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教皇與西歐世俗 君主的角逐

為了維持封建統治,天主教會同西歐各國世俗政權相互

勾結在一起。另方面,羅馬教皇和世俗君主們各有自己獨立 的組織系統,幾輛「馬車」並駕齊驅。由於教會與世俗封建 主在剝削利益上存在著尖銳茅盾,為爭奪政治經濟權益,二 者又長期互相角逐。

在11至12世紀期間,歐洲當時的兩股最大封建勢力一 羅馬教皇與德意志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為爭奪主教的 敘任權和爭奪西歐的最高支配權發生激烈衝突,甚至兵戎梠 見。

所謂的主教敘任權是指授予天主教主教在其領地上的職 務和權力,即委派主教之權,任命主教之權。任命主教時, 一般是授以「指環」及「牧杖」,.象徵其宗教職權;授以「杈

給主教授聖職

杖」象徵他在領地上的世俗統治權力。在法蘭克時代,主教 和修道院長是由國王任命的。在11世紀末葉以前的神聖羅馬 帝國,主教的職權仍由德意志皇帝授與。國王掌握著主教的 敘任權,便可控制本國教會,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得到許多好 處。既可利用教會力量牽制搞封建割據的諸侯,也可以出賣 教會神職和從教會的龐大收入中撈取油水。但這時權勢日益 上升的羅馬教皇,不能容忍世俗君主控制本國的教會,要求 各國教會都絕對聽命於教皇,而奪取主教的敘任權是關鍵所 在,故主教的敘任權成了中古中期教皇和世俗君主鬥爭的

隹占

在羅馬敦皇與德國皇帝的衝突公幵爆發以前一兩個世 紀,教會與世俗封建主的矛盾就逐漸暴露出來了。教會為了提 髙教皇地位,維護主教職權,擺脫皇帝或國王的控制,已在多 方面製造社會輿論,其表現是:(1)教會偽造《伊西多爾教 令集》; (2)在教皇贊助下,克呂尼運動興起。

在八九世紀間,出現一部教會偽造的《伊西多爾教令 集》(教會稱這一文件集為7世紀西班牙大主教伊西多爾所 編,故名),彙編了 2世紀以來羅馬主教的書信及一些會議文 件,其中有羅馬皇帝君士坦丁致當時的羅馬主教西爾薇士德 一世的一封書信。該信稱,君士坦丁為感謝醫好他的麻瘋病 並使他皈依基督教,自己遷都東方的拜占廷(後改名君士坦 丁堡),而把帝國西部的統治權及整個基督教會的管轄權都 交給了羅馬主教西爾薇士德一世及其繼承者,史稱「君士坦 丁的贈禮』』。整個文件集都宣揚「教權至上」的思想,謂敦 皇應髙於國王,教會權力應髙於國家政權;教會主教只能服 從教皇,不能服從任何政府。雖然這部《教令集》後來被證 實屬於偽造,但在中古中期,曾被羅馬教皇利用來同世俗君 主爭權,並成為教皇在教會內加強集權統治的理論依據。

克呂尼運動是10世紀天主教會內部產生的一個僧侶運 動,它也為提髙教皇地位,奪取主教的敘任權而搖旗吶喊。克 呂尼運動興起的背景是,由於敦會世俗化31起的種種社會矛 盾曰益尖銳起來。第一,隨著西歐封建制度的最後形成,天 主教會不僅成為最富有的封建衣奴主,而且在自己的領地上 擁有世俗統治權力。教會神職人員依恃其神權和世俗權力, 殘酷剝削和魚囪人民,生活奢侈腐化。神甫娶妻、納妾、出 入妓院以及神甫的兒子繼承父職當神甫等現象不斷出現。10 世紀時義大利的一名主教透露:當時的教會神職人員一旦任 職,便恣意摔霍教會的錢財,進而把教會財產轉入私人名下; 神甫們平時養鷹、養狗、賭博和酗酒,有時身懷匕首,醉熏 熏地走上祭台。在愛爾蘭,神職人員不斷進行勾心鬥角的斗 爭,有的大主敦竟在黑夜裡組織暴徒謀殺其下屬主教,主教 也以同樣手段謀殺其「頂頭上司」大主教。不僅教區的教士 腐化墮落,那些自命清高、標榜棄絕世俗的修道僧也同樣惡 劣,修道院的清規戒律多已廢弛。教會的腐敗,教士們的墮 落引起廣大群眾的強烈不滿,教會的道義威信大大低落。第 二,世俗君主通過控制主教敘任權來控制教會,出賣神職, 同時利用神職的空缺時期,把教會收入據為己有。許多封建 諸侯也在自己的領地內自建教堂,控制這些基層教會的神聣

