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堵住他們求助的聲音? | 《嘉年華》
小編說:
昨天,紅黃藍事件的案件結果出來,我們都希望這是真的。
但兒童性侵本身,值得全社會的人持續關注,它絕對不是小概率事件,不會因為我們不關注,就自然消失。
據美國love our children機構的數據,在18歲以前,每4個女孩中,就有1個經歷過性侵,而在男孩群體中,則是每6個中,會有1個。
這些性侵程度不一,但帶來的傷害,卻都無法忽視。
今天,結合電影《嘉年華》,我們來聊聊,當悲劇發生後,我們可以做什麼,來支撐孩子們,走過那段最艱難的路。
01
在兒童性侵發生之後......
毋庸置疑,電影里最讓人心痛的當屬受害人小文和小新。
而最觸目驚心的畫面,是發生在「那一夜」之後。
在受到了身體和心靈的雙重傷害後,這兩個少女內心慌亂、身體疼痛、害怕、恥辱地走出房間。
然而,兩人都默契地選擇了,不向父母和師長求助。
她們向同學討了兩片緩解痛經的藥物,以為這樣就可以將身上的傷痛治好。
而她們的老師家長,在兩個孩子一夜沒回家時,各自的舉動又是如何呢?
老師是小文和小新在被性侵後,最先見到的、可以幫助她們的人。
然而,那位老師在看見兩個女孩時,並沒有關注她們臉上害怕惶恐的表情,也沒有深入了解一下夜不歸宿、上學遲到等異常行為的背後,究竟掩藏了什麼。
相反,先是批評了她們,這使得兩個孩子根本不敢向老師求助。
而父母的做法,也沒能給予兩位少女足夠的正面支持。
小文的母親在得知女兒被侵害後,絲毫沒有情感上的接納和安撫,取而代之的是批評、指責甚至毆打。
並且,全盤崩潰的她,直接將心中的情緒發泄到了小文身上。
小新雖然和父母講述了自己的遭遇,但初衷也並非想要尋求家長的庇護,而因為是「害怕挨打」。
唯獨小文的爸爸,一個因為離婚而長期和女兒不在一起生活的單身父親,情緒上還算穩定,給了小文一定的接納、保護和支持。
拋開案件中其他的背景和細節,光是這幾個情節,就讓人心痛而後怕:
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在受到性侵這樣嚴重的傷害時,竟然不敢向家長和老師求助?
在孩子反應異常,又不敢說時,我們大人可以做些什麼,拋開誤解,給他們求助的出口?
在孩子斗膽向大人求助之後,我們又該如何做,才能減少二次傷害?
02
是什麼堵住他們求助的聲音?
這些經歷性侵的孩子,只有家長可以提供幫助。
但卻常常難以開口,難以被發現,尤其是在性侵程度較小,未造成明顯身體傷害時.......
是什麼讓他們無法求助?
(1)太小,無法表達
在受到性侵害時,低年齡段的兒童因受到語言水平和認知水平的限制,很難將案件過程敘述清楚。
此外,在經歷創傷之後,有些孩子會注意力難以集中,行為和語言會減少,不願同別人交流。
而有些孩子在受到強烈刺激時,由於無法用言語表達。
只能選擇用哭、鬧等強烈的情緒去表達,以至於很多家長根本不知道孩子被性侵。
對於孩子性教育,絕大多數成年人都在採取迴避態度。
殊不知,性教育的作用不僅僅是讓孩子了解「性別差異」、「性成熟」這些基本常識。
它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就是教會孩子如何辨別、防範和避免性侵事件的發生。
電影《嘉年華》里的小新,在受到性侵接受婦科檢查時,根本不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
所以可以理解,為何她在一開始,沒有就哭著向父母求助。
(3)被威脅
許多孩子在被性侵之後,還會受到作案人的威脅和恐嚇,如不許告訴別人,不許告訴家長,不許報警等等。
而孩童本身就屬於力量弱小的群體,面對壓力容易服從,被侵害後更會表現得膽怯和懦弱,因此威脅和恐嚇在孩童面前經常奏效。
我們都知道,絕大多數兒童性侵案,都有一個顯著的共性特點,那就是熟人作案。
一旦孩子因為收到威脅而選擇緘口不言,非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讓作案人認為有機可乘,對受害兒童進行多次性侵。
(4)無意的忽視,堵住了他們求助的唯一出口
比性教育缺位更讓人心痛的,是大人們很少去關注孩子的內心感受。
在學校和家長都為學習焦慮的大環境中,孩子們幾乎每天都被灌輸: 你要好好學習,不要考慮和學習無關的事情。
因此,一旦哪個孩子做了和學習無關的事情,老師和家長常常會用批評的方式去處理。
此外,我們經常將孩子的情緒視為洪水猛獸,盲目地認為孩子都應該是無憂無慮的,不應該有任何負面情緒。
因此,當孩子在學習和生活中出現負面情緒時,家長往往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而很少去了解這些情緒背後的真正原因。
阻止兒童說出被性侵的理由有很多,但性侵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
家庭若是及時發現,溫和處理,並給孩子提供保護,無疑會讓孩子流血的心靈受到二次傷害。
公道、正義、甚至報仇,都只是成年人心內的想法,而在兒童幼小的心靈中,他們只想找到一個能夠擁抱自己的懷抱。
而當孩子不敢開口時,我們要如何,給他們提供一個懷抱呢?
