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印軍對中國行動很敏感 因戰敗耿耿於懷
人們似乎發現最大的鄰國――印度在變,而且在悄悄地變,除了人口連年攀升,經濟總量保持一定程度增長,背後的軍事動作不在少數,試驗遠程、進攻型武器時常出現在各大媒體,需要引起關注,畢竟印巴問題沒有解決,與我國仍有邊境領土糾紛,等等。近來據媒體稱,印度批准斥資約7.5億美元從美國手中購買145門超輕型榴彈炮,並批准國產「達努什」火炮在印度國內指生產以及其他幾個防務合同。這只是印度對外軍購的「冰山一角」,後序陸續會有爆出「大單」。
更新武器裝備靠引進還是國產
一國購買一些敏感武器不可避免地引起周邊國家「神經」緊繃,不能不讓人聯想翩翩。印度不惜重金,大手筆對外軍購已經不是一年或兩年的事了,在全球一直持續保持對外軍購領先勢頭,既有購自俄羅斯的軍艦、戰機,也有從美國購置的戰機、火炮等;當然,國內軍工企圖也竭盡所能,發揮潛力迎合軍方需求,自產裝備從小型到大型幾乎一應俱全,助了印軍戰鬥力建設「一臂之力」。
首先,武器能國產就國產,買得來就買。印軍致力於鞏固和壯大的趨勢是不會改變,鑒於落後的工業基礎和軍工企業,可以認為,印軍雖在短期內想趕超歐、美等國的可能性極小,甚至是不太可能;但在亞太地區有可能「大有作為」。人們似乎可以從印度軍購看出一些端倪,印軍正在有區別、有重點地更新和列裝新型武器裝備,能向西方大國伸手買的就盡量先買,再引進消化相關技術發展成為本土產品,如:在新德里附近組建一個M777超輕型榴彈炮的裝配集成和測試中心。一直嘗試製造戰機、軍艦等系統性極強的裝備,鑒於科技水平和製造業的現狀,製造出世界一流或超一流裝備未能如願。
其次,極力為現役武器升級換代或「錦上添花」。印度武器裝備來源比較多,可以說是「五花八門」,天上飛的、海里行的、陸上駛的一應俱全、體系不強,整合難度大。事實上,印軍或多或少知道與周邊國家的差距所在,如此大手筆投入到武器裝備改進升級或配套建設中,或許是為了在地區形成所謂的「對等」或者「稍高一籌」的優勢,也可能為了在本地區做大做強的動機所在。如:近來,國防採購委員會批准為「美洲虎」戰機購買價值7350萬美元的模擬裝置,並斥資1.91億美元建一個電子戰的訓練場。
再次,不斷嘗試擁有「殺手鐧」武器。一段時間以來引發亞太乃至整個世界關注的烈火系列導彈,射程從1000公里直至向近萬公里逼近;其中,烈火5導彈射程達5000多公里,可覆蓋我國和巴基斯坦全境,給地區形勢增添了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此外,不斷進行核試驗,積極跨入有核國家「門檻」,破壞地區平衡。甚至在一些敏感和爭議地區大量囤兵,增配大量攻擊型重火器,擺出一副咄咄逼人的架勢,這種過於敏感的舉動無助於地區安定。
多軍種全面提升還是突出重點
印度領導人曾經提出,「印度洋是印度的印度洋」。有了這樣的想法,就會拿出實實在在的舉措去支撐和實現,可能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軍事力量,印軍總兵力約110多萬人,這對於印度來說國土安全防衛應是綽綽有餘的;另外還有相當規模的准軍事部隊作為「正規軍」的有益補充,擔負相應「專項」任務。從對外軍購和建設發展趨勢看,印軍在兼顧陸上力量建設的同時,更加突出海、空力量建設並加大投入力度。
首先,鞏固陸上力量,築基固本。印度的國土面積297.47萬平方公里,人口達10多億,陸軍兵力90多萬人,占整個印軍兵力的80%左右,是典型的大陸軍建軍模式,編有5個軍區、11個軍部等,仍以步兵、炮兵和坦克兵為主,擔負要地防控等傳統使命任務。另外,最引人關注的是編配少量的地空導彈部隊、陸航部隊等,表明印陸軍正在與時俱進,有重點、有區別地提高某些方向上陸軍的精打和突擊能力,但要實現整體轉型還需邁出更大步伐,距建設現代化陸軍的目標還需要經歷一次大的蛻變,因而其作戰能力是可想而知的。
