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道德真經注卷之三
07-27
道德真經注卷之三 眉山蘇轍注 上德不德章第三十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聖人縱心所欲不逾矩,非有意於德而德自足。其下知德之貴,勉強以求不失,蓋僅自完耳,而何德之有?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 為。 無為而有以為之,則猶有為也。唯無為而無以為之者,可謂無為矣。其下非為不成,然猶有以為之,非徒作而無衛者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仁義皆不免於為之矣,其所以異者,仁以無以為為勝,義以有以為為功耳。德有上下,而仁義有上無下,何也?下德在仁義之間,而仁義之下者,不足復言故也。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自德以降而至於禮,聖人之所以齊民者,極矣。故為之而不應,則至於攘臂而強之;強之而又不應,於是刑罰興而甲兵起,則徒作而無衍矣。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1,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忠信而無禮,則忠信不見,禮立而忠信之美髮越於外。君臣父子之間,夫婦朋友之際,其外桌然,而其中無餘矣。故順之則治,違之則亂,治亂之相去,其間不能以發,故日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 聖人玄覽萬物,是非得失,畢陳於前,如鑒之照形,無所不見,而孰為前後?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思止於心,冥行於萬物之間,役智以求識,而偶有見焉,雖自以為明,而不知至愚之自是始也。 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世之鄙夫,樂其有得於下而忘其上,故喜薄而遺厚,采華而棄實,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 昔之得-章第三十九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 一,道也。物之所以得為物者,皆道也。天下之人,見物而忘道。天知其清而已,地知其寧而已,神知其靈而已,谷知其盈而已,萬物知其生而已,侯王知其為天下貞而已。不知其所以得此者,皆道存焉耳。 其致之,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 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 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貴高 將恐蹶。 致之言極也。天不得一未遽裂也,地不得一未遽發也,神不得一未遽歇也,谷不得一未遽竭也,萬物不得一未遽滅也,侯王不得一未遽蹶也,然其極必至於此耳。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 天地之大,侯王之貴,皆一之政。夫一果何物也?視之不見,執之不得,則亦天下之至微也,此所謂賤且下也。 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耶?非乎? 昔之為此稱者,亦舉其本而遺其末耳。 故致數輿無輿,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 輪、輻、蓋、秒、衡、軛、轂、轎會而為車,物物可數,而車不可數,然後知無有之為車,所謂無之以為用者也。然則天地將以大為天地耶?侯王將以貴為侯王耶?大與貴之中有一存焉,此其所以為天地侯王者,而或莫知之耳。故一處貴而非貴,處賤而非賤。非若玉之碌碌,貴而不能賤;石之落落,賤而不能貴也。 反者道之動章第四十 反者道之動, 復性則靜矣,然其寂然不動,感而遂 通天下之故,則動之所自起也。 弱者道之用。 道無形無聲,天下之弱者莫如道,然而天下之至強莫加焉,此其所以能用萬物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世不知靜之為動,弱之為強,故告之以物之所自生者。蓋天下之物,聞有以母制子,而未聞有以子制母者也。 上士聞道章第四十一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非形,不可見。非聲,不可聞。不先知萬物之妄,廓然無蔽,卓然有見,未免於不信也。故下士聞道,以為荒唐謬悠而笑之。中士聞道,與之存亡出沒而疑之。惟瞭然見之者,然後勤行服膺而不怠。孔子曰:語之而不惰者,其回也?與斯所謂上士也哉。 建言有之: 建,立也。古之立言者有是說,而老子取之下之所陳者是也。 明道若昧, 無所不照,而非察也。 進道若退, 若止不行,而天下之速者莫之或先也。 夷道若類, 或夷或類,所至則平,而未嘗削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如谷之虛也。 大白若辱, 使白而不受污,此則不潔不屑之士,而非聖人也。 廣德若不足, 廣大而不可復加,則止於此而已,非廣也。 建德若偷, 因物之自然而無所立者,外若偷惰,而實建也。 質真若渝, 體性抱神,隨物變化,而不失其真者,外若渝也。 大方無隅, 全其大方,不小立圭角也。 大器晚成, 器大,不可近用也。 大音希聲, 非耳之所得聞也。 大象無形, 非目之所得見也。 道隱無名。夫惟道,善貸且成。 道之所遇,無所不見,凡此十二者,皆道之見於事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惟其所遇,推其有餘以貸不足,物之賴之以成者如此。 