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轎」國產化:自主品牌扶得起么

「官轎」國產化:自主品牌扶得起么 2012-03-07 11:07:25 http://www.gmw.cn/ 來源:《法制文萃報》  0

中國工信部網站上一份「2012年公務用車購車目錄」最近引起汽車界的震動,也引來外媒「圍觀」。這份據說由政府專家建議、在3月9日前徵詢公眾意見的「名單」不僅撩撥著國內公眾的神經,更刺激著外媒的想像能力。

「拜拜奧迪,哈嘍江南」 「公務用車『限外令』」,英國《金融時報》的這句話是大多數外媒的第一反應。在中國汽車市場舉足輕重的德國汽車成為外媒關注的焦點。「中國政府向更多外國轎車說『不』」,路透社說,這份政府官員購車時的「可接受轎車名單」,意味著向奧迪、寶馬說「拜拜」,而向東風、哈飛以及江南汽車等說「哈嘍」。

英國《每日電訊報》直接表示:「中國從官方名單剔除奧迪和寶馬」。美國彭博通訊社說,「(這)將可能是對奧迪的當頭一棒」。美國《華爾街日報》說,「中國再也不允許地方官員購買奧迪了」。德國發行量最大的報紙《圖片報》更是用「德國汽車商的集體休克」來形容這份名單所產生的「震挫」效果:消息出台後,德國三大汽車商股價大幅下挫,大眾下跌4.5%、賓士下跌4%、寶馬下跌3%。

所謂東邊日頭西邊雨,對「榜上有名」中國車企的「震跳」效果也格外惹眼。「在中國將外國汽車『剔出』公務車採購名單後,以東風、一汽為首的中國國產車企股價一路飆升」,彭博社指出,2月27日上午9:46分,東風滬指股暴漲10%至每股3.81元,成為該公司2009年11月以來第一次「漲停」;一汽深指股躥漲4.9%至10.78元;長城汽車也跳漲3.6%至14.51元,創下去年9月在滬市開盤後的收盤最高紀錄。

而在路透社看來,除了名列榜單的「小有名氣」的比亞迪、吉利外,甚至擠進榜單的江淮、哈飛以及江南等「不那麼知名的選手」的股價也「飆飛猛跳」:2月27日,江淮汽車股價在開盤後不久就「漲停」;長城汽車在香港上市的股票也漲5.5%,重慶長安漲4.95%。

在自家餐桌上,卻長期盯著幾個「外國壯漢」在「公車採購蛋糕」上大快朵頤,自己只有瞪眼的份,中國車企長期以來在國內市場相當「尷尬」。

《華爾街日報》表示,目前,中國官員可以購買任何車款,只要是在中國國內生產,滿足一定價格與排量標準即可。但現實是,長期以來,公務用車的80%被外國品牌佔有。以德國大眾的奧迪為例,「佔到中國公務用車的30%」。

「政府應該幫助自己人,許多國家領導人都乘坐本國品牌的汽車,我們國家的官員們也應該這樣。」彭博社引述一名參與起草汽車採購目錄的中國專家的話說。但德國《明鏡》周刊表示,「中國車企不能為公眾提供有競爭力的轎車」,更不用提需要體現品位、身份的「官車」。

中國並非沒有「官車」。彭博社表示,1958年,一汽為毛澤東主席定製了「紅旗」轎車。此後,「紅旗」曾作為中國領導者們使用的轎車在幾次閱兵儀式上看到過,尼克松總統在1972年訪華時乘坐的也是「紅旗」。不過,在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造成的「油價震撼」下,由於耗油量大,1981年,「紅旗」停產。之後,一汽曾嘗試恢復這一品牌,1982年,從日產汽車那裡購買了轎廂底座,1987到1990年間三次翻新,但都不成功,最終於2010年停產。「一汽不能提供在油耗、安全以及款式上有競爭力的汽車,這使得中國精英『背叛國產』,轉向外國品牌」。彭博社說,「這一狀況至今還沒有改變」。

而上汽曾為沒資格享用「紅旗」的低層級官員生產的另一款「老牌官車」——「上海」車,則在1991年,上汽與大眾合作生產「桑塔納」後停產。

上世紀80年代,中國以「外資需要與中國車企建立合資企業,才能在中國生產汽車」為條件,向外資放開汽車市場。「北京本希望中國車企能從『外國老師』處學到東西,從而在當時的100多家中國車企中培育出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明鏡》說。

然而,「這個計劃沒有起多大作用」,《明鏡》說,「中國目前汽車產業的圖景,並非當時開放汽車市場時所構想的那樣。」中國的國有企業並沒學習外國技術,也不創造自己的品牌,而是抓住各種機會,一門心思利用合資企業「舒服賺錢」。《明鏡》指出,以上汽為例,雖然與通用、大眾等仍有合資企業,但這些國有企業只將眾多業務都交給外國人干,自己卻「淪落」成控股公司(吃股息)。以此看來,中國本土品牌只佔國內市場的30%,在公務車中的處境也就不難理解了。

