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可惜了袁世凱
07-27
105年前的今天,湖北新軍發動「武昌暴動」,史稱「武昌首義」。中華民國建立後,不是以中華民國政府臨時成立的時間為「國慶節」,而是以「武昌首義」的時間作為「國慶節」,如同法國5個共和國、2個帝國甚至「七月王朝」都以攻佔巴士底獄那天作為「國慶節」。
辛亥革命結束了2000多年的君主專制,結束了清王朝近300年的統治,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國。「中華民國」確立的既有總統又有總理(行政院長)的半總統制以及國號,直接影響到旁邊的「大韓民國」。民國38年,中國基本完成了國家統一,廢除了英法美德日意奧不平等條約,中國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甚至成為「五大國」中唯一的非歐美列強國家,成績斐然。 不過,辛亥革命本可以取得更大的成績,那就是袁世凱把「清末新政」推向前進,從而避免軍事實力派「窺伺神器」。武昌首義出現了兩大效果,第一是清王朝遭遇生存危機,第二是袁世凱復出。清王朝生存危機,就不得不廢除「皇族內閣」請出「北洋之祖」袁世凱,可以說辛亥革命最大的贏家是袁世凱,不僅可以避免「被遺忘」,還能登上權力之巔。 袁世凱控制著「北洋六鎮」,湖北新軍明顯不是對手。因此,袁世凱提出南北議和,南方革命黨人只能同意。袁世凱本可以以南方革命為由迫使清政府完成君主立憲,宣統皇帝只是「虛君」,實權控制在袁世凱為首的「漢人內閣」手中。這既是完成「湘軍崛起」以來的漢人「和平奪權」,也是按照慈禧太后確立的「庚子新政」穩步向前。袁世凱既可以保存「清王朝」獲得滿蒙貴族支持,又能爭取「立憲派」漢人官僚支持。袁世凱內閣一旦成為「漢人集團」的代表,則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迅速成為「少數派」。黎元洪本就是「立憲派」出身,北洋新軍與湖北新軍一旦「合作」,則孫中山招募的「革命軍」必然崩潰——兩年後「贛寧之役」革命黨軍隊不堪一擊就是明證。 問題是袁世凱沒有「君主立憲」的決心,也貪戀「大總統」的職權,錯過了中國和平轉型的機會。推翻清王朝而不是「架空清王朝」的結果是袁世凱被逼上梁山,一部《臨時約法》礙手礙腳,這才有後來的悲劇。革命黨人用大總統權位與袁世凱交易,袁世凱顛覆清王朝則保舉袁世凱擔任大總統。革命黨人提供的「樣品」是孫中山集國家元首、軍隊統帥、政府首長於一身的「實權」總統,交付的「成品」卻是宋教仁製作的大總統受制於責任內閣的「虛權」總統。看看後來實權總理段祺瑞對黎元洪、馮國璋的跋扈,可想而知「責任內閣」對大總統權勢掣肘幾乎是致命的。辛亥革命給了袁世凱「立憲功臣」的機會,袁世凱完全可以來一次「光榮革命」建立起「漢人內閣」繼續推進「庚子新政」。可惜袁世凱被大總統誘惑為革命所誤,這就有了權威喪失的軍閥割據與黨派鬥爭——「無量頭顱無量血,購得一個假共和」。一些人把蔣經國晚年放開「兩禁」的民主轉型功績記在辛亥革命頭上,其實台灣八十年代末開啟的民主轉型與辛亥革命沒有內在聯繫——台灣經歷過日據時期半個世紀「近代化」與兩蔣軍事獨裁三十年「現代化」,民主共和已經在工業化基礎上水到渠成。催生台灣民主的不是辛亥革命也不是民國38年的軍閥混戰,而是台灣工業化基礎,專制主義的根基小農經濟與村民社會被工業經濟和市民社會取代,封閉的熟人社會變成開放的陌生人社會,契約精神也就建立起來,契約精神基礎上的民主也就瓜熟蒂落。推薦閱讀:
※袁世凱的遺書
※袁世凱臨死前只說了四個字:「他害了我」!說的是誰呢?
※袁世凱稱帝的背後:誰覬覦太子?誰又為利甘願下跪?
※慈禧有多愚昧?袁世凱送給她一輛汽車,她問了一句貽笑大方的話
※戊戌政變起因是袁世凱告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