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基因食品小問答
(摘自農業部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辦公室、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科普部《農業轉基因生物知識100問》,2011年6月版)
1、為什麼要發展轉基因農業?
答:轉基因技術是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運用轉基因技術培育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夠降低農藥、肥料投入,對緩解資源約束、保護生態環境、改善產品品質、拓展農業功能等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世界許多國家把轉基因生物技術作為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戰略選擇,轉基因技術已成為各國搶佔科技制高點和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戰略重點。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始終是頭等大事。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過程中,突破耕地、水等資源約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長期有效供給,歸根結底要靠科技創新和應用。推進轉基因技術研究與應用,是著眼於未來國際競爭和產業分工的重大發展戰略,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途徑。
2、我國市場上有哪些轉基因食品?
答:目前我國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進口的主要有大豆、油菜籽和玉米及相關產品,國內生產的有棉籽油和番木瓜。為了保護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我國實施轉基因標識制度。對於列入轉基因標識目錄並在市場上銷售的轉基因生物均需要標識,市場上的轉基因食品如大豆油、油菜籽油及含有轉基因成分的調和油均已標識。(編者註:我國絕大多數的番木瓜、大豆油、含有大豆的調和油均為轉基因食品,因此我國官員們普遍食入過轉基因成分。)
3、美國人吃轉基因食品嗎?
答:美國是轉基因技術研發的大國,也是轉基因食品生產和應用的大國。據不完全統計,美國國內生產和銷售的轉基因大豆、玉米、油菜、番茄和番木瓜等植物來源的轉基因食品超過3000個種類和品牌,加上凝乳酶等轉基因微生物來源的食品,美國市場銷售的含轉基因成分的食品則超過5000種。美國對轉基因食品沒有強制性標識要求。許多品牌的色拉油、麵包、餅乾、薯片、蛋糕、巧克力、番茄醬、鮮食番木瓜、酸奶、乳酪等或多或少都含有轉基因成分。可以說,美國是吃轉基因食品種類最多、時間最長的國家。
4、人吃了轉基因食品後會改變自身的基因嗎?
答:產生這種擔心的原因還是對轉基因食品的本質不夠了解。生物學常識告訴我們,所有生物體都含有控制和保持其物種特性的成千上萬種基因。千百年來,人類繁衍生息,然而人們常吃的即使是最傳統的任何一種動植物食品,也包含了成千上萬種基因,從來沒有人擔心食物中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基因會改變人的基因或遺傳給後代。基因是細胞中攜帶的一種大分子物質(DNA)片段,所有生物不同基因的差異僅在組成這一DNA片段的4種核苷酸排列順序,所有基因,一旦進入人的消化系統都將被分解成生物界通用的4種核苷酸,才能被我們的細胞吸收利用。「外源基因」是遺傳學中相對某一自然物種而言;轉基因食品中的外源基因僅是在轉基因動植物生長發育中,賦予它們更符合在生產和食品營養特性等方面發揮作用。
在我國的飲食習慣中,多數食物是要充分加熱烹調的,在高溫條件下食物中幾乎所有DNA已經降解成零碎的小片段,不能攜帶任何完整的遺傳信息,被降解的進一步在體內被消化吸收,未被降解的部分DNA隨糞便排出體外。另外剩餘的極少量的DNA不排除進入機體血液循環的可能,但是機體嚴密的防禦系統會靈敏地識別和捕獲這些外來DNA並清除掉。而且基因的轉移是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的,在自然情況下,很少能發生完整序列的有效轉移。幾千年的實踐表明,沒有發現一例通過食物傳遞遺傳物質整合進入人體遺傳物質的現象。
5、長期吃轉基因食品會不會有問題?
答:關於長期食用的安全性問題,在實驗過程中,借鑒了現行的化學食品、農藥、醫藥的驗證系統,採取大大超過常規食用劑量的超常量實驗,可以評價長期食用的安全性問題。
如大鼠90天餵養實驗,其實驗時間相當於大鼠整個生命周期的1/8,大鼠2年餵養實驗是觀察其整個生命周期的慢性毒性試驗。在食品安全評價中是否需要進行慢性毒性試驗,要根據亞慢性毒性試驗的結果及是否有蓄積毒性來定。轉基因食品與非轉基因食品的區別就是轉基因表達的目標物質,通常是蛋白質,只要轉基因表達的蛋白質不是致敏物和毒素,它和食物中的蛋白質沒有本質的差別,都可以被人體消化、吸收利用,因此不會在人身體里累積,所以不會因為長期食用而出現問題,蛋白質吃進去就消化掉了,不會長期保存在身體里。這和重金屬污染是不一樣的,重金屬不能代謝掉,會逐漸累積,所以才會導致短期吃可能沒問題,但長期吃可能會有問題的情況。人類食用植物源和動物源的食品已有上萬年的歷史,這些天然食品中同樣含有各種基因,從科學發展的角度來看,轉基因食品跟其他常規食品所含有的各種基因不存在差異,都一樣被人體消化吸收,因此食用轉基因食品是不可能改變人的遺傳特性的。值得一提的是,1989年瑞士政府批准的第一個轉牛凝乳酶基因的轉基因微生物生產的乳酪,到現在已經有22年的歷史;1994年,轉基因番茄在美國批准上市,迄今17年的歷史;1996年,轉基因大豆、玉米和油菜大規模生產應用,迄今也有15年的歷史。這些產品經過大規模長期食用,沒有發現食用安全問題。
6、為什麼不用人做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實驗?
