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論語大全

內容簡介 《論語》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作為中華文化的源典,其蘊涵的深刻哲理浸透到中國兩千多年的國家體制、社會習俗、心理習慣和行為方式中。「半部《論語》治天下」,歷史上,無論在士人還是在老百姓中間,《論語》一書都是一部不能逾越的聖典。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啟發論辯,侃侃而談;或富於變化,娓娓動人。全書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論語》的智慧具有廣泛普適性,它不僅是一部哲學經典,更是一部世俗生活的指導書,所以,它能夠跨越時空,到今天仍可以給我們的心靈注入鮮活的生命力。文若愚等編著的《論語大全(上下)》除《論語》原文之外,包括題解、注釋、譯文、名家品評、精讀論語等五個部分。「題解」中不僅有篇章結構、段落聯結上的提示,而且有對原文意旨以及歷史背景的點撥;「注釋」和「譯文」對《論語》進行了準確細緻的翻譯;「名家品評」精選了歷代文化名人對《論語》的經典點評;「精讀論語」在把握《論語》原文要義的基礎上,進一步帶領讀者聆聽《論語》中包含的人生哲理和處世方略。《論語大全(上下)》是現代讀者領悟《論語》之魂的理想讀本。打開本書,讓我們輕鬆進入《論語》的豐饒世界,領悟《論語》的思想內涵,掌握其中的智慧精髓。

此書可以試讀,請點擊這裡>>

目錄 上孔子其人其事尼山降聖孔子學禮孔子學琴赴周室考察禮樂景公問政執教杏壇祭祀忘牲陽虎亂魯孔子出仕誅殺少正卯夾谷會盟計墮三都棄官離魯周遊列國孔子適衛匡城遭圍蒲邑被困子見南子臨河而嘆桓魅伐樹喪家之犬孔子適陳桓子遺命陳蔡絕糧葉公問政必也正名晚年歸魯季康子問政請討陳恆整理遺產聚徒授業西狩獲麟聖人離世學而篇第一學什麼,怎樣學孝悌的意義遠離巧言令色要善於自我反省從政應遵循的原則學習做人的途徑修己當從身邊做起態度決定修為祭祀是孝道的延伸聖賢的風采和境界如何才算是孝子為什麼要強調製度待人接物的態度和原則怎樣才算是好學追求更高境界了解別人也很重要為政篇第二以德服人詩歌的教化作用禮制與法治的區別在追求中完善自己如何才算盡孝珍重自身就是孝老有所養不算孝孝敬父母要和顏悅色如何做學問孔子的識人法則溫故知新優秀政務人員應是通才說得好不如做得好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學習與思考如何面對異端學說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為政當謹言慎行任人唯賢才是關鍵治理民眾的三大要訣政治無處不在誠信比什麼都重要歷史損益法亂作為與不作為八佾篇第三僭越禮儀的危害制度破壞者都沒有好下場禮樂的根基在於仁真心誠意才是懂禮文化是國家存續的命脈莫求非分之福君子不爭,爭則公平禮仁同源,禮在仁後要實事求是舉辦典禮要注重實質禮為治國之本心懷敬誠,真心投入信守天道,不媚權貴有繼承才會有發展為人要謙虛,治學要嚴謹不以成敗論英雄必要的形式不能少真心尊禮,不畏人言要懂得禮待下屬凡事都要把握好尺度如何對待過去的錯誤與失敗量小非君子重視禮樂精神薪盡火傳,大道不絕國樂當盡善盡美禮是一種可操作的政略里仁篇第四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何為仁者公正地評價別人心存仁念,棄惡從善堅守信念,不違於仁仁德不是天生的從犯錯觀察他人人應該追求大道貪圖奢華者胸中無道處世重義,無不通達君子與小人的區別唯利是圖危害多禮讓是一種美德人最應該擔心的是什麼忠恕之道君子重義,小人重利省心向善去惡如何勸說父母不要讓父母擔心要記住父母的年齡和生日不要輕許諾言要懂得約束自己少說話多做事有道德的人不會孤獨保持恰當的人際距離公冶長篇第五不以一