人員(神甫和助祭)的任命權,並享有該教會的收入。這一 切現象都是教會所不能容忍的。因此,在教皇與國王之間、 教區主教與世俗諸侯之間,產生不可調和的矛盾。基於上述 原因,在天主教會內部,興起了克呂尼運動。

910年,修道僧伯爾諾(850—927年)在法國勃艮第境內 的克呂尼新建一座修道院,鼓吹整頓修道院組織,提倡嚴守 清規,要求教士脫離家庭,不許婚娶,以防止教會的土地財 產通過教士親屬轉至世俗封建主手中。克呂尼修道院的呼聲 得到西歐各地不少修道院的響應,他們逐漸串連起來,結成 「克呂尼派」。克呂尼派在法國、英國、德國、西班牙和意 大利,掀起一個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隨著運動的深人, 該派的主張由整頓修道院的組織紀律,進而發展為要求調整 教會與國家的關係:反對國王和諸侯任命神職,反對俗人 干涉教會事務,主張主教的敘任權改歸教皇;又鼓吹抬髙教 皇地位,不僅要求各國教會絕對服從教皇統治,還主張國王、 諸侯都應聽命於教皇。這些主張非常適合教皇的胃口,所以 教皇積極支持克呂尼運動,藉以打擊世俗君主的權力。

11世紀中葉教皇尼古拉二世任職時期(1058—106】 年),克呂尼派修道僧喜爾德布蘭是教皇的得力助手a根據 他的建議,教皇於1059年在羅馬的拉特蘭宮召開宗教會議, 決定把選舉教皇的權力授予羅馬教廷的髙級教士——樞機主 教(紅衣主教),從而擺脫了過去皇帝任命教皇的慣例,皇 帝只是名義上任命一下而已。

1073年,喜爾德布蘭即位為教皇,目卩著名的格列高里七

SB

世(1073——1085年在位)。他野心勃勃,打著「改革」麻 號,拚命加強教皇權力,曾親自草擬闡釋教皇地位及權力的 ?敕令> 27條。《敕令》中稱:「惟有羅馬主教才能享有『世 界主教』①之權利」(第2條「惟有他一人享有使用帝王 儀仗之權」(第8條);「惟有教皇一人具有任免主教的權 力」(第3條)。格列高里七世不僅強化教皇對教會的控制, 而且提出「教會髙於國家」的原則,他在《敕令》中又規 定:「一切王侯均應向教皇一人行親足禮」(第9條)「敦 皇被〔上帝〕賦予廢黜帝王之權」(第12條);「教皇有扠解 除人民對邪惡君王的效忠誓約」(第27條)。根據上述神權^ 思想,格列高里七世儂靠克呂尼派的支持,加強了敦皇對天 主教會的中央集權統治。1074年,他將那些不服從教皇命令 的德意志主教予以免職。1075年,他正式公布教皇《敕令》, 剝奪皇帝對主教的敘任權。

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對敦皇的《敕令》置之不理,還同、 教皇爭奪意大剌北部米蘭大主教區的控制權。米蘭大主教盼 職位空缺已久,教皇和皇帝都爭著派自己的親信去接任。亨 利四世不僅任命一名泰德爾多僧侶擔任米蘭大主教,還派埃: 伯爾哈德伯爵率軍隊侵入義大利。雙方關係驟然緊張起來, 終於展開一場短兵相接的搏鬥。

教皇格列高里七世於1075年12月致函亨利四世,對他提: 出嚴正警告:若不改正錯誤,將把皇帝廢黜。亨利四世則針 鋒相對,糾集不聽命於敦皇的教士,於1076年舉行德意志宗