其次,注重發展海上力量,遠出重洋。21世紀是海洋的世紀,擁有的海洋便擁有未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印度早已意識到這個道理。印度海軍約為5萬多人(含海軍航空兵和海軍陸戰隊),佔總兵力比例雖小,但一直活躍在亞太國家的「視線」里,不斷增加新的家族成員,編有東、西、南部和遠東4個地區司令部和東、西2支艦隊,另編有潛艇司令部和海軍航空司令部。裝備各型艦艇百餘艘,最引人關注的有:航母1艘、潛艇10餘艘、驅逐艦數艘、護衛艦10餘艘等,海軍航空兵5000多人,各型戰機百餘架,海軍陸戰隊編有1個團,約1200人。該有的也都有了,作戰體系已基本形成,先不說質量如何,至少量已經上去了,對外軍事合作交流如火如荼開展。可以看出,印海軍正致力於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轉型,正努力向現代海軍大幅邁進。
再次,發展空中力量,試與大國比拼。空軍與陸軍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依賴武器裝備,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戰機的空軍不能稱之為空軍。印度空軍約10多萬人,裝備作戰飛機數百架、直升飛機百餘架,編有數十個戰鬥機中隊,主要裝備了米格-21MF、米格-23BN、「美洲虎」、米格-27、米格-29、幻影-2000H/TH等相對老舊機型,主要歐、美等國淘汰機型,只能滿足和維持日常的空中安全和警戒任務,能否遂行現代空戰需要打個「問號」。另外,印空軍裝備有為數不多的蘇-30MKI型等戰機,主要配置在較為前沿的敏感地區,執行特殊使命任務。
奉行攻防兼備還是突出進攻
近年來,印度的軍事能力穩步提升、並呈加速趨勢,其中的動機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因為周邊國家,如我國的迅速崛起,巴基斯坦趕超趨勢,再加上想做大做強的強烈願望;在這個全球各國十分看重海洋權益的時代,印度也不甘示弱,其國防政策緊緊圍繞實現「稱霸南亞,控制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在這個政策指導下,恐怕不難解讀印軍的種種舉動,或許是為了以攻助防,也可能就是為了先發制人;但由於基礎相對薄弱,印軍建設還需一步一步推進,尚不具備「跨越式」發展的基礎。
首先,居安思危的「神經」過於敏感。客觀地講,一個國家奉行什麼樣的政策,別國無權說三道四,但無論如何也不能威脅和侵犯別國的利益,這也是各國和平共處、相安無事的前提。客觀上講,印度來自外界的威脅不能說一點沒有,但可以說不大,沒有太大必要製造緊張氛圍和局勢。對外軍購之系列舉動,可能是成為大國心情迫切,也可能是對周邊缺乏足夠的信任。大大增加軍費開支,影響國內其它行業的投入,似乎有點得不償失。在過去的數年裡,只要我國和巴基斯坦等國稍微有些正常、合理的軍事舉動,印軍便十分敏感,迅速給予回應,此舉實屬「勞心勞神」。
其次,擴軍備戰的潛意識一直在作祟。在20世紀60年代,中印兩國因邊境問題印方打了敗仗,可能一直耿耿於懷、無法釋懷,本來相安無事的邊境時而發生點摩擦,實屬不應該,領土爭議完全可以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的問題沒有必要訴諸於武力或者兵戎相見。另外,由於歷史和現實恩怨糾結,印方極力壓制著巴方,曾經一度兩國關係十分緊張,雙方為此做出的消耗也十分驚人,這樣的趨勢不知何時休?
再次,對外軍事、能源合作方向令人關注。印度作為南亞國家,地理位置重要,在尋求外援的同時,出手相助周邊國家,或許是為了拓展本國發展空間和能源獲取渠道,印度把越南視為「東向」戰略的重要一步。近年來,印度與越南軍事、能源合作方面越走越近,印度海軍「艾拉瓦特」號坦克登陸艦抵達越南中南部的芽庄港訪問,外界解讀甚多。同時,宣布向越南提供1億美元的軍貿交易出口信貸額度,同時還將加強同越南的能源和軍事合作,加強共同防衛;可能印度不會就此止步,後序合作會向更高層次和更多領域拓展。
推薦閱讀:
※希尼在中國
※中國現存最早的天文星圖,可惜還不在國內。
※【轉貼】中國四大會所之三
※中國最冷小鎮
※這些年,我們在國外丟失的中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