答:在各國食品安全和轉基因食品安全評價中均沒有用人進行實驗的要求。那是因為科學發展至今,研究出了一系列世界公認的實驗模型、模擬實驗、動物實驗,完全可以代替人體實驗。對於人和動物的差別,有一些設計可以彌補,比如劑量、極限條件等。動物實驗的優勢是可以嚴格控制實驗條件,按需要進行組織器官樣品的收集,可以對受試物在體內的代謝途徑、作用的靶器官、作用的機理和劑量反應關係進行系統深入的研究。另外,對用於實驗的動物,可以保證其遺傳背景、健康狀況(如無病原微生物感染)的一致性,加之標準的飼養條件下,更有利於獲得可重複性實驗結果,而可重複性是評價實驗結果具有科學性的重要特徵。藥物與食品的不同在於藥物有明確的功效成分,多為結構清楚的化學物質,藥物之所以要做人體實驗,只是因為通過人體實驗,發現藥物對人體有確定的、特殊的影響,如療效或副作用,進行臨床實驗確定這種作用的同時,往往還要與已知有效藥物的療效或副作用進行比較等。
7、為什麼說食用轉基因抗蟲水稻是安全的?
答:根據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對轉基因抗蟲水稻的安全性評價結果,以及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農業部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北京)等單位檢測驗證表明,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同樣安全,消費者可放心食用。
一是從科學機理看,轉基因水稻中的Bt蛋白是一種高度專一的殺蟲蛋白,只能與鱗翅目害蟲腸道上皮細胞的特異性受體結合,引起害蟲腸麻痹,造成害蟲死亡。只有鱗翅目害蟲的腸道上含有這種蛋白的結合位點,而人類腸道上皮細胞沒有該蛋白的結合位點,對於哺乳類動物來說不是毒蛋白,而是普通的蛋白。因此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
二是從營養學評價結果看,轉基因水稻與非轉基因對照水稻在主要營養成分、微量元素含量以及抗營養因子等方面,沒有生物學意義上的差異。
三是從毒理學評價結果看,轉基因水稻的大鼠90天餵養試驗、短期餵養試驗、遺傳毒性試驗、三代繁殖試驗、慢性毒性試驗以及Bt蛋白的急性毒性試驗結果表明,對實驗動物未見不良影響。
四是從致敏性評價結果看,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較結果顯示,Bt蛋白與已知致敏原蛋白無序列相似性。cry1Ab/cry1Ac蛋白體外模擬胃腸道消化試驗結果表明,該蛋白易被分解,不具消化穩定性。
五是從應用歷史看,人類發現Bt蛋白的來源生物蘇雲金芽孢桿菌已有100年,Bt製劑作為生物殺蟲劑已安全使用70多年,大規模種植和應用轉Bt基因玉米、轉Bt基因棉花等作物已超過15年,至今沒有發現蘇雲金芽孢桿菌及其蛋白引起過敏反應的報告。
8、種植轉基因抗蟲水稻對野生稻資源保護有影響嗎?
答:近緣物種間通過花粉傳播進行遺傳物質(基因)的交流,是一種普遍的自然現象,不管是轉基因作物還是非轉基因作物的大面積種植,都會發生近緣物種、品種間的基因漂移,基因漂移不是轉基因作物特有的。我國作物雜交育種工作,均要求嚴格的隔離條件,以保證種子的純度;而對於一些重要的野生資源,國家也都採取了相應的原地保護或異地保護策略。因此,轉基因作物的基因漂移問題是可以控制的。同時,在自然群體中,如果沒有長期的選擇壓力,一些引入的低頻率外來基因或性狀,會在群體中逐漸消失,這是群體遺傳學的基本知識,換句話說,即使偶然發生了轉基因向相關物種的漂移,這些外源基因也會逐漸從自然物種中消失。
9、轉基因生物安全相關信息透明度如何?
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農業部已經通過官方網站、出版物等多種途徑對外公布了農業轉基因生物相關法律、法規,安全評價標準、指南以及轉基因生物安全審批結果。(編者註: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成員名單同樣是公開可查的,新一屆名單見http://www.moa.gov.cn/govpublic/KJJYS/201305/P020130514323834835075.doc)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還可以根據自身生產、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農業部申請獲取相關政府信息,經過保密審查,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獲得批准後,可以向申請人公開。
10、轉基因抗蟲水稻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嗎?
