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一個「看不見」的小夥伴,怎麼辦?
我曾經看過一部超級有愛的法國家庭輕喜劇《Bogus》(中譯:《媽咪也瘋狂》)。
影片講述了一個可愛的 7 歲小男孩 Albert 在一次車禍中失去了媽媽,從那以後,Albert 的世界裡多了一個只有他自己看得到的奇妙朋友——Bogus。
一天在學校里時,老師要求 Albert 說出一個他知道的 B 開頭的單詞,Albert 想了想,看看「坐在」牆角的 Bogus,脫口而出:「Bogus。」
老師問這個詞是什麼意思,Albert 答道:「朋友」。老師糾正道:「Bogus 的意思是『不真實的,假的,你以為是真的其實是假的』。」Albert 大叫:「Bogus 是真的!」
這讓我想起,自己小時候也常常抱著洋娃娃上飯桌,給洋娃娃盛飯,和洋娃娃交朋友。是不是很多小朋友在小時候都有類似 Bogus 一般奇妙的朋友呢?
在各個母嬰社區甚至我身邊的朋友圈子,類似的求助不在少數:
寶寶過了兩歲生日,某一天吃飯的時候,寶寶非要多放一個碗,說:「這是給我的好朋友小兔菲比的」。遊戲的時候,寶寶對著空氣自言自語:「這是我做的餅乾,貝貝,給你吃」。
「小馬這個情況有一段時間了,他總是一個人絮絮叨叨地不知道在同誰講話,我們問他也不說。遇到什麼麻煩事情,他情緒上來了,那個人似乎就出現了,同他對話,好像在商量什麼事情一樣,完全不理我們。」
對於這類現象,父母通常有兩類疑問:
病理導向:我的孩子怎麼了?是不是患上某種心理疾病?
道德導向:我的孩子是不是在說謊?是不是故意這麼乾的?
甚至有的父母擔心孩子是不是招惹了「不幹凈」的東西……
今天,我們便從兒童心理學和幼兒教育的角度,帶領各位家長重新認識幼兒生活中的這個假想夥伴。
什麼是兒童假想夥伴?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兒童假想夥伴比較通用的定義是:假想夥伴是隱形的人物,由兒童命名,並會在與他人的談話時提及,兒童在一段時間(至少幾個月時間)內與之玩耍,雖然客觀上並不存在,但兒童覺得他們是真實的。
那麼,所有的孩子都有一個假想夥伴嗎?
不是每個孩子都有這種情況,但比較常見。
早在 1917 年,有學者指出,幼兒產生假想夥伴的概率約為 8%。而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兒童研究學者調查之後分別得到 65% 和 63% 的結果。
近年來,國內兒童心理學、教育學領域也開始進行假想夥伴的追蹤調研,有學者在其研究中發現 42.7% 的學齡前兒童有假想夥伴。
綜合現有研究成果,有兩個階段更容易表現出有假想夥伴:一是 2.5~3.5 歲階段,二是 5~6 歲的兒童在表現出擁有假想夥伴的外在行為上更為突出。
假想夥伴的奇妙作用
1. 提供陪伴和支持
假想夥伴最普遍的功能是給予兒童安慰,幫助兒童忍受厭倦、孤獨或恐懼。
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大部分孩子在家庭和社區內都無法找到合適的玩伴。尤其是父母忙於工作,讓孩子感覺被忽略,或是家庭成員有變化,讓孩子感到受傷,又沒有及時得到安撫。
因為現實中缺少夥伴的支持,假想夥伴就會進入幼兒思維和生活,給孩子「一心一意」的陪伴和支持,減輕上述事件的消極影響,使孩子對外在事物與自身生活更有控制感。
2. 表現孩子真實的自我
國外有研究者發現,女孩更經常通過假想夥伴(如洋娃娃)來克服恐懼。
比如,飯桌上媽媽告訴艾麗不能挑食,艾麗指著手中的洋娃娃說:「花花,聽見了嗎?雖然你很討厭胡蘿蔔,但是媽媽說了,挑食的孩子長不大,來,我們吃胡蘿蔔。」
假想夥伴的存在,讓兒童可以用較為輕鬆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真實的想法,幫孩子逐漸學會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掌握父母平時傳達的價值觀。
3. 促進幼兒認知發展
相對於無假想夥伴的兒童,有假想夥伴的兒童擁有更豐富的想像力,能夠進行更多更高水平的裝扮遊戲和自發遊戲。假想夥伴的出現,給了孩子一個更多姿多彩的想像世界。
假想夥伴也可能有害假想夥伴的存在並不是百利而無一害。
區分現實和虛幻的能力是幼兒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訓練。
雖然假想夥伴在一定程度上是幼兒自我保護的機制,可以讓幼兒在保護範圍內體驗到被關懷的溫暖、自我的權利、堅定的自尊。但長久地沉溺在假想朋友的陪伴中,會影響幼兒社會性的發展,阻礙孩子與真實世界產生連接,讓孩子始終生活在自己建構的玻璃房裡。
家長們應該怎樣做?
1. 避免給孩子「貼標籤」
父母首先應該了解,假想夥伴通常在童年早期出現,在童年晚期消失,是兒童的一種暫時的、過渡性的心理現象。
如果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不要慌張,更不要貼上「有病」、「不正常」的標籤,讓孩子對假想夥伴的存在感到羞恥和恐懼。
正確的做法是不要責備或禁止,多與孩子就假想朋友進行交流,適當引導,幫助孩子順利過渡。
2. 以旁觀者的身份參與到孩子與假想夥伴的互動中
當孩子和假想夥伴遊戲的時候,你可以假裝不知道,在一邊觀察。
如果想讓孩子改變一些不良習慣或想與他交流一些平時不願意說的問題,不妨自然地進入孩子的世界,通過假想朋友進行交流。
比如:「你的朋友不喜歡吃胡蘿蔔,但是胡蘿蔔對眼睛很好,還能讓你的朋友快快長高,我們要不要勸他吃一些呢?」
3. 提供足夠的關注
家長對孩子的心理人格形成有著重要影響,而家庭是孩子進行初步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在孩子成長的過程里,來自父母的關注是引導孩子正確發展個性和社會性的重要條件。
在發現孩子有假想夥伴的情況後,爸爸媽媽們需要更多地關注孩子,引導孩子與周圍的孩子交往、玩耍,鼓勵他大膽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不因為假想朋友的存在而責備他,始終為他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才能更好地幫助孩子儘早告別那個舒適但虛幻的假想夥伴。
責任編輯:付婷
圖片來源:站酷海洛創意
作為父母,除了關心孩子的心理狀況之外,還需時刻注意孩子的安全。立即點擊「閱讀原文」,丁香媽媽給你安全育兒方法。
丁香媽媽
「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
未經允許,請勿轉載投稿及合作請聯繫 doctor@dxy.com
推薦閱讀:
※生二胎可能帶來的結果 你想清楚了嗎
※你知道嗎?三個步驟可以幫助你教會孩子化解衝突!
※孩子特別膽小怎麼辦?
※如何給孩子斷夜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