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淘金國內證券業
就在證券行業處於全面竭蹶之際,外資對參股國內券商又表現出了新一波熱情。2005年9月28日,國際投行「大鱷」瑞士銀行集團持股北京證券20%的方案正式獲得國務院的批准,瑞銀將成為重組後北京證券的第一大股東。這是外資首度獲準直接入股中國的證券公司,標誌著監管層通過引入外資,以市場化重組問題券商已經進入新的階段,同時也預示著外資全面登場淘金中國證券行業的開始。近來,又有消息不斷傳出,遼寧證券、湘財證券也有外資覬覦,雖然還沒有確切的結果出現,但是市場的關注度足以表明外資介入帶來的將不只是資金。除此之外,法國里昂證券、摩根士丹利、美林集團、美國雷曼兄弟、滙豐銀行和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多家外資金融巨頭,也正在積極尋求國內的券商作為合資對象。縱觀國際投行們進軍國內證券市場的一系列舉動和步驟,從最初的設立辦事處作壁上觀,到參股組建合資類券商,再到通過巧妙的股權設計以達到曲線控股的目的,及至最近的直接操刀重組收購,其急欲在國內證券市場大展拳腳的迫切心情已是路人皆知。
「破解」新信號2005年9月27日,北京證券召開股東大會,其備受各方關注的重組方案終於水落石出。根據方案,瑞銀集團出資17億元人民幣,在這家新成立的公司中擁有3億股本,占公司股權的20%;國際金融公司(IFC)持股5%;包括中糧集團、國家開發投資公司以及中國建設銀行投資有限公司(建銀投資)在內的國內戰略投資者合計持股42%;北京證券原股東北京市政府則通過資產管理公司間接持股33%。從以上股份分配中不難看出,瑞銀集團將成為北京證券重組後新組建的證券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它還將獲得公司董事會席位的一半並擁有管理方面的控制權。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交易。因為根據2002年7月1日起實施的《外資參股證券公司設立規則》第十條規定,「境外股東持股比例或者在外資參股證券公司中擁有的權益比例,累計(包括直接持有和間接持有)不得超過三分之一。」另外,《設立規則》還規定,合資券商只能經營國內企業的IPO和外資股的經紀業務,但不能從事國內A股二級市場業務和衍生品交易。《設立規則》出台三年多時間,除高盛高華「迂迴」繞過政策限制外,其他四家合資券商均未破局,而這次瑞銀集團雖然沒有超過此前規定的外資持股合資券商33%的股份上限,但作為合資券商第一大股東,就目前來講還是第一家。不僅如此,新公司取得所需牌照後,還可以從事買賣及分銷國內二級市場的債券及股票等經紀業務,提供國內的個人投資管理服務。總而言之,全面突破了規則的限制,這也正是此筆交易需要通過國務院特批的原因。而且,更重要的是,此筆交易還將成為中國全面放開資本市場的一種嘗試,也是邁向解決券商財務危機的第一步,被稱為證券市場全面「破解」的新信號。當然,這一事件最重要的意義還在於,在未來的券商洗牌過程中,外資金融機構再也不是「旁觀者」了。這還僅僅是一個序幕。近來,花旗、滙豐、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里昂證券正在與處於經營困境的湘財證券進行洽談,擬購入其多數股份。有消息稱,管理層已經確定湘財證券將是最新一家對外國投資者出售股份的國內券商。與此同時,JP摩根與遼寧證券也一直在接觸和談判中,有關方面對引入外資重組遼寧證券表現比較積極;中關村證券、崑崙證券、華龍證券也正在積極推進外資增資的擴股計劃。除此之外,摩根士丹利和東方證券正在展開談判;已在我國參股了6家銀行的IFC,也宣布在短時間內將不會再投資中國的銀行業,未來的投資重點將轉向證券、基金等非銀業務領域;其他國際金融巨頭如美林集團、美國雷曼兄弟(歐洲)公司等也正在積極尋求內地的券商作為合資對象……由此可見,外資正在對國內的券商展開新一輪的衝擊,其來勢比以往更為兇猛。
外資進駐加速從目前來看,促使外資加快進軍中國證券市場的因素有很多,但毫無疑問,中國監管層力圖用市場化的方式重組問題券商的嶄新思路和實際行動是其中最關鍵的因素。2001年到2002年12月,國家對35家券商實施了增資擴股,其它幾乎所有券商也都開始擴充自己的資本金,有些券商甚至將資本規模提高到百億級別。正常情況下,企業的擴張應該發生在對未來收益預期較好的時候,但是2001年熊市以來,中國證券業的未來預期收益相當黯淡,因此,國內券商那時的擴張並不是沖著未來的預期收益,而是完全沖著解決生存危機而來的。但是在這種發展思路之下,一家券商資金鏈斷裂,往往會殃及多家上市公司,甚至會影響到整個市場的正常運行,給問題券商的錢越多,出現問題之後也將越發難以處理。