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漫步
一、中嶽嵩山及登封簡介
嵩山總面積約為450平方公里,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峰連天峰1512米。古時,嵩山名為「外方」,夏商時稱「嵩高」、「崇山」,西周時稱「岳山」。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後,以「嵩為中央、左岱、右華」,為「天地之中」,稱中嶽嵩山。
嵩山在大地構造上處於華北古陸南緣,在其範圍內,連續完整地出露35億年以來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五個地質歷史時期的地層,地層層序清楚,構造形跡典型,被地質界稱為"五代同堂",實際上是一部完整的地球歷史石頭書。2004年2月13日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
嵩山東西長達60千米,屬伏牛山系,共有七十二峰,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氣勢磅礴。為什麼稱為「太室山、少室山」呢,二山的歷史由來已久。相傳大禹受命繼父治水,因治水心切,鑿山不止,大禹連吃飯都不顧,和妻子塗山氏相約送飯以擊鼓為號,塗山氏聽到鼓聲才來送飯。禹在鑿山時化作一隻大熊,力大無比。一次正幹活時不小心一塊石頭滾下去擊響了鼓,塗山氏聽到鼓聲忙來送飯,一眼看到禹是只熊,羞愧難當,扭頭就跑,大禹急忙在後追趕,追到太室南麓時,塗山氏女已經化成一塊大石頭。此時塗山氏女已身懷有孕,禹便向巨石大聲哭喊:「還我兒來!」只聽得山崩地裂一聲轟響,巨石開裂,跳出禹的兒子,取名為啟,所以這塊石頭就叫啟母石。塗山氏女化作石頭後,她的妹妹又和大禹結了婚,住在太室山西邊的一座山下,撫養夏啟王長大成人。古代妻子又稱為室,所以禹的第一妻子住的山就叫太室山,第二妻子住的山叫少室山。
上圖是 啟母闕與啟母石 的老照片。當初拍攝之時,周邊植被稀疏,尚可一睹舊時風貌。今日啟母闕已被置於建築的保護之內,啟母石也掩於密林之中。
下面再簡要介紹一下登封。登封市位於河南省中西部、中嶽嵩山南麓,市境東西長56千米,南北寬36千米,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東接河南省會鄭州,西連十三朝古都洛陽,是河南省歷史文化名城,全國著名的「文物之鄉」、「 武術之鄉」,現存各類文物古迹1517處,居全國縣(市)前列。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1處23項,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3處,古樹名木1100餘株,各類館藏文物5000餘件。
中國第一個朝代夏王朝定都陽城,即登封告成,「登封」、「告成」則因公元696年武則天「登」嵩山,「封」中嶽,大功「告成」而得名,改嵩陽縣為登封縣,改陽城縣為告成縣,金代將兩縣合併為登封縣,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登封縣撤縣設市。登封距今有1300年歷史了,一直沿用至今,再沒改名字,可謂千年古縣。嵩山曾有30多位皇帝、150多位著名文人所親臨,更是神仙相聚對話的洞天福地。
二、「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簡介
在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中國是位居天地中央之國,而天地中心則在中原,因而這裡成為中國早期王朝建都之地和文化薈萃的中心,中國幾大主流文明——儒、佛、道都在這裡建立了弘揚傳播本流派文化的核心基地,這裡也成為人們測天量地的中心,這一歷史背景使得這裡匯聚和留存了大量珍貴的文化紀念建築,其精華,即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
2010年8月1日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被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我國第三十九項、河南省第三項世界文化遺產。這處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之奇葩」的世界遺產,由建於公元1世紀至20世紀的8項11處建築院落組成,包括漢三闕、嵩岳寺塔、中嶽廟、少林寺建築群(常住院、初祖庵、塔林)、會善寺、嵩陽書院、周公測景台和登封觀星台等8處11項優秀歷史建築。
現存東漢、北魏、唐、五代、宋、金、元、明、清、民國時期單體建築367座。按建築材料來講,可分為磚石建築和木結構為主體的建築兩大類型;按使用功能,可分為禮制建築、宗教建築、教育建築和科技建築四種類型,構成了一部中國中原地區上下2000年綿延不絕、形象直觀的建築史。
