩》中的「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啟示的是讀書考取功名是古代人生的一條最佳出路……湖北大學教授、評論家劉川鄂分析:《三字經》等國學作品,是在農耕時代留下來的,其中有些內容是「道德利令」,是在一種不平等的身份和心態中進行的,它與現代意義上的人道關懷不可同日而語,也不利於現代個體人格的培養。他表示:「分清糟粕與精華,而且對精華還要結合實際,才能『古為今用』。」反對之聲:讓孩子自己鑒別和刪節行為截然相反,湖北武昌積玉橋學校要求小學畢業生,必須能夠背誦《三字經》、《弟子規》、《大學》等經典。校長祝正州認為,這些經典就應該通篇誦讀,「閱讀經典,是為了學習進而傳承傳統文化的精華,並了解文化發展的軌跡。如果擔心學生把部分不適宜的內容誤作好東西吸收,老師完全可以引導。」武漢中學特級教師蕭興國說,「若人為地把一個整體的經典割裂開,學生將無法吸收其精髓,也不知道什麼是糟粕。對傳統經典作品的切割容易給學生造成誤解和誤導,使學生失去自己探究和分析鑒別的能力。『去其糟粕』同樣是學習的過程。」其它質疑和反對的聲音也多認為對《三字經》等經典的刪減乃是因噎廢食,是教育者「越俎代庖」替孩子做決定。網友史蒂芬周表示「去粗取精是一個過程,一個消化吸收理解的過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兩者積極互動的過程,更是受教育者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的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被動接受的結果。」另外網友山右京客還表示擔憂:教育似乎走進了一個誤區,一心想讓孩子成長在一個純潔的讀書和教育環境中,然而社會環境並不是如此。引發爭議:啟蒙讀物該如何讀?作為道德教育方法之一的經典誦讀,是近幾年來才逐步興起的新事物。實施伊始,就有各方或支持或反對的聲音此起彼伏。如今,在《三字經》等經典刪節爭議下又開始了另一番啟蒙讀物該不該讀的爭論。《齊魯晚報》一篇評論認為:《三字經》等進校園,是這些年「國學熱」的一部分。「國學熱」的出現,從文化傳承的角度看有必要,但不少人推動「國學熱」,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眼前的社會風氣不滿意,希望用國學來教化人心。如果不能改良社會生活本身,而把提升社會道德水準的希望寄托在幾本舊學讀物上,這根本就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但目前大部分人仍然十分看重這些經典的啟蒙作用,宜昌市科學育兒指導中心主任彭麗蓉介紹,「《三字經》等因為好記好讀、又能多認字等特點受到家長們的歡迎」。她同時也提醒誦讀經典要摒棄盲目性、功利性,關鍵是在正確理解的基礎上加以引導。(黃靜)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中國傳統文化概論》講義八
※國畫傳統白描技法之柳葉描
※傳統楊式太極拳八十五式
※傳統文化的熒屏「編碼」
※傳統技擊實用方法練習入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