因此,2001年、2002年券商增資擴股失敗的根本原因就在於只是把問題簡單地停留在了資金缺口的解決上,結果最終卻發現在機制沒有改變的情況下,資金缺口問題在新一輪增資擴股後往往會更大,最終導致的惡果就是,4年來,隨著股市的持續下跌,本土券商變得越來越疲弱。儘管監管機構已經做出種種努力,試圖重整證券行業,但是,中國證券業的問題卻似乎越來越多。粗略估計,僅2004年一年,國內130多家券商的凈虧損額就達到了150億元人民幣,而且在國有資本有限的前提下,也不可能一味依靠央行來解決問題。為了使這種情況不再繼續下去,監管層不得不藉助外資的力量徹底清理國內的證券行業,這也是瑞銀入主北京證券終獲監管機構首肯的原因。畢竟,對眾多的國內券商而言,目前最主要的不是缺乏資金,而是缺少先進的經營理念和機制。外資進入後,可以帶來全新的理念和技術,並帶來對現有制度和法規的衝擊,從而促進整個中國證券行業的發展,對國內證券市場的長治久安來說,這才是最為關鍵的。因此,業內專家紛紛建議加大外資在中國問題券商重組過程中的作用,在談到瑞銀重組北京證券時,監管層也表示 「這是比較滿意的方式」。而對外資大投行們而言,卻是「無利不起早」的。他們之所以心甘情願用巨額「彩禮」迎娶國內券商,無一不是為了套住以後更大的「狼」,尤其是目前國內大券商「虎落平陽被犬欺」的窘狀又給了他們「逢低吸納」的有利時機和理由。對外資巨頭們來說,儘管目前中國的證券公司普遍虧損,但是未來前景光明,從長遠看,資本市場一定會成為企業融資最重要的外部市場,作為中介的證券公司一定能夠重新崛起。證券市場這塊大蛋糕,是誰也不會輕易捨棄的。 另外,建銀投資作為國務院批准的投資性公司和金融資產處置公司也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建銀投資通過對注資券商的前期介入和審查,一定程度上能夠幫助外資對國內券商的真實財務數據進行把關,從而分擔了因信息不透明而存在的潛在風險,這也是促使外資加快進入中國證券行業的關鍵因素。對此,有分析師認為,券商業的嚴重危機加上WTO協議的要求,外資進駐國內券商行業的步伐將從2005年起越來越快,2005年已經註定是券商的重組併購年,也是外資進駐的加速年。
放開已成大勢然而,在目前外資的這波淘金潮中,券商的資產質量和控股權問題仍是最受外方關心的。儘管有傳聞說監管部門正在考慮提高外資參股國內證券公司的比例,很有可能調高至49%,但就短期而言,要完全放開依然是不可能的。其實,華爾街的大投行們已經屢次向中國的監管層表達了類似的想法,但都未得到正面的積極回應。2005年10月中旬,美國財長斯諾訪華,也再次向中國政府表達了這一意願。 而從中國監管層的角度出發考慮,之所以遲遲不肯開放證券市場,也是有其內在原因的。因為證券業一旦對外資放開速度過快,外國投資銀行就很可能迅速控制這個行業,從而擠壓本土券商的空間,既而開始大展拳腳,從投行業務到衍生品創新,都會給國內券商造成不小的衝擊。儘管就目前而言,國內券商還有其本土的優勢,但事實上,國內券商也只有這樣一個優勢,外資大投行進來之後,由於他們擁有深厚的投資管理水平和在全球範圍內調配資源的能力,在投資等領域的優勢是遠遠超過國內證券公司的。不僅如此,它們還將參股國內的銀行、保險、基金等其他金融領域,所發揮的協同效應是不可低估的。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入股國內證券公司的兩家外資投行高盛和瑞銀都已明確表態,在未來的客戶定位將主要瞄準高端客戶。對監管層而言,這也是最讓他們擔心的。因為高端客戶集中了資本市場中市場份額的絕大部分,而現在的國內券商在開發高端客戶方面還是非常有限的,高端市場如果被外資所控制,那麼整個市場也將被外資所主導,這對國內的證券公司和金融安全都是非常不利的。儘管憂慮重重,但就未來市場的發展趨勢而言,對外資加速開放已成定局。因為,現時國內券商普遍存在的問題是,業務發展空間小,政策限制較多;管理質量和內部風險控制較差。而在保險業和銀行業都已放開之後,證券業也應該全面開放,藉助外資的參與,可以提高國內券商的自身質量和競爭力。而且,外資金融機構由於多年來按國際慣例操作,不但會在新股發行上將募股企業做大,還會使開戶股民獲得實惠,從而促進中國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再者,券商賣的就是公信力,國內券商的公信力在四年的熊市中已經接近喪失,現在是需要重新建立市場信心的時候了。外資的進入,不僅將更好地刺激這一市場的發展,而且也可以帶來先進的管理理念、風險控制方法和技術,有助於市場信心的重新建立,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都是有益的。FIC
推薦閱讀:
※中國通用航空「大淘金」認知和發展的九大誤區/誤解 -更新版
※你沒看錯,他為了婚戒竟然去淘金!
※密探收評:回馬槍和凹底淘金舉案齊眉(兼0427預報)
※墨海淘金 見好即收(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