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處世智慧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二章 處世智慧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①。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②?虛而不屈,動而愈出③。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④。

《道德經第五章》

譯文

天地無所謂仁慈,聽任萬物自生自滅;聖人無所謂仁慈,聽任百姓自生自滅。

天和地之間,不正像一個冶煉的風箱嗎?虛靜而不窮盡,愈拉動就愈出風。

話多有失,詞不達意,還不如保持適可而止的態度。

注釋

①仁,愛。不仁,猶無情。芻,草。芻狗,束草為狗,為巫祝祭祀用物,用物即棄,並不愛惜。天地養育萬物,聖人治理百姓,亦是如此,「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並無情愛。老子所謂「不仁」,是任其自然,並無貶義,不能用儒家觀念去理解。

②橐龠,冶煉用以鼓風吹火的裝置,像後世的風箱。橐是箱的外殼,龠是裡面送風的管子。

③虛,空。屈,竭。天地如大風箱,裡面是空的而空氣無窮無盡,不斷運動,空氣就不斷送出,比喻天地之間,元氣運流,永無窮盡。亦以喻虛無以生萬物,運行無所底止。

④數,謀略。窮,盡。句謂,說的越多,越是陷入困境,不如持守正中。也就是說,越說越說不清。正如風箱一樣,越鼓動風也就越多,越多就越雜,越雜就越越亂。這是在證明「無言」的好處。但是不說也不能傳道,只好取個守中的辦法,既要說明,又不多說,這就是「不如守中」。

解析

芻狗,就是用稻草紮成的狗,古代用於祭祀。祭祀是一件很嚴肅莊重的事情,在這種場合,它被賦予了特殊的象徵意義,已不再是一個普通的稻草紮成的小狗。然而一旦祭祀過後,稻草恢復了它本真的意義,不再被人頂禮膜拜,它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它被當成普通的稻草焚燒了。稻草之所以會落下如此的命運,並不是人們對其存在好噁心理,而是為了祭祀的需要。

天地本身沒有情誼可言,它是毫無意志的自然物,它沒有偏好和任何選擇。然而它的力量是巨大的,無法抗拒和控制。它所表現的一切:地球的形成、人類的產生、物種的滅絕,都是一種偶然的現象。絕不是天地的意志,它不存在憐愛和刻意踐踏的情感取向,萬物的生成和消亡都是依照自身規律發展的結果,它賦予了萬物自由,因而它才能在自在無為中達到無所不為。它對萬物沒有施加恩惠,也沒有強加干涉,所以萬物才能按照自身的發展軌跡共同發展,正因為如此,萬物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它的恩澤。

統治者治理國家也是如此,古代的帝王稱天子,是天地的兒子,也可以看成是天地的化身,他效法天地管理天下百姓,不對百姓施加仁愛,把百姓當成祭祀用的芻狗,這不是不愛惜百姓,相反這是真正的珍惜。統治者對百姓不施加仁愛,也不橫加干涉,給予一定的自由,這樣百姓才能感受到真正的恩賜。教導百姓按照自然規律行事,就不會破壞大自然之道的無為之治。因而,百姓才能安居樂業,天下才會太平;天下太平,國家才能安寧,才能繁榮昌盛。與此相反,如果統治者沒能按照大道的無為而治原則,而是施與仁愛,自然會對百姓枉加干涉,就會使百姓脫離正確的行為軌道,導致天下大亂。

天地之間是空虛的,恰似一個大風箱,充滿了元氣的流動。正因為天地的空虛,才會有元氣流動其間,而且元氣無窮無盡,用之不竭,這元氣就是主宰萬物的靈氣,它看不到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越用越靈。

我們應該像天地聖人一般,像個大風箱,心裡空無一物,而又能包容一切。所謂空無一物也就是不置一物於心中,而應包容萬物,做到心中坦蕩,不偏執一物,才能海納百川。

心裡的容量像一個大風箱,無窮無盡,這樣我們才能放眼宇宙,心無掛礙;才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才不會為外物而影響自己的情緒,對別人的對錯是非才不會品頭論足,枉下斷論。

人是情感豐富的動物,有喜怒哀樂,但我們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我們要無所為,就會真正的無所不為。

故事

張安世謹小慎微

張安世是漢朝名酷吏張湯之子。張湯由於執法嚴厲遭人暗算而死,死後身無餘財,漢武帝十分憐惜,便提拔了張安世。他歷經武帝、昭帝、宣帝三朝,為人謹慎,勤於政事,參與了廢帝、立帝等許多重大事件的決策,是朝廷重臣之一。

大將軍霍光死後,御史大夫魏相奏請以他為大將軍,他一聽到這個消息,十分憂懼,還未等皇命頒發,便求見漢宣帝,婉言謝絕道:「臣自量不足以當大將軍這樣的高位,懇請陛下哀憐,保全老臣的性命!」宣帝笑道:「卿太謙讓了,卿若不可,還有誰可呢?」他終於未能辭掉。

一般人處於這樣的高位,一定會志得意滿,攬權怙勢,可張安世卻如履薄冰,越發謹小慎微。每當與皇帝一起商量重大國策後,他便稱病不上朝,等到政令頒布下來,他故作吃驚,還令屬吏去丞相府打聽,訊問詳情,這樣一來,朝臣之中竟沒有人知道他參與了決策。

舉賢薦能是他的職責之一,但他從來都不讓被舉薦的人知道,有一個郎官立了大功卻沒有陞官,便向張安世自陳其功。張安世說:「足下立了大功,明主自然知道,何必自誇呢!」很快這個郎官便得到升遷,卻不知道是張安世推薦的。當有的被推薦者帶著禮物向他致謝時,他閉門不納,而且再也不與這個人來往,以免有結黨營私之嫌。由於他守口如瓶,還造成了一些誤會。有一次,他向下屬徵求意見,那個下屬說:「將軍為陛下的心腹大臣,卻不見推薦一個賢才,很多人對此有所不滿。」

張安世也不辯解,只是說:「賢明的君主在上,誰好誰不好,一目了然,臣下只要加強自我品德的修養便行了,何必等待別人推薦!」

大凡官居高位的人,總要給自己的家人謀點福利,張安世卻不然。他的兒子為光祿勛,也是朝廷的近臣,他因父子俱處尊顯之位,很是不安,便要求將兒子調出京城。他的哥哥張賀對漢宣帝有救命養育之功,侄子彭祖小時曾與宣帝同席讀書。宣帝即位以後,張賀已經死去,宣帝追封他為恩德侯,封彭祖為陽都侯,連張賀七歲的孫子張霸也賜爵關內侯。張安世都一再辭謝,實在辭謝不掉,便只受其名而不要俸祿,交給國庫的俸錢多達數百萬。

他雖然一門公侯,食邑多達萬戶,但生活儉樸,在家只穿普通的粗絲黑袍。家中奴僕七百人,耕種製作,各有所長,依然財源不斷,十分富有。漢宣帝對霍光雖然十分敬畏,但在內心卻更親信張安世。霍光死後三年,家族覆亡,而張安世卻世代貴寵,直至漢末。

多說了一句話

公共汽車上人不多,但也沒有空位子,有幾個人還站著,吊在拉手上晃來晃去。

一個年輕人,身旁有幾個大包,手裡拿著一個地圖在認真研究著,眼裡不時茫然的神色。他猶豫了半天,很不好意思地問售票員:「去頤和園應該在哪兒下車啊?」售票員是個短頭髮的小姑娘,正剔著指甲縫呢。她抬頭看了一眼小伙兒,說:「你坐錯了方向,應該到對面往回坐。」