這組建築群涉及禮制、宗教、教育和科技等領域,是中國古代建築的傑出代表,是初創製度與形制規制的典範,其初創與典範的地位充分體現出人類傑出的創造力;這些建築不僅深刻影響了中國內地的同類建築形式的形成和發展,同時影響了中國和亞洲地區的禮制和宗教建築的規格制度,進而影響到這些地區的文化傳統;
其中的許多單體建築都是各時代同類建築的優秀代表,是建築造型設計和建築技術的傑出範例和現存標本;這些建築記載了古老的祭祀、封禪文化和書院教育歷史,是這兩種已經消失了的文化傳統的獨特見證,也是古代文化發展至今及其傳承的生動見證。
國際古迹遺址理事會經實地考察後評估認定,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具有真實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價值。《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關於世界文化遺產列入標準共有六條,只要符合前五條中的任何一條(其中第六條不能單獨使用),就可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的價值不僅符合列入標準第三條,而且符合列入標準第六條。
符合標準(iii):能為一種已消失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見證。
中國古代對宇宙形態的觀察和探索開始於3000年前,直到15、16世紀才漸漸停息,在長達20多個世紀的歷史時期,許多朝代的統治者宣傳推廣「天地之中」的宇宙觀,並被社會廣泛接受。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8處11項建築分別代表不同時代的各類主導文化,是一個業已消亡的科學、教育和信仰體系的物質見證,也是現存仍在發展的佛教、道教文化傳統的見證。
符合標準(vi):與具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或現行傳統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繫。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與相關信仰有著直接或實質的聯繫:包括對於天文、宇宙規律的探索和信仰,對於皇權來自神授地位的宣揚和信仰,對於祭祀禮制活動的提倡和信仰,以及現存傳統的道教信仰和起源並發展於少林寺的佛教禪宗信仰。所有神聖的或世俗的建築集中於此,正是對穩固而持續的「天地之中」傳統理念的直接反映。
三、各遺產點簡介
周公測景台
和觀星台
元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周公測景台和觀星台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觀測建築。測景台創立於西周,周公為測日影定地中在此建土圭,唐代仿舊制改建成了石圭。觀星台建於元代,郭守敬以此為中心點觀測並推算出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其精確度與現行公曆僅相差26秒,創製時間卻早了300年。兩座建築是中國人智慧和天才創造力的體現。
現存建築自南向北有照壁、大門、儀門、周公測景台石圭表、周公廟卷棚、大殿、觀星台、帝堯殿等。觀星台為磚石結構的建築,由覆斗狀的台體和石圭兩部分組成。台體的平面近正方形,北壁正中有一凹槽,凹槽南壁上下垂直,東西兩壁有明顯收分,台體北壁下設有東西對稱的踏道口,可以由此登至台頂。
石圭在台體以北下部,圭上刻兩條平行雙股流水渠,渠南端有方形注水池,北端有長條狀泄水池,池兩頭有泄水孔。這種水渠裝置,是用以測水平的天文儀錶。歷史上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曆法《授時歷》就是經過此台的觀測與推算出來的。 觀星台是我國現存時代最早、保護較好的天文台,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建築之一。是"天地之中"宇宙觀形成的最直接、最具說服力的證據,充分驗證了"天地之中"的信仰,是科學、宗教與政治相互作用的產物,其價值得到國內外專家一致高度認可。
嵩岳寺塔
北魏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嵩岳寺塔建於北魏正光年間(公元520-525年),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磚塔,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筒體建築。