道生一章第四十二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夫道非一非二,及其與物為偶,道一而物不一,故以一名道,然而道則非一也。一與一為二,二與一為三,自是以往,而萬物生。雖有萬不同,而莫不負陰抱陽,沖氣以為和者,蓋物生於三,而三生於一,理之自然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世之人不知萬物之所自生,莫不賤寡小而貴眾大。然王公之尊,而自稱孤寡不穀,古之達者,蓋已知之矣。 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世以柔弱為損,強梁為益,不知其非也。故將使天下之教者,皆以此教之日:不見強梁者之不得其死乎?強梁,妄之極也。人知強梁之不免於死,則知妄之不可為;知妄之不可為,而後可與語道矣。故日吾將以為教父。 天下之至柔章第四十三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問,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以堅御堅,不折則碎;以柔御堅,柔亦不糜,堅亦不病。求之於物,則水是也。以有入有,捍不相受;以無入有,無未嘗勞,有未嘗覺。求之於物,則鬼神是也。是以聖人唯能無為,故能役使眾強,出入群有。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名與身章第四十四 名與身執親?身與貨孰多? 先身而後名,貴身而賤貨,猶未為忘我也。夫忘我者,身且不有,而況於名與貨乎?然貴以身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親,貨之不足多,而後知貴身,知貴身,而後知忘我,此老子之意也。 得與亡孰病? 不得者以亡為病,及其既得而息失,則病又有甚於亡者。惟齊有無,均得喪,而後無病也。 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愛之甚,則幾可以求之者無所不為,能無費乎?藏之多,則攻之者叉眾,能無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大成若缺章第四十五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天下以不缺為成,故成鈴有弊。以不虛為盈,故盈叉有窮。聖人要於大成而不恤其缺,期於大盈而不惡其沖,是以成而不弊,盈而不窮也。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直而不屈,其直叉折;循理而行,雖曲而直。巧而不拙,其巧叉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辮而不訥,其辮鈴窮;因理而言,雖訥而辮。 躁勝寒,靜勝熱,清凈為天下正。 成而不缺,盈而不沖,直而不屈,巧而不拙,辯而不訥,譬如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而非其正也。唯泊然清凈,不染於一,非成非缺,非盈非沖,非直非屈,非巧非拙,非辮非訥,而後無所不勝,可以為天下正矣。 天下有道章第四十六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 天下各安其分,則不爭而自治,故卻走馬而糞田。 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以其可欲者示人,固有罪矣,而不足其足者,其禍又甚。所欲必得者,其咎最大。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為是,則戎馬之所自起也。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者,所遇而足,故無不足也。 不出戶章第四十七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性之為體,充遍宇宙,無遠近古今之異。古之聖人,其所以不出戶牖而無所不知者,特其性全故耳。世之人為物所蔽,性分於耳目,內為身心之所紛亂,外為山河之所障塞,見不出視,聞不出聽,戶牖之微,能蔽而絕之,不知聖人復性而足,乃欲出而求之,是以彌遠而彌少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性之所及,非特能知能名而已,蓋可以因物之自然,不勞而成之矣。 為學日益章第四十八 為學日益, 不知道而務學,聞見日多,而無以一之,未免為學者也。孔子曰: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為道日損。 苟一日知道,顧視萬物,無一非妄,去妄以求復性,而性實無幾。孔子謂子貢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歟?曰:然,非歟?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去妄以求復性,可謂損矣。而去妄之心猶存,及其兼忘此心,純性而無餘,然後無所不為,而不失於無為矣。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人皆有欲取天下之心,故造事而求之,心見於外,而物惡之,故終不可得。聖人無為,故無事,其心見於外,而物安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聖人無常心章第四十九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虛空無形,因萬物之形以為形,在方為方,在圓為圓,如使空自有形,則何以形萬物哉?是以聖人無心,因百姓之心以為心,無善不善皆善之,無信不信皆信之。善不善在彼,而吾之所以善之者,未嘗渝也,可謂德善矣。信不信在彼,而吾之所以信之者,未嘗變也,可謂德信矣。不然,善善而棄不善,信信而棄不信,豈所謂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哉。 