要說這些話也沒什麼錯,小伙兒下站下車到馬路對面去坐也就是了!但是售票員可沒說完,她又說:「拿著地圖都看不明白,還看個什麼勁兒啊!」

外地小伙兒可是個有涵養的人,他嘿嘿笑了笑。旁邊有個大爺可聽不下去了,他對外地小伙兒說:「你不用往回坐,再往前坐四站換904也能到。」要是他說到這兒也就完了,那還真不錯,既幫助了別人,也挽回了北京人的形象。

可大爺又說了一句:「現在的年輕人哪,沒一個有教養的!」

站在大爺旁邊的一位小姐不愛聽了:「大爺,不能說年輕人都沒教養吧,沒教養的畢竟是少數嘛!」這位小姐顯得真有教養——要不是又說了那最後一句話:「就像您這樣上了年紀看著挺慈祥的,不也有很多不幹好事的嗎?」

馬上就有幾個老年人指責起了那位小姐……

這麼吵著鬧著車可就到站了。車門一開,售票員小姑娘說:「都別吵了,該下車的趕快下車吧,別把自己正事兒給耽誤了。……再吵下去車可不走了啊!煩不煩啊!」

煩!不僅她煩,所有乘客都煩了!罵售票員的,罵外地小伙兒的,罵那位小姐的,罵天氣的……別提多熱鬧了!

那個外地小伙兒一直沒有說話,最後他實在受不了了,大叫道:「別吵了!都是我的錯,我自己沒看好地圖,讓大家跟著都生一肚子氣!大家就算給我面子,都別吵了行嗎?」聽到他這麼說,當然車上的人都不好意思再吵了,聲音很快平息下來。可誰也想不到這小伙兒又來了一句話:「早知道北京人都是這麼一群不講理的王八蛋,我還不如不來呢!」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①,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②。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③。

夫唯不爭,故無尤④。

《道德經第八章》

譯文

最高的「善」像水一樣。水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它停留在眾人討厭的低洼地方,這種特性跟道十分相近。

居身,要像水那樣安於卑下;心胸,要像水那樣淵深沉靜;待人,要像水那樣真誠友愛;說話,要像水那樣誠實可靠;為政,要像水那樣長於治理;做事,要像水那樣無所不能;行動,要像水那樣把握時機。

正因為他與世無爭,所以才能無過無失。

注釋

①上善若水,河上公《老子道德經》註:「上善之人,如水之性。」世間萬物,靠水乃能生存,故曰「水善利萬物」。《管子·水地篇》:「水者,何也?萬物之本源也,諸生之宗室也。」

「善」是好的意思。「上善」是上等的好人。一般的好人是不損害他人的人,再高一點的好人是有利於他人的人。上等的好人就是普利眾生的人。句謂,上等的好人好像水一樣。這是總的比喻。

②人惡處卑下之地,而水處卑下,故曰「處眾人之所惡」。明李贄《老子解》:「利物之謂善,凡利物者或不能無爭,不爭者又未必能澤於物也。水固善利萬物而不爭者也。何以見其不爭也?眾人處上,彼獨處下;眾人處高,彼獨處低;眾人處易,彼獨處險;眾人處順,彼獨處逆;眾人處潔,彼獨處穢,所處盡眾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夫?不爭故無尤,此所以為上善也。」

③「居」是停居。「心」指水心,也指聖人心。「居善地」從水的角度去說,萬物都爭高地,水喜歡流往卑下之地。從大道的角度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大道也是向低處流。上善之人在這一點上與水相同,故都接近道。

「心善淵」,從水的角度說,水流入深川大谷,水的中心就形成了深淵。

「與善仁」「與」是外物交往。「仁」是仁愛。句謂,與人交往能夠仁愛。

「言善信」「信」是講信用。句謂,上善之人說話講信用的特性與水和大道一致。

④尤,咎怨,罪責。因為不爭,故不招怨咎;不招怨咎,故終能取勝。

解析

水沒有形狀,用什麼形狀的容器裝它,它就呈什麼形狀。它生性溫柔而又隨遇而安。用水壩攔它,它就靜止不動;用利斧砍它,它就默默承受,而不會受傷流血。它善於變化以保全自己的性命:它遇冷凝結成冰,遇熱變成氣體,遇水合二為一,遇風翻滾成浪花。它雖然看起來很渺小,但它成就了江河湖海的浩瀚,所有這些還不足以說明它的特質,無論身處多麼顯貴的高位,它都會謙卑地向下流淌,這一點和人恰好相反,人是鍾情於高處的,彷彿只有不停地高攀才能實現自身的價值,人人都往高處走,所以難免競爭,有競爭就有爭鬥,有爭鬥就會有人受傷,甚至亡命。水比人明智,它甘居下位,滋潤萬物而不居功自傲,清凈無為,而又無所不為。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水的力量是巨大的,當人們違背自然規律時,它就會顯示出自己的威力,洪澇災害就是水對人類的威脅。

水和大道十分相像,大道無形;大道柔軟,不與宇宙萬物相違逆;大道生養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不求萬物的報答;大道謙遜,不居功自傲。大道具有很大的威力,它會讓那些理解它的人內心平靜如水,摒棄了雜亂和煩躁,內心充實,而沒有了煩惱和憂愁。和大道同步而行的人心境平和,物我兩忘。

老子認為,擁有最高德行的人就如同水一樣,具有寬廣的胸懷、謙遜的品格、與世無爭的情操、寬厚誠實的作風,這些最接近大道的本質,是人類最應效仿的德行。人的心胸要像水的形態一樣,寬廣無邊、清湛悠然;要像水的流勢一樣,謙虛卑下,不要處處與人爭高低。對人要親切自然,以誠相待,老實厚道,寧願被人欺也決不欺人。為人處世重諾守信,如同潮汐一般,起落守時。

老子把水作為人格的最高寫照,他告誡世人,言談舉止要象流水,循循善誘、悠然洒脫。對於統治者,施政時要像水一樣,要採取低姿態,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慢慢深入人心,要用懷柔政策,以柔克剛,而不是採用強硬措施逼民就犯。

水是有靈性的,它懂得遵循自然,順勢而為,決不與人相爭,這樣既成全了別人也保全了自己,因而也就不會遭到他人的怨恨和嫉妒。我們人類一旦擁有了像水一樣的品格,就能助人而自樂,與世無爭,日子過得恬淡自然,就能避免與人發生矛盾衝突,就能免去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做到了如水的品格,就能與大道協調一致,就會免去紛爭、免去紛擾、免去痛苦、免去煩惱,就能過得逍遙自在。

故事

韋世康與世無爭

韋世康是隋文帝朝中的一名大臣,他性格沉穩、謙恕、退讓,在吏部任職十餘年,隋朝險惡的政壇風雲並沒有波及到他。

韋世康做事的訣竅是:知足,沒野心。

他常對家中子弟說:「祿豈須多,防滿而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辭。」

他曾一再要求退休,隋文帝只是不許,反而一再提拔,最後升到荊州總管這樣的要職。

當時天下共有四個總管,那三個總管都是由隋文帝的三個兒子擔任,只有他一個外姓人,可見隋文帝對他寵信之深。

如水

曾經協助豐臣秀吉統一全日本的大將軍黑田孝高,他善於用水作戰,曾用水攻陷了久攻不下的高松城,因此在日本歷史上有「如水」的別號,他曾寫過「水五則」:

一、自己活動,並能推動別人的,是水。

二、經常探求自己的方向的,是水。

三、遇到障礙物時,能發揮百倍力量的,是水。

四、以自己的清潔洗凈他人的污濁,有容清納濁的寬大度量的,是水。

五、汪洋大海,能蒸發為雲,變成雨、雪或化而為霧,又或凝結成一面如晶瑩明鏡的冰,不論其變化如何,仍不失其本性的,也是水。

這「水五則」,也就是「水的五德」,是值得參究的,我們每天要用很多的水,有沒有想過水是什麼?要怎樣來向水學習呢?