嵩岳寺塔位於登封市城西北 5 公里處嵩山南麓峻極峰下嵩岳寺內,初建於北魏正光四年(公元 523 年),塔頂重修於唐。該塔歷經 1400 多年風雨侵蝕,仍巍然屹立,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全國古塔中的孤例。嵩岳寺塔為磚築密檐式塔,也是唯一的一座十二邊形塔,其近於圓形的平面,分為上下兩段的塔身,與印度「stupa」["stu?p?]相當接近,是密檐塔的早期形態。她是中國建築藝術與西域建築藝術交流結合的完美見證,代表了東亞地區同類建築的初創與典範,在世界建築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嵩岳寺塔為青磚、黃泥砌築的15層密檐式磚塔,平面呈十二邊形。總高37.045米,底層直徑10.6米,內徑5米余,壁體厚2.5米。塔的外部,由基石、塔身、寶剎組成。密檐之間矮壁上砌出各式門窗492個。密檐自下而上逐層內收,構成一條柔和的拋物線。塔頂冠以磚質寶剎。
位於鄭州市鄭東新區CBD的千璽廣場,俗稱「大玉米」,設計靈感即來自於嵩陽寺塔。
少林寺建築群
常住院,唐至清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塔林,唐至清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初祖庵,北宋
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說起嵩山,很多人了解嵩山,是從一部老電影開始的,那就是1982年由李連杰主演的功夫片《少林寺》。這部影片轟動一時,在中國乃至世界影壇掀起一股新風格武術電影熱潮,使李連杰一舉成為國際級影星,並在中國掀起了武術熱。
少林寺常住院始建於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登封市西北太室山南麓,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因坐落於少室山陰的密林之中,故名「少林寺」。少林寺由印度高僧跋陀落跡傳教而建。
孝昌三年(527),南天竺高僧菩提達摩來到少林寺,廣集信徒傳授禪宗。後幾經興廢,唐初,少林寺漸趨興隆,明代達到鼎盛時期。清代以後少林寺逐漸衰落。寺內現存明、清建築30餘座,每座建築都承載著令人蕩氣迴腸的歷史故事。
五百羅漢朝毗盧、少林拳譜、十三棍僧救秦王等壁畫以及現存的數百品碑碣等文物都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創新與發展的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少林寺是佛教禪宗祖庭和少林武術的發源地,成為中國在海外最閃亮的一張名片。
少林寺塔林是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現存古塔數量最多的塔群,被譽為「中國古塔藝術博物館」。
塔林現存唐塔2座,宋塔2座,金塔7座,元塔43座,明塔139座,清塔10座,時代不詳的27座,共228座。另有殘塔和塔基痕迹35處。整個塔林佔地面積約14000多平方米。塔的層級不同,一般為一至七層,高度約在15米以下,大都有塔銘和題記。造有四角、六角、柱體、錘體、瓶體、圓形等,著名的有唐貞元七年的「法玩塔」、宋宣和三年的「普通塔」、金正隆二年的「西堂塔」、元至元二十七年的「中林塔」,它們是研究我國古代磚石建築和雕刻藝術的寶庫。
少林寺初祖庵建於宋代(公元960-1279年),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建築是現存的宋代磚木建築罕見精品,更是中國第一部建築寶典——宋代由李誡編著的《營造法式》頒布後最初的珍貴實證。她也以紀念中國禪宗開山祖達摩而成為廣受注目的宗教聖殿。
位於少林寺常住院西北約2千米的龜背形山丘上,宋宣和七年(1125)為紀念初祖達摩而建。現保存山門、大殿、千佛閣、面壁亭、聖公聖母亭。建築群坐北朝南,佔地面積約3400平方米。大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式綠琉璃瓦剪邊頂,出檐深遠,檐下置碩大斗拱,明間安板門兩扇,兩側次間辟直欞窗,前檐下立6根滿雕卷草、飛禽圖案的石柱,殿內石柱4根,雕刻天王、盤龍等圖案。
初祖庵大殿東側山牆內壁的護腳石石面上浮雕著北宋時代十分流行的渡海羅漢形象。殿宇中的檐柱、內柱、內外群肩石及佛台四周都有精緻的浮雕,皆為建殿時所刻,以海浪為背景,刀法古拙勁健、意境深遠,藝術價值極高。
初祖庵大殿建於宋宣和七年(公元1125年),主殿雖幾經修葺,但其斗拱比例、梁架結構及石柱及牆的石護腳等主要構件和特徵,仍保持北宋時期的面貌。殿內兩山壁繪有菩提達摩後至三十五代的祖師畫像,四根金柱上各雕刻有一尊神王,有的握杵,有的配劍,有的執鞭,威嚴神武,古樸蒼勁,是北宋石刻中不可多見的精品。
梁架為砌上明造。東、西山牆和後牆壁上均有彩色壁畫。該殿始建於宋代,後經多次重修,主要構件仍宋代原物。大殿外還保存有石刻40餘方,宋、金以後碑碣38通以及唐代「六祖手植柏」等。 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現存最早的木構建築之一,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其建造年代與《營造法式》的成書年代相近,其斗拱、梁架、雕飾多與《營造法式》相符合,是宋代木構建築技術的重要例證。?