由羅馬主致發展而來,直至今日教皇仍兼有「羅馬主教」頭銜》

教會議,寫了一封侮辱教皇的複信,矢口否認格列高里七世 的合法地位。信的開頭說:「朕,亨利,受命於天的國王, 致書現在並非教皇而是假僧侶的喜爾德布蘭。」信中把教皇臭 罵一頓之後又強調說,皇帝的權力是來自上帝的,你喜爾德布 蘭「既不敬畏上帝,又不尊重上帝所選立的君主」,「應當 受到咒詛」 I最後明確宣布要廢黜格列高里七世,說:「你 這個受咒詛的人……應當放棄你所曆竊的職位,立即從使徒 的寶座上滾下來。讓別人登上聖彼得的寶座吧,他將宣揚聖 彼得的健全的教義,而不是披著宗教外衣實行強暴。朕,亨 利,奉天承運的國王,茲會同我們的主教們向你發出命令: 滾下來!滾下來!接受千秋萬古的咒罵。」

格列高里七世心裡明白,亨利四世雖然氣勢洶洶,但他 在國內地位不穩。他曾受農民起義的打擊,還有許多政敵, 大多數德意志封建主、修道僧和部分德國主教都反對皇帝, 許多義大利城市也對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不滿。教皇利用當 肘複雜的政治局勢發表通諭,宣布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處 以絕罰,並解除全體臣民對皇帝效忠的誓約。那些熱中於封 建割據的德意志諸侯認為這是削弱中央政權的大好時機,教 皇對皇帝的這種處置成了他們公開反對皇帝的口實。1G76年 10月,反對德國皇帝的諸侯們在特利布爾(沃爾姆斯附近) 舉行會議,要求亨利四世「暫時放棄皇帝職位」,向教皇懺 悔,痛改前非,爭取在1年內獲得教皇的恩赦,否則他們將 另選一名皇帝。亨利四世在國內面臨著即將爆發諸侯叛亂的 危險。他別無選擇,只好立刻帶著少數隨從,越過阿爾卑斯 山,到義大利去覲見教皇,請求教皇恕罪。1077年1月25日, 他到達白雪皚皚的亞平寧山中的卡諾莎城堡,當時教皇作為 托斯卡那女侯爵馬蒂爾達的客人居住在那裡。高傲的格列高 里七世有意羞辱這位不可一世的皇帝,拒不接見他。亨利四 世不得不忍氣吞聲,除下一切屬於國王尊榮的表記,披上一 件悔罪時穿的氈衣,赤著雙腳,站立在城堡門外的雪地里苦 苦哀求了 3天。格列髙里七世終於答應赦免亨利的罪過,恢復 他的教籍。後來這一戲劇性的場面成了一個典故——「卡諾 莎覲見」,這個詞則成了屈辱投降的同義語。

但卡諾莎的「恕罪」並未帶來和平,只是教皇同皇帝決

卡諾莎覲見

斗的第1個回合而已。當亨利四世回到德意志後,就重新集 聚力量,準備東山再起。另方面,教皇鼓動反對亨利四世的 諸侯選出一名新皇帝盧德福。於是在兩個德意志皇帝之間展 開一場內戰,結果亨利四世戰勝盧德福,並乘勝進軍義大利。 1084年,羅馬被佔領,教皇格列高里七世逃出羅馬,1C85年 死於南義大利。以後的教皇和皇帝雖然都換了人,但教俗之 爭仍未結束,經過多次較量後,雙方達成協議。1122年9月 23日,教皇加里斯都斯二世和德皇亨利五設簽署《沃爾姆斯 宗敦協定》(亦譯稱「窩收教約」)。雙方同意德意志主教 筘修道院長不再由皇帝任命,而由教士自己選舉產生,但選 舉時應有皇帝或他的代表在場;新選出的主教,首先由德國皇 帝賜予「權標」,象徵其領地上的世俗統治權力;而後由教皇 賜予「指環」(權戒)和「牧杖」,象徵其宗教權力。然而 這一教約的簽訂只是教皇與皇帝的暫時妥協,矛盾並未解決, 此後雙方仍繼續進行爭奪權勢的鬥爭。

上2世紀30年代,德意志建立起一個新的王朝——霍亨斯 陶芬王朝。50年代即位的「紅鬍子」腓特烈一世是個野心勃 勃的皇帝。他為了加強「神聖羅馬帝國」對義大利的統治, 迸而想控制羅馬教廷,曾多次率軍隊進攻義大利。教皇亞歷 山大三世聯合義大利北部倫巴底城市和南方的西西里王國共 同反對德皇。1176年,腓特烈一世的軍隊被倫巴底各城市擊 敗,被迫求和。11W年,正值「卡諾莎事件」 100周年之際, 德意志皇帝再次屈服,重饋了「卡諾莎釵見」的故事,到威; 尼斯朝見教皇亞歷山大三世,拜倒在他的面前,吻其短韃,