要學習水,我們要做能推動別人的、常探求自己方向的、以百倍力量通過障礙的、有容清納濁度量的、永不失本性的人。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①。

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②。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③。

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④。

《道德經第十一章》

譯文

三十根輻條集中在車軸穿過的圓木上,有了空虛的地方,才有車的功用。

揉搓粘土製作器皿,有了空虛的地方,才有器皿的功用。

為房屋安窗戶,有了空虛的地方,才對房屋有用處。

「有」給人提供的便利,完全靠「無」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注釋

①輻,車輪的輻條。古代的大車,每個輪子上有三十根輻條,據說是按每月有三十天確定的數目。

「轂」是車輪子中間插車軸的軸碗,樣子像個圓環,環的中間插車軸,環的外邊安輻條。車軸不轉動,轂隨車輪轉動,所以車轂必須是空的,不能填實。輻條與輻條之間也留有空隙,這樣車輪子才靈活,所以也不把車輪子做成整的。正因為留出了空隙處,車才有用。如果填實了,車就不好走了。這是老子舉的第一個「無」有用處的例子。

②「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埏」是指工人把泥巴揉成泥條。「埴」指的就是制陶的泥巴。「器」就是制出的陶器。制陶工人把泥巴捏製成陶器,無論是缸罐還是碗盆,也必須是空心的,不能是個填實的泥疙瘩。正是因為留出了空無處,陶器才能當做器皿使用。這是老子舉的第二個「無」有用處的例子。

製成本指水和粘土。此處指和土製陶。

③「鑿」是挖鑿。「戶」是門。「牖」是窗戶。「室」指房子。蓋房子要留出門窗的空無處,房子裡邊更得留有空間。古人版築打牆,四堵牆圍成一個房間,打成的每堵牆都是一個整體,不能事先預留門窗,所以打成牆後就得挖鑿出門窗的空洞。正是因為挖鑿出空洞,才能當房子使用。這是老子舉的第三個「無」有用處的例子。

④這兩句是對以上三例的總括。句謂,所以人們總是先要有了東西,有了東西使用起來方便,「利」也是「用」的意思。「有之以為利」是大家都知道的。而「無之以為用」人們就不以為然了。老子通過以上所舉三例,證明了,實有的用處正在於它的空無處。說明大道就是在無形無象地發揮作用。

解析

老子舉了三個例子來說明問題。車輪中間空無,可以用來放車軸,從而發揮車子的功用;瓷器中間空無,可以用來盛東西,從而發揮了瓷器的功用;房子中間空無,可以用來住人,從而發揮了房子的功用。

老子通過這三個簡單易懂的例子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個物體,它有形的地方是為了實現某一目的而設置,而真正起作用的正是它虛無的地方。

老子對「無」和「有」的辯證論述,具有很大的借鑒意義。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把「無」當成「有」,為根本不存在的東西煩惱、憂愁,比如有人幻想自己抽獎中了五百萬,而不去踏踏實實地勞作。

在現實生活中,只有保持虛無的心態和境界對待自己擁有的東西,才能真正地擁有它們。

故事

曹參安守其職

蕭何死後,曹參接替他做相國。上任後一切政務都無所變更,完全遵循蕭何原來的方針制度。曹參挑選佐吏中不善文辭寬厚持重的長者,做為他的僚屬。碰到佐吏中舞文弄墨、追逐聲名之輩,就立即趕走他們。自己平時只是暢飲美酒。朝中卿大夫以下的官吏和賓客,見曹參不理丞相事務,登門拜訪都想對他有所勸諫。可一上門,曹參就立刻請他們喝酒;得到間隙,來客剛想開口勸諫,曹參又立刻遞上酒杯,直到大醉而去,始終沒有得到說話的機會。這種情況一再重複,竟習以為常。相府的後園靠近一座佐吏宿舍,宿舍里成天有人飲酒、唱歌。丞相府的僚屬們很厭惡他們,沒有辦法,就請曹參到園中遊覽,使其耳聽到那邊佐吏們的醉飲狂歌。希望曹相國發現後會處置他們,誰知曹參反而叫人取酒設座,就在園中飲起酒來,也同樣呼叫,和那邊互相應和。

曹參見手下人出現小錯誤,還特意加以遮掩庇護,因此丞相府中總是平靜無事。

曹參的兒子曹窟,在朝廷任中大夫之職。漢惠帝不滿丞相不理事務,便對曹窟說:「你回家去,試著找機會私下問問你父親:『高帝剛剛離棄群臣而登仙界,當今皇上也已成人,你作丞相的,成天只顧喝酒,不問政事,你關懷憂慮天下蒼生又表現在何處呢?』但是,可別說是我叫你問的。」曹窟休假回家,趁著侍立在旁的機會,就照著惠帝交代的諷諫曹參。曹參發火,打了曹窟二百大板,說:「快進宮侍奉天子,天下大事不是你應當議論的。」到上朝的時候,惠帝不禁當面責備曹參說:「怎麼那樣懲治曹窟呢?那是我讓他諷諫你的。」曹參取下相冠,向惠帝謝罪說:「陛下自認為和高帝相比,誰更英明勇武?」惠帝說:「我怎敢與先帝相比呢?」曹參說:「陛下看看臣的能耐與蕭何相比,誰更高明?」惠帝說:「您似乎不及蕭何!」曹參說:「陛下說的極是。既然如此,高帝與蕭何已經安定了天下,而且制定了一整套正確的法令,那麼,陛下只需垂裳拱手,我曹參等只需要安守其職,遵循既定的典章制度,不要違背,不就可以了嗎?」惠帝說:「好!您可以休息了。」

曹參當漢朝的相國,大約三年左右去世,被謚為「懿侯」。兒子曹窟,繼承了他的平陽侯爵位。老百姓歌頌曹參道:「蕭何制定法令,明確公正統一。曹參繼他執政,遵守從不違失。幸得清凈無為,民眾安居樂業。」

愛工作的學生

一天晚上,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走進實驗室,時間已經很晚了,實驗室里有一個學生仍然俯身在工作台上。

「這麼晚了,你還在幹什麼?」盧瑟福問。

「我在工作。」學生隨即回答說。

「那你白天做什麼了?」

「我也在工作。」

「那麼你早晨也在工作嗎?」

「是的,教授,早上我也在工作。」學生帶著謙恭的表情承認了,並等待著著名學者的讚許。

盧瑟福稍微沉吟了一下:「可是,這樣一來,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原文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①,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

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道德經第十五章》

譯文

古代善於行「道」的人,幽微精妙、深奧通達,深遠得無法認識。正因為無法認識,所以只好勉強將它形容:

小心謹慎啊,像冬天踩冰過河,警惕防範啊,像害怕四鄰圍攻;恭敬嚴肅啊,像去作客;和藹可親啊,像冰塊即將融化,質樸敦厚啊,像未經雕鑿的原木;空曠啊,像高山幽谷,渾厚啊,像無邊的大海。

誰能使渾水不渾?安靜下來就會慢慢澄清。誰能長久保持安定?變動起來就會慢慢打破安寧。

保有大道的人不要盈滿,只有不盈滿,才能在衰蔽中獲得新生。

注釋

①豫焉、猶兮,上下兩句拆用「猶豫」一詞,遲疑之貌,戒慎之狀。涉川心必戒懼,加上冬寒,自更猶疑。有鄰即需戒備,四鄰自更可畏。四鄰可畏,反映出春秋戰國之世各國統治者的心理狀態。

解析

覺悟的人每一步行動都很警惕小心,就像冬天赤腳過河一樣小心謹慎。

覺悟的人好像畏懼自己的鄰居一樣,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規;制止自己的行動使之不囂張放肆干擾鄰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動物,要生存就必須與周圍的人建立密切的聯繫。

覺悟的人無論在什麼場合、在什麼情形之下,都會把自己擺在客人的位置,小心謹慎、嚴肅認真地對待人和事,而不會隨隨便便地對待日常生活問題。從生命的本質意義上來考察,人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過客,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老子主張以客人般嚴肅認真的態度度過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玩世不恭的態度混過一世。

覺悟的人從自己的慾望、夢想、抱負、追求、知識等重負中解脫出來,恢復為本我,就會有難以言表的輕鬆愉悅、悠然自得。這種感覺就像是冰封了一個冬季的河水在春風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種輕鬆愜意的感覺。他們懂得如何釋放自己,能衝破束縛自己的追求、意念、思維,完成自己對自己的征服。他們不執著於一事一物,了無牽掛,自然也就逍遙自在。

覺悟的人以其端莊厚實的本質能輕易地抵禦外界的干擾和誘惑,因而表現出返璞歸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實在的品格,簡樸的生活方式是我們所提倡的。我們常用渾金璞玉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樸實的人,他們就如同渾金璞玉,具有真材實料但默默無聞。

覺悟的人心胸遼闊,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虛高深。他們能夠藏污納垢、包容萬物,無所謂仇恨,心中充滿了友善,與沒有覺悟的人有本質的不同。沒有覺悟的人喜歡潔凈而厭惡污穢,覺悟的人處污穢無所謂污穢,處清潔無所謂清潔,與外在世界渾然一體,他也就無所謂痛苦煩惱、禍患和災難了。沒有了這些分別,他也就顯得自在無為、隨心所欲。

覺悟的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混濁的外在形象、透亮明凈的內心。他和污濁的世界同為一體,不隔離不生疏,這是體悟的最高境界,也是體悟的終點,它是平淡無奇的,沒有濃墨重彩、大肆渲染,不顯山不露水。

故事

鄒忌巧妙勸諫

公元前378年,齊威王即位,據說他9年不理朝政。一天,他把一個叫鄒忌的人召去彈琴消遣。鄒忌只是不厭其煩地大談樂理,就是不奏曲。

齊威王不高興地說:「您的樂理是說到我的心坎里了,但光知道這些不夠,還需審知琴音才行,請先生試彈一曲吧。」

鄒忌說:「臣以彈琴為生業,當然要盡心研究彈琴的技法;大王以治國為要務,怎麼可以不好好研究治國大計呢?我撫琴不彈,就沒法使您樂意,怪不得齊人瞧見大王拿著齊國的大琴,九年來沒彈過一回,都不樂意呢!」

齊威王十分驚愕,和他大談治國的道理,鄒忌竟說得頭頭是道。於是齊威王拜他為相國,加緊整頓朝政。

這天早晨,身材修長、形貌漂亮的鄒忌穿好衣服,戴上帽子,照了照鏡子後問妻子說:「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呢?」

妻子說:「徐公哪有您美呢?」

鄒忌想:徐公是齊國有名的美男子,自己哪裡比得上他呢?

他又問妾說:「我和城北的徐公比,誰更美呢?」

妾說:「徐公不如您美!」

白天來了位客人,鄒忌又把對妻、妾說的話再說了一遍。

那客人恭恭敬敬地說:「徐公確實不如您美。」

第二日,恰好徐公來訪,鄒忌對他橫看豎看,覺得自己哪有他美呢!晚上,他想了又想,最後明白了:「妻子說我比徐公美,是偏護我;妾說我比徐公美,是怕我;客人說我比徐公美,是想得到我的好處。」

於是,鄒忌上朝對齊威王說:「臣確實自知不如城北的徐公美,但臣的妻子偏護我,臣的小妾怕我,臣的客人對我有所求,所以都說我比徐公美。由這件事,我聯想到:我們齊國,地有千里之圓,城有一百二十。宮女左右,沒有不怕大王您的;朝里的大臣,沒有不偏護大王您的;齊國四境之內的人,沒有不對大王有所求的。這樣看來,大王所受的蒙蔽是多麼厲害呀!」

齊威王聽了鄒忌巧妙的勸諫,覺得很對,就下令說:「以後,不管是誰,凡是能當面指責我過失的,可以得到最上等的賞賜;能用書面文字批評我的過失的,可以得中等的恩賜,能在大庭廣眾中非議我的,只要讓我知道,就可得下等的賞賜。」

這道命令頒布後不久,文武百官紛紛上朝來向齊威王提出很多意見,門庭熱鬧得像市場一般。齊威王吸收合理的部分,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一年之後,大家都覺得提不出什麼意見了。齊國因此漸漸強盛起來。

妙喻巧勸傑弗遜

18世紀70年代初,北美13個殖民地的代表齊聚一堂,協商脫離英國而獨立大事,並推舉富蘭克林、傑弗遜和亞當斯等人負責起草一個文件。於是,執筆的具體工作,就歷史性地落到了才華橫溢的傑弗遜頭上。

他年輕氣盛,又文才過人,平素最不喜歡別人對他寫的東西品頭論足。他起草好《宣言》後,就把草案交給一個委員會審查通過。自己坐在會議室外,等待著迴音。過了很久,也沒聽到結果,他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幾次站起來又坐下去。老成持重的富蘭克林就坐在他的旁邊,惟恐這樣下去會發生不愉快的事情,於是拍拍傑弗遜的肩,給他講了一位年輕朋友的故事。

他說:有一位年輕朋友是個帽店學徒,三年學徒期滿後,決定自己辦一個帽店。他覺得,有一個醒目的招牌非常有必要,於是自己設計了一個,上寫:「約翰·湯普森帽店,製作和現金出售各式禮帽。」同時還畫了一頂帽子附在下面。送做之前,他特意把草樣拿給各位朋友看,請大家「提意見。」

第一個朋友看過後,就不客氣地說:「帽店」一詞後面的「出售各式禮帽」語義重複,建議刪去;第二位朋友則說:「製作」一詞也可以省略,因為顧客並不關心帽子是誰製作的,只要質量好、式樣稱心,他們自然會買——於是,這個詞也免了;第三位說:「現金」二字實在多餘,因為本地市場一般習慣是現金交易,不時興賒銷;顧客買你的帽子,毫無疑問會當場付現金的。這樣刪了幾次以後,草樣上就只剩下「約翰·湯普森出售各式禮帽」和那頂畫的帽樣了。