時榮辱待人高明的處世之道人文環境的重要性成才的追求莫逞口舌之能篤志而誠學不逞匹夫之勇仁道至高人貴有自知之明做人要言行如一無欲則剛仁道與恕道慎談玄遠問題勇於實踐才能成功做學問的正確態度君子的四大美德交際的大智慧執政者當謹慎行事單一美德不能代替仁三思與果斷大智若愚如何才能成才不念舊惡怨恨少做人不可偽飾嚴防陰險狡詐小人t=者的志向要學會自我批評孔子的心得雍也篇第六孔子「曲線從政」居敬而行簡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幫助真正有需要的人按勞取酬,理所應當英雄不問出身修身貴在堅持人盡其才,物盡其用選個好領導生老病死不由人淡泊自守,安貧樂道不要給自己設限君子儒與小人儒不走後門,不拉關係居功不自誇不為誘惑所動人間正道難行文質彬彬做個正直的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區別對待力行不畏艱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改革要向前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仁者可欺而不可愚弄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人言可畏中庸之道「仁」與博施濟眾述而篇第七信而好古,述而又作學習的方法與態度孔子四憂該放鬆時就放鬆人不能失去夢想孔子的修德綱要學生的見面禮怎樣教好學生人應有惻隱之心進退有度,有勇有謀正確看待財富孔子最謹慎的三件事孔子為何大讚韶樂曲徑能通幽追求淡泊的高境界學習的次序「普通話」的重要不斷充實自己後天學習更重要孔子不講的事情學無常師,為善是從仁者無畏育人當傾囊相授教育應當循序漸進有恆者事競成對萬物心懷仁德學習要多聽多看做人要寬容修身養性得自覺難事的解決之道注重禮樂教化貴在躬行不厭與不倦注重內心的誠敬寧儉勿奢曠達的胸懷君子的風度泰伯篇第八至德無形,讓位於賢制度的作用危機意識重視言談舉止謙虛做人,低調做事君子的操守使命,任重而道遠三大教學內容愚民思想善惡均可致亂戒除驕傲和吝嗇求學為了什麼君子的進退之道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音樂可以端正人心表裡不一惹人厭正確的學習態度舜和禹的聖德崇高偉大的唐堯人才的重要性完美的領導者子罕篇第九少講利,多講仁做人要謙虛調整制度要符合原則人生四戒要有使命感梅花香自苦寒來唯有做官高的流弊智慧超越知識孔子的浩嘆修養體現在細節上做成功的教育者任情不可逾禮君子當積極進取隨遇而安,教化百姓為何要「正樂」修德重在自律珍惜時間好德與好色貴在堅持學貴心解力行君子當自強不息要有始有終後生可畏正確對待忠告和讚美高貴的志節不滿足於現狀時窮節乃現君子必備的品質誰能與我相伴盡全力追逐夢想下:鄉黨篇第十說話要看清場合談話要注意對象待客之道重要會議時的禮儀做客有講究著裝禮儀心靈的凈化健康的飲食原則注意禮儀細節尊老敬老是美德懂得尊重他人託人辦事的藝術禮儀的變通以人為本對領導要忠誠交友之道家是放鬆的地方因情施禮出行的禮儀善於把握時機先進篇第十一孔子的用人標準珍視人際情感各有所長好學生的喜與憾至孝的境界做人當慎言真正好學的人太少本分恰當道統的傳承表達真性情合情還需合「禮」注重現實以育人為快事成由勤儉敗由奢精益求精凡事都要恰到好處不袒護弟子有缺陷才是真實要順其本性踏著成功者的足跡前進看透人的本質因材施教患難見真情做臣屬的原則從政必備的基礎人各有志顏淵篇第十二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做人要懂得敬重行難而慎言做到問心無愧德高不乏親善者明辨讒言毀謗領導者必須取信於民內外兼修的重要性關心民眾疾苦不要感情用事扮演好自己的社會角色為官要忠信明斷以教化促進和諧培養敬業精神君子成人之美領導應以身作則上位者要廉潔自律為政以德不可沽名釣譽個人修養的三個方面治政要親賢遠佞做朋友也要有分寸結交能促進自己進步的朋友子路篇第十三從政三原則用人選人名不正則言不順好禮、好信與好義學以致用,方為真才榜樣的力量不可墨守成規尚儉,知足常樂既庶,富之,教之孔子的自信領導者要仁愛日久方可見成效己不正焉能正人區分政務與事務一言興邦,一言喪邦近者悅,遠者來心態與眼光親親相隱恭敬與忠誠「士」的標準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恆心乃成功之本君子和而不同如何正確對待公論君子作風與小人作風泰而不驕怎樣成仁?