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入門》第6講丨佛法的核心、凈土的最上開示,就在這部《觀無量壽經》裡面
丨今日共讀內容丨
《凈土入門》 第6講
丨注意事項丨
請在文章末尾點擊「閱讀原文」打卡,並留言分享今日學習感悟
您也可將留言分享到共讀群中,與師兄們交流
還未加入共讀群的師兄,可掃描文章底部二維碼加入共讀群
宏海法師《凈土入門》
▲ 宏海法師《凈土入門》第6講
(建議視頻版和文字版,各看一遍)
(視頻字幕有誤的,請參考下面的文字版)
《凈土入門》第6講
宏海法師
第三部就是《佛說觀無量壽經》了,這部經典它的源起非常有戲劇性,它的開場很有意思,源於一場宮廷政變。
也是在王舍城,當時的國王叫頻婆娑羅王,他被兒子給軟禁住了,就是要篡位了。他的兒子叫阿闍世王,聽從惡友提婆達多的教唆,就把他的父王給囚禁起來,不給他吃不給他喝。而且這個提婆達多也是佛的弟子,是一個逆徒,大家都知道在佛門的經典裡面,好多時候都會提到提婆達多。
當時提婆達多跟阿闍世王合計說:你呢,把你的父王給滅了,你做新王;我呢,把釋迦牟尼給滅了,我做新佛。咱們兩個正好一拍即合,重新治理這個世間。你做你的人王,我做我的法王。結果呢,阿闍世王一聽,就上當了,就幹了這麼一檔子五逆重罪的事。
那麼當時他的母后,就是國太韋提希夫人,害怕她的夫君在冷宮裡邊被餓死,就每天用小麥粉和著酥蜜塗在身上,瓔珞——古印度婦女們都會戴瓔珞——裡邊灌了葡萄漿,秘密地以看望夫君的機緣給他食用。
太子阿闍世王知情後越發火冒三丈了,馬上就拿著劍,想把韋提希夫人殺掉。好在當時有一位月光大臣犯言直諫,說我當了這麼多年的大臣,聽說為了篡位殺父王的是有,大有人在,但從來沒聽過說太子可以把自己的親生母親殺了的,如果你做如此大逆不道的事的話,我就不可以輔佐你,我要走了,說完轉身就走。在這種情況下,阿闍世王才停止了這個惡行。
大家想想,老國王被禁,親生兒子又想逼自己死,在這種情況下,這個韋提希夫人才悲痛欲絕,從被囚禁處遙拜世尊哀求說:請世尊知道、憶念我現在求助於您,希望請目犍連和阿難前來救助。佛知道以後,先讓這兩個弟子從空而來,自己從靈鷲山隱,從王宮出,現在其前。是這麼一個緣起。
那麼當時的情形呢,韋提希見到佛以後呢,就「號泣向佛,白言:世尊,我宿何罪,生此惡子?」,意思就是說我過去到底造了什麼孽生了這樣的兒子。「世尊,復有何等因緣,與提婆達多共為眷屬?」你佛有什麼因緣,收了這麼樣不好的徒弟?大家想想這次政變的源起,就是人間的這種苦,這種無情冷暖,親生的兒子發動宮廷政變,在這種情況下,她的出離心,對於濁惡染土的厭噁心,對凈土嚮往的願力才真正地發起來。
然後她說了一句什麼呢?「唯願世尊,為我廣說無憂惱處,我當往生,不樂閻浮提濁惡世也。願我未來,不聞惡聲,不見惡人」。到了這種地步下,我們才知道學佛第一邁步就需要出離心。極樂世界、凈土法門,我們一再講到願力是也是建立在「厭離娑婆,欣求極樂」之上。
這部經的源起有意思就在這裡,它是把人間的八苦,一起鑲嵌在這個宮廷政變中,才發了這樣的出離心,這是本經的源起,就是講世間的苦痛。每一部經典你看都離不開「勸發出離三界火宅」。
本經對於具體的從緣起到內容的版塊上,主要分為定善和散善,也就是凈業三福和十六妙觀的具體觀法和修法。
什麼叫凈業三福呢?凈土法門都會講到凈業三福,就是過去、現在、未來,十方三世諸佛修持凈業的正因。第一個,比如說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這屬於說人天福又叫世間善。第二個受持三皈,具足眾戒,不犯威儀。這一般我們稱之為二乘福,也就是戒善,持戒的戒。第三個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這屬於說大乘福,又叫行善,修行的行。
你或者修其中的一福,或者說三福皆具,那迴向發願就可以成功往生。這叫做凈業三福,這是《觀無量壽經》裡面首先學到修學凈土作為人的本位來講,你應該這樣來學修凈業三福。
那麼接下來,又講到十六妙觀。我們知道所謂《觀無量壽經》,就是在端身正坐,面向西邊來修這個觀法。後來,在凈土的傳承上觀法基本上都會到了執持名號上。最先開始,早期的凈土行者很多時候都是修這個觀的。從日落觀、水觀、地觀、樹觀、乃至寶池觀、寶樓觀,最後觀音菩薩、大勢至菩薩、普觀等等這些,這叫做上根人,修的是前十二觀。
對中根人則特別設立了第十三觀,就是說我們有時候凡夫的心力不夠,你觀佛的報身如此之大莊嚴,他觀不起來,心定不下來,境細心粗神識飛揚,在這種情況下設了第十三觀,對中等根性的人設的就是觀丈六金身,也就把阿彌陀佛想像成比一般的人個頭高一些的身形,如果能夠觀成功,也是往生的正業,可以往生。
再下面為下根人設了三品,上品、中品、下品,每一品又有上中下生,我們常說的三輩九品,這是為下根人設的散善,也就是三品往生中,特別是下品裡邊是末世的凡夫俗子所設的,專業非常對口。