「出售各式禮帽」?最後一個朋友對剩下的詞也不滿意。「誰也不指望你白送給他,留那樣的詞有什麼用?」他把「出售」划去了,提筆想了想,連「各式禮帽」也一併「斬」掉了。理由是「下面明明畫了一頂帽子嘛!」

等帽店開張、招牌掛出來時,上面醒目地寫著:「約翰·湯普森」幾個大字,下面是一個新穎的禮帽圖樣。來往顧客,看到後沒有一個不稱讚這個招牌做得好的。

聽著這個故事,自負、焦躁的傑弗遜漸漸平靜下來——他明白了老朋友的意思。結果,《宣言》草案經過眾人的精心推敲、修改,更加完美,成了字字金石、萬人傳誦的不朽文獻,對美國革命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

原文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①。無有入無間②。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③。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④。

《道德經第四十三章》

譯文

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駕馭天下最堅硬的東西。無形的力量能進入沒有空隙的東西裡面。

我因而認識到無為的好處。無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天下的事很少能夠比得上它。

注釋

①「至」是最為的意思。「馳騁」是奔弛的意思。句謂,天下最為柔弱的東西能在最為堅硬的東西里穿行,暢通無阻,縱橫賓士。這個「至柔」的東西是什麼呢?前人舉了水、氣等。這都不大貼切。還是莊子體驗深一些。他在《在宥》篇里用了一段老子回答崔瞿的話來描寫。「老聃曰,女慎,無攖人心。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淖約柔乎剛強,廉劌雕琢,其熱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外。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縣而天。僨驕而不可系者,其唯人心乎!」意思是說,老子講過,你可要小心,不要去挑逗人心。人心都是推下進上,上下殺害。看著柔順卻能勝過剛強,有棱有刃,能刻能削,熱如烈火,寒如凝冰。要快起來,俯仰之間就能在四海之外打個來回,靜止的時候淵深靜謐,活動起來懸騰上天。亢奮驕縱不可約束的,恐怕就只有人心吧!這段話即使是莊子的假託,也能生動地說明老子的「至柔」、「無有」指的是人心。用今天的話說,是指人的思想活動、精神活動。所以才說至柔,卻能在最堅硬的東西里東奔西突。

②無有,沒有體積,天下之至柔也。無間,沒有空隙,天下之至堅也。

③前兩句述道之本性,自然之理,此句用於人事,得出「無為」乃最有益的結論。

④教、益二字互文。柔弱勝剛強,「不言」、「無為」最為柔弱,故其教益天下希及之。「教益」一詞即出於此。

解析

老子說:「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意思是說水雖然柔弱,但它可以在最為堅硬的東西中奔流,沒有人能阻止它的前進。抽刀斷水水更流,柔順的水對於最鋒利的刀也不會畏懼。水滴石穿,水足以將堅硬的岩石穿成孔。水柔弱,卻有一種神奇的力量。

水以自己的柔順攻無不克,它幾乎侵佔了所有的領域:陸地、平原、丘陵、溝壑、沼澤、低谷、深潭。水是萬物的生存之源,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也同樣依賴水的哺育才得以生存。可以說水是孕育我們的源泉,沒有水我們就無法孕育生長,也無法在世間存活下來。水有如此大的作用,但它卻從不居功自傲,而是表現出無為、素樸、默然的柔和狀態。

我們如果能像水一樣自然無為,就能做到心靜如水,離開爭名奪利無休止的、殘酷的紛爭,自然就會少了許多痛苦和煩惱。水是柔和的,它無為不止、順勢而流,不會受到傷害,即便受到傷害也不會在它的身上留下任何陰影,我們要學習水的處世態度,效法水的與世無爭。

故事

劉備示弱保命

曹操當了漢朝的丞相,權傾朝野,但他並沒有感到權力的快樂。他知道,他還有很多潛在的和公開的強大對手,在威脅著他的霸業,甚至生命。

劉備就是其中一個。

劉備對他構成威脅,並不因為他是名聞天下的皇叔。皇親國戚他見得多了,多半是草包,要不就只會夸夸其談。在他看來,劉備心機深沉,雄心勃勃,卻裝出一副與世無爭的樣子。沒事的時候,和人一邊談話,一邊編著草席。曹操知道,這種人最難對付,因為你根本不知道他心裡在想些什麼。他又善於籠絡人心,手下的戰將關羽、張飛,不但驍勇善戰,又都對他忠心耿耿。最讓曹操擔心的是,劉備一旦和宮中勢力結合,借皇帝之名,號令天下,事情就難辦了。

於是,曹丞相就去看望劉備。

「皇叔,你在忙些什麼?」曹操見劉備戴著草帽,在地里澆菜,感到奇怪。

「哦,原來是丞相來了。失迎失迎。」劉備說,「丞相請看,我種的菜長得還不錯吧。」

「想不到皇叔還有這份閑情雅緻。」曹操說,「我這裡有一瓶好酒,又見枝頭梅子青青,不忍心一個人獨自享用,特地來找皇叔一同喝酒聊天,豈不快哉!」

兩個人青梅煮酒,邊喝邊談。談到天下大勢,這時陰雲密布,下起了雨。曹操就說:

「天下的英雄,就像騰雲造雨的龍一樣,能大能小,能升能隱,乘時變化。皇叔見多識廣,一定知道當世的英雄吧?」

劉備趕緊說:

「我肉眼凡胎,哪裡識得英雄?」

曹操大笑:「不要太謙虛了。沒有見到,說說名字也好。」

劉備想了想,說:「淮南袁術,兵多糧足,算上英雄吧?」

曹操笑著說:「他是墳中的枯骨,我早晚會抓住他。」

「袁紹是四世三公,虎踞冀州,手下又有很多能人,應該算一個吧?」

「他樣子凶,膽子卻很小。干大事惜身,見小利而忘命,算不上,算不上。」

「劉表呢?他可是名稱八駿,威鎮九州啊。」

「不過是有名無實罷了。」

「孫策怎麼樣?」

「借他父親的威名,也不算。」

「劉璋呢?」

「在我眼中,他不過是一條看門狗。」

「張綉、張魯、韓遂這些人怎麼樣?」

「碌碌的庸人而已。」

劉備嘆了口氣:「除了他們,我真的不知道有誰了。」

曹操正色說:「真正的英雄,應該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

劉備說:「說得不錯,可誰又能當得上呢?」

曹操用手指著劉備,然後又指著自己,說:「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兩人!」

劉備大驚失色,手中的筷子竟然也掉在了地上。正好一陣滾雷響過,劉備從容俯身拾起筷子,自嘲說:「一聲雷響,就把我嚇成這樣!」

曹操看著他:「大丈夫還怕打雷?」

劉備說:「聖人說迅雷風烈,必有大變,哪能不怕。」

劉備借雷聲把這件事情輕輕地掩蓋過去,但卻出了一身的冷汗。

獨特的找工作方法

一位留美的計算機博士,畢業後在美國找工作,跑了許多公司都不被錄用,認認真真地總結失敗的原因,也許就是自己的「起點太高」,而所求職的公司對他的能力經驗並不了解,於是他決定收起所有的學歷證明,從一窮二白開始,以一種最低的身份去求職。不久他就被一家公司錄取為程序輸入員。這項工作對他來說簡直就是「小兒科」。但他仍然幹得十分認真,一絲不苟。