如何為士善人治民亦可戰重視戰備訓練憲問篇第十四為官之恥與仁士志於道如何全身避禍德者有言,仁者有勇德行高於武力求仁雖難,不可墮落真正的忠愛之心政令出台要謹慎重要的是做人君子當貧而無怨人盡其才怎樣才算完人恰到好處要挾之舉不可取正道比詭詐更長久正確評價歷史人物讓生命更有價值舉薦賢才,不拘一格組織的根基在人才做人要少說大話堅守最根本的原則事上之道人生應該積極向上追求充實的人生注意維護領導形象君子思不出其位少說多做為人要謙虛低調常思己過,莫論人非提高才德是關鍵要有自己的判斷力走自己的路人品高於能力以直報怨不怨天尤人暴力不能解決問題亂世生存法則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堅守還是變通重視守喪之制領導決定執行力修己以安民應該有個無間密友急功近利要不得衛靈公篇第十五以禮治國,反對戰爭君子固窮一以貫之知德者鮮矣無為而治忠信篤敬行天下窮則獨善,達則兼善看清對象再說話捨生取義,殺身成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控制人性弱點以舉薦賢才為己任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做事之前需深思不要耍小聰明君子四德為後人留下什麼君子求諸己群而不黨如何看待他人言論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評價他人要有依據做學問的闕如態度小不忍則亂大謀切勿盲目從眾人能弘道知錯就改不為錯思而不學則殆君子謀道不謀食管理四要人人都有閃光點仁為至道,民不親近當仁不讓在諾言與原則之間敬其事而後其食有教無類道不同不相為謀語言重在達意替他人著想季氏篇第十六治國三要僭越必然導致混亂破壞制度必然走向失敗益友與損友興趣對道德的影響說話的學問人生三戒人要有所敬畏求知的三個境界君子有九思行善修德重在自覺美名因德而傳一視同仁,無偏無私稱呼要規範陽貨篇第十七做人的原則性與靈活性性相近,習相遠多數人是可以改變的音樂的教化作用政教推行的環境行仁五要磨而不磷,涅而不緇六德與六弊學《詩》的意義通過學習開闊視野制度不應流於形式色厲內荏,心如賊盜不要做好好先生道聽途說不可取私慾太重,才會患得患失道德墮落和人性退化明辨是非,扶正祛邪道不必言不屑之教,促人警醒孝是真誠的回報力戒無所事事君子之勇,以義為先君子所惡小人和女子的問題遷善改過宜趁早徽子篇第十八行仁有不同的形式堅守信念,無怨無悔英雄要有用武之地良臣擇主而事出世人世,都是人生儒家的救世精神君子之仕行其義無可無不可末世衰敗景象任親的利弊成事在人,重用賢才子張篇第十九士人立身之大節執德宜弘,信道宜篤寬容開放的胸懷君子更重視大道求新溫故,才算好學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力學才能致道文過飾非,欺人害己君子有三變事上使下與信任大節不虧,小節不拘循序漸進,由末達本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喪禮當盡哀節哀人當有諍友重在內修情感表達的環境因素國君的孝道濁世為政,悲天憫人君子惡居下流君子之過學無常師萬仞宮牆捍衛大道和正義如何弘揚大道堯日篇第二十中國的政治傳統五美四惡君子當有三知精彩內容 孔子其人其事尼山降聖孔子的遠祖是宋國貴族,為殷王室商紂王的庶兄微子的後裔。