聖人之在天下,喋栗為天下渾其心,百 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天下善惡信偽,方各自是以相非相賊,不知所定。聖人憂之,故喋喋為天下渾其心,無善惡,無信偽,皆以一待之。彼方注其耳目,以觀聖人之予奪,而吾一以嬰兒遇之,於善無所喜,於惡無所嫉。夫是以善者不矜,惡者不慍,釋然皆化,而天下始定矣。 出生入死章第五十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出則為生,入則為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死地十有三。 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作而不知休,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則所謂動而之死地者也。生死之道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道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有生則有死,故生之徒,則死之徒也。人之所賴於生者厚,則死之道常十九。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至人常在不生不死中,生地且無,焉有死地哉? 道生之章第五十一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 道者萬物之母,故生萬物者道也。及其運而為德,牧養群眾而不辭,故畜萬物者德也。然而道德則不能自形,因物而後形見。物則不能自成,遠近相取,剛柔相交,積而為勢,而後興亡治亂之變成矣。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形雖由物,成雖由勢,而非道不生,非德不畜。是以尊道而貴德,尊如父兄,貴如侯王,道無位而德有名故也。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爵而常自然。 恃爵而後尊貴者,非實尊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天下有始章第五十二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道方無名,則物之所資始也,及其有名,則物之所資生也。故謂之始,又謂之母。其子則萬物也。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聖人體道以周物,譬如以母知子,瞭然無不察也。雖其智能周之,然而未嘗以物忘道,故終守其母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天下皆具此道,然常息忘道而徇物。目悅於色,耳悅於聲,開其悅之之心,而以其事濟之,是以終身陷溺而不能救。夫聖人之所以終身不動者,唯塞而閉之,未嘗出而徇之也。 見小日明, 悅之為害,始小而浸大。知小之將大而閉之,可謂明矣。 守柔日強。 趨其所悅而不顧,自以為強,而非強也。唯見悅而知畏之者,可謂強矣。 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世人開其所悅以身徇物,往而不反。聖人塞而閉之,非絕物也,以神應物,用其光而已,身不與也。夫耳之 能聽,目之能視,鼻之能嗅,口之能嘗,身之能觸,心之能思,皆所謂光也。蓋光與物接,物有去而明無損,是以應萬變而不窮,殃不及於其身,故其常性湛然相襲而不絕矣。 使我介然章第五十三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唯施是畏。 體道者無知、無行、無所施設,而物自化。今介然有知而行於大道,則無所施設建立,非其自然有足畏者矣。 大道甚夷,民甚好徑。 大道夷易,無有險阻,世之不知者,以為迂緩,而好徑以求捷。故凡合其自然而有所施設者,皆欲速者也。 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厭飲食,貨財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俗人昭昭,我獨若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豈復飾末廢本以施設為事,誇以誨盜哉? 善建不拔章第五十四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祭祀不輟。 世豈有建而不拔,抱而不脫者乎?惟聖人知性之真,審物之妄,捐物而修身,其德充積,實無所立而其建有不可拔者,實無所執而其抱有不可脫者,故至其子孫,猶以祭祀不輟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身既修,推其餘以及外,雖至於治天下可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天地外者,世俗所不見矣,然其理可推而知也。修身之至,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皆吾之所及知也,然安知聖人以天下觀天下,不若吾之以身觀身乎?豈身可以身觀,而天下獨不可以天下觀乎?故曰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言亦以身知之耳。 含德之厚章第五十五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老子之言道德,每以嬰兒況之者,皆言其體而已,未及其用也。今夫嬰兒泊然無欲,其體之者至矣,然而物來而不知應,故未可以言用也。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道無形體,物莫得而見也,況可得而傷之乎?