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發現他的水平高於一般的程序輸入員,能夠看出計算機程序上的錯誤。這時候,他才拿出學士證明,於是,老闆給換了一個與大學專業對口的崗位。

又過了一段時間,老闆發現他時常能提出許多獨到的有價值的建議,遠比一般大學本科生聰明,這時他又亮出了碩士證明,於是老闆又一次提升了他。不久,老闆發現他比其他得到碩士學位的人還是高一籌,就對他「質詢」。到了這個時候,他才表明了自己的博士身份。老闆對他的水平已有了全面的認識,自然毫不猶豫地重用了他。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慈、儉、不敢為天下先

原文

天下皆謂我大,似不肖①。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②。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夫慈,故能勇③;夫儉,故能廣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⑤。

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

譯文

天下人都說我講的道大而不當,什麼都不像。正因為它大,所以才什麼都不像。如果像個什麼的話,它早就小得沒用了。

我有三件法寶,要小心地持守保有它:一是慈善,二是謙卑,三是不敢在天下爭先。慈善,所以才能勇往無前;節儉,所以才用處廣大;不敢在天下爭先,所以才能成為萬物之長。

現在如果捨去慈善而勇往無前,捨去節儉卻廣為使用,捨去居後卻去爭先,就要滅亡。

注釋

①不肖,不像,意思是什麼都不像,不像個有用的道。那麼「大」就有了貶意,是大而不當的意思。句謂,天下人都說我講的道大而不當,什麼也不像。也就是說大而無用。

②持,持守,掌握。保,保有。句謂,我有三樣法寶,要小心地持守住保有它。這既是老子的自述,也是對學道之人的告誡。

③老子所謂慈,為慈柔之意,非慈愛之義。勇,能勝敵曰勇。慈故能勇,慈柔故能勇敢勝敵。

④老子所謂儉,為儉束、謙卑之意,非節約費用之義。

⑤不敢為天下先,即上章「欲先民必以身後之」之意。器,物也,此指民眾。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為民眾之長。

解析

道的原則有三個,就是老子所說的三寶,一是仁慈,也就是仁愛心和同情心;二是儉樸,不奢侈;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意思是不露鋒芒、不爭不奪、謙和卑下。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這句話是老子就大道的偉大而作出的描述,大道它不像任何事物,這正是大道的偉大之處,而老子文中所說的三寶,即慈、儉和不為天下先,成就了道的偉大,並將這種偉大得以保全。

老子認為,正是因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無畏;正是因為節儉,統治者的統治地位才能長久,其領導的民眾才能富足、安康;正是因為謙和退讓,才能成為萬物的尊長。我們可以從老子的思想進行推理:如果我們捨本逐末就會走上絕路,如老子所言「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由此可見,老子所說的三寶具有特殊的價值,老子稱之為寶貝恰如其分。

故事

晏子拒絕賞賜

一次,晏子剛開始吃飯,齊景公派遣的使者就到了。於是晏子就將自己的飯食分給使者吃,結果使者沒有吃飽,晏子也沒有吃飽。

使者回到宮裡後,便把這事告訴了景公,景公說:「唉!晏子的生活竟然這麼清貧,我怎麼一點也不知道,這是我的過失啊!」於是派官吏送給晏子千鎰(古代重量單位,合二十兩,一說是二十四兩)黃金和市井的稅收,讓他用來款待賓客,晏子辭謝不受。景公又再三派人給他送去,晏子依然推辭,說:「我的家並不貧困啊!君王您的賞賜、恩澤覆蓋了我父、母、妻三族,還延及到我朋友,我還用它來賑濟百姓。君王給我的賞賜已是很優厚了!我聽說,從君王那裡得到過多的財物,而又施惠給百姓,那就是代替君王統治百姓,忠臣是不能這樣做的。從君王那裡得到過多的財物,而又不施惠於百姓,那就成了儲藏錢財的竹箱子了,仁慈的人是不會做這種事的。先從君王那裡接受財物,然後又得罪於士人,自己死後錢財又轉移到別人手裡,這就是為他人收藏錢財,聰明的人是不會做這種事的。粗疏的布衣,一豆(古代的計量單位,四升為一豆)的糧食,夠我安家度日就可以了。」

景公對晏子說:「我的先君桓公,將五百社(社,古代一種居民組織,二十五家為一社)封賞管仲,他一點兒不推辭便接受了,您為什麼辭謝我的賞賜呢?」晏子說:「我聽說,聖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我想管仲失誤的地方,或許正是我做得正確的地方吧,所以我再次拜謝而不敢接受您的賞賜。」

「吝嗇」的洛克菲勒

石油大王約翰·洛克菲勒號稱是美國19世紀三大富翁之一。他對金錢的看法是不要做金錢的奴隸,而要把錢財當作奴隸來使用。洛克菲勒一生中向社會提供了7億5千萬美元之多的捐款,但卻從不浪費他的金錢。

有一次,洛克菲勒下班後想乘公共汽車回家,發現缺1角零錢,於是向秘書借了1角錢,並說:「你一定要提醒我,免得我忘了。」秘書說:「請別介意,1角錢算不了什麼。」洛克菲勒立刻正色道:「怎麼能說算不了什麼,把一元錢存入銀行,要整整兩年才有1角錢的利息啊!」

洛克菲勒經常到一家熟悉的餐廳用餐,吃完飯後總會給侍者1角5分錢的小費。有一天,不知什麼原因,他只給了5分錢小費。侍者不禁抱怨說:「如果我像您那麼有錢的話,我絕不會吝惜1角錢的。」洛克菲勒聽完笑了笑說:「這就是你為什麼一輩子當侍者的原因。」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

原文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①。

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②。

是以聖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③。」

正言若反④。

《道德經第七十八章》

譯文

天下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能攻破堅強的力量沒有能勝過水的。沒有別的東西能代替它。

弱能勝強,柔能勝剛,天下沒有人不懂,卻不能實現。

因此聖人說:「能承受國家屈辱的,才算得國家的領導。能承擔全國災難的,才算得天下的君王。」

這些正話聽起來好像反話一樣,不容易理解。

注釋

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攻堅強者」就是能攻克堅硬的之物的東西的意思。「勝」就是勝過的意思。句謂,天下的東西沒有什麼比水更柔弱的了,而能攻克堅強之物的東西卻沒有能比得了水。

「其無以易之。」「易」是取代。句謂,在無堅不摧的東西里,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取代它。以上說的是具體的水。

②「柔之勝剛,弱之勝強。」這兩句就是從具體事物概括出了一般規律。句謂,柔能勝過剛,弱能勝過強。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行」是實行,照著去做。句謂,天下沒有哪個人不知道,但又沒有哪個人去照著柔弱勝剛強的規律做。

③垢,污垢,屈辱。不祥,災難。社稷主、天下王,都指最高統治者。能承受全國的垢辱,才算社稷之主;能承擔全國的災難,才能為天下之王。

④正言若反,正面的話如同反話。此乃對「聖人云」的評述。社稷主,天下王,為天下之尊貴,而必須能受國之污垢,受國之災難。看是反話,而實是真言,故曰「正言若反」。

解析

老子說天下萬物沒有比水更柔弱的了,然而它卻是最堅強的。老子這麼說,是因為老子所處的時代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人們無法對其正確解釋,常常以神化的力量進行曲解。比如對於洪水,人們將其比喻為猛獸,以為有一個管理水的神在統治著它,它時而溫順時而來勢洶洶,力量難以估量,所以老子說它「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說天下人都已清醒地認識到了柔能勝剛,弱能勝強的道理,但都不能像水一樣貌弱而實強。這是因為在弱肉強食的社會裡,人們從小就被灌輸進一種思想,那就是要爭先、爭強,決不能軟弱,因為軟弱就會被欺負。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人們變得爭強好勝,然而越是爭強越不可能強,反而真正的強者都是不爭,就如同水,甘居下位、溫順無比,卻是最有力量。