答:含有cry1Ab/cry1Ac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其核心知識產權屬於國內研發單位。「華恢1號」所用受體為恢復系「明恢63」,外源基因是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殺蟲蛋白融合基因cry1Ab/cry1Ac。培育「華恢1號」品種的關鍵技術環節已經獲得專利授權。
轉基因抗蟲水稻「Bt汕優63」母本為「珍汕97A」,父本為「華恢1號」,是由華中農業大學自主培育的轉基因抗蟲水稻,是中國在轉基因技術研究自主知識產權上的重要成果。
11、我國已發放生產應用安全證書的轉基因抗蟲水稻基本情況及應用前景如何?
答:轉cry1Ab/cry1Ac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是由華中農業大學培育的高抗鱗翅目害蟲轉基因水稻品系。「華恢1號」的受體品種是水稻三系恢復系「明恢63」,外源基因是由我國自主合成的殺蟲蛋白cry1Ab/cry1Ac融合基因,其表達產物可以專一、高效地控制二化螟、三化螟和稻縱卷葉螟等水稻鱗翅目害蟲。外源抗蟲基因通過基因槍介導轉化法導入,經多代選擇獲得能夠穩定遺傳表達的恢復系。「華恢1號」與「珍汕97A」所配組合被命名為「Bt汕優63」。
稻縱卷葉螟、二化螟和三化螟等鱗翅目害蟲是水稻生產上的主要害蟲,是目前導致水稻減產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使用化學殺蟲劑,嚴重影響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勞動強度,加大了人體中毒幾率。大規模的水稻種質資源篩選尚未發現有效的抗水稻鱗翅目害蟲的基因資源。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63」可高效專一控制水稻鱗翅目害蟲,是防治水稻鱗翅目蟲害的新途徑。經過室內外多點、多代遺傳分析結果顯示,轉基因水稻植株中的殺蟲蛋白基因可以穩定遺傳和表達,對稻縱卷葉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等鱗翅目主要害蟲的抗蟲效果穩定在80%以上,對稻苞蟲等鱗翅目次要害蟲也有明顯的抗蟲效果。此外,還具有以下優點:一是節省投入成本,降低勞動強度,避免由此造成的人體中毒、中暑風險;二是種植轉基因抗蟲雜交稻可以大幅減少殺蟲劑的用量,降低農藥對田間益蟲的影響,維持稻田生物種群動態平衡;三是減少農藥殘留對自然生態環境的污染,減少農業面源污染的發生率。
12、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技術支撐體系主要包括哪些內容?
答: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技術支撐體系主要包括安全評價體系、檢測體系和標準體系。
(1)安全評價體系農業部按照《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的規定,組建了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以下簡稱安委會),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的安全評價工作,為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提供技術諮詢。安委會委員由從事農業轉基因生物研究、生產、加工、檢驗檢疫、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專家組成,每屆任期3年。安委會委員由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部際聯席會議成員單位推薦,農業部聘任組建。自《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實施以來,農業部已相繼組建了3屆安委會。
(2)檢測體系根據《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管理辦法》規定,檢測機構的職責任務:一是為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和評價提供技術服務;二是承擔農業部或申請人委託的農業轉基因生物定性定量檢驗、鑒定和複查任務;三是出具檢測報告,作出科學判斷;四是研究檢測技術與方法,承擔或參與評價標準和技術法規的制訂和修訂工作。已有37個通過認證獲得檢測機構的資質。
(3)標準體系全國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標委會)由國家標準化管理技術委員會依法批准成立。標委會主要負責轉基因植物、動物、微生物及其產品的研究、試驗、生產、加工、經營、進出口及與安全管理方面相關的國家標準制修訂工作,對口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AC)的政府間特設生物技術食品工作組等技術組織與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有關的標準制定工作。現有委員41名。已編製完成《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標準化體系規劃》,研製的81項轉基因標準已發布實施。
13、我國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程序是什麼?
答:《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及配套規章規定,我國對農業轉基因生物實行分級分階段安全評價制度,國家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負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評價工作。安全評價按照實驗研究、中間試驗、環境釋放、生產性試驗和申請安全證書5個階段進行。
以「華恢1號」和「Bt汕優63」轉基因水稻為例,兩種水稻於1999—2000年開展了中間試驗,2001—2002年開展了環境釋放,2003—2004年開展了生產性試驗,2004—2005年對「華恢1號」和「Bt汕優63」的目標性狀進行了檢測驗證,2007—2008年對其分子特徵、環境安全和食用安全的部分指標進行了檢測驗證。經過11年的嚴格評價審核,於2009年依法批准發放了轉基因抗蟲水稻「華恢1號」及雜交種「Bt汕優63」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評價程序同上述水稻評價程序一致,經過6年的嚴格評價過程,於2009年依法批准發放了轉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的生產應用安全證書。
推薦閱讀:
※揭秘|這十種「養生食品」坑你沒商量
※夏天男人吃什麼?8大食品助你夏季養生
※盤點食療食品的種類
※天賜食品——白蘿蔔
※自製水果酒有什麼危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