行了「親足禮」。隨後同倫巴底同盟軍簽訂和約,承認倫巴 底各城市的自治權。趁此時機,以教會法學家著稱的敦皇亞 歷山大三世於1179年召幵第三次「拉特蘭公會議」,制定 《教皇選舉法》,規定教皇應由樞機主教團(紅衣主教團) 的2/3的多數選舉產生,其目的在於杜絕世俗貴族千預敦皇 的選舉。這個選舉法在教會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其基本原則 一直沿用至今。

亞歷山大三世死後10多年,著名的教皇英諾森三世(1198 ——1216年在位)上台執政,在教會內加強中央集權統治;同 時,他使用各種手段,壓倒西歐許多世俗君王,迫使他們向 教皇稱臣納貢,教皇權勢發展到登峰造極的地步,羅馬教廷 成為歐洲封建統治的國際中心。

英諾森三世,原名羅大略,出身義大利貴族世家。此人 野心很大,他當選為教皇后,繼承和發展格列髙里七世的神 權政治觀點,妄圖在天主教世界建立一個以教皇為首腦的大 聯邦。他的教義是:「主耶穌基督交給彼得治理的不僅是整 個教會,而且是整個世界。」既然他夢寐以求地充當世界霸 主,就竭力鼓吹教皇是耶穌基督在世上的代表,故帝王都應 成為教皇的附庸,他們只能從教皇手裡領受世俗統治權力。 他有幾句十分得意的話:「地上的政權歸君王,天上的政權 歸教皇。」 「教皇的政權是太陽,君王的政權是月亮。象月 亮要從太陽那裡借光一樣,君王要從教皇那裡獲得自己的改 權。」在他的政治生涯中,他全力以赴地實踐這種神權政治 思想。當時各天主教國家之間及各國內部矛盾重重,整個西

教皇英諾森三世 批准聖法蘭西斯法規

歐政治形勢有利於教皇實現其政治野心,況且英諾森三世本 人是個善於利用矛盾,玩弄權術的鐵腕人物,所以他能獲得 較大的成功。

教皇的貪婪的手首先伸向德意志。當時德國皇帝亨利六 世(紅鬍子腓特烈之子)剛死,兩個貴族集團(威爾夫家族 和霍亨斯陶芬家族)爭奪政權,選出兩名皇帝(鄂圖四世和 腓力普)。英諾森三世故意挑動德國內戰,自己坐山觀虎鬥。 當雙方打得兩敗俱傷時,教皇趁機將德國勢力驅逐出義大利, 收復了過去被德意志和義大利封建主侵奪的教皇轄地。當教 皇在義大利鞏固了自己的塏位後,便直接介入德意志內部斗 爭,支持其中一派,為鄂圖四世加冕。後因教皇與鄂圖四世 不和,則又宣布開除鄂圖四世的教籍,並唆使法蘭西國王出 兵打敗鄂圖。隨後,教皇一箭雙鵰,把他保護下的西西里王國 幼主腓特烈二世推上德意志皇帝寶座。腓特烈二世有一半德 國血統,一半義大利血統,其父是前德意志皇帝亨利六世, 其母康士坦斯乃西西里王國的女繼承人,所以他對德意志和 西西里都享有王位繼承權。由於英諾森三世是他幼年時的監 護人,故腓特烈二世即位為德意志皇帝後便自稱是教皇的封 臣。英諾森三世達到了其預期的目的,他可以通過腓特烈二 世左右德意志和西西里兩國的政治。

英諾森三世在干涉德意志內政的同時,另一隻手伸向英 格蘭。原來,英國政府與羅馬教廷因主教敘任權問題進行過 長期鬥爭,1106年雙方一度妥協,曾商定:(1)英國的主教 人選由國王指定,然後由大教堂教士選舉,上報教廷,由教皇 正式授職以2)新任主教應以封臣身份向英國國王宣誓效忠。 一個世紀後英諾森三世任教皇時,爭執又起。1205年,英國 坎特伯雷大主教死亡,該大教堂教士背著英王約翰自選一名 大主教,提請教皇授職。英王震怒,強迫坎特伯雷教士重新 選一名國王中意的人,也同樣報請教皇任命。教皇玩弄權術, 竟然違反教廷與英國政府過去的協議,不顧國王指定的人選, 另委派多年在教廷任職的英籍神甫斯提芬·朗頓為坎特伯雷 大主教。英王約翰拒絕接受,於是教皇又祭起他的法寶,宣 布廢黜英王約翰,解除英國臣民效忠國王的誓約,甚至把英 國的王位轉授給法國國王。約翰不服,決心與教皇分庭抗禮, 下令沒收英國教會財產,以斷絕經濟往來相威脅,同時驅逐 那些不服從國王的主教。但由於英國國內矛盾重重,約翰王 在政治上十分孤立,加之教皇挑唆法國國王及蘇格蘭王對英 國開戰,使約翰陷於內外交困的窘境,終於在1213年向教皇 屈服,承認朗頓為坎特伯雷大主教,恢復教會財產,並承認 英王為教皇的侍臣,每年向羅馬教皇繳納侍臣國貢陚1000英 鎊。

