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基礎教育中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途徑和方法

安徽省廬江第二中學 束義福

關鍵詞:創新 素質 途徑 方法

教育是奠定國民創新素質和支撐國家創新體系的基礎,正如江澤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識創新、傳播和應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人才的搖籃」,進行教育創新實施創新教育以培養國民的創新素質也因此成為眾多國家教育改革的焦點和核心,因此,實施素質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應是我國教育改革和發展之最應該做和最急需做的一件大事。

實施素質教育,就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素質教育的靈魂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創造力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不竭的動力」。

一、德育孕育創新素質

德育孕育創新素質,思想品德和智慧才能是科技人才的必備素質,只有自信和無私才是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自信來自於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制約的遠見卓識,無私來自於崇高的價值觀念和高尚的道德境界,這就是說,德育孕育著創造力量,思想品質教育是創新素質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創新的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加強基礎文明和一般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注重進行與創新素質形成有直接關係的進取性道德教育和科學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的好奇心、上進心、事業心、成就感和熱情自信、樂觀的性格以及競爭精神,培養創新意識和勇於探索、合理懷疑的科學精神以及執著事業感,深沉的義務感、強烈的責任感等品質。

二、學科教育滲透創新教育

1、課堂教學加強創新教育。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基本組織形式,以此形成組織所進行的各學科教學。教學中設計教育的各種活動都應以學生的現實發展水平和學習特點為依據,著力於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培養學生自我發展的能力。要有機地運用創新教育的理論來組織教學,安排教學程序,選擇教學方法和評價方法,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

我們的課堂教學目前比較突出的是過多強調知識的灌輸和掌握,忽視能力特別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基礎知識比較紮實,但創新精神不足,創新意識不濃,創新思維不夠。因此,教學中要摒棄舊的傳統的知識灌輸方法,必須樹立學生主體地位的教學思想,通過發現問題、明確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掌握髮現、明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引導學生主動地去觀察、感知、思考問題,使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中變成探索和發現知識的過程,使學生在這個能動過程中體會成功和發現樂趣,使學生逐漸從被動到主動,從模仿到創造,從依賴到自主,從而取得創新的體驗和經驗。

2、活動課教學培訓創新能力。培訓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不僅要有具有創造性的思想品質,心理素質和堅實的基礎,還必須掌握一些創造發明的技能技法。學會創造同獲得其他方面的智慧技能一樣,可以通過直接培訓來獲得和提高,所以學校可以在活動課程或機動課程里有計劃、有目的、分年段地開設思想技能課,創造技法課、創造活動課,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和創造技法的訓練,使他們從小就能掌握前人總結出來的創造原理、創造技能、創造方法,儘早進入創造活動,例如:組織學生開展「五小」活動(小製作、小實驗、小論文、小發明、小創造)競賽,引導他們有目的觀察自然、觀察社會、觀察生活,努力發現和提出有新意的問題,用學到的創造原理和創造技法去解釋、去實踐、去創造,促使學生把學到的知識與創造願望、創造活動結合起來,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思維能力得到充分發展。

每個人都會因為外界影響而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如不及時善於衝破心理屏障,就會阻礙創造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活動課教學中,老師必須摸清情況,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教育、鼓勵學生清除一切顧慮,解除心理上的一切壓力,突破舊觀念、舊體系,經常思考自己的課題產生有新的設想和打算,並善於取人之長,補已之短;教師用美好的前景引發學生的嚮往和追求,熱情耐心幫助他們解決自己課題中的困難,並為他們創造成功的機會,使他們在成功的意境中有新的策略和設計設想,不斷增強自信心;激勵學生在艱苦探索中廣集博採,不斷追求新知,提高創新能力。

3、課外活動發展創新素質。學校除常規教學外,還應開設科技、文藝、體育、工藝、勞動社會實踐等活動課,為學生提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機會及展示其才能的舞台,如組織課外興趣小組、科技發明小組、智力競賽小組、研究性學習小組、社會調研小組等,這些課外活動可以將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踐,又能在實踐中鞏固所學到的知識,進而追求新知識,培養學生創造興趣,增長創造才幹,鍛煉他們獨立思考能力和動手能力。少先隊、共青團活動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有效途徑。鄧穎超同志在全國少代會上提出三點希望:「第一,樹立創造的志向;第二,培養創造的才幹;第三,開展創造性活動」並指出:要培養創造精神就要把少先隊活動創造性地開展起來。在團隊活動中,開展一些「小製作」「小改革」「小發明」。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更是學生鍛煉創造能力的廣大空間,豐富早期實踐活動能使學生具有較多解決問題的機會擁有更多的獨立與自由,這有益於創造型人格的塑造,大量實踐活動還可以豐富學生的表象儲備,為創造想像提供豐厚的「原料」,而在實踐活動中遇到的困難,產生的新需要,更會激發學生的創造慾望。利用靈活的形式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活動舉辦知識競賽、創新能力評比等。教師應經常地與學生交流,並組織學生之間交流創新體會,鼓勵學生之間適當競爭、相互合作與交流,使全體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每個學生的創新能力相互激勵同步增長。