「汽車:破譯中國社會的密碼」 這種境況所產生的一個現象是,「中國各級政府在各種外國車上『大把撒錢』」,路透社說。而在加拿大《環球郵報》看來,「北京那些曾經由人力三輪車一統江湖的大街小巷,更是奧迪、寶馬和賓士多功能車(SUV)的天下」。

「想在中國很容易認出官員嗎?很簡單,他們通常坐在豪華的德國轎車裡,車窗漆黑」,《每日電訊報》說。美國《波士頓環球郵報》描述說,「不透明玻璃、攻擊性極強的專職司機、在大堵車中強行開道」的黑色奧迪A6(也許有寶馬或賓士),這是中國官員的首選公務車,也是中國老百姓眼中的「經典官車」。

此前,外媒曾關注的一件「趣事」讓人們深刻體會汽車在中國當下階層固化趨勢中的「標誌」作用。據美國《波士頓環球郵報》報道,2月初,為回答「(加拿大人)關於使館如何運行、花多少錢等問題」,加拿大駐華大使大衛?馬爾羅尼在使館微博上「曬」出自己的「官車」——一輛銀色豐田凱美瑞混合動力車,沒想這一舉動沒在加拿大「泛起一點漣漪」,卻在中國網路掀起巨浪。

「加拿大駐華大使座車遭中國網民嘲笑」,《波士頓環球郵報》表示。「中國的不少官員不僅開著價值超過50萬人民幣的奧迪A6,而且還有自己的全職司機。一名鄉鎮級別的幹部都可能開賓士」,在加拿大大使微博貼圖的1100多條跟帖中,有一則這樣說。

「馬大使(加拿大大使中文名為馬大衛)」,一名微博用戶說,「中國一個中層幹部都不會正眼瞧你的車!」《波士頓環球郵報》表示,「這名網民的話有些誇張,但也就『有些』而已」。

加拿大《環球郵報》表示,「在中國,豐田凱美瑞通常並不能引起什麼『回頭率』,在北京的大街上,它與『華麗』八竿子打不著,但加拿大大使沒想到自己的凱美瑞讓中國網民『驚住了』。」《波士頓環球郵報》則問,什麼讓凱美瑞在「黑壓壓的奧迪A6海洋中」脫穎而出?

要「破譯中國社會的密碼」,這份加拿大報紙說,那些道路上的「汽車是最好線索」。報道表示,「豐田車代表普通人,當然還沒『普通』到不得不坐公共交通工具或騎自行車的程度」;開黑色賓士SUV的大多是「老闆」或那些炫耀的暴發戶;駕駛被美國人認為是「足球媽媽」(北美需要經常開車帶孩子踢足球並在一旁觀看的家庭婦女)開的別克GL8商務車的則是負擔不起賓士的「小老闆」。

悍馬和法拉利「只有那些傲慢自大到一定程度、有幸生在好家庭的子女才會開」,《環球郵報》記者表示,他曾在北京親眼看到一輛明黃色悍馬速度不減地闖過紅燈,在交通擁擠的三里屯酒吧區逆道行駛。「至少三名交警看到同一場景,但卻似乎從司機的放肆行為中得出一致結論:他權勢太大,阻止不了」。

美國《紐約時報》說,奧迪A6「圓滑的車型、始終不變的黑色、看不穿的著色玻璃,都散發出一種威嚴的氣息」。

「由於在中國各地如此普遍地成為財富與地位的標誌,世界上一半的奧迪A6都銷往中國大陸」。《每日電訊報》表示,迄今為止,中國官員特別是那些偏僻地區一些幹部仍對奧迪和寶馬尊崇有加。「奧迪、賓士等高端轎車,它們在公路上的橫行幾乎是以一種『視覺刺激』的方式提醒人們中國的貧富差距」,《華爾街日報》說。路透社則表示,「黑色公用奧迪A6車隊時不時會招搖過市,違反各種交通規則而不受懲處,這長期以來激起了人們的不滿」。

這就是「馬大使的寒酸座車」引起激烈爭論的密碼,《環球郵報》說。讓中國網民驚住的是大使的那句話:「在加拿大,只有部長或副部長級官員享受公車補貼。哪怕內閣部長的座駕,也只能限制在3.24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0.4萬元)」。這「點燃了中國網民對濫用公車現象的網上大討論」。甚至中國官方媒體也在網上發起關於政府官員及公車的討論。

現在,「中國政府似乎決定要阻止(公車腐敗)這一趨勢」,《每日電訊報》指出。《華爾街日報》注意到「新限制措施主要聚焦中國高級官員們的『駕駛癖好』(喜歡外國豪車)上」。「這份包括412款車型的『允許官員採購』名單中,大多數車實際上相對較小,價格在1.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18萬元)以下,大約是奧迪A6價格的一半」。路透社表示,「部分原因是為平息公眾怒氣,早在去年11月,有關部門就已將公務用車價格限定在2.8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18萬元),排量限定為1.8升」,不過「公車目錄」可能「將是有史以來遏制失控的公車購買狂潮的最猛烈措施」。