「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之不祥,是謂天下王。」這是老子引用聖人的話來說明真正的君主應具備的品德。配得上做一國之主的人能夠承受得了恥辱,忍辱負重,他像水一樣柔弱,能屈能伸,而不是窮兵黷武,他們知道愛惜民力,知道尊重老百姓的生命,只有這樣的人才配稱為國家的君主。

「正言若反」是老子對相反相成的言論的一種概括,比如大成若缺、大白若辱、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大辯若訥等。正面是成,反面是缺,正面是一套反面又是一套,正面和反面是矛盾的統一體。

故事

柔弱勝剛強

老子小時曾有位老師,名叫常樅,專門向他講授殷周的禮儀。殷商的禮儀特別多,使幼小的老子感到:人要守那麼多的禮儀,活在這世上真是太難太難。

很多年後,老子成了大人,常樅已十分衰老。有次常樅病得特別重,看樣子就快不行了,老子聽說後自然要去探視。

到了常樅的病榻前,常樅只把嘴張著對著老子,然後抬起手指著嘴問老子:「我的舌頭還在嗎?」

老子感到好奇怪:老師是不是病糊塗了?怎麼會問這個呢?沒有舌頭,老師你怎麼講話?

常樅又問老子:「我的牙齒呢?」

常樅嘴裡沒有一顆牙,老子如實做了回答。

常樅說:「你知道我問這個是為的什麼嗎?」

老子這才意識到老師是在點撥自己:舌頭是軟的,所以它存在;牙齒是硬的,所以它容易崩落。世上的萬事萬物莫不如此。老子在《道德經》中這樣寫道:「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堅強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由此而又領悟到處人處世應當「守其雌」。小時候老師常樅給自己講的殷周的禮儀,其核心是謙卑,於此才得到了深層的認識。

老子的這種以柔克剛的立身之道,被後人採用。

韓平子問叔向道:「剛與柔,誰更堅韌有力呢?」

叔向道回答說:「我已經活到八十歲了,牙齒一掉再掉,而舌頭卻仍然如故。老聃有句名言說:『天下最柔弱的東西,能在最堅硬的東西中間穿來穿去。』又說:『人活著時身體柔弱,人死後就變得僵硬。萬物草木活著時枝幹柔軟,它們死後就變得枯槁。』由此看來,柔弱,是活著的特性,剛強是死的特性。活著的,遭到毀損還可以恢復,死的越遭破壞就越是消亡,我因此知道柔弱的堅韌有力甚至剛強。」

平子說:「講得好啊!那麼你的行為是依奉什麼呢?」叔向說:「我也採取柔的原則罷了,為什麼要剛呢?」

平子說:「柔不是會脆嗎?」

叔向說:「柔,扭曲而不折斷,磨勘而不缺損,怎麼會脆弱呀。按照天道,微小的事物會逐漸發展壯大而走向勝利。因此,兩支軍隊交戰,柔弱一方會戰勝強大的一方;兩方爭奪利益最後也歸於柔弱一方。《易經》說:『天道虧損滿足而增益謙虛,地道變減滿足而流益謙虛,鬼神禍害滿足而福益謙虛,人道恨惡滿足而親的好謙虛。』懷抱謙虛不足的柔弱,將會受到天道、地道、鬼神、人道四方的幫助,那麼,怎能不實現其願望呢?」

從清潔工到副總經理

維斯卡亞公司是美國20世紀80年代最為著名的機械製造公司,它的產品銷往全世界,並代表著當今重型機械製造業的最高水平。許多人畢業後到該公司求職遭拒絕,原因很簡單,該公司的高技術人員爆滿,不再需要各種高技術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求職者閃爍著誘人的光環。

詹姆斯和許多人的命運一樣,在該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測試會上被拒絕申請,其實這時的用人測試會已經是徒有虛名了。詹姆斯並沒有死心,他發誓一定要進入維斯卡亞重型機械製造公司,於是他採取了一個特殊的策略——假裝自己一無所長。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為該公司無償提供勞動力,請求公司分派給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計任何報酬來完成。公司起初覺得這簡直不可思議,但考慮到不用任何花費,也用不著操心,於是便分派他去打掃車間的廢鐵屑。一年來,詹姆斯勤勤懇懇地重複著這種簡單但是勞累的工作。為了糊口,下班後他還要去酒吧打工。這樣雖然得到老闆和工人們的好感,但是仍然沒有一個人提到錄用他的問題。

1990年初,公司的許多訂單紛紛被退回,理由均是產品質量有問題,為此公司將蒙受巨大的損失。公司董事會為了挽救頹勢,緊急召開會議商議解決,當會議進行一大半卻尚未見眉目時,詹姆斯闖入會議室,提出要直接見總經理。在會上,詹姆斯把對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作了令人信服的解釋,並且就工程技術上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隨後拿出了自己對產品的改造設計圖。這個設計非常先進,恰到好處地保留了原來機械的優點,同時克服了弊病。總經理及董事會的董事見到這個編外清潔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詢問他的背景以及現狀。詹姆斯面對公司的最高決策者們,將自己的意圖和盤托出,經董事會舉手表決,詹姆斯當即被聘為公司負責生產技術問題的副總經理。

原來,詹姆斯在做清掃工時,利用清掃工到處走動的特點,細心察看了整個公司各部門的生產情況,並一一作了詳細記錄,發現了所存在的技術性問題並想出解決的辦法。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時間搞設計,做了大量的統計數據,為日後一展才華奠定了基礎。

《老子為人處世智慧全集》 處世智慧 知止可以不殆

知止可以不殆

原文

道常無名朴,雖小天下莫能臣①。

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賓②。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③。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④。

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⑤。

《道德經第三十二章》

譯文

大道經常沒有名聲。沒有加工的朴,雖然小,但天下沒有人能支配它。王侯若能守住朴的特點,萬物將會自動地來歸服。

天地交合,降下甘露,沒有人指使它而自然均勻。

開始製作成東西才有名稱。

名稱有了之後,也要知道適可而止。知道適可而止可以不衰敗。

相比而言,大道在天下的樣子,像河流與江海之間的關係。

注釋

①名,名狀也。無名朴,指無法形容之寶,極言道之至高無上。小,指道,「至小無內」,故謂之小。即三十四章「可名於小」。道永遠是一個無法形容之寶,雖極微小而天下沒有誰能臣服。

②侯王,統治者。老子書中稱統治者,一曰聖人,一曰侯王。兩者有嚴格的區別:聖人是已經體道的統治者,侯王指應該體道的統治者,前者是老子崇奉的楷模,後者是老子告誡的對象。守之,守道。萬物,各種事物,也包括侯王統治下的民眾。賓,臣服。三十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白化」,與此意同。

③民,此泛指人,猶言人們。天地配合以降甘露,人們誰也沒有指使它而自然均勻,比喻侯王若能守道,萬物也將自然賓服。這是老子把從觀察自然得來的規律引入政治主張的典型例子。