對於法國,因法國國王拒絕接受教皇駁回他的離婚案件, 英諾森三世又祭起他的另一個法寶——發布「禁令」(停聖 事),禁止法國境內舉行一切宗教儀式,剝奪了全國臣民進 行公共祈禱、領聖事和辦理喪葬儀式的權利,引起全國臣民 對國王的強烈不滿,結果,法國國王只好暫時屈服於教皇。

此外,英諾森三世的魔爪還伸向其它天主教國家,除英 國外,阿拉岡(西班牙東北部的一個封建國家)、葡萄牙、 波蘭、丹麥等國國王都先後被迫屈從他的意志,向他稱臣納 貢。羅馬教皇儼然是凌駕於歐洲各國君主之上的太上皇。

英諾森三世還利用其最高司法權來控制西歐各國。在中 世紀,天主教會掌握著西歐各國的立法和司法機關的大部分 職能。英諾森三世重新修訂的《敦會法》是當時西歐各國通用 的法典;各國的教會法庭常凌駕於國家法庭之上;高級教士在 9S

世俗封建主們的紛爭中住往充當仲裁者;在羅馬還設有教皇 法庭,它實際上是天主教世界的最髙法院,受理來自西歐各 國的上訴案件。教皇可以借教皇法庭干預各國的內政,鞏固 羅馬教廷的權威地位。

英諾森三世發動第4次十字軍東侵,又組織十字軍鎮壓法 圍南部阿爾比派異端運動,同時秕准建立打破國界的托缽僧 團體「方濟各會」和「多明我會」;英諾森三世的直接繼承 者洪諾留三世甚至還委派托缽僧團體在西歐各地設立宗教裁 判所(異端審判法庭),打著反對「異端」的旗號,殘酷鎮 壓市民和農民的反封建運動,迫害進步的思想家和科學家。 教皇的這些活動更進一步加強了羅馬教皇在整個天主毅世界 的政治領導地位。

總之,在十二三世紀時,以教皇為首的天主教會已發展 成一個強大的國際封建組織。在到處是封建割據的西歐,羅 馬教廷成為分散的封建勢力的組織中心。英諾森三世時代, 羅馬教皇的權勢已發展到頂峰,他以最高主宰者的姿態出現 於國際政治舞台上,西歐各國的封建君主紛紛拜倒在教皇腳 下。在教皇同德意志皇帝長達兩個世紀的爭奪權勢的角逐中, 教皇鬥倒了皇帝,打垮霍亨斯陶芬王朝,促使德意志封建王 權一蹶不振,長期陷入分裂割據狀態。

然而從長遠的歷史趨勢看,王杈終將勝過敎皇權,敦會 終將從屬於國家權力。教皇權的鼎盛以及教皇權壓倒王權只 是暫時現象,英諾森三世時代的表面成就是極不鞏固的。一 進入14世紀,在新的權力鬥爭中,法蘭西國王排力四世鬥倒 了敎皇卜尼法斯八世,羅馬教皇便從其權勢的頂峰猛然滑落 下來。

十四五世紀時,商品經濟進一步發展,一些西歐國家內 部的經濟聯繫加強了,開始出現統一的國內市場,為民族國 家的形成,為王權的加強奠定了經濟基礎。英、法等國的國 王與新興的市民階級結成聯盟,反對封建割椐,加強國王的 中央集權,同時也反對教皇干預他們的國內事務,力圖擺脫 教皇的控制和影響,於是在13?紀末至】4世紀初,世俗君主 與羅馬教皇又展開新的角逐。