「雞與蛋」的悖論不過在外媒看來,此次「公車採購目錄」舉措的背後遠不是僅對「公車腐敗」動刀這麼簡單,背後有著各種複雜的因素。既有可以追溯至上世紀80年代的時代背景,也有當下經濟形勢的現實考量。《華爾街日報》指出,中國政府去年取消「旨在刺激經濟增長的汽車補貼獎勵」後,國內汽車市場增長速度下滑。2011年,中國乘用車和商務用車銷售量為185.1萬輛,同比增長2.5%,而2010年這一增長率為32%,2009年為46%。「首當其衝遭到寒潮衝擊的是本地車企」。

據《明鏡》報道,與比亞迪等車企在寒冬中「瑟瑟發抖」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外國車企卻猶如進入「盛夏狂歡」。去年前11個月,僅大眾一家就在中國市場售出超過200萬輛汽車,同比增長15%。為「改變外國車企鯨吞中國車市厚利的現狀」,中國正幫助本國車企「擠進」市場,《明鏡》說。彭博社注意到,此前,中國已採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取消吸引汽車行業外國投資的措施,並對「合資企業新增產能申請設置更多限制」等,「在經濟增長放緩、競爭加劇中,政府採購停買外國車,是支持國內產業的最新動作」。

「中國政府培養自主汽車產業的決心十分堅定」,彭博社說,這項「有利於中國廠商在政府採購『蛋糕』中分一杯羹」的措施發出這樣的信號:「在與大眾和通用汽車的激烈競爭中,中國政府希望保護羽翼未豐的本國車企」。

奧迪「專屬的『公務階層』形象一直是刺激商界領導人士以及私用的極大誘因」,德新社承認。但《每日電訊報》指出,即使被「公車採購影響巨大」的大眾也表示,公車採購只佔奧迪在華銷量的「一小部分」,其超過90%的消費者都是「私人買家」。而其他「外國車商可能失去一小塊份額,但這對它們來說並不算大」,《華爾街日報》說,中國政府公務用車支出只佔到中國乘用車銷售總額的4.5%。而作為全球最大的汽車消費市場,中國人每購買10輛轎車中,有7輛是外國品牌!

因此,開拓市場,企業還得憑「真本事」,這也是中國新措施的另一層含義。《明鏡》分析說,在高鐵項目談判中,中國通過巧妙技巧讓德國、法國、加拿大以及日本的製造商「互相爭鬥」,使它們乖乖交出核心技術。結果是,中國的高速列車已在國際市場上成為強大對手。但中國的汽車產業卻沒有像高鐵那樣獲得技術,小車企在外國車商打壓下無法進一步壯大,大型國有車企則安於賺「舒服錢」。「直到近幾年北京施加政治壓力,這些中國大車企才撿起生產自有品牌的幹勁」,《明鏡》說。

不過,《每日電訊報》注意到,藉此次政策轉向機會,一汽希望抓住政策的轉變,重推「紅旗」轎車,德新社則表示一款「紅旗」轎車將被作為部級官員的「推薦用車」,暗示政府的重視。彭博社表示,為升級改造,一汽已砸進2.8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7.6億元)。

「『紅旗』在中國名氣仍然很大,」彭博社表示,不過中國汽車市場已過於擁擠,一汽翻新老牌子的路並不好走。彭博社說,「紅旗」最新車款的轎廂底座來自豐田,價格為33.48萬元。「足夠買一輛賓士C型車」,「不賣給國家,成功可能性不大」。此外,上汽也將已停產的老「上海」汽車列入生產計劃。「懷舊、政府採購的支持可能有助於『老品牌』翻身,但也只有這些」,彭博社說,「這裡的底線是,『紅旗』和其他國產車還要足夠好」。

《明鏡》則表示,外國車企已生產出更多普通人能買得起的車型,擠壓中國車企,讓「中國汽車產業很難很快在技術上超過外國車企」,《明鏡》說,中國已將雄心放在未來發展前景極大的電動車上。中國太陽能產業已成為世界市場的領頭者,中國希望未來能在電動車競爭中取勝。中國使出「新招」的深層含義在於:外國車企可以繼續在中國投資生產,但要想擴大規模、進入新領域,要「拿技術來換」,迫使外國車企與本地公司共同創造「國內品牌」。

汽車產業現狀與當前公車腐敗,兩者在一個奇妙時點交叉成「雞與蛋」的悖論。目前的湯劑是否能「一石二鳥」,同時達到預期效果,取決於「該規定在多嚴格程度上得到執行」,《華爾街日報》說。《每日電訊報》表示,一個高級人物肯定願意坐在技術更好的奧迪里,新舉措「步子跨得太大,會在地方政府層面遇到阻力」,但培育那些後發車企的成長,達到較高舒適度的國產車何時能橫空出世呢?(作者:穆文熙)


推薦閱讀:

國產富人的煩惱
誰說國產貨都不行?
國產爛劇,有句話不知當不當講
2012年內地電影票房約168億 國產片不敵進口片
國產賓士GLC展望 多項提升/前景看好

TAG:品牌 | 自主品牌 | 國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