03
如果你發現了這些不一樣........
a. 行為異常
迴避甚至懼怕正當的身體接觸
低於自己年齡段的退行行為,如吮吸手指、遺尿等
衛生習慣發生改變,不想洗澡或頻繁洗澡
與年齡不符的、帶有性特徵的行為,如想要觸摸自己或其他人的隱私部位。
睡眠障礙,噩夢等
b. 生理異常
生殖器部位淤青腫脹
床單和內衣上面有血跡
骨折等嚴重外傷
c.說話方式跟平常不一樣
詞語使用明顯成人化,與自己的年齡段不符
話語減少,甚至沉默寡言
孩子身上如果出現上述異常,家長需要重視,並及時通孩子進行溝通,以便確定還是是否被性侵。
對於孩子來說,一個沒有威脅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向家長敞開心扉。
在溝通中,孩子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a. 謹慎地選擇談話的時間和地點
徵求孩子的意見,選擇一個讓孩子舒適的談話地點,盡量避免旁人在場。
b. 注意自己的語氣
家長如果態度過於嚴厲,可能會嚇到孩子。
同時,嚴厲的態度可能會給孩子錯誤的暗示,讓孩子給出家長想要的答案,而並非事情的真相。
有些孩子可能不敢承認自己被侵害,有些孩子也許會誇大事實,讓描述失真。
家長要盡量讓談話氛圍輕鬆,用不帶有威脅的口吻引導孩子講述。
這樣做既可以安撫孩子的情緒,還能幫助孩子更加準確地陳述事實。
c. 用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同孩子談話
家長盡量用兒童化的辭彙和語言,直接詢問孩子,儘管有些辭彙可能表義模糊。
比如,家長如果詢問孩子:「有人摸過你么?」 此處,「摸」可以有很多個含義,但「摸」這個字眼很容易讓孩子理解。
家長得到回答後,可以根據孩子的言語和反應,判斷還是是否得到性侵。
比如,孩子可能說:「除了媽媽在洗澡時摸過我,其他人沒有摸過我。」
孩子也可能說:「 有人像這樣摸過我。」
這時家長就需要深入了解,孩子的隱私部位是否被別人碰過。
家長還需要懂得的是,性侵犯有時會讓孩子體會到一定的快感,這使孩子意識不到自己是受害人。
所以,家長如果問孩子,「有人傷害過你么?」,孩子可能會誤解家長的問題,進而難以讓家長難以得到有效信息。
d. 認真傾聽
不要打斷孩子,而是要給他們時間和空間去自由表達。
在孩子的敘述暫停時,家長再針對那些讓自己擔憂的情節,進行深入了解。
而家長的傾聽也能從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宣洩性侵帶來的負面情緒。
e. 避免批評和責怪
在遭遇性侵之後,孩子可能會對家長和老師等權威角色產生懼怕心理而不敢表達。
這時,家長更要注意自己談話的語氣和態度。
家長可以盡量避免使用第一人稱「我」。
因為帶有 「我」的表達會顯得過於主觀,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壓力,如,「我聽說你放學沒有直接回家。」。
相反,家長可以用引導式的問題啟發孩子: 「你剛剛提到的事,讓媽媽有點擔心,你能再和媽媽說說么?」
f. 平復孩子的情緒
家長盡量不要讓孩子感覺過度焦慮。
可以告訴孩子,你只是關心他,想問一些問題。
g. 態度要耐心
家長在了解情況的過程中,可能會激起孩子的害怕情緒,因為有些被侵犯的孩子,可能收到過恐嚇,以至於不敢和家長講述。
這時,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心理支持,耐心啟發孩子講出事件的過程,並且讓孩子堅信父母一定會好好保護她。
04
如果他們願意說.......