4、優化環境鼓勵創新精神。在教學管理上學校應建立有助於創造力發揮的機制,即容許鼓勵和幫助教師創造性地進行教學,提供展示與激發學生創造力的校園環境,把對創造力的考查納入學校評估體系。教師要善於營造一個讓學生大膽、自由、積極思維、勇於探索的氣氛,創建富有創造性的班集體,鼓勵獨創性與多樣性,鼓勵幻想、保護好奇心。教師要以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有了寬容,學生就有了自信心,有了自信心,就有了創造的內驅力。在充滿民主寬容的氣氛里,學生的思維既緊張又活躍,而情緒是放鬆的,心理是安全的,沒有壓抑感,師生在這樣的氣氛里共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好的想法得到表揚,不成熟的想法得到鼓勵,學生能輕輕鬆鬆地舒展自己的心靈,這樣的班集思維活躍,求新求異意識強烈,獨特新穎的想法受到鼓勵,同學之間受到啟發,在這樣的集體中,學生會積極主動開動腦筋,使創造性思考成為一種習慣,使創新精神得到發揚,創新意識得到增強。

5、因材施教提高創新能力。受教育者之間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造成的原因有先天的差異,有環境影響的不同,也有教育條件的不同等等。這種差異決定了教育工作者不能只要求有差異的個體都要達到統一的教育目標,而應當使每個學生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尤其是在適合自己個性、特長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從社會需要來看,當代社會對人才的需要是多層次的、多類型、多方面的。這些人才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文化科學知識,但又因專業、崗位而異,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側重點不同。基礎教育面對全體的受教育者,就應當從每個學生實際出發,從每個學生個性特長著手,發揮學生潛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各自相適應的良好發展。

因材施教是我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重要之一,注意個別差異和因材施教,也是當代教育思想十分重視的課題。因材施教的前提是了解學生的素質,發現學生的潛能,並承認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個性、愛好及特長是各不相同的。教師在平時教學中注意學生的特點,有意識地多與學生交往、交流,同時針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採取不同的教育、指導方法。具體教學中,可由學生自願選擇合作夥伴,自願選取活動方式,自願選取創新課題或內容。教師在指導過程中不僅要注意科技含量的技術指導和業務上的點撥。(更要注意對學生的鼓勵,共同研究在創新活動中的相關問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善於想像,勇於探索,敢於標新立異、奇想妙想,更要注意針對各個不同小組的實際水平,統籌安排,並及時作針對性、示範性的輔導,共同研究在創新活動中相關問題,幫助他們解決研究中的問題及創作中技術技巧難題。特別要注意避免好高騖遠,求全責備,不企求在一定時間內出成果,不期望一定要提高多高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水平,只要求在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並在創新活動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道德觀、審美觀及培養高尚的情操。

三、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方法

「教學有法而無定法」、「而無法之法乃為至法」這說明了教學方法的靈活性和創造性,在教育教學中,應根據內容、對象、時機,採取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法。在創造教育中,直接開發學生創造力的方法很多,如啟發教學法、開放教學法、實驗探究法、成功教學法實驗、綜合、引探式教學法等,但不論哪種都要注意以下幾點:

1、創設問題情境。良好的情境設置,可以使學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期間情感,形成對問題探究的強烈願望,這是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性重要條件,教師可針對學科特點,制定適用於不同層次學生多層教學目標,從學生角度、以學生的眼光來審視所遇到的問題,精心設計有利於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切入點,這些切入點可以是教學的重難點,也可以是科學家的創新經歷和體會,或者是學生自己創新成果的展示,以激勵學生求知慾望和創新激情。運用提問、操作、演示或實驗等各種方法來創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調動已有知識系統並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新組合再造,從而形成新的認識和想法,這便是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產物。

2、激發求知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主動學習內在動力,也是創造力發展的必要條件。寓知於樂,以趣激學,會取得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把學生當作認識的主人,充分發揮他們在認識過程中的作用,千方百計地把認識的對象和任務,從學生的間接需要變成直接需要,形成強烈的內部動機去引起興趣產生好奇心,有了這種好奇心,才能帶著愉快、高漲的情緒,、克服困難,執著地去分析、去比較、去實驗、去研究,展現創造的智慧和才幹。

3、鼓勵質疑問難。質疑問難體現出學生的對教學過程的一種積极參与,說明調動已有知識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思考,求知上蘊蓄著突破,標誌著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學,從學會走向會學,科學發明與創造往往是從質疑開始,從解疑入手的,教師要鼓勵學生質疑,特別是要鼓勵學生在不疑處生疑,鼓勵學生預習是對發現疑難、提出問題;敢於向教科書、參考書提出疑問;向教師質疑;鼓勵同學之間討論爭辯,讓各種思想相互摩擦、碰撞,互相啟迪。教師應設計具有針對性和啟發性的疑難問題,啟發學生思考探討,在作業批改和演示實驗時尋找錯誤和失敗的原因,提出糾正的方法等等。總之,教師要積極有效地引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讓他們樂於質疑,善於質疑,真正做到創造性地學習。