人之所以至於有形者,由其有心也。故有心而後有形,有形而後有敵,敵立而傷之者至矣。無心之人,物無與敵者,而曷由傷之夫。赤子之所以至此者,唯無心也。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 無執而自握,無欲而自作,是以知其精有餘而非心也。 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 心動則氣傷,氣傷則號而嘎。終日號而不嘎,是以知其心不動而氣和也。 知和曰常, 和者,不以外傷內也。復命曰常,遇物而知反其本者也。知和曰常,得本以應萬物者也。其實一道也,故皆謂之常。 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則非其正矣。祥,妖也。 心使氣曰強。 氣惡妄作,而又以心使之,則強梁甚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益生使氣,不能聽其自然。日入於剛強而老從之,則失其赤子之性矣。 知者不言章第五十六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道非言說,亦不離言說,然能知者未必言,能言者未必知。唯塞兌閉門以杜其外,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治其內者,默然不言而與道同矣。 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可得而親,則可-得而疏。可得而利,則可得而害。可得而貴,則可得而賤。體道者均覆萬物,而孰為親練?等觀逆順,而孰為利害?不知榮辱,而孰為貴賤?情計之所不及此,所以天下貴也。 以正治國章第五十七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古之聖人柔遠能邇,無意於用兵,唯不得已,然後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國為正,以用兵為奇。雖然,此亦未足以取天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唯體道者廓然無事,雖不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吾何以知其然哉?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 人主多忌諱,下情不上達,則民貧而無告矣。 民多利器,國家滋昏; 利器,權謀也。明君在上,常使民無、知無欲。民多權謀,則其上眩而昏矣。 人多仗巧,奇物滋起; 人不敦本業而趨末仗,則非常無益之物作矣。 法令滋章,盜賊多有。 患人之詐偽,而多為法令以勝之,民無所措手足,則日入於盜賊矣。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其政悶悶章第五十八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邪。正復為奇,善復為妖,民之迷,其日固久。 天地之大,世俗之見有所眩而不知也。蓋福倚於禍,禍伏於福,譬如晝夜寒暑之相代。正之為奇,善之為妖,譬如老稚生死之相繼,未始有正,而迷者不知也。夫惟聖人出於萬物之表,而覽其終始,得其大全,而遺其小察,視之閥悶,若無所明而其民淳淳,各全其性矣。若夫世人不知道之全體,以耳目之所知為至矣。彼方且自以為福,而不知禍之伏於其後;方且自以為善,而不知妖之起於其中。區區以察為明,至於察甚,傷物而不悟其非也,可不哀哉。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知小察之不能盡物,是以雖能方能康,能直能光,而不用其能,恐其陷於一偏而不反也,此則世俗所謂悶悶也。 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凡物方則割,廉則創,直則肆,光則耀。唯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劇,直而不肆,光而不耀,此所謂音也。夫音者,有而不用者也。世患無以服人,苟誠有而能音,雖未嘗與物較,而物知其非不能也,則其服之早矣。物既已服,斂藏其用,至於沒身而終不試,則德重積矣。德積既厚,雖天下之剛強,無不能克,則物莫測其量矣,如此而後可以有國。彼世之小人,有尺寸之柄而輕用之,一試不服,天下測知其深淺而爭犯之,雖欲保其國家,而不可得也。吾是以知音之可以有國,可以有國,則有國之母也。 是謂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孟子》曰:盡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以音治人,則可以有國者是也。以音事天,則深根固蒂者是也。古之聖人,保其性命之常,不以外耗。內則根深而不可技,蒂固而不可脫,雖以長生久視可也。蓋治人事天,雖有內外之異,而莫若音則一也。 治大國章第六十 治大國,若烹小鮮。 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 聖人無為,使人各安其自然。外無所求,內無所畏,則物莫能侵,雖鬼無所用神矣。 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非其鬼之不神,亦有神而不傷人耳#2。非神之不傷人#3,聖人未嘗傷人,故鬼無能為耳。 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人鬼之所以不相傷者,由上有聖人耳,故德交歸之。 道德真經注卷之三竟 #1失德而彼仁:『失』原作『後』,據實頗本改。 #2 亦:原本作『非』,據寶頗本改。 #3非:原本作『亦』,據寶顏本改。
推薦閱讀:
推薦閱讀:
※是否應當允許自由買賣器官?
※道教戒律與道德
※(7)《道德經》講解(節選三)
※將自助沙拉塞得滿滿的是一件不正確的事情嗎?
※化解善行的「道德風險」(來論)
TAG:道德 |