性侵事件可能會改變孩子的世界觀,被侵犯的孩子不願意接受這樣的事實:自己被毀壞了。
因此,孩子在內心深處,還是希望自己還會好起來,並且他們更傾向於從家長那裡尋求支持。
此時,無論家長的內心多麼崩潰,都要保持情緒穩定。
讓孩子堅信:一切都會過去,你會好起來,並且繼續過上快樂和安全的生活。
讓孩子知道,許多成功人士,包括一些名人,都曾經是性侵的受害者,但他們依舊可以活得很精彩。
家長要肯定和感謝孩子能開口和自己講述事件經歷,並且還要讓孩子確信父母是愛他的。
儘管孩子的語言表述可能會不夠準確,但家長要相信,在 ""性侵"" 這件事上孩子很少會自己編造。
如果家長確實需要了解其他的信息,請冷靜地、實事求是地同孩子交談。
並且避免使用帶有誘導性的問題,如指著孩子的隱私部位直接提問:「 你這裡有沒有被碰過。」
(3)保護孩子,讓他們感到安全
首先,如果是熟人作案,家長要加強對孩子的看護,避免孩子再同作案人有單獨接觸。
其次,了解孩子此時的真實需求,看看哪些事情能讓他們真正感到安全。
有時,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家長的陪伴。
此外,表達自己要保護孩子的願望,並且讓孩子堅信自己會被家長保護。
家長同時也要重視孩子的隱私權,把性侵當作孩子的重要隱私去尊重和保護。
不要讓無關人等知道這件事,避免流言蜚語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4)讓孩子覺得:這不是我的不好
遭受性侵的孩子會感到非常恥辱和自責,具體表現為:認為被侵犯是由於自己不好,懊悔自己當初為何不阻止侵犯自己的人。
甚至那些和家長講出性侵的孩子,也會責怪自己為何不早些告訴家長。
家長在聽孩子講述的過程中,首先要剋制自己的情緒,不去責備孩子。
讓孩子知道,錯誤在地實施侵犯的人身上,而不在他身上。
(5)適當控制自己的憤怒
當孩子被暴力、性侵等惡性事件傷害時,父母情緒激動也是人之常情。
有時候父母會誤以為,孩子聽到侵犯他的人受到了嚴厲懲罰,狀況就會改善。
可有時「懲罰」等字眼,依舊會讓孩子覺得恐懼。
因此,父母在此時也要在孩子面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
(6)不要掩蓋和壓抑,通過正當渠道獲取幫助
在《嘉年華》,小新的父母在女兒被性侵後,仍然沒有及時對女兒普及性知識,反而還哄騙小新,說她和小文什麼事情都沒有。
糊塗的父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像小新父母這樣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他們覺得孩子小,不懂事,於是便試圖改變孩子的認知和記憶,否定孩子的遭遇和體驗,壓抑了孩子的情緒和感受。
或許是出自好心,不然孩子蒙上「童年陰影」。
然而,這些孩子在將來了解了「性」之後,被深埋在心底的瘡疤極有可能再度被揭開。
如果有必要,我們也建議,父母和孩子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修復心中的創傷。
05
寫在最後
《嘉年華》中最能讓人感到力量和希望的片段,就是結尾處,小文和爸爸一起打掃樓梯的情節。
樓梯上有許多從樹上修剪下來的樹枝,小文用手直接去拿,爸爸則是告訴小文:「別拿,扎手。」
於是,小文又用腳把樹枝踢開了,這時爸爸也跟他一起用腳踢,父女倆在鋪滿樹枝的台階上,開闢出一條順暢的路。
每個家長都希望孩子的人生幸福美滿,前路光明平坦。
可現實多少有些殘酷,我們往往不能預知,也無法阻止不幸的降臨。
受傷的孩子依舊要面對今後漫長的人生,而家長,是他們最強大的支持。
- The End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