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讓中國人糾結的絕不是房子,而是它
說最,通常有風險。在英語語境里,喜歡說最什麼之一,給自己留條後路。
今天是春分,霧靄沉沉,氣溫下降。可房子卻忽然又火熱起來。全國24個城市限購的態勢下,房價依然飆升。
任志強說,我有生之年看不到房價下降了,令人不得不信服。
有任大炮這樣的大佬,我從來不談房子的事兒,我只信他的數據和觀點,自己不專業。房市和股市,我從來都是避開不談。
房子令人糾結,沒買的,後悔沒買;買了的,後悔買少了。中國人對房子的討論和執著,近乎一種病態。
我想說的 ,其實是教育。房子和教育掛鉤,產生了一個叫學區房的變種,這,才是最讓中國人糾結的事兒。
說最,也不誇張。前幾周,北京金融街出現25萬一平的學區房。近日,一個有關學區房的段子在朋友圈刷屏。
確實是這樣。假如,一個家庭有人民幣1000萬,如何對孩子進行教育才是最理性的呢?
首先,要確認是接受歐美教育,還是接受國內教育。國內教育,即便最好的學校,也是應試模式,學生基礎知識紮實,但從小很累,可以成為優秀的平庸者,但創造力基本是抹殺的。
國外教育,也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樣好。在美國,普通的公立學校也就是腳孩子認字唱歌舞蹈,快樂教育。真要學東西,成為精英,還要到管理嚴格的私立學校。
國內的選項有三個:一是找個不太差的學校,按部就班,考個大學。對於資質平庸的孩子(當然,家長都認為自己孩子不是這樣),這樣一路走下來,平平淡淡,倒也可以接受,但家長普遍不想這樣。
二是學校里混著,瘋狂的報課外班。我聽說,海淀有的家長,給上小學的孩子的奧數班就是每周五個,加上英語,語文,孩子才是最辛苦的。這樣的結果,也許是被某個名校招去,可以讀個名牌大學。
三是買學區房,從小學開始就有保底兒。這樣拼錢拼爹就行,不要拼娃。嗯,1000萬,在北京的西城或者海淀開個小的學區房還是ok的。儘管,房子破了點兒,沒法住,也太老。
四是讀私立學校。中國的教育,雖然對民間辦私立學校限制嚴格,但公辦校辦私立分校卻??門路。花錢去讀。那1000萬的利息,就肯定夠了。
五是讀國際學校,大約一年20萬到30萬,有美國學籍,可以參加美國的大學錄取。
六,直接送到國外。這,當然捨不得。我前些年在北京台還談過此事,當時我的觀點是高中送出去合適。現在,留學生越來越小。
上述,1000萬,靠最穩妥的投資,收益也可以做到。
可,問題來了!
孩子在國內接受教育還是出去?多大出去?出去回來嗎?何為成功的教育,何為失敗?
最終一問,北大清華畢業後,能買的起學區房嗎?
這背後,是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最近網上流傳的文章,一個德國老師說中國的教育是犯罪。
他說,看到孩子每天5點多到校,晚上6點多離校,家長每天都很疲憊,老師更是疲憊,這種連大人都吃不消的教學模式竟然沒誰改變,他心裡很痛。
他說,中國這個國家最初的教育動機就把所有孩子想像成即將變壞的一個人,從幼兒園就灌輸一些不切實際的理論和思想。不停地灌輸愛國、愛黨教育,就是沒有人性關懷的教育。
他說,貫穿中國教育思想的還有仇恨。在歐洲和美洲,人們強調的是反對而不是仇恨,仇恨在西方思想里是魔鬼的特徵。比如你們與日本之間關於釣魚島的爭執,在我們看來,這與仇恨無關,用證據談判即可解決的事情,非得仇恨。
這不是我說的,這恰恰是我想說的。愛的教育,平等的教育,快樂的教育,啟發式的教育,是多貴的學區房都買不到的。
然而,絕大多數中國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成外國人,因此,教育也不是送出去那麼簡單。
糾結,沒有比這更令人糾結的事兒了!
我的微信號:【worldcomment】
推薦閱讀:
※中國窮人到底有多窮?
※金鏢:從回族的四大特點談回回民族在實現「中國夢」中的積極作用
※中國史學與史書:紀事本末體
※中國也正面臨幸福追求的轉型
※秘境 | 世界八大禁地,中國也榜上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