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模化豬場中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
對於一個規模化工廠化的豬場而言,生長育肥舍就好比是一個成品車間,此階段是豬場盈利的衝刺階段,此階段的生產成績可能決定一個豬場的盈虧。但多數情況下,豬場往往側重於種豬和仔豬的投入,忽視對生長育肥豬的投入,導致其生產性能下降和疾病的發生率提高,影響了豬場的經濟效益。 通過加強生長育肥豬的飼養管理,改善營養和合理使用藥物等,可以提高其豬只的生產性能降低發病率。主要措施有:
1 免疫是前提
保育仔豬要做好一些重大病毒性疾病(如:PRRS、HC、PR、等)的疫苗接種工作,並定期的進行抗體檢測,以保證生長育肥豬不發生重大病毒性疾病和烈性傳染病。
2 營養是基礎
生長育肥豬的飼料成本約佔豬場總飼料成本的70%。因此,在育肥階段節省飼料和降低飼料成本是最切實可行的。一般情況下豬場總是將最差的飼料用於育肥豬。特別是在飼料發霉的情況下,為降低損失,只好飼餵育肥豬。事實證明這樣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生長育肥階段的飼料要保證不用變質的飼料原料更不能用發霉的飼料原料,提供營養全面、平衡的飼料,增強豬只的免疫機能,提高豬只的抵抗疾病的能力。對於生長育肥豬來說營養全面、平衡,品質優良的飼料就是最好的藥物。
3 葯防是必要
要注重預防用藥,淡化治療,加強飼養;樹立防重於治,養重於防,養防結合的觀念。豬只在轉群或免疫等應激時,在飼料或飲水中添加多維、電解質等抗應激的藥物,連用3 ~ 5 d。生長育肥豬會在某一日齡段發生不同程度的呼吸道或腸道等疾病。(如所謂的13 周齡牆、15 周齡牆、18 周齡牆等)針對此種情況應提前選擇一些廣譜或具有針對性的藥物添加到飼料或飲水中來預防疾病的發生。選擇的藥物有四環素類、頭孢類、磺胺類、泰樂菌素、替米考星、利高黴素、氟苯尼考等。
用藥的原則:採用脈衝式投藥,根據所選的藥物特性並參照說明書來決定用藥劑量連用5 ~ 7 d;如果僅是單純的預防保健,可選用一些療效一般,價廉的藥物。當豬群有發病的徵兆或已發病,就要選用高效的藥物。(有時價錢貴的葯不一定就是好葯);救病如救火,要注意用藥的時機,不能坐等專家或者實驗室的診斷,要積極採取對症療法和支持療法,更不能迷信某種藥物是「仙丹」,非它不行;儘可能的聯合用藥,但要注意藥物間的配伍禁忌;多用些能增強豬體質的藥物(如維生素C、E、GS、電解質等)。
4 管理是關鍵
首先保證全進全出批次化是控制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措施,如做不到,很容易造成某一種疾病在同一豬舍內的循環感染。其次定期化的消毒,能減少或消滅外界環境中病原微生物,是控制感染性疾病最有效的措施。因此,消毒工作一定要制度化,確保消毒的有效性。(如:每周兩次的帶豬消毒;每周一次的全場道路及環境消毒;每次售豬前後對售豬月台消毒;空棚清掃後用高壓水槍徹底清洗後消毒等)然後對有傳染性的病豬要隔離飼養;棚舍內的病死豬要及時運走並進行化制或深埋,以防病菌擴散感染健康豬群。一般情況下,在有漏縫地板或有外運動場的豬舍,密度要求不小於0.8 m2/ 頭;而在水泥地面上,要求每頭豬至少為1 m2。如果密度高,肥豬的應激反應加重,豬容易打架,容易發生疾病的水平傳播,特別是呼吸道疾病。生長育肥豬的適宜的溫度是18 ~ 20 ℃,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豬的生產性能。因此,要做好夏季的防曙降溫(可採取噴淋、負壓通風、沖水等)和冬季的防寒保暖(可用雙層吊頂、燒炭爐、墊稻草等)。濕度控制在60% ~ 70%。合理的組群按個體的大小分群,在飼養過程中要對出現的弱豬適當調群,特別在每次換料時要調群,將體重不達標的豬調出,不換料。但也不要頻繁的調群、混群。加強通風育肥階段的疾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而其發生與空氣的的質量有密切關係(特別是冬季),空氣質量又與棚舍內的塵埃、氨氣和其它有害氣體的濃度有關。濕度可以影響豬舍內氨氣和塵埃的濃度,因此要及時通過開門窗(根據風向來開窗)來進行通風換氣,同時要注意舍內溫度的變化。最後人員績效考核化按照不同崗位制定相應的績效考核制度,以制度來管人;通過獎罰機制來調動人員工作的主觀能動性,打造一支具有一流執行力的團隊,提高飼養管理和生產水平。 人的因素往往決定一個豬場的興衰成敗 。綜上所述,只有為生長育肥豬提供最舒適的生長環境,才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力和抗病能力,並能達到最佳的飼料轉化率。豬其實也是好奇、聰明的動物,對良好的管理也會產生良好的回報,所以我們要積極為其創造快樂的生活環境,不快樂的豬是不會為豬場帶來利潤的。
推薦閱讀:
※如何做好規模化豬場的消毒工作
※規模化豬場養豬技術規範
※規模化豬場預防保健方案
※提高規模化養豬場經濟效益的技術措施
※規模化肉羊場疾病綜合防治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