按古代宗法世系來推算,可以追溯到商代的開國君主商湯。所以孔子自敘身世「丘也,殷人也」(《禮記?檀弓上》)。商湯「弔民伐罪」,推翻了暴君夏桀的統治,被尊稱為「聖人」。所以歷史上傳說孔子是聖人的後裔。周武王滅殷後,封殷宗室微子啟於宋。由微子經微仲衍、宋公稽、丁公申,四傳至閔公共。閔公長子弗父何依法當立為宋君,但他將國位讓給弟弟厲公。弗父何為卿,孔子先祖遂由諸侯家轉為公卿之家。弗父何的曾孫正考父,連續輔佐宋國戴公、武公、宣公,久為上卿,以謙恭著稱於世。正考父的兒子孔父嘉繼任為宋國的大司馬。按照周禮制,大夫不得祖諸侯,「五世親盡,別為公侯」,故其後代以孔為氏。宋穆公病,將子殤公囑託給孔父嘉。後宋太宰華父督作亂,弒宋殤公,並殺孔父嘉。其後代為避難逃到魯國的陬邑(在今山東曲阜縣境內),從此孔氏在陬邑定居,開始失去卿位,下降為士,變成了魯國人。孔子曾祖父孔防叔曾任魯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無考。父親名紇,字叔梁,又稱叔梁紇,是當時魯國有名的武士,建立過兩次戰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了九個女兒,無子。其妾生男,取名伯尼,又稱孟皮,是個有足病的跛子。在當時封建宗法社會裡,認為只有兒子才能繼承父業。叔梁紇的貴族地位雖己沒落,但畢竟是個陬邑大夫,認為跛子兒子有失體面,希望有個像樣的兒子繼承自己,於是復娶顏徵在。婚後不久,在魯襄公二十二年夏曆八月二十七日(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孔子。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於尼丘山,故名丘,字仲尼。又說孔子生下來頭頂四周高,中央低,像尼丘山的樣子。所以取這個名字。古人按照「伯仲叔季」來排行,「仲」表明孔子在家裡的男孩中排行第二。據史書記載,孔子身長九尺六寸,折算出來是兩米多。孔子學禮孔子三歲時,叔梁紇就去世了。顏徵在的娘家是曲阜大族,於是她攜孔子與孟皮移居到魯國國都曲阜城內的闕里。魯國為西周初年周公(姬旦)長子伯禽封地,對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禮樂之邦」之稱。魯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吳公子季札觀樂於魯,嘆為觀止。魯昭公二年(前540年)晉大夫韓宣子訪魯,觀書後讚歎「周禮盡在魯矣!」顏微在母子住在這樣富有古文化傳統的環境里,對孔子未來的教養和成長具有很大影響。孔子年幼時,不像一般兒童那樣好玩耍。孔子最初學習的是禮儀,一是自小就喜歡,二來他少年時就開始做吹鼓手,多次見識了禮儀的場面。經過深思熟慮,他最終選擇了學「儒」,即學禮儀的職業。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他經常把祭祀時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圓形俎豆等祭器擺列出來,作一種行禮的遊戲。這在當時貴族社會十分重視祭祀禮儀的情況下是很自然的。顏徵在希望孔丘能學好這些東西,作為將來回到貴族行列中去的階梯。孔子自幼受到嚴格母教,加上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因而「十五而志於學」。孔子十五歲時,母親託了父親的老關係,請人帶他去魯國太師處學禮。孔子向魯太師學習禮儀的設備種類和使用方法,以及各種典禮的實行程序。這是孔子學禮的一個方面。所謂理論加實踐,孔子學禮的另一方面,就是實地參現,向有關人員請教,即使被人嘲笑,他也心平氣和,從不放棄。他說:「三人行,則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將學習對象的群體擴展得更加廣泛。