比如說下品下生裡面說到,十念往生就有這樣的殊勝功德:如果有人犯了五逆十惡之罪——這也是人裡面最惡的水平——地獄相現前的時候,只要你能夠具足十念,念念念阿彌陀佛就可以滅除八十億劫生死重罪,在這種情況下都能夠成功往生。這是下品最下生裡面,就是已經到了這種地步,還可以往生,把凈土法門的方便、沒有門檻,徹底地全盤托出來、彰顯出來。這就是有名的下品下生裡面的十念往生章。
在這部經典中,有一段經典的開示,這是整個凈土法門裡邊最精闢的——就是佛說的,也是我們常說的——「是心是佛,是心作佛」。裡面有一段講到說「諸佛如來是法界身,入一切眾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時,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隨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諸佛正遍知海,從心想生。是故應當一心繫念,諦觀彼佛。」你看,特別是這八個字,「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後來我們把它合起來稱的時候就是「心作心是」,就是你的心念什麼,那麼你的心成就的就是什麼,唯以萬法唯心之根本法義,來彰顯心作心是之妙理也。恰恰我們念佛,念阿彌陀佛,那麼我們的心就是在作佛。
後來有祖師開示道:這一段話特別是「心作心是」這八個字,這個法你能夠明,沒有一法不明的,這個法你能夠悟,沒有一法不悟的。這不但是凈土宗的最上開示,而且是整個一代釋迦牟尼佛教法裡面的核心開示,一代佛法就是「心作心是」。就這麼簡單,我們常說佛法如一滴獅子乳。當然,裡邊還講到一些比如要圓發三心,要有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等這些促成我們往生的果位,往生的成就。
這是這部《佛說觀無量壽經》,由於《觀無量壽經》的譯本很少,儘管有另外一個譯本已經散失掉了,我們現在就是劉宋畺良耶舍譯這個本子而已。但是它的注釋非常多,可見當時這部經典是很受教內重視的,除了比如說智者大師說的,宋朝四明知禮法師述的《觀無量壽經疏妙宗鈔》。還有最著名的就是唐朝的善導大師給這部經典作注叫做《觀經四帖疏》,號稱這部經典的第一疏。
這個我們下去一定要看一下,研習一下,因為對於凈土法門「他力本願」的思想,不是說大家一直都能得到認可的,或者說一直都有這個因緣福德能夠這樣去受用的。在當時,教內各宗各派對於教理的演繹、發揮特別地豐富,所以說,雖然凈土法門也在弘傳,但是很多時候是把橫超法——就是帶業往生的方便的凈土法門——做了豎出解。像唐朝的時候有的法師解釋說三輩九品,上品上生是到了四五六地的菩薩才能夠,上品中生要登地的菩薩才能夠往生,中品要證到聲聞、阿羅漢、辟支佛的人才能夠往生,就等於說上品、中品乃至下品的上生就沒有凡夫的份兒了。
在這種情況下,當時對凈土教理討論得特別厲害,就有這麼一個思潮出來了。這樣就阻礙了一些什麼呢?根機比較鈍,比如說沒有文化、甚至教理不通達,甚至是修的也不好、煩惱也沒斷,到底這些人能不能往生,甚至往生上品呢?這個就有了分歧了。在這種情況下,善導大師才寫了《觀經四帖疏》,又叫《楷定疏》,就是以楷定古今的這種氣度,把《觀無量壽經》對於凈土法門的勝義方便給徹底地彰顯出來。
比如,善導大師說,如果已經登地證無生法忍的菩薩他可以隨意地分身散影地去八相成道、去度化眾生了,去一百一千個佛土,成立次方地長。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在岸上的人得度了,你為什麼還要救度去呢?如果說,已經得度的、在岸上的人還要救度的話,那麼這四十八願就是沒有凡夫的份,如同虛設了。善導一系的祖師說,在這種情況下,已上岸者就不需要救度了。佛最偏救度的是什麼?在溺水特別深、更容易死的、已經非常危急的情況下這些眾生,他偏去救度。所以善導大師認為《佛說觀無量壽經》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法門就是攝凡夫入報土,凡夫也可以上品中品往生,他是這麼說的。所以《四帖疏》裡邊,除了把《無量壽經》這個經義給表達出來以外,前面還做了很大的討論,關於凈土的正宗法脈應該從善導大師這本書中去學習。
這是講到《觀無量壽經》,就另外再講到這兩部書。
當然還有隋朝的凈影慧遠法師和隋朝的吉藏大師也給《觀無量壽經》做過注釋,乃至後來宋朝的元照律師也給它做過註解,也是非常的精細。清朝有一個居士叫彭際清,他做了一個總匯的論述,特別地暢快淋漓,學起來非常受用。等等這些,我們都可以做一個了解。
推薦閱讀:
※獨立思考入門《超越感覺》批判性思考指南(濃縮版)
※寅(4)【祐之預測:八字快速入門100講第五十一講】
※中華風水--- 楊公入門斷
※《相宅經》入門口訣,感興趣的速來圍觀
※八字例解庚日主(1)【祐之預測:八字快速入門100講第九十二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