法蘭西國王腓力四世為了削弱教會權力,起用一批世俗 法學家充當法官,把一向操縱司法機關的教會神職人員排擠 出去;為了解決國家財政困難,他不顧教會歷來享有的豁免 權,向法國境內的教會和教士的財產徵收捐稅,並囚禁抗繳 捐稅的巴密埃主教。羅馬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於1296年發布通 諭,禁止一切世俗君主對該國的教會和神職人員徵稅。腓力 四世對教皇的通諭置之不理,嚴禁法國金錢出境,切斷了羅 馬教廷的一大股財源。同時,國王的法學家還製造輿論說, 一國的教會應服從該國政府,它的財產應向國家納稅;教士 犯法,應交國家法庭審理。另方面,數皇一再重申,敦皇是 基督教世界之首腦,其地位是至髙無上的,故敦權髙於國家 政權,教皇應領導國王。教皇還派使節到法國,申明如國 王不服從教皇,將要開除腓力四世的教籍。教皇還命令所有 法國主教到羅馬開會,研究法國教會的有關事宜。1302年, 腓力四世召開法國歷史上的第1次三級會議,會議支摶國王,

並禁止法國主教到羅馬開會。由於腓力四世蒞國內得到廣泛 支持,故在與教皇的角逐中處於強有力的地位。他不僅把教 皇使節逮捕監禁,而且還派間諜羅加列到羅馬,收買拉攏教 皇的反對派貴族,把火燒到教皇的後院里去。1303年,卜尼 法斯八設避居羅馬附近的阿南尼城堡,羅加列帶著一批武裝 人員闖入教皇住宅,對教皇進行辱罵和毆打。幾周後,這位 不可一世的教皇便離開了人世。人們形象地說,卜尼法斯八 世「爬上教皇寶座時象只狐狸,他掌權時象一頭獅子,而死 的時候卻象一條狗」!卜尼法斯雖然雄心勃勃,唯我獨尊, 步英諾森三世的後塵,拚命加強教皇權勢,但此時教皇的對 手已不是四分五裂的德意志,而是王杈業已強大起來的法蘭 西,教皇在西歐政治舞台上為所欲為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了。

1305年,教廷的紅衣主教團在腓力四世的壓力下,選舉 波爾多大主教、法國人貝爾特朗·哥特(Bertrand de Got)

為教皇,取名號為克雷門五世。這位新教皇仰承腓力四世的 鼻息,於13D9年把教廷從羅馬遷至法國東南邊境的阿維農城。 從克雷門五世開始的7任教皇都居住在這裡,前後共70年 (1378年教廷遷回羅馬),史稱「阿維農教皇」。

歷代「阿維農教皇」都是法國人,他們受法國政府鉗制, 對法國國王俯首帖耳,唯命是從。克雷門五世把卜尼法斯八 世譴責腓力四世的通諭仝部撤消,同意腓力四世對法國教會 徵稅。在處理「聖殿騎士團」①問題上,教皇也按法國國王 旨意配合行動。「聖殿騎士團」是法國國王的債主,法國國 王欠下它大筆債款而未償還。1307年,腓力四世以消滅「異 端」為名對聖殿騎士團進行突然襲擊,逮捕所有在法國的聖 殿騎士,有的判處火刑,有的監禁,有的被驅逐出境;他們的 財產全部被沒收。1312年教皇正式宣布解散屬於他管轄的 「聖殿騎士團」,「聖殿騎士團」在其他國家的財產也被那 些國家的世俗王侯奪去了。法國國王達到了他的目的,消滅 了債主,擺脫了債務,還奪得它的龐大的財產。

上述情況說明,教皇權勢已經由盛而衰,在教皇與肚俗 君主的長期角逐中,最後的失敗者是羅馬教皇。

然而我們不應忘記,儘管羅馬教皇與西歐世俗君主為爭 奪權勢不斷發生衝突,但二者相互勾結,共同對勞動人民實 行專制統治,才是問題的主要方面。天主教會不僅是西歐封 建制度的精神支柱,也是西歐封建主對外侵略掠奪的工具。


推薦閱讀:

如果歐洲的君主立憲制國家王位沒有繼承人怎麼辦?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177唐朝—唐昭宗李曄 哀宗李柷
圖說中國歷代君主帝王167唐朝—— 唐德宗李適
堯舜禹真如傳說所說,是「禪讓」的君主嗎?
夏朝君主列表

TAG:世俗 | 君主 | 西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