會善寺
元至清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會善寺始建於北魏孝文帝時期(公元471-499年),寺內現存元、明、清時期建築9座,是唐代天文學家一行和尚的出家修行之所,現存元代建築是當時(公元1279-1368年)最典型和珍貴的代表作。位於登封市區西6千米太室山南麓積翠峰下,前身是北魏孝文帝元宏的一所離宮,魏亡後舍宮為寺。
該寺坐北朝南,現存二進二院,西院11座建築,東院7座。其中大雄寶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殿檐下施有碩大的斗拱,殿內作減柱造。殿正面明間為隔扇門,餘四間皆為隔扇檻窗,背面明間用板門。始建於元代,後多次重修,現殿內木架及檐下斗拱均為元代遺物。寺內現存北齊《會善寺碑》等碑碣石刻30餘通。唐至清古樹120餘株,明代鑄大鐵鐘一口。 會善寺大殿建築出檐深遠,斗栱碩大,是嵩山地區現存唯一的元代木結構建築。其典型做法雖經後世重修,更具歷史價值。?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位於登封市嵩山南麓。與河南睢陽書院(又名應天書院)、湖南嶽麓書院、江西白麓洞書院並稱我國四大書院。創建於北魏孝文帝太和八年(公元 484 年)時,時稱嵩陽 寺,至唐代改為嵩陽觀,到五代時周代改建為太室書院。宋代理學的「洛學」創世人程顥(chéng,hào)程頤(chéng,yí)兄弟都曾在嵩陽書院講學,成為全國四大書院之首,是中國最早的書院之一,也是程朱理學的策源地和傳播中心。明末書院毀於兵燹,清代康熙時重建。嵩陽書院經歷代多次增建修補,規模逐漸形成,布局日趨嚴整。書院的建制,古樸雅緻,大方不俗。其規劃布局和實物留存獨具特色,對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標本意義。
位於登封市嵩陽路北端嵩陽書院大門前西10餘米處,俗名「大唐碑」。全碑由基座、碑身、碑額、雲盤、碑首五層雕石組成。唐天寶三載(744)二月五日立,通高9.02米,寬2.04米,厚1.05米,雄偉壯觀,為河南最大的石碑。碑額題「大唐嵩陽觀紀聖德感應之頌」12個篆字。碑文末行「天寶三載二月五日建」九字亦作篆體。碑文25行,行53字,內容主要記述唐玄宗李隆基為尋求「長生不老」之術,命嵩陽觀道士孫太沖煉丹九轉的故事。被世人罵為「口蜜腹劍」的奸相李林甫撰文,著名書法家徐浩八分隸書,字態端正,一絲不苟,堪稱唐隸上乘作品。 該碑石質堅硬細膩,雕工極為精緻,是我國唐碑的優秀代表作之一。
漢三闕
(太室闕、少室闕、啟母闕)
漢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於東漢年間(公元118-123年),是中國僅存的時代最早的廟闕,代表了中國古代國家級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雕刻於漢三闕上的馬戲、蹴鞠、夏禹化熊、啟母化石、幻術、鬥雞等畫面,以及篆書銘文十分精美,是漢代藝術風格的集中反映,更是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史的珍貴資料。
太室闕位於登封市太室山南麓中嶽廟前約500米中軸線上,為漢代太室山廟前的神道闕。石闕為漢安帝元初五年(118)時的陽城長呂常所建,由鑿石砌成,通高3.96米,分東西二闕,闕門間距6.75米,東闕高3.92米,西闕高3.96米。兩闕結構相同,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構成。西闕南面上部陽刻篆書「中嶽泰室陽城」6字,銘記刻在西闕北面,為陰刻隸書,計27行,每行7字,內容主要讚頌中嶽神君的靈應和陽城長呂常等人建闕的緣由。另一方銘記字體為篆隸,剝蝕嚴重,僅辨50餘字。銘記中的「東漢延光四年(125)」年號是後刻的。太室闕上雕刻的車馬出行、馬戲、狩獵、神話故事、奇禽珍獸、鬥雞、雜技、樓閣等畫像和裝飾圖案,藝術風格渾樸古拙,氣勢深沉,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在藝術創作上輝煌成就,其形式和內容對研究建築史、美術史和東漢社會歷史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少室闕位於登封市區西6千米少室山東麓,為少室山廟前的神道闕。建於漢安帝延光二年(123年)。以青灰色塊石砌築,分東西二闕。兩闕結構相同,為二重子母闕,由闕基、闕身、闕頂三部分構成。東闕通高3.37米,西闕通高3.75米,間距7.60米。西闕北面三層中部有陰刻篆書「少室神道之闕」6字,闕銘也為篆書,約55行,每行4字,皆侵蝕,不可辨識。少室闕上雕刻的畫像有車馬出行、宴飲、羽人、玄鳥生商、四靈、獸斗、擊劍、狩獵、犬逐兔、馴象、鬥雞、蹴鞠、羊頭、鹿、虎、馬技、月宮、常青樹、柏樹等。其中以馬戲圖和狩獵圖最為出眾,馬戲的驚險在畫面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少室闕是古代祭祀少室山神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中國古代祭祀禮制建築的典範之一。