不久,他好禮的名聲就在魯國周都傳開了。有不少貴族專門去向他學禮,甚至有的父親臨終前還反覆叮囑兒子,一定要去當孔子的學生。而當時,孔子才十七歲。孔子學琴魯昭公十九年(公元前523年),孔子到晉國向聞名於諸侯的樂官師襄學琴。據說,孔子向師襄學琴,學了十來天,還是老學同一個曲子。師襄對他說:「此曲你已學會了,可以學新曲了。」孔子說:「曲調已學過,奏曲的技巧還未純熟。」過了一會兒,師襄又說:「技巧已學好了,可以學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能領會這首曲子的志趣神韻。」過了些時,師襄說:「已領會志趣神韻了,可以學新曲了。」孔子說:「我還沒有體察到此曲作者的風貌和精神呢。」又等了些時,孔子抬頭仰望,若有所思地說:「我已體察到作者的為人風貌了,除了周文王,還有誰能作出這樣的曲子呢?」師襄站起來連連作揖說:「對呀!我的老師傳授這首曲子時正是說此曲名叫《文王操》呀。」由此可見,孔子學琴的態度是何等認真了。孔子不僅會彈琴奏樂,而且很喜歡唱歌。他和人同歌,如果誰唱得好,必請那人再唱一遍,然後自己跟著唱。正因為這樣,他不僅常和人談起音樂問題,而且領悟力、欣賞力很強,以致後來在齊國聽了演奏《韶》樂後,達到「三月不知肉味」的入迷程度。赴周室考察禮樂孔子為了擴大自己的政治視野,豐富教學內容,還專門到當時周天子的首都雒邑(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去學習周禮和古文獻。雒邑是春秋時期全國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保存著完備的禮儀典章制度,收藏著天下最豐富的文物典籍,聚集著各方面的人才。孔子十分嚮往,但從曲阜去雒邑,千里迢迢,旅程艱巨。正好魯國的貴族孟僖子要他的兩個兒子孟懿子和南宮敬叔師事孔子,向孔子學禮。因此,南宮敬叔向魯昭公建議,請魯君幫助車馬路費,並說他願意與孔子同往。魯君就頒賜給孔子一輛車、兩匹馬和一個御者,由南宮敬叔陪同孔子前往。孔子先後去參觀了周天子議事和宣政的明堂和太廟,詳細考察周公規定的全部禮制,又「問禮於老聃」。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國人,家族世代為史官,負責掌管周王室的典籍,所以孔子便向他請教具體的禮儀制度。老子具體而詳細地做了回答。但在孔子最後一次請教古禮的時候,老子沒有直接回答孔子的問題,而是對他說:「你所說的人,他的人和骨頭都已經腐朽了,只留下一些話而已。君子要懂得審時度勢,如果時運到了,就應該趁時而起;如果時運未到,會做生意的大商人會深藏財貨,好像什麼都沒有似的。有大德的人,外表看上去卻是一副愚笨遲鈍的樣子。所以你應該去掉驕氣、貪心和過大的志向,因為這些皆無益於身心。」周朝所遵循的乃是「禮樂文化」,「禮」教和「樂」教本就相輔相成。因此,在向老子問禮的同時,他還去請教了周王室的樂官萇弘,親身體會到了音樂的巨大感染力,認識到音樂與政教之間的關係,由此更加肯定「樂」與「禮」不可偏廢。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能激發志向、啟迪情感,但情感的過分泛濫會給人帶來不利影響,而「禮」能對情感進行理性地規範,但過分克制情感同樣會產生消極的後果,這時用「樂」能匡正「禮」的弊端,從而達到感性與理性的和諧統一。這次周室之行,讓孔子開闊了眼界。考察結束後,孔子就要回魯國去了,他向老子辭行。老子語重心長地對他說:「我聽說,富貴者贈人財物,仁義者贈人善言。我不是富貴者,只好盜用仁者的名義,贈你善言:聰敏能洞察一切的人瀕臨死亡,因為他喜好議論是非;雄辯博學的人危害自身,因為他喜好揭露別人的醜惡。為人子的不要與人相爭,為人臣的不要與人相爭。」這次周室之行,孔子親眼目睹了許多夏、商、周時期的文物、典籍,進一步加深了他在禮、樂方面的造詣。