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不到?孩子們爭玩具,大人們這樣做居然是錯的!

每天分享好書 周周免費贈書精選有聲故事 實用育兒信息權威專家欄目 高效互助社區

柚子姐姐說寶寶們相互搶奪玩具,中國父母最常做的事,便是紛爭剛一開始就介入孩子之間的爭奪,還一個勁地勸說寶寶要把玩具讓給別人,最後常以兩個孩子都哭哭嚷嚷,或者一個孩子得意另一個孩子委屈收場……美國超人氣育兒書《0到5歲大腦發育關鍵期的70條養育法則》告訴你,為什麼當小玩伴相互搶玩具時,家長最應該做的,其實應該是什麼也別做,多等等,多看看!

文 :特雷西·卡其婁來源:《0到5歲大腦發育期的70條養育法則》本文經作者授權發布我家小寶長到18個月大的時候,已經有了足夠的能耐去搶奪人家小朋友手中的玩具了。在這種時刻,天下父母幾乎都會走上前去,撬開自家小寶抓住玩具的小手指,拿過玩具來,還給小朋友,回頭責罵:「人家正玩著呢!」看見自家小寶頓時梨花帶雨,媽媽又忍不住轉頭去求告人家小朋友:「玩具要一起玩。我們一起玩好不好?」當然不好啦!在一項實驗當中,有這麼一條規矩:寶寶可以自己來決定要不要把手上的食物分享給他的小搭檔,而且,不論他決定給還是不給,他都會再得到好吃的。25個月大的時候,有57%的寶寶決定把食物分給小搭檔,而18個月大的時候,卻只有14%的小寶寶這麼決定,儘管送到自己小手裡的好吃的不需任何回報、不帶任何條件。我們希望自家孩子能友善對待小朋友。只是,若要孩子真能做到無私地幫助別人,他們還須在其他領域的成長之路上跨越好幾格階梯,才有可能做得到這一點。

1幫助他人的意識,從小就已經具備雖說如此,不過,還請你好好看清,家裡的學步小孩兒其實多麼善於而且樂於幫助他人。你會看到寶寶把自己喜歡的食物送到小朋友的嘴巴里,你會看到寶寶堅持要過來幫你擦地板。我們不需要教孩子這麼做,人類天生就懂得要幫助他人(以及與他人競爭)。持進化理論的人類學家們相信,這恰是我們人類能生存下來的根基所在。也就是說,1歲多的小寶寶並非不肯幫助他人,而是他尚未學會該如何知道他人需要幫助,因為,這必須在寶寶能猜測得出他人的感受和想法之後才做得到。也就是說,學步期的小寶寶能在其他一些能力發育之前,就已經知道某些初級的助人為樂。機械式的幫助:寶寶大約12~14個月大的時候,可以開始為他人提供簡單的以行動為導向的幫助,比如說,讓寶寶幫你找個什麼東西,或者幫你把什麼東西遞過來。到了18個月大的時候,寶寶這種助人為樂的能力得到進一步的延伸,不但能跨過阻擋住他的障礙來幫你,還能懂得借用工具達到目的,更開始明白「做完了」「結束了」的意思。共情式的幫助:也是大約從18個月大開始,寶寶逐漸表現出對他人的關心,以及對他人的撫慰。只不過,這種與人共情的幫助畢竟還是相當有限,等寶寶長到了30個月大的時候,才會發育得更加完善。這時候,哪怕沒有你在一旁給出率直而清晰的提示,寶寶也能自己推斷出他人的感受和意圖,有時候還能推斷出他人的需要。無私式的幫助:30個月大的寶寶雖然已經開始明白他人需要什麼,不過,若因此而必須給出他在乎的東西,那還是不容易做得到。等到了大約3歲的時候,寶寶更能明白無私地給出一樣東西意味著犧牲自己的利益,因此,這時候讓他跟人家「分享」他自己的東西,就更不容易做到了。好在這樣的「自私」只是暫時性的,他還會繼續成長。

2想辦法讓孩子來幫助你寶寶需要人家給出多少清晰的提示才能弄明白人家需要他的幫助?由匹茲堡大學的瑪格麗塔·斯維特羅瓦主導的一個項目中,有這麼一段情節:一個成年人假裝自己很冷,在一個離她不遠的孩子身旁,放著一張小毯子,孩子能拿到這張毯子,但是假裝「很冷」的她卻拿不到。每隔5~7秒鐘,她會做出不同的動作,一步一步地向孩子發出越來越清晰的提示,一直到孩子能把毯子拿過去遞給她為止。1. 做動作:打哆嗦、抱著自己的胳膊上下摩挲,嘴裡模仿「得得得」的聲音。2. 用簡單的幾個字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好冷。」3. 說出對某樣東西的含糊需求:「要是有件東西就能暖和一點了。」4. 說出想要的具體東西:「有一張毯子就好了。」5. 用動作表示請求:看看孩子,看看毯子,再看看孩子。6. 用更清晰的動作表示請求:對著毯子伸出手去。7. 用含糊的語言表示請求:「你能幫幫我嗎?」8. 用清晰明確的語言請求:「你能把那張毯子遞給我嗎?」請你來猜猜看,一個18個月大的寶寶,要到了第幾步的提示才能明白人家的要求?第六步。那麼,30個月大的寶寶呢?第二步。當然,前提是那張毯子不是寶寶自己的,如果換成了寶寶自己的毯子,要等到第四步才行。
推薦閱讀:

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第七覺悟
《那些不能告訴大人的事》那些讓人深思的話
中國四大人死了,錢沒花光的梟雄,留下神秘寶藏無人知曉
胖寶寶就該和大人一樣減肥?YES!
和珅拍拍馬屁就碾壓紀曉嵐?你也太小看我們和大人了

TAG:孩子 | 玩具 | 大人 | 這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