4、啟發學生想像。創造離不開想像,創造必須以想像為基礎,想像可以幫助學生衝破現有知識經驗的局限。因此教師應對學生進行敢於想像、敢於創新、敢於打破陳規的訓練,有效地把學生的想像振興起來,通過一系列具有邏輯因果關係的想像活動,改善學生思維空間,實現認識能力的飛躍和突破,促進學生想像能力的增長,如在物理教學中,教師可用假設的方式提出總是引導學生思考,啟發學生進行想像,如假設沒有摩擦,世界將變成怎樣,假如自由落體的重力消失,會產生如何狀況……。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張開想像的翅膀。還可以多做些探索性實驗和設計小實驗、小製作等,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和想像還可以在解題訓練中進行條件假設、過程假設、結果假設,化復要為簡單,化抽象的為具體等。還可以讓學生在實驗中猜想,在實驗中增加一些條件會出現什麼現象、減少條件會再現什麼結果等等。

5、引導學生妙用轉化。當遇到陌生事物難以搞清新關係時,可以啟發學生在思想上將其轉化為熟悉的,藉助聯想等消除陌生因素。結果熟能生巧,新思想迸發出來。相反,有時面臨熟悉事物,由於司空見慣而習以為常,思想駕輕就熟新意難出,在這時可啟發學生將「熟」轉化為「生」,其具體辦法是:一是有意識地保持一種認識上的陌生感,把以往認識的事物當做並不認識而需要鑽研的對象。即使面臨了如指掌的事物也要明知故問「為什麼是這樣而不是那樣」?二是通過若干次聯想使事物達到當時狀態下的失真程度。認識對象一旦陌生起來,往往引來學生異想天開的說法和想法。類似還有「順」「通」轉化,「正」「反」轉化,「實」「虛」轉化,「是」「非」轉化,「簡單」「複雜」轉化等。妙用轉化,可在思維活動時避免單一正向思維和單角度的認識過程的機械性,克服線性因果律的簡單化,從相向視角(如:分與合、順與通、零與整等)來看待和有意識地認識客體。這樣往往可別開生面、獨具一格地取得突破性成果,長期如此訓練,雙向思維習慣形成,遇事發現新關係的機率將會自然增長,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會隨著增強。

四、取得的效果

幾年來,由於我校堅持學科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能力的培養,教師認識到位、方法有效,學生熱情高,興趣大,取得了明顯的成效,1998年獲縣科技活動比賽一、二、三等獎11人,學校獲縣青少年科技活動先進單位。1999年獲省發明創造比賽一、二、三等獎3人;2000年獲省發明創新大賽一、二、三等獎6人,其中一同學獲全國青少年創新大賽一等獎、英特爾英才獎。2001年一學生入選中央電視台「發明之星」電視大賽並獲獎;學校獲國家專利一項。在安徽省首屆「光大杯」創新大賽中14人入選,一人獲二等獎,兩教師獲優秀輔導獎,學校獲優秀組織獎。獲「首屆全國中小學勞技教育創新邀請賽」二、三等獎3人;3名學生獲市優秀自製教具二、三等獎。2002年5月榮獲市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二、三等獎五人,學校獲優秀先進單位獎。近幾年來學生及教師在省級以上CN報刊上發表「四小」論文30多篇。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並撰寫社會調查研究報告十多篇。多次在校內展示其學生成果圖片。學校的可喜成果受到省科協、省教育廳、省關工委及巢湖市有關領導的高度重視,縣市有關領導先後兩次到校舉行頒獎會。

五、幾點認識

1、不從本質上而只從形式上搞創新能力的培養,往往出現弊端,如學生創新能力應以創新思維方法為基礎進行長期細緻的大力培養引導,否則就可能會出現一味追求技巧、方法的模仿和機械性變化的創新偏向。

2、要使創新教育工作順利進行,最重要的一點是學生的興趣變成為自覺行為,因此在教學中要千萬百計培養學生的愛好、興趣,並高度重視激發學生的情感和意志。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創新的興趣和積極性。

3、要特別注意把培養能力和發展個性密切聯繫。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因時制宜,因地制宜,不斷改進方法,研究策略,提高教學指導效率。

4、學生的智能的發展,尤其是創新水平、創新能力的提高是一個緩慢過程。短時間內看不出顯著的成效,甚至由於學生自己的學習習慣、思維定勢、方法單一等而使創新教育的培養工作受阻。要認識到這一工作的複雜艱難性,要堅持科學的教學方法並持之以恆,耐心誘導,既不要急於求成,「恨鐵不成鋼」,也不可包辦代替,或稍受挫折就轉掉方向走回頭路。

學校素質教育是老課題的新研究,而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則是新問題的再探索。都是因為以往重視不夠、探索的局限性較大,有些觀點未必成熟。做法還有待探索。尤其有待進一步用實踐來檢驗,更有待同仁們來共同探索。
推薦閱讀:

人傻錢多素質差:被符號化的中國新富階層
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做一個合格的好公民
學習需要的七種綜合素質
金鑫:素質教育就是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的統一
蹲式負重訓練在體能素質訓練中重要嗎?

TAG:教育 | 創新 | 素質 | 方法 | 學生 | 基礎教育 | 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