他由衷讚歎道:「周監於二代,鬱郁乎文哉!吾從周。」返回魯國後,弟子們紛紛圍上去問長問短。說到老子,孔子對弟子感嘆道:「鳥,我知道它能飛;魚,我知道它能游;獸,我知道它能走。能走的可以用網捉,能游的可以用鉤釣,能飛的可以用箭射。至於龍,我搞不清它是如何能騰雲駕霧.直上九天。我所看到的老子,他就像龍一樣。他的學識高深莫測,志趣超凡脫俗,像蛇一樣能隨時屈伸,又像龍一樣能應時變化。老聃,他真是我的老師啊!」景公問政孔子自20多歲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對天下大事非常關注,對治理國家的諸種問題,經常進行思考,也常發表一些見解,到30歲時,已有些名氣。魯昭公二十年(公元前522年),齊景公出訪魯國時召見了孔子,與他討論秦穆公稱霸的問題,他向孔子提出了一個問題:「過去秦國國土狹小,地處偏僻,為什麼秦穆公卻能當上稱霸諸侯,還當上了盟主?」孔子說:「秦國疆域雖小,志向卻很大;雖然位置偏僻,但卻能善用賢能,秦穆公慧眼識英雄,從牢獄中提拔了百里奚。不僅如此,秦穆公居然還大膽地讓這個曾經的囚徒、還是個外人來執掌秦國國政。單看這件事,秦穆公的胸襟氣魄,即便是統治天下都沒問題。」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到了齊國,孔子自然又和齊景公見面了。而這一次,齊景公則是向孔子「問政」,也就是向他詢問如何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孔子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八個字基本上涵蓋了對整個社會倫理體系的要求,簡單說就是:國君有國君的樣子,臣子才能有臣子的樣子,父親有父親的樣子,兒子才能有做兒子的樣子,要嚴格彼此的規範界定,不要僭越失其所在,這樣國家才能好起來。因為當時魯齊兩國的政權都操縱在卿大夫的手裡,君不像君,臣不像臣,所以孔子才這麼說。已經上了年紀的齊景公一心只從鞏固自己的地位出發,連連稱讚說:「這話說得太妙了,要是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我恐怕連飯都吃不上了。」但這八個字顯然只是一個宏偉的藍圖和美好的目標,來連施政大綱都算不上,現實中如何執行?齊景公顯然不滿足於這個答案,又「問政於孔子」,這一次,是希望孔子給他提供具體的治國方法。孔子說:「政在節財。」(言為政須盡量減省開支)當時齊景公生活鋪張奢侈,上行下效,驕奢淫逸的風氣普遍盛行於齊國卿大夫間,君臣父子間倫理道德敗壞的局面,也導致了上下之間互相爭權奪利。這個道理直接針對的是齊國現狀,措施也比較切實可行,景公深以為然,覺得孔子還是很有治國的才能。齊景公自然萌生了任用孔子的想法,甚至曾準備把尼溪一帶的田地封給孔子,但晏嬰以儒家因循舊制、禮儀繁瑣、不合時宜、難以治國為由勸阻景公不要重用孔子。齊政權操在大夫陳氏手中,景公雖悅孔子言而不能用。孔子師生在齊國大約居住兩年,期間,孔子和齊國的樂官(太師)談論音樂。他聽了虞舜傳下來的名為《韶》的古樂,並學著奏唱,專心致志,以致接連三個月食肉而不知肉味。齊景公對孔子說:「寡人不能像魯國對季平子那樣對待夫子,使夫子為上卿,也不忍心讓你為下卿。我能給予你介於季氏和孟氏之間的地位。」但過了幾天,齊國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聽說後向齊景公求救,齊景公說:「我已經老了,不能用你了。」孔子感到岌岌可危,只好倉皇離開齊國,再次回到了魯國。P1-3
推薦閱讀:

《論語》詳解:給所有曲解孔子的人(64)
早課 |《論語》雍也篇第六 03
《論語》第16章 季氏
《詩化論語150首》(6-7)
詩化論語150首(12-13)

TAG:論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