④有名,指侯王之名。夫,彼也,指侯王。將,也。止,足也。殆,危。四句的意思是侯王始制,乃有名稱,名稱既有,然亦須知有所止足;有所止足,才能自我控制,有肆意妄為,才不致危敗。

⑤在,猶「於」也。天下,謂天下萬物。「川穀之於江海」為倒裝句法,正常句式應為「江海之於川穀」。句意是:用譬喻來說明道之於天下萬物,就如江海之千河萬溪。道與江海相應,天下與川穀相應:道涵養天下萬物,江海容納千河萬溪:比喻極為形象。二句實戒諭侯王,應當守道,使天下之民歸之,若天下萬物之涵容於道,如千河萬溪之歸於江海。

解析

道德在於萬物,而萬物也都受著道德的支配與調節。如果合乎了大道和大德,那麼一切事情都會順其自然,天下安定,人民幸福。

大道是什麼,我們是永遠也無法給它命名的,沒有辦法用一個固定的概念去描述它,但它確實存在。大到無窮大,小到無窮小。非要用我們能夠理解的概念去命名它,那就是「朴」字。雖然說那「朴」字微小精緻,但誰也不能去支配它,或者讓它臣服。或者說,反過來,它卻主宰著人類萬物。

只要人類中的聖人能夠守得住這個純真的「朴」,那麼天下萬物都會自然而然地為他效勞服務。不僅如此,就連那天與地也會陰陽交合,普降甘露,澤潤萬物。老百姓則不需帝王侯公下命令,也就自然和睦,無爭無奪。

但是,人類認識的一個最大的局限,就是必須設立概念。因為沒有概念,我們也就無法進行思維和認識。所以,對任何一件事物我們都必須先給出一個概念,然後才能在我們的思維繫統里進行認知。儘管我們的概念本身就有著很多的問題,但我們一直在努力地接近那個最終的真理。所以,誰也否定不了名相的作用和意義,包括老子在內。儘管在強調著名相的局限性,但他一樣卻在運用著名相。因為一旦離開了名相,他自己也就無法講話,我們也無法聽懂他在說些什麼。

所以,當人類的認識一開始,也就制定了名相和概念。不過老子的意思是說,既然有了名相,那就不要太分別,太執著於我們自己的認識。要知道我們認識的有限性,所以要適可而止。一旦按照我們自己的認識走得太遠,就會違背那真正的「朴」,從而招致自然的不平衡,造成我們自己的災難。所以,只要我們知道適可而止,那就不會離開大道太遠,自然也就不會招致災難。

大道生出天下萬物,但也照樣存在於天下萬物之中。或者說,天下萬物生於大道,但又回歸於大道之中,生生滅滅不偏離大道。就如天下的千萬條河谷川流,儘管都洶湧澎湃,但都回歸於大海之中。

侯王治理天下,也應該像那大道一樣,善於處於下方,能夠容納萬物。如果帝王貴族、侯王公卿縱慾無度,心中首先不平衡,不能愛憎分明,百姓自然不會得到他們的庇護,也不會服從他們的統治。

故事

列禦寇與眾不同

列禦寇準備到齊國去,走到中途又回來了。伯昏瞀人正好走到他回來途中暫住的地方,便問他:「你為什麼剛去齊國便中途回來了呢?」

列禦寇說:「我感到驚駭詫異!路上我曾到十家賣漿的店吃飯,有五家見到我竟主動要把飲食送給我白吃白喝。」

伯昏瞀人說:「那你又有什麼值得驚駭詫異的呢?」

列禦寇說:「人對我這樣,說明我內在的誠篤沒有疏解,以至表現在言語行動上。我鎮服了人心,使他們對我比對老者還尊重。這樣我必定會招來災禍!賣漿的人只是小本買賣,賣吃賣喝,沒多少贏利,還這樣待我,何況萬乘的國君呢!國君為國家勞瘁,為政事傷神,我這種樣子去見國君,國君勢必會要我為他擔任什麼職務,做出政績,所以我驚駭詫異,害怕而不敢再向前走。」

伯昏瞀人說:「你還真會觀察。不過你等著吧:人們將會歸附於你,聚守在你門下。」

果然不多一會,列禦寇住處的門前擠滿了擁戴列禦寇的人。

伯昏瞀用下巴抵著拐杖,站著看了一會,便一聲不說離開了。

列禦寇見伯昏瞀人離去,鞋也沒來得及穿,便提著鞋,光著腳丫,趕到門口,對伯昏瞀人說:「先生既然已走到我門口,為什麼不給我一點金石之言,點撥一下我呢?」

伯昏瞀人說:「算了吧!我說人們會歸附你,聚守在你門下,現在果然如此!誰叫你表現與眾不同叫人歡喜你呢?和你在一起的人不提醒你,他們說的都是讓你高興的話,這種話對人是最有毒害的。你身邊沒有能讓你覺醒明悟的人,大家一起,相處竟這樣親親密密!有技巧的人只是多一分辛勞,聰明的人也只徒有憂苦,只有毫無用處的人無所希求。像我這樣,吃飽了飯就優哉游哉,飄飄蕩蕩,就像那樣拴繩子的船一樣。心中虛曠,不存在任何一種東西,連誠篤也不存在,只有這樣,才能與天地遨遊。

馬歇爾拒當元帥

美國一代名將喬治·馬歇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為美國陸軍參謀長,對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做出了重要貢獻。

鑒於其卓越功勛,1943年,美國國會同意授予馬歇爾美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最高軍銜——陸軍元帥。但馬歇爾堅決反對,他的公開理由是如果稱他「FieldMarshalMarshall」(馬歇爾元帥後兩字發音相同,聽起來很彆扭。

然而,真正讓馬歇爾拒絕接受職銜的是此舉將使他的地位高於當時已病倒的潘興陸軍四星上將。馬歇爾認為潘興才是美國當代最偉大的軍人,自己又多受潘興提拔和力薦之恩,因此他不願使老將軍的地位和感情受到傷害。

潘興提拔和力薦馬歇爾的故事還應上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馬歇爾隨美軍赴歐參戰。他的才華受到美國遠征軍司令潘興的欣賞,大戰末期,潘興將馬歇爾提拔為自己的副官,視為得意門生。後來潘興雖然退役,仍然多次力薦馬歇爾晉陞。在潘興的有力影響下,1939年馬歇爾以四星上將銜出任美國陸軍參謀長。

有一段小故事足以說明馬歇爾對潘興的深厚感情。

1938年春,馬歇爾前往醫院探望躺在病床上的潘興。潘興若有所思地說:「喬治,總有一天你也會像我一樣當上四星將軍的。」馬歇爾滿懷激情地回答:「美國只有您有資格獲四星上將銜,絕不可能再有另一個人!」聽了馬歇爾的話,潘興頓時熱淚盈眶:「謝謝你,喬治!」馬歇爾拒絕當元帥後,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美軍從此不再設元帥軍銜。1944年底,馬歇爾晉陞五星上將——美軍的最高軍銜。

泰戈爾說:「當我們大為謙卑的時候,便是我們最近於偉大的時候。」
推薦閱讀:

人類本源:是什麼使人成為人?
本文中有個妙法可確保你的寵物死後轉世為人
45度做人,90度做事,180度為人,360度處世!
紫檀與花梨不為人知的珍貴一面
為人處事的技巧

TAG:為人處世 | 智慧 | 為人 | 處世 | 老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