啟母闕位於登封市區北1.5千米太室山南麓萬歲峰下,是啟母廟前的神道闕。延光二年(123)東漢潁川太守朱寵建。以鑿石雕刻砌成,分東西二闕,現存高3.17米。西闕北面有兩方闕銘,一方為啟母闕銘,篆書,內容主要是讚頌夏禹治水的功績和三過家門而不入的忘我精神。另一方是《請雨銘》,在啟母闕銘下,隸書,堂溪典撰寫,計18行,每行5字,現僅存11行。闕身雕刻馬技、騎馬出行、雜技、幻術、馴象、郭巨埋兒、夏禹化熊、果下馬、狩獵、虎逐鹿、雙蛟、月宮圖、蹴鞠圖等,闕頂雕刻瓦壟、瓦當、板瓦、垂脊等建築構件。其中,雕刻的女子蹴鞠圖,是足球起源於中國的重要實物證據。 啟母闕雕刻藝術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在世界歷史學金石雕刻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闕頂上雕刻的建築構件的外形對研究漢代建築提供了實物依據。
中嶽廟
至遲在漢武帝時(公元前156—87年)已經存在,現存建築格局可上溯至金代,現存建築多復建於明清,為官式建築的代表,也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規格最高、保存最完整的一組道教古建築群。廟內的秦漢古柏、北魏碑刻、宋代鐵人等真實反映了道教文化發展的悠久歷程和豐富內涵。
位於嵩岳太室山南麓黃蓋峰下,其前身是太室祠。始建於秦(公元前220~公元前206)。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武帝劉徹游嵩山時,令祠官大加修建。現存廟製為明代(1368~1644)所定,其建築大部分為清順治至乾隆時(1644~1795)按照工部營造則例的官式作法重修的面貌,有殿、宮、樓、閣、亭、台、廊、廡等明清建築400餘間,漢至清代古柏300餘株,金石鑄器、石刻造像等金石文物百餘件,是五嶽中現存規模最大的古建築群。中嶽廟沿中軸線,由南向北主要有太室闕、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崇聖門、化三門、峻極門、中嶽大殿、寢殿、御書樓。其中以中嶽大殿氣勢最為雄偉。在中嶽廟大門兩邊亭中保存著兩尊石座「翁仲」(神像的一種),翁仲立於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已經有近兩千年的歷史了。 中嶽廟院南北長650餘米,東西寬160餘米,佔地面積近11萬平方米,是中國五嶽之中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一組古建築群,具有很高的歷史、藝術、科學價值。?
登封「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群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屹立於世界遺產之林,當之無愧,名符其實,她作為全人類共有的文化遺產已為全世界人民所共同關注和保護。
嵩山現存的中國六最:禪宗祖庭――少林寺;現存規模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現存最古老的塔――北魏嵩岳寺塔;現存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樹齡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現存最古老的觀星台――元代觀星台。
推薦閱讀:
※魔獸世界建築志·卷三·帝國餘輝
※她的花養到戳屋頂 全靠這幾招!
※中國古建築屋頂的等級與講究
※輕鋼結構別墅的特點和優勢是什麼?
※圍礁造陸高架式建